来自104班的教育史整理复习资料(仅供参考).doc_第1页
来自104班的教育史整理复习资料(仅供参考).doc_第2页
来自104班的教育史整理复习资料(仅供参考).doc_第3页
来自104班的教育史整理复习资料(仅供参考).doc_第4页
来自104班的教育史整理复习资料(仅供参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来自教科104班的教育史整理复习资料(仅供参考)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 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 (一)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作用的思想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三个要素。“先富后教”的提法也反映了孔子初步意识到教育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发展教育是有困难的。 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约束百姓,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能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这就可以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局面。 二)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的思想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第一,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论贫富贵贱,人生来就应该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 第二,人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完全是先天命定的。 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做了区分。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还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但他根据教学经验第一次提出人类的智力有高下、有差异,这是可取的,也是他“因材施教”的依据。而且他并非强调“生而知之”,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公开承认自己是勤奋敏捷地追求得来的,这很重要。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使自己受害;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闹出乱子;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不羁。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能真正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好的品质,但如果不认真学习,不虚心接受教育,那么这些好品质都分别地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等各种不道德的后果。 2.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影响(一)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二)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三)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学而优则仕”。(四)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六)创立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七)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3.大学三纲领及意思: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 “亲民”:朱熹认为“亲民”应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污之染”,也臻于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每个人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2)“八条目”: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4.其他教育家的思想出选择题5.学记“教育学的雏形” 思孟学派作品。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6.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小成与大成两个阶段:古代年级制的萌芽7.教育教学原则中“预时孙摩”意思“预”: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在前,禁于未发,如果不良行为和习惯已经发生、形成,再去禁止,极难矫正。“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孙”:就是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循顺渐进。教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摩”:相互观摩,同学间取长补短。儒家普遍重视师友间的切磋琢磨。把“相观而善:作为一项教育原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8.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以儒术取士)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完全确立。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9.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地方官学“文翁兴学”课本P99 汉元帝时设立郡国五经百石卒吏,管理地方官学。按行政单位设立学校: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办学目的: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特别优秀的学生;二是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推行道德教化。10.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选择)课本P10611311.魏晋南北朝:“五经课试法”意思: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者罢遣;弟子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满三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九品中正制”意思:魏晋南北朝朝时的主要选士制度,曹丕时期建立,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从而避免他人干预中正事务,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通过“品第人物、按品授官、清定品级”等程序进行。但这样的选拔有失公平,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最终在隋朝被科举制取代。颜之推:颜氏家训(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与环境影响; (2)教育内容:语言、道德、立志;(3)严与慈相结合,切忌偏宠。12.唐太宗时,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时,确立为全国官学统一的教材。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1)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 1.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进士科的正式产生。606年,“始建进士科”。1905年废科举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制举科举考试科目六科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考试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考试内容:秀才,进士和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和明经科后来成为考试的主要科目13.(唐)韩愈师说的教育观点:(其他为选择题P159165)师说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学论著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14.宋代文教政策及三次兴学(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科举取士人数增加,“以文抑武”(二)三次兴学1、庆历兴学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改革朝政。教育上,兴学校,立科举。内容主要有: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胡瑗“分斋教学法”)。2、熙宁元丰兴学(重点)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主要内容:(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4)改革科举。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3、崇宁兴学崇宁元年,宋徽宗委任蔡京为尚书右仆射,主持“崇宁兴学”。主要内容:(1)整顿和完善中央官学; (2)增设和复办画学、道学、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 (3)创设提举学事司,普设路学。 (4)废止科举,由学校选拔人才。(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兴文教”尊孔崇儒 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导致儒、佛、道三家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融合,最终孕育出“理学”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思想体系。15.书院(选择题)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四大书院”(王应麟.玉海):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 马端临文献通鉴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石鼓;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书院(宋代最早出现书院官学化)16.(1)宋朱熹论“小学”与“大学”教育 小学:8至15岁。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小学教育对一个人成长非常重要,“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重在“教事”,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成为“圣贤坯璞”。教学方法: 1.先入为主,尽早施教。 2.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3.童蒙须知、训蒙斋规培养儿童行为习惯大学:重在“教理”,即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圣贤坯璞”精雕细琢,“加光饰”,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教学方法:1.重视自学。 2.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2)鹅湖之会开创了书院讲会制度 朱 熹 吕祖谦 陆九渊17. 明朝的文教政策(废宰相,实行专政)“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一)尊孔崇儒,表彰理学,大兴学校明朝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朱元璋:“人材以教导为先”,主要依靠学校培养。设国子学,后改名国子监;发布兴学令,各地普遍设学。(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明朝选拔人才制度:荐举和科举。 明建文、永乐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1、推荐程朱,删节孟子。编撰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的教材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校议政。 国子监设“绳愆厅”;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3、屡兴文字狱。例:徐一夔:“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18. 东林书院:“合宋元明清四代江苏书院衡之,盖无有过于东林书院者矣。” 柳贻征江苏书院志初稿 杨时顾宪成 推荐程朱,反对王学 讲会制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人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明代建立科举定式:洪武十七年(1384年)建立科举定式:(1)三年大比(宋中朝确立); (2)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乡试:又称乡闱,大比,在省城举行。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举人可经吏部铨选授官。会试: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次年二月举行,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时间为一天,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殿试中式为进士,又称甲科、甲榜。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立即授官。20.王守仁教育思想(选择题P214220)21.清代国子监:又称太学,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国子监生根据资格分为两类:贡生和监生; 国子监教职: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 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 教学组织实行积分法和分斋教学法。22.近代教育制度: 鸦片战争与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第一所正规的教会学校。(1839年11月在澳门成立)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3.近代几个学制(1)壬寅学制(虽公布,但未实行)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从纵向将学校体系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上分实业学堂、师范学堂。(2) 癸卯学制 1903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拟定新学制,1904年1月颁定实行奏定学堂章程。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横向设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第一个由政府颁布且付诸实施的近代学制,仿日本学制,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学程最长的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重点) 普通教育分3段4级。学制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小学校、中学校、大学校、专门学校、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特点: 1、在年限上比癸卯学制缩短了3年,有利于教育的普及,符合普通百姓的教育要求。 2、女子开始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男女平权的观念。 3、废除了学堂的名称,一律改称学校。 4、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教育范畴。 5、重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4)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5)国民政府时期:“戊辰学制”(1928年)24.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25.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宗法制的社会结构,这决定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儒学主的教育思想,以官学、私学、书院为主,以社会教化和家教为辅的半学体制,以科举考试为标志的选士制度26.庠:古代养老、敬老之地,指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养老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序:古代养马之地,集习射、武舞于一体,习射比兼习礼,要求射者与观者遵循长幼先后的次序,所以曰“序”西周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西周小学的入学年龄为815岁。辟雍:位置居中,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辟雍为最尊贵。27.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28.私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1)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解体。(2)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工,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生产精神财富的单纯的脑力劳动者,出现了“士”的阶层。 (3)这时期由于铁制工具普遍运用于制简和削刻文字以及纺织手工业的进步,使得书写工具有了进一步改革和新发展。29.私学兴起对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官府移到民间,向民间开放,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为广泛的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 (二)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