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瀍河之源,华夏农业文明之根源河南省科技大学 仝红星 孟津县炎黄故里研究会 乔德位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活动的主要区域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大地。“中华民族圣地洛阳说”已经为国内不少知名学者所认可。河南大学陈昌远教授更进一步指出:“洛阳孟津新(新安),中华民族根”,认为洛阳市区和毗邻的孟津、新安等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策源地。近年来,孟津地方学者王维民和一批退离休同志对于炎黄文化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他们的影响和支持下,笔者在对炎黄二帝活动的平逢山、谷城山、宜苏山、红崖山,横水河、畛河、瀍河等名山圣水的探访过程中,看到了些许遗址,听到了许多奇闻轶事,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并通过与同仁反复分析论证,得出了洛阳瀍河之源,乃华夏农业文明之根源的结论。 一、从古县村名的考证中,探知洛阳瀍河之源乃河洛农业文明之源。 洛阳西北古县村,位居横水镇之东北角,西与张庄村龙马谷堆(古名平逢山)相望,东和小浪底大坝相邻,南登会瀍村宜苏山可见洛横公路车水马龙,北攀谷城山可观小浪底水库碧波,瀍河故道纵贯今日古县村新居民区。其村名为古县,说明其地文化积淀丰厚。水经注瀍水注曰:“瀍水出河南谷城县西北,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梓泽对原阜,即裴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潜亭之地也。”禹贡注:“瀍水出潜亭山,周敬王元年,单子伐谷城定王室即此,两汉置谷城县”。明嘉靖孟津县志曰:“谷城,即谷城山,瀍水之源,成周旧邑。 今其地又名谷县,谷城山,在县西七十里平岗之上,突起重峰,上腴泉甘,湾环如抱,成周旧邑。”明史地理志曰:“洛阳县西北(今孟津县)谷城山,亦曰潜亭山。”山海经中次六经曰:“缟羝山之首曰平逢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山海经中山经在论述青要山,马 鬼 山之后说:“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萝居之木,庸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多黄贝。”水经注卷四曰:“水出河南垣县宜苏山,故谓之长泉之水。”以上提及的内容须考的有三:其一是山。潜亭山,因系秦汉官家驿道上设亭(供往来客商或公差休息、补充给养的场所)的所在地而得名,泛指横水以东,小浪底镇以西诸山岭。宜苏山、谷城山是其中的两个主峰,故有“宜苏山、谷城山,亦曰潜亭山”之说。其二是水。瀍水,考察有三源:出自文公谷的水,于马屯村东入主河,称南源;出自寒亮村西的水,称中源,于村东折北入会瀍沟,沟口与出自古县村西而东来的水汇合,此称北源。“庸庸之水”(长泉之水),即横水河,发源于宜苏之南麓(横水村东),其旁有伊洛门遗址。据考证,远古时伊河和洛河在横水东南汇合经横水入黄河,后因地质变迁,改向东流。宜苏山有一南北走向的支脉,山之西有一沟叫洛沟,山之东一沟,叫谢沟(因谢姓迁居这里而命名),即为伊洛河故道。其三是谷县。因秦汉时设县,历史悠久,故为今日古县之名。 古县,考知源自谷城县。而“谷”的来历呢?若究其源,还需从神农炎帝“尝百草,播五谷”的奇闻轶事说起。 据当地传说,远古的炎帝,生于平逢山有虫 乔 氏部族,成年带其部族些许,离开平逢山开辟新的生息之所,东行至现今古县村一带,见这“平岗之上,突起重峰,上腴泉甘,湾环如抱”的好地方,便住下来。是年早春的一天。炎帝带着他驯养的小狗下河捕鱼,路上看见两只小鸟衔着草穗子,落在前面洼地里。渐近的脚步声惊飞了小鸟。小狗叨起小鸟遗下的草穗子,送到主人面前。炎帝两手揉搓下几粒草籽,放到嘴里嚼着品尝。淡淡的香味,使他产生了播种繁殖、供人长期食用的想法,可惜草穗上籽粒已尽。炎帝随小狗来到刚才小鸟啄食的地方,见有散落的籽粒,便随手捡根木棒,剜了些土覆盖住。夏去秋来,炎帝和部族的人们,在瀍河边收获了七株杆高籽饱、金光闪闪的草穗子。炎帝根据小鸟啄食时“谷谷”的叫声,就取名叫谷。因其味香爽口,人们称为嘉谷。这得嘉谷之地,也因此叫谷城。炎帝得嘉谷有功,人们尊他为神农氏。其城又称神农城。其后为夏、商谷伯国之都城,周之谷城邑,秦改谷城县。公元220年(魏文帝六年)并谷城、平县、平阴为河阴县,其降格为谷(古)县村。尽管级别渐次降低,但主词“谷”音未变,足见“谷”与华夏文明渊源之深远,延续之久长。清康熙孟津县志沿革考曰:“(孟津)上古赫苏氏之都。赫苏氏为赫胥。”路史曰:“赫苏氏之为治也,光耀赫奕,而隆名有不居,即胥而自况九洛。今津境西有潜亭山,赫苏氏之故都也。”疏曰:“赫苏氏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炎帝得嘉谷,居功而不骄,继而“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自此,使人类从野蛮的茹毛饮血时代,迈进了食五谷杂粮的农业文明时代。为了更广泛利用野生植物,神农炎帝“尝百草”,明“茶名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之理;获“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之方;“陶冶斤斧”,利生活,益耕作;辟市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筑明堂,行祭祀大典;制礼乐,贺诸神之功,庆丰年之乐。炎帝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精神和毅力,立足潜亭山之脚,利用瀍水和姜水围成的这“湾环如抱”的沃野,带领人们摆脱了野蛮的采集、兽猎的游牧生活习俗,享受到食居安定,劳乐相兼的文明生活。所以古藉中留下了“赫胥曜迹于潜山”、“自况九洛”的光辉一页。需要说明的是,洛阳古(谷)县及其毗邻地区,不仅是夕日生长牡丹的绝佳之处,今天仍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这里不仅土层深厚,而且土质极佳,瀍河两岸有浇灌之利自不待言,即使有的山岗地数年不施肥、甚至数年干旱亦能收获。其中古(谷)县的澄金坪犹为“神奇”,此处种谷不需浇灌而旱涝保收,而且千粒重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加之其它良好的地理防御条件,在远古时代,这里无疑是极为理想的农耕和定居之地。二、从瀍河流域诸多文化遗址的存在,证明瀍河是传播农业文明于河洛大地的神圣使者。 打开孟津历史文化风景区名胜分布图,可以看到瀍河两岸布满古文化遗址。据1984年文物普查、复查,在孟津这75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古文化遗址43处之多。它们上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下至商周、秦汉时代。这些印证人类繁衍生息的遗址,遗物,实实在在地证明洛阳北邙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其中,后李遗址(距洛阳最近)位于朝阳镇中后李村的瀍河岸旁。遗址分布于瀍河两岸的缓坡、崖壁及附近台地上,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其面积之大,历时之久,包含物之丰均为少见。从后李遗址复杂的地质状况和出土繁多的文物种类的考证中,认定该遗址属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其时人们的劳动生活,已由采集向种植、由狩猎向畜牧转变,制陶工艺已经产生并不断发展,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已开始建造房屋,以母亲为血缘关系,过集体定居生活。 神农炎帝在洛阳瀍河之源首创了农业文明,随着时代的推移,新的部族沿着这宜渔宜猎、宜牧宜耕的瀍河,寻找新的定居点,开辟新的家园。“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耕而作陶”的农耕技术和制陶工艺伴着瀍河这神圣使者,顺流而下,惠及了瀍河两岸。继而注入洛河、汇入黄河,润泽了广阔的河洛大地,谱写出了华夏农业文明的首卷华章。纵观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按着自己生活、生产的需要而发明创造的。神农炎帝在洛阳瀍河之源首创农业的逐渐发展,自然而然带动了手工业、畜牧业的发展。从炎黄二帝故里平逢山东卞家庄水库工地、西山坡的荒野,人们发现的石斧、石铲、石刀等生产工具和相邻的妯娌遗址发现的石器加工场及数目繁多的陶器制品,牛、马、羊、猪、狗等动物骨骼,雄辩的证明人们按照不断发展的需要创造的新器物,日渐显现出不足时又会有新的创造。人类社会当今的诸多门类的工矿企业生产的大量物品,就是在这永无止境的需要和创造中发展繁盛起来的。难怪今日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们,从海内外广大地域潮水般的涌到洛阳寻根朝祖,是他们从轻松、舒服的工作环境中、节假日自由自在的休闲、娱乐中悟到人文始祖首创精神的深远意义后的必然行动。 三、从破译“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中,考知河洛文化始于农业文明。 “河图洛书”成为河洛文明之肇始,影响深远、且富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河图洛书”源于洛阳是没有疑问的。除了文献证明之外,孟津的河出图处、图河故道和洛宁的洛出书处是有力的史迹证据。郑贞富从2001年对河图洛书进行了深入研究,2005年8月,写成河图洛书源于图腾论一文,在当月于开封召开的“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宣读,收录在其后出版的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中,该文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河图洛书是上古河洛地区两个古老的部族有河氏、有洛氏的图腾,此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为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作的序言中说,这是对河图洛书另辟蹊径的研究,应引起重视。上古方国有河氏活动的范围在孟津,也无异议。但其常居之墟在何处呢?199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库区孟津黄鹿山乡寨根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寨根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层、仰韶文化层、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化。部分学者就这相互叠压的三个文化层出土的陶器、石器的反复考证,认为寨根文化就是有河氏文化。孟津寨根遗址即是有河氏之墟。 有河氏和伏羲氏同为距今六七千年到一万年的先民,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即早期农耕文化时期。易系辞传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焉,所以告焉。定之吉凶,所以断焉”。这是说天生神奇的耆草和龟甲,伏羲用来建立占卜的法则。天地发生昼夜四时的变化,伏羲依此创立阴阳八卦的理论。天显示风雨雷电现象,伏羲据此占断吉凶。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用以显示天地之间的关系。易经就是依据“四象”的启示,来告诉人们智慧的哲理,帮助人们判断吉凶。简言之,伏羲一圣,依图创新,功德卓著,成了万世文教之祖,百代道学之家,历代华夏儿女尊其为先祖。 无独有偶,伏羲之后的四五千年至六七千年间的炎黄时代,龙马献图黄帝于平逢山。孟津黄河大观“炎黄二帝遗迹”一节,在介绍阪泉、姜水、潜亭山,人祖庙、白龙洞时云:之所以称平逢山主峰为龙马谷堆,是因为黄帝在这里遇龙马献图。说到龙马献图于黄帝,这里也有一段神话传说:黄帝与炎帝联合打败蚩尤,被众诸侯拥为天子。这年秋季,炎帝带回的谷种,在平逢山经过几年大面积种植,获得了大丰收。谷场上谷堆如山。天庭得知命龙王派员下凡祝贺。一天中午,一只龙头马身的怪物,来到谷堆前,一边献图给黄帝,一边惊喜地注视着谷堆。黄帝看他羡慕,就请他品尝。他便十分香甜地吃起了谷杆,待人们闻讯赶到谷场看稀奇时,那怪物已不知去向。这传说传久了,龙马谷堆逐渐代替了平逢山的名字。按照“河图洛书”的破译,“黄帝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尚书中侯)中的“图”,即是当年有河氏的后代,奉献给黄帝的一部著作或一件宝器。因为黄帝也是一位“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王帝本记)的圣贤。有河氏闻圣而出山,助其成就一番大业。 由上所述,完全有理由认为,距平逢山仅数里之遥的凤凰山下,黄河南岸的寨根之墟,乃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黄帝得图,如虎添羽,似龙增智,招贤纳土,广揽人才。尤其黄帝及其部族在继神农炎帝得嘉谷的基础上,制杵臼、捣谷为米、烹米成粥,味美益身;养蚕种麻,织布帛,做衣服,拓宽了种植范围, 推出“劝课农桑”、“述耕之利”、“考定星历”等举措,使农业文明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迅速成为万国之中最强大、最文明、最进步的部族。炎黄二帝从食、衣,到住、行、用首创的农业文化,为河洛文化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从炎黄二帝故里诸多说法,说明河洛农业文明在九州大地的广泛传播。 关于炎黄二帝故里及其活动的中心地域,历来争议很多。上世纪末,为配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西北部黄河沿岸发掘出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一些专家学者根据这一新的发现,结合洛阳平逢山的方位,地望,以及古籍的记载,多方考证,提出了炎黄故里在洛阳西北横水镇龙马谷堆,其活动范围在洛阳、孟津、新安一带的新观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近几年来,笔者循着学者们的足迹,对炎黄二帝当年活动的地域,进行多番探访。现就在手的资料,对上述新说做一些补充佐证。 首先,关于谷城的建制。谷城因系神农炎帝之都城,面积相当广大。据古县村多个老人谈,西官庄村(今地名)为其西关(“关”衍变为“官”),东官庄村(今地名)为其东关,东西约八里;北起谷城山,南到伊洛门,南北约七里,长宽之和一十五里。这一建制,一合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模式。如西汉长安城和隋唐洛阳城,都是经纬相加十五里的长方形结构。二与“河图洛书”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致。 其次,关于伊洛门的数目及位置。古代城池,一般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这里要特别论说一下其城南门伊洛门。据横水八旬老翁韩德运新编横水史话云:伊洛门位在潜亭山南,横水村东南的洛沟村。其说法一和其所处位置正在洛沟(南北走向)北端沟口相合;二和谷城南北七里之距相符;三和炎帝战蚩尤于宜苏山“重门(伊洛门)击柝,以待暴客”(周易系辞)的记载位置虽然不一,却相反相成引起考证者对“重门”的重视:重者,二也。门者,城门也。炎帝不抵蚩尤,为防不测,利用伊洛河天险而设的第二道伊洛门。三和横水史话中炎黄二帝联合围歼蚩尤于横野(望神庙洼)的古战场相呼应。如此,既证明“伊洛门”新说的合理性,又深究出了“重门”的真义,同时,又为“炎黄故里”是孟津横水龙马谷堆,其活动中心是洛阳、孟津、新安的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第三,论“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水”和“成”。孟津地方历史专家李根柱,长期从事古文化研究,著术颇丰。其在横水古文化又探“伊洛门”条中引水经注卷四云:“水出河南垣县宜苏山,俗谓长泉之水”。又引山海经曰:“水多黄贝,伊洛门也,其水北流。”然后依据豫西水文地质资料一书中古代伊河、洛河从孟津入黄河,后因地质变动改向东流的科学解说,考知“伊洛门”即横水。其因古时有伊、洛二河汇入,来路远,水势大,常常泛滥成灾,因之其地古名称洪洲(横水西大桥有古洪洲石刻)。故其水曾得名强水,亦称疆水、姜水,现仍出自宜苏山之南西流,于横水村东折向北流,横穿谷城正中,绕谷城山入黄河,它和出自谷城之阳而东南流入洛河的瀍河,正好以“湾环如抱”之势,把炎帝得嘉谷的之地置于怀中(瀍源东南流,横水东北流二者相距约一公里)。所谓“成”,即成绩、成就。炎帝功成名就于姜水,恰与“赫胥曜迹于潜山”的史实吻合。“黄帝姬水成”的姬水,即青要山(黄帝密都)之东的畛河,古名姬水。“黄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上合古籍文字记载的本意,下合今天考察地貌的实际。也与近年现身的妯娌、寨根等遗址及其出土的诸多文物之证据相一致。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世上的许多事情,大都是先入为主。炎黄二帝故里之所以有多说,皆因其地有炎黄时代的遗址、遗存、遗物的发现而产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连锁超市仓库盘点管理方案
- 2025年呼吸内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流程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反思案例
- 汉语拼音字母练习题集(新版)
- 生产车间设备检修作业指导书
- 2025年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综合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大米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材料洛氏硬度测试对照与应用
-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流程表
- EPC项目设计与管理规划方案
- 承包商全流程安全培训
- 养生店国庆节活动方案
- 古代文学史杜牧课件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西宁市供热管理暂行办法
- 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养育要点
- 大一统视阈下的边疆治理
- 2020ESPEN专家建议: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校健康食堂学生营养餐带量食谱
-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