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临床医学基础.ppt_第1页
课件:临床医学基础.ppt_第2页
课件:临床医学基础.ppt_第3页
课件:临床医学基础.ppt_第4页
课件:临床医学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临床医学基础,教学要求: 了解疾病,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健康; 熟悉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 熟悉组织损伤类型与损伤修复方式; 掌握炎症的概念,炎症基本病理变化,了解炎症的分类; 对肿瘤发生及扩散的过程要有一定的认识。,第一节 疾病概念 一、概念(了解) 疾病: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状态发生紊乱而导致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是病因所引起的损伤和机体抗损伤反应的综合表现。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亚健康: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 生物性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 身体必须营养物质缺乏 原因 免疫性因素 精神因素 遗传因素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四、 疾病经过与转归 疾病经过: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转归期 完全恢复健康 疾病转归 不完全恢复健康 濒死期 死亡 临床死亡期 生物性死亡期,脑死亡,第二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 液 循 环 障 碍,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如:休克、心力衰竭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动、静脉性充血),出血(呕血、便血等),血栓,栓塞,梗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 动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动脉血输入量增加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淤积,使局部器官或组织中静脉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二、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管腔流出到体表外、组织间隙或体腔者称为出血。 出血原因: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三、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 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 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1. 心血管内膜损伤 2. 血流状态的改变 3.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析出、凝集和血液凝固 血栓形态: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血栓结局:1. 溶解、吸收或脱落 2. 机化与再通 3. 钙化 血栓的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DIC,四、栓塞 在循环的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而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五、梗死 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侧枝循环不能有效建 立,从而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原因: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血管受压而闭塞 动脉痉挛 梗死类型: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第三节 组织损伤与修复 一、组织损伤 (一)变性 概念:指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形态变化。 特征: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 质数量显著增多。 分类: 细胞水肿 脂肪沉积 细胞内物质沉积 玻璃样变性,(二)坏死 1.概念:机体的局部组织或细胞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 2.原因与机制: (1)局部组织缺血 (2)生物性因素 (3)理化因素 (4)免疫反应 3.坏死类型(依据:形态特征及坏死原因) 凝固性坏死 类型 液化性坏死 固缩坏死,4.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脱落排出 (3)机化 (4)纤维包绕及钙化 二 、损伤的修复 修复:细胞和组织损伤后,机体对缺损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细胞再生和纤维修复来完成的。 (一)再生 组织和细胞丧失后形成的组织缺损,由损伤部位周围同种细胞,分裂增殖予以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细胞按再生能力可以分为: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二)肉芽组织 概念:肉芽组织是增生旺盛的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 缔组织,用以填充伤口。 肉芽组织作用:1.抗感染和保护创面; 2.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 3.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伤口通过组织细胞再生进行修复的过程。 (一期伤口愈合,二期伤口愈合,痂下愈合),(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1.全身性因素 2.局部性因素 三、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性反应,适应性反应,肥大,代偿性肥大,内分泌性肥大,增殖,再生性增殖,过再生性增殖,内分泌障碍性增殖,萎缩,化生,第四节 炎症,导入新课,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 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不是独立的疾病,一、炎症的概念:,二、炎症的原因,1、生物性因子(感染):细菌和病毒最 常见 2、物理性因子:高温、放射性物质 3、化学性因子:强酸、强碱、坏死组 织的崩解产物 4、免疫反应异常,(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定义: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 1、形态变化 炎区组织发生各种变性、坏死 。 2、代谢变化 (1)分解代谢增强:炎区组织代谢增强,氧化不 全引起组织酸中毒 (2)渗透压升高 (3)炎症介质的形成与释放,(一) 变质,渗出指炎症时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区组织的过程。 渗出的成分称为渗出液(炎性水肿和炎性积液)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机体抵抗致炎 因子的主要防御手段。 1、血流动力学改变 2、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3、白细胞渗出与吞噬作用,(二) 渗出,1、血流动力学改变 (1)细动脉出现迅速短暂的痉挛; (2)细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3)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变慢,血流停滞; 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机制与神经体液 因素的作用有关。,血管内的液体与细胞成分示意图,2、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机制: (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的损伤; (3)穿胞作用增强;,3、白细胞渗出与吞噬作用 炎症时血液内的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称为白细胞渗出; 渗出的白细胞称炎细胞; 血管外的炎细胞聚集于局部组织间隙内称为炎 细胞浸润; 白细胞的渗出是一主动、耗能、复杂的过程。,白细胞边集和附壁:白细胞离开中轴,被挤向 周边。 白细胞的黏附:白细胞贴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 面 白细胞游出:白细胞游出血管壁进入炎区(主 动运动) 趋化作用:渗出的白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向炎 症灶定向游走集中的现象。,白细胞渗出的过程:,炎性粒细胞种类 1.中性粒细胞 2.巨噬细胞 3.淋巴细胞 4.浆细胞 5.嗜酸性粒细胞,(三) 增生,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是机体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防御反应;但过度的增生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影响其功能。,思考:,我们曾学过增生的概念是什么?,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血液变化、实质器官病变,四、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五、炎症分类,按病程分类:1.急性炎症 2.慢性炎症 按局部基本病变分类:1.变质性炎症 2.渗出性炎症 3.增生性炎症,痊愈 迁延不愈合 炎症扩散,六、结局,七、意义,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及其引起的损伤 进行斗争的过程,其本质是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第五节 肿瘤,概述,一、 肿瘤的概念,二、 肿瘤的特征,三、 肿瘤对人体的影响,四、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五、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概念(tumor),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性的不同,将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 后者常见的为癌与肉瘤,二、 肿瘤的特征,(一) 肿瘤的一般形态,(二) 肿瘤的组织结构,(三) 肿瘤的生长于扩散,(一)肿瘤的一般形态,1. 肿瘤的形状,2. 肿瘤的数目和大小,3. 肿瘤的颜色,4. 肿瘤的硬度,1. 肿瘤的形态,2. 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肿 瘤 的 数 目,家族性结肠息肉状腺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3. 肿瘤的颜色,一般为灰白或灰红色,但与组织来源有关,4. 肿瘤的硬度,起源组织、实质与间质的比例、有无变性坏死,骨瘤硬 脂肪软,实质多软,伴出血坏死软,(二)肿瘤的组织结构,(一)肿瘤的实质,(二)肿瘤的间质,(三)肿瘤的异型性,1. 肿瘤的实质 具有特异性,1.定义: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2.特点: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3.数量:一种肿瘤通常只有一种实质,少数肿瘤含 两种或多种实质。 纤维腺瘤、畸胎瘤,2. 肿瘤的间质 没有特异性,1.组成:结缔组织和血管,肌成纤维细胞,伴淋巴管。,2.功能:支持、营养实质。 血管丰富生长快,4.肌成纤维细胞:抑制瘤细胞游走、扩散。,3.淋巴细胞: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多则预后较好,3. 肿 瘤 的 异 型 性,(一)概念: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二)分类: 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是指组织结构与其起源的组织比较在空间排列方式上有不同的差异。 良恶性肿瘤均具有组织异型性 表现:肿瘤细胞排列,极性,层次以及实质与间质关系。,细胞异型性,良性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恶性肿瘤异型性明显。 表现: 1 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形状不 一 ,瘤巨细胞。 2 细胞核:病理性核分裂,核浆比例失调。 3 细胞浆:多呈现嗜碱性。核蛋白体增多。,细胞的异型性,1、细胞形态:,肿瘤细胞形态异型性:核仁显著、增大或多个,霍奇金淋巴瘤:R-S细胞,3、细胞浆,分化程度 异型性 恶性程度 高 小 低 中 较大 中 低 大 高 未分化 显著 很高,分化(differentiation) 原始幼稚细胞发育为成熟细胞的过程。,异型性反应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分化程度),(三)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的生长,2、肿瘤的扩散,1. 肿瘤的生长,(1)肿瘤的生长速度,(2)肿瘤的生长方式,(1)肿瘤的生长速度 取决于分化程度,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慢,呈 间歇性生长,突然加快 考虑恶变,快,呈持续性生长,血供相对不足, 易坏死、出血,(2)肿瘤的生长方式,1)膨胀性生长,2)浸润性生长,3)外生性生长,1)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2)浸润性生长,3)外生性生长,与部位有关,良、恶性肿瘤皆可呈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会外生加浸润,恶性可形成溃疡。,2. 肿瘤的扩散 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1.直接蔓延,2.转移:血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 种植性转移,随着肿瘤不断长大,瘤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1.直接蔓延(direct spread),2.转移(metastasis),(1)概念: 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 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 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举例:肺转移性肝癌。,(2)常见转移途径,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常见,淋巴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 转移途径 癌晚期也发生 血道转移 最常见于肝和肺 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恶性肿瘤侵破表面,瘤细胞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器官表面,形成转移瘤。,三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局部压迫和阻塞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二)继发性病变 少见,出血、坏死、感染。,(三)激素分泌过多 内分泌系统来源的肿瘤,(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 破坏器官结构和功能,2. 并发症 多见出血、感染、穿孔、顽固性疼痛 、发热,3. 恶病质,四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区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注意事项,1.相对性 应综合考虑,转移是判断良恶最重要的指标,2.交界性 组织形态介于良恶之间,3.可变性 良 恶,4.不一致性 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不一致,五、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体现肿瘤的组织来源和生物学特性 良性肿瘤命名:组织来源瘤 恶性肿瘤: 上皮来源的癌:组织来源癌 间叶来源的肉瘤:组织来源肉瘤 癌肉瘤肿瘤中既有癌成分,又有肉瘤成分,几种特殊肿瘤的命名: 幼稚组织肿瘤:常称“某某母细胞瘤” 成分复杂的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因成分复杂或沿用习惯名称,可在肿瘤名称前加“恶性”二字,如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谢谢!,后面内容直接删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