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oc_第1页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oc_第2页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oc_第3页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oc_第4页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罗润乾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湖南 株洲 412007摘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手段。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两者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译语,源语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Luo RunqianZhuzhou Teachers College Zhuzhou Hunan 421007Abstract: As two principl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always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circle.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my opinion is tha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not isolated an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rather they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influenced. They both play a rol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arget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了探讨、验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对。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归化和异化是不可调和的(王依宁,2004.1),也有人认为两者是两个极端(赵睿,2004.4)。我认为归化和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二者都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2 跨文化交际,归化与异化2.1 跨文化交际简单地说,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2003,P1)这种交际活动可以是外交人员之间的政治,商人之间的生意往来,也可以是不需要面对面而从事的活动。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作为读者和观众与小说的作者,电影电视的导演和演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理解外国小说、电影电视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2.2 归化作为翻译术语的归化与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 1995年才提出来的。英国出版的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转引自王卫新,2003.5)归化指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用他们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外民族事物本族化,归化主张将译文读者摆于首要位置,译文的表达应该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张秀玲,2002.3)2.3异化翻译学词典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转引自王卫新,2003.5)异化主张译文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保留原文的“洋”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要求译文读者接受异族文化的特异之处,领略异族风情,同时丰富译入语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法。(张秀玲,2002.3)2.4 异化与归化的发展和争端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翻译界,归化和异化的交锋都有很长的历史。我国传统上都把归化和异化等同于意译(free translation)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一般说来,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意译(free translation)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把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拘泥细节,译文自然流畅。早在东汉末年佛经翻译之初,就有了文质之争。支谦在法句经序中说:“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 传实不易。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译,实易径达。”(罗新璋,翻译论集,P22)古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提倡意译,而他提倡的意译其实就是归化。他说:“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徙失味,乃令呕秽也。”(陈福康,2000/2005,P17-18)。梁启超说:“好文好质,隐表南北气分之殊。虽谓直译意译两派,自汉代已对峙焉可耳。”(转引自陈福康,2000/2005,P8)真正出现归化与异化之争乃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与瞿秋白、赵景深和林语堂之间的争论。这主要是一场句法的归化与异化之争。鲁迅坚持主张“直译”,“宁信而不顺”,其实就是主张异化。鲁迅在且介亭二集中指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这里“原作的丰姿”就是所谓“洋气”,“异国情调”,是异化的表述。他指出:“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这个“必要”就是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还要输入新的内容。(张秀玲,2002.3)赵景深认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换句话说,首先我们应该注重读者方面。”瞿秋白总结自己的看法说:“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的白话来写。”(陈福康,2000/2005,P312)这些“尽量靠近读者”的主张显然是倾向规划的。其后主张译文归化的观点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傅雷的“形似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等。在国外,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的英国,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通顺的翻译就成了英语翻译的规范。在英国的翻译史上,从Delhram、Dryden到Tyler都主张通顺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归化的翻译占了主导地位。到了196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成为归化翻译的理论代表。异化的翻译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中,一种是“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就是“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虽然他并没有给这两种途径命名,但从形式上看极似我们常说的直译和意译。后来在1995年,美国翻译学者Venuti在此基础上将第一种方法冠名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冠名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Newman倡导在译文中要保留外国文本中之异,反对在英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2.5 跨文化交际与归化和异化孙致礼说:“中国的翻译史跟其他国家的翻译史一样,整个也是一部异化与归化此起彼伏,竞相辉映的历史。”尽管归化和异化存在许多分歧和争端,二者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我认为归化与异化就是继承译语文化,发扬译语文化的过程,而异化则是传播源语文化,发扬源语文化即外来文化的过程。在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大舞台下,两种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举例来说,我们不能只宣传外国文化,而不继承中国文化,即在英汉翻译中,只原封不动地将英语意思翻译成汉语,而不考虑中国读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归化法,异化法,以及归化异化结合法,以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3 两种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3.1 归化法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虽然归化法轻视源语文化对译语文化的借鉴作用,忽视两种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但是归化法重视译语的文化,即对译语读者来说是发扬译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归化法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理解层次,迎合译语读者的口味与审美情趣,能够打破原文的束缚,传达原文的精神,更能贴近译语读者。总的来说,归化法翻译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文本完全纳入译语文化体系,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1) 汉语里有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起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刘文刚,1999.4)例如:Pigs might fly. 太阳从西边出来。雨后春笋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守口如瓶 As stubborn as an oyster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goose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一日之计在于晨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2) 英语里有一些关于“狗”的成语,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在这些习语里,如果把dog异化翻译为“狗“就很不合适了。因为dog(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内涵相差甚远。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以狗喻人则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贴切;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则是“势利”的代称,具有明显的贬义,若把人比做狗,更是骂人的脏话。若此处“dog”译为“狗”,不仅不能体现源语的幽默,反被误认为是骂人之语。(王依宁,2004.1)3) 颜色词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英语颜色词通常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下例中的颜色词就无法通过异化来达意(王依宁,2004.1):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4) 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绒袍,白净面皮,三捋髭须,真有龙风之表。(儒林外史)The leader of the band wore a military cap and flowered silk costume. He had a clear complexion, his beard was fine and he looked every inch a king.句中,“龙风之表”是中国文化中帝王的象征,在英语中dragon一词代表“嗜血,残忍”。如果按照字面翻译,就可能把英语读者吓一跳。因此,此处将“龙风之表”的形式转换成了具体内容“looked every inch a king”。(李和庆,1999.5)句中bemused本义为“发呆的,茫然的”,是一个抽象化概念。译文采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呆若木鸡”,使之具体化,同时发挥了汉语成语的用处,从而使源语更加生动形象。(李和庆,1999.5)3.2 异化法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异化法翻译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译文中表现该文化差异,保留源语文化,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及源语风情。异化法译文一般保留源语文化特点,丰富了译语文化和译语表达方式,拓宽了译语读者视野,符合个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文化传真”的基本原则,不要使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以免以“中国味”取代“洋味”,造成“文化失真”。(王平,2004.1)例如有译者翻译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将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 译成“那模样活像阎王爷再世”,就犯了“文化错位”的错误,因为“阎罗王”本是佛教,也是中国冥界的主管,译者将其放在译文里,好象基督教与佛教“共享”一个魔鬼。其实,基督教的魔鬼是撒旦,这两个魔鬼是不可混淆的,否则势必产生误导作用。(王平,2004.1)1) 很多人过去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成“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几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聪明),或“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一人智不敌多人智),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英美人对中国历史和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已为他们所熟悉,将这个习语翻译为“Three cobblers make one Zhuge Liang”,已经可以为很多人所接受了。2)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粉。(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夫妇译文: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1,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2注解: 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霍克斯(Hawkes)的译文:She has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比干”,“西施”分别是中国历史上智慧和美的化身,这里杨译和霍译都采用异化手段,杨译直译加注,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让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比干”,“西施”人物传说的文化内涵,霍译则更多地考虑了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采取简单的增译,虽避免了累赘,但也难免遗漏了源语的文化信息。3) as wise as Solomon (1)象所罗门一样聪明; (2) 智如诸葛。Go to law for a sheep,you lose a cow. (1) 为一只羊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2)捡了芝麻,丢了西瓜。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1) 说鬼就有鬼; (2)说曹操,曹操到。译(1)以异化见长,忠实贴切;译(2)是归化译法,以文化替换的方式来传神达意。但因为文化内涵的差异而旨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源语言的相似部分,不免会牺牲源语文化中的附载信息。如“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 本含有“律师借打官司之际,向原告和被告勒索钱财”之意,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喻义相近,文化内涵却已丧失殆尽。既然文化交流是翻译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么翻译中就应尽量减少文化信息及内涵的流失,因此译(1)应得到推崇。毕竟西方的所罗门不是东方的诸葛,东方的曹操又怎会是西方的“鬼”。总的来说,异化法将源语文化及源语语言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译语文化及译语语言,并为译语语言提供了全新的成分。随着这种全新成分的大量涌入,译语内部发生了各种聚合和裂变反应,最终导致译语的某些成分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大大推进。3.3 归化法与异化法结合前面已经提到过,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译者需要对翻译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做综合的分析,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或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那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译文: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for swan (杨宪益译) 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Hawkes 译)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试图用异化手段来向读者传达出原文所特具的异国情调。而霍克斯 译文则采用了归化的方法,有意撇开“天鹅”一词,用goose 取而代之,依靠英语中的a wild-goose chase (荒谬无益之追求) ,其涵义也就不言而喻;那只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张培基译)句中to eat no fish 出自典故,指英国伊利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俗,而to play the game 则为习语, 本意为“规规矩矩地比赛”。如贸然译为“不吃鱼”和“玩游戏”,读者则可能不知所云。译文通过诠释,将形式转化为内容,便是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处理了文化差异的佳译。 “Oh, its you.” “Who did you expect?” Zsa Zsa Gabor?” Hattie Badaniel,” He shot back. Sorry: But then youre not Clark Gable either,” she said. “奥,是你啊。” “你以为是谁呢?艳星莎莎嘉宝?” “黑肥星海蒂迈克丹尼尔。”他反唇相讥。 “对不起,你也不是英俊小生克拉克盖博。”她说。句中Gabor、Badaniel 和Gable 都是源出语文化人了解的影星,汉语读者对他们未必熟悉,译文加上“艳星”、“黑肥星”、“英俊小生”等词语,补足了源出语的内在含义,否则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 郑和七下西洋:Zheng He led his fleet to what was called then “the west sea” 张骞出使西域:Zhang Qian visited the Western Regions. 如果不解释“西洋”、“西域”到底指什么地方,读者需要自己查阅资料,找出这些词语的意思。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如果把第二译为“Zhang Qian visited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那么,读者的头脑里很容易形成地域的概念,却不会知道“西域”这个词。所以从源语言出发,可以译为“Zhang Qian visited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这样不完全异化的效果更佳。4结语 文化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只是不同生存环境的积淀。世界文化的交流应是双向的交流;我们不应提倡汉族中心主义,但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