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物境”到“心境”古代诗歌赏析中的两个着眼点重庆市巴川中学 池华策苏轼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重视对这笔宝贵财富的传承。读诗要入境才有收获。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给学生提到“意象”一词。的确,理解意象是理解诗词的核心,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意象”这个概念毕竟有些抽象,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每次提到“意象”一词,学生都不易理解,老师常要作不少具体的解释。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懂得这个概念,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根据“意象”的本质和内涵,我把它拆分为“物境”和“心境”两个方面,这样学生就好理解得多了。“物境”其实就是“意象”中的“象”,也就是物象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心境”就是“意象”中的“意”,就是意念诗人思想感情。对古代诗歌的赏析,“物境”和“心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着眼点。一、初步理解读“物境”我们常说“托物寓意”“借景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其实这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诗歌中的“物境”可以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也指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仅弄懂这首诗,而且知道如何欣赏这首诗,就要从理解“物境”着眼。首先,要抓住物象,解读诗句的字面义。读诗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必须弄清其字面基本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前提。要想很快地把握其字面的意义,迅速抓住物象是关键。如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这两联里,诗人写的物象有山、平野、江、大荒、月、云等。抓住这些物象,则解读其字面义为:(诗人)坐在船上,沿长江而下入三峡,来到辽阔的楚地平原之处,高山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长江也逐渐平静下来,在辽阔的原野上缓缓流淌。夜晚,诗人坐在船上,抬头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一轮明镜,皎洁澄澈,照着大地。那碧空中的云彩,变幻而莫测,忽而幻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之景。抓住这些物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动景而至静景,由实景而至虚景。层次井然,曲折有致,摇曳生姿。一幅亦真亦幻的山水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次,抓住物象中的象征意义,从而迅速把握诗意。在古诗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象。如柳、月、雁、鸦等。在读诗时抓住这些特定的物象。从而迅速解读诗意。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鸦”,由于鸦到黄昏时会归巢,从而让游子产生深深的羁旅之愁。再如渡荆门送别中的“月”,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则代表着送别、思乡、思念亲人等。其它如折柳表示送别,黄叶表示美人迟暮,竹表示气节,红叶表示爱情,梧桐表示凄苦,桃花象征美人,红豆表示相思,菊表隐逸高洁,捣衣表示思念丈夫,吴钩表示建功立业等等。 再次,抓住物象,把握其表达技巧。 物象抓住了,诗意理解了,诗的表达技巧就很容易明确。如上面提到的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如果能抓住 “故乡水”、“行舟”两个物象,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诗人实际上写的送别之人原来是故乡的水,而不是友人。故乡的水多情,不舍诗人的离去,依依不舍,将诗人远送到荆门之外。在这里诗人用了一贯的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故乡之情。这种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梦游天姥呤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再如他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当然在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中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实景写到虚景,由动写到静,可见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二、借助联想入意境。 第一,要善于联想想象。我们在把握了诗歌的物象之后,要运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中去。我们知道诗人在写诗之前,是感受到具体生动形象的人、事、物、景,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学生获得和诗人一样的感受和激情才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须得费一番功夫和心思,教师须把学生引入到诗人描绘到的意境中去,要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样让学生与诗人同哭同笑,共悲共喜,从而达到“神随物游”,“情随景迁”之效果。抓住意象之后,可以通过激趣、探究、朗读等步骤让学生“入境”。第二,感受美的熏陶。在抓住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后,学生便能够得一种美的熏陶。或婉约柔美,或朦胧悠远,或慷慨激昂,或广袤开阔,或缠绵悱恻,或乐观旷达等等。例如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発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学生感受到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心绪,产生一种咫尺千里的感伤,进入到凄婉幽伤,朦胧悠远的意境中去。而进入观沧海的意境之后,则体会到大海的壮阔和雄浑,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起伏澎湃的波涛,突兀耸立的山岛,还有繁茂的树木,丰美的百草,及吞吐的日月,无边的宇宙,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情感在这壮阔的画面里,在这吞吐的自然美景中自然得到一种洗礼。学生的人格也在这激荡的情怀中得到升华。一种美的东西会油然而生。三、把握情感悟“心境”。 物为心生,境为情生。我们抓住诗歌的物象,进入诗的意境中后,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如上面提到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幅雄浑开阔的意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旷达乐观的心胸。诗人虽然屡遭贬抑,但诗人的爱国之心却从未泯灭。诗人在酒后疏狂之中依然不忘国家的危机和驰骋疆场的夙愿。而在观沧海中诗人通过碣石、沧海、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一系列物象,通过营造一种气势磅礴,辽阔旷远的意境表达自己的博大的心胸和建功立业的愿望。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代枭雄的雄心勃勃,是一个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急切心情。 总之,从“物境”人手去理解作者的“心境”,是诗歌教学的两个着眼点,由“物境”到“意境”再到“心境”是读诗的基本路径。这有助于诗歌画面的形成,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质控品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地产公司工程合同施工合同履行监督与审计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商铺买卖及风险防控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外墙油漆材料供应链采购合同
- 2025版金融担保公司三方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牛场租赁合同范本汇编
- 2025年度老旧小区屋顶防水修缮及十年质保协议
- 2025版国际贸易公司外贸兼职员工服务协议书
- 2025版医疗卫生外训人才输送合同
- 2025年度现代农业智能监控系统服务合同范本
- T/CECS 10214-2022钢面镁质复合风管
- 盾构机施工工艺流程介绍
- 《界面设计》课件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查房 课件
- 太平间合同协议
- 木工中国传统工艺74课件
-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医药行业公关案例
- 联合作战基础知识
- 集团公司特种设备的管理台账及记录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