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综合了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等各家学说而成的。东汉魏晋以后又吸收了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断融合新的元素,而不断变化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诗词的变化来作一个比较,楚辞对于诗经是新的,五言诗对于楚辞又是新的,七言诗对于五言诗还是新的,律诗绝句在唐代被称为近体诗,近体诗之名一直延用到现在,研究诗词的人一提到近体诗就知道指的是律诗绝句,在宋代宋词和唐诗相比,宋词是新的,可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又成为了传统文化。现代的新诗白话文新诗白话文对于中国是新的,对于欧洲它却是旧的,它不过是欧州的传统文化而矣在“五四”时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当时是新的,但是五百年以后它还能是新的吗?不是!五百年以后它又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王羲之云“后之视今,亦若今之视莫昔”仍何新文化终究都会成为传统文化的。 在古代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士大夫阶层的读书人尊崇的是儒家学说。而普通百姓却偏重于信仰佛教和道教。而掌握权力的统治者则是阳儒而阴法,表面上提倡儒教治国,而实质上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下面就分别谈谈它们各自的不同。 儒家思想的经典文献首推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全称诗经是上古时期的诗歌选集。上古时期的诗歌都是由人们口口相传的,未能形成文字,后来经过孔子的削删编辑,留下了三百多篇,被称为诗三百,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也就是孔子当时编辑诗经的主题思想。孔子说诗可以言志,可以“兴观群怨”,说诗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上这些都是后人遵守的诗学思想。 书就是尚书为古代的记言体历史。书中记载了虞夏商周几个朝代的誓诰等文字。平时君王下的号令叫作“诰”,有关军事的叫作誓,也有少量臣子写给君主的文字,叫作“谟”。这些辞是当时的史官所记,也有一些是后世史官根据先前史官的记录整理而形成的。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大多散轶。只有济南的儒士伏生把它藏在墙壁之中,躲过了秦火,等到汉代平定了天下,伏生回到了老家,从墙壁中把书取出时已经损失掉了数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了。伏生就用这二十九篇教授学生,流传开来,后来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景帝时,鲁恭王扩建自己的宫殿,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中发现古文经传数十篇。当时鲁恭王见到这些书,不敢再拆房屋,便把这些书交给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孔安国经过整理,发现其中尚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些书被称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孔安国把这些书献给朝廷,因为是用古文所写,所以当时没有人能看得懂。直到汉成帝时刘歆.刘向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尚书引起了古今文尚书之争。晋武帝时,王肃根据今文尚书通过分割篇章,伪造了古文尚书,当时北方学者称它为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因通俗易懂而逐渐流传开来,而真的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便慢慢地失传了,流传于现代的就是王肃伪造的尚书。 礼是礼记,古时候有仪礼周礼礼古经三种,现代都已经失传了。汉代有戴德编辑的大戴记和戴圣编辑的小戴记,大戴记现在也已经失传了。流传于现在的只有戴圣的小戴记了。什么是礼?礼就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其中包括“政治制度.宗教礼仪.社会风俗习惯等等,都是人们平时应该遵守的。儒家认为原始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当自己的欲望得不致满足时,大家就起了纷争,纷争多了,天下就乱了起来,这时有圣人出来,制定了礼仪,大家都按照礼仪规定的行为规范做事,天下就太平了。孔子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不符合社会上的行为规范的事不要去做。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也就是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私心和欲望,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做事,每个人都能遵守行为规范,天下就能太平了。孔子为了强调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现代人说得换位思考,就是说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特别是现代的法制社会,我们更需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上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守法律和行为规范的公民,才是一个好公民。 易是易经又叫周易传说是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周易中的八卦由: 乾:乾三连坤:坤六断震:震仰盂艮:艮覆碗 离:离中虚坎:坎中满兑:兑上缺巽:巽下断 八种符号组成,相互组合形成了八八六十四卦,。易经应该说是上古时期的占卜书,后来被儒家加以利用,作了彖象系辞。系辞的重要部分是易传,儒生们在这里发挥了儒家的哲学观点和观象制器的故事。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善之家,必有余庆;为恶之家,必有余殃”等都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而易经的二进位制,给现代的科学家以创新灵感,发明了电子计算机。 春秋原为鲁国的史书,后经孔子削删教授而成为五经之一。为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的历史,自鲁隐公元年起至鲁哀公十四年止公元前前年,历时年,世称这年为春秋时期。由于春秋过于简略,又有左传谷梁公羊三传来解说春秋。三传中以左传影响最大,作为编年历史,左传以叙事为主。而公羊谷梁则以阐述春秋大义为主。什么是春秋大义?也就是“尚德尊天敬神爱民”他起着: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失败中见教训和夸扬霸业推崇周室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春秋中记天灾,表示上天的惩罚;记鬼神,表示恩仇,还是劝善惩恶的意思。这就是春秋的寓褒贬,明善恶,这就是春秋的微言大义。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五经而外,真正称得起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众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论语一书没有刻板的说教,有的是孔子和众弟子关于“政治文化生活艺术”等等问题的讨论。书中娓娓道来,读之使人如坐春风,常读常新。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是夸大其辞,却也显示了论语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最有影响的是“仁义礼智信”“仁”现代的说法有“仁义仁政仁慈仁爱”都有博爱的意思。对于仁,孔子要求是以生命捍卫的,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至于“义”现代有“义气仁义义士义勇见义勇为”等等说法。“见义勇为”出自论语“子曰见义而不为,无勇也”孟子则把它看成和仁一样重要。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也”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上涌现了像董狐太史简苏武嵇绍颜杲卿张睢阳文天祥陆秀夫左光斗夏完淳赵登禹佟麟阁等等一大批英雄人物,面对强暴,视死如归,他们在维护“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信仰,承担了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辍的重负。 至于“礼”在上面介绍礼记时已经谈过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下面说一说智:儒家的智有智慧和知识二义。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面两个“知”是作知识解,最后一个“知”就作为智慧解。也就是说“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就是做人的智慧,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只会害人害己。对于知识大学开篇就说“欲平天下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说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还是致知格物。宋代的理学家又把致知格物发展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并在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上进行了在辩论。 再来说说“信”“信”在孔子眼里是和“仁”一样重要的,有人问孔子:军队饮食和守信这三样不得已去掉一样,您先去那个?孔子回答说:去军。那人又问:饮食和守信必须去掉一样,您先去那个?孔子回答说:去食,并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孔子把“信”和“仁义”都看得一样重要,都是须要用生命来捍卫的。吴国的季札在出使齐国的时候,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徐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季札也想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只是在出使期间不能没有好的佩剑。当季札出使回来再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便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把佩剑挂在的墓前的树上,随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季札回答:当时已经在心里答应把剑送给他,只是出使不能没有佩剑,没有给他。打算回来时给他的,没想到人却不在了,我只有把剑挂在墓前以表示没有失信于他人。过去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人在桥下约会,这时约的人还没有来,洪水却先到了,尾生不愿失信,便抱着柱子不肯离开,他就被洪水淹死了。尾生虽然显得过于愚腐,但是说明他把信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守信的,过去的中国人相互借钱,是不要打借条的,都是口头协定,没有人会赖账。现代社会由于经过文革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出现了诚信危机,三角债欠账不还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等债务纠纷。甚至有债主给欠债人送礼,还出现了债权人给欠债人下跪,求欠债人还钱的事。这些都是文革期间对儒家的批判和电影白毛女抨击黄思仁索债逼死杨伯劳造成的负面作用,现在债权人一向欠债人讨债,欠债人就以杨伯劳自居,而说对方是黄思仁。真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所以我说电影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