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模式.doc_第1页
浅议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模式.doc_第2页
浅议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模式.doc_第3页
浅议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模式.doc_第4页
浅议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模式.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模式我们中国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精髓和灵魂,它对我们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文化的积淀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纵观小学语文教材,这类内容始终贯穿其中。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渗透,使我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以传承,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以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小池为例: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当前,通常我们都是按照这种字、词、句、篇的顺序,整堂课一般采取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读全篇分析字词(注释)逐句译文背默。这种模式虽然也能达到识记生字、背默课文的教学目的,但是却把这首诗那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和诗人杨万里热爱生活的情感肢解得得支离破碎,给学生留下的只是那些凌乱的词汇和反复默写的枯燥诗中的美感荡然无存。我认为,背诵、理解、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更适合小学语传统文化的内容。儿时咿呀学语时,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往往是母亲教给我们的第一首诗,虽然那时我们还不认字,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母亲那拖长的音调和古诗独有的韵律,堪比动听的儿歌,使我们终生记忆犹新。还是上面杨万里的诗小池为例:首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然后指导一下,具体地方做特别详细说明。【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明】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应拉长一点声,体现出那种意境来; 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但停顿不能太长,这样使听者回味无穷,感觉到这种美景。在此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吟诵,这时会出现一个我们常见的场景:部分学生根据指导的节奏,会象电影里的古代私塾的那些学子,摇头晃脑,这时大可不必阻拦,这是因为他们逐渐进入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实际展示给学生,这首诗里面的荷花、蜻蜓,都是我们平日常见的景物,如果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再配以专业人员朗诵的音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的话,会使他们在前面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升华对这首诗的理解。最后,还可以再展开来讲的话,还可以联系到?年级?册教材中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荷花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结合去过西湖旅游的经历,讲到西湖岸边的雷峰塔、净慈寺,谈谈西湖的景色、动人的传说,会让学生更加兴趣盎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香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研究表明,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通过反复的朗诵、背诵、吟诵,加上教育者的稍稍讲解,创设还原出原作者的情景,这样得到的东西终生难忘。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也支持了这一教学模式。诵唱、眼看,透过有韵味的朗诵会刺激右脑,至于看的过程中仔细整理辨字以便于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同步。早期识字教育理论早就指出,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那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要求在第一阅读背诵、运用“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取得最佳识字效果。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新教法的尝试,逐步完善,最终达到 :让学生去整体感受唐诗宋词的韵味而不是简单背诵;在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美的东西,投射自己的内心深处。这样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课件,上网搜索下载素材,尽量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令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和感受,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认真创设每一节课,注重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巧妙设计,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激发学生们背诗的热情,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唐诗宋词古典文化的美,受到情感与知识的熏陶。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教授知识过程的结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出去,开阔自己的眼界,首先激发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在课堂上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多学科适当结合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音乐课的联系,作为唐诗有着很强的韵律,也就是有着特有的节奏,而宋词 本身就是用来给人们传唱的曲子,去寻找一些现存的或者改编唐诗宋词的歌曲和学生一起欣赏,这样这节课中,教师通过教学很好地实现了音乐节奏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再如:唐朝诗人王维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诗“诗中有画”,这种情况在唐诗中不在少数,我们可以设计一节课,出示教师的范画,请学生猜古诗,并背诵一下。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古诗任选一首为其配画。学生们画完后,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猜古诗,教学中,很好地将诗画融为一体,学生通过绘画过程,认识插图的形式美感,根据古诗大意思创作出反映古诗大意的画。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化,感受古文化的熏陶。利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语文课上进行德育教育。唐诗宋词包括很多的体材,其中有爱国诗、礼仪诗、励志诗、惜时诗等。我们可以根据重大节日,设计主题教育,如:庆国庆爱国主义诗会、仲秋节思乡诗会、清明节期间的主题教育、诵古代劳动人民诗作,体验当今劳动人民幸福、珍惜时间,做生命的小主人等,引导学生通过古典诗文、名言警句之中的思想性极强的内容,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熏陶和影响,让学生们将其内化自身的素养,并且引导学生们将其转化为长久的实际行动,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作品鉴赏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 ,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 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