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_第1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_第2页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一、2005年产业结构分析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格局尽快形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2.6:40.2调整为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一)第一产业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71亿元,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一些城郊农业如白云区、乌当区的花卉产业、小河区、花溪区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市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2.5亿元。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旅游等得到较快的发展,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发展,达到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7%。造林及绿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16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15万公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农村人口低收入保障开始向全市农村人口覆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第二产业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在克服“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境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13.22亿元,比去年增长15.28%,完成工业总产值628.9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和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全部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比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4.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九大行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烟草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等都呈增长趋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0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九大行业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省驻筑工业企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完成工业总产值289.2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8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重工业仍是主体,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81.66亿元和389.7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55%和9.49%,但从占全市规模以上的比重来看,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68.21%,重工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保持稳步发展。(三)第三产业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1.3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是“十五”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产出的份额和劳动力的份额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新增就业人数和比重最大的产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旅游收入达到58.4亿元,旅游创汇2480.24万美元。息烽集中营和白云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保险业运行健康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市保费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比上年增长4.1%,全市知识产权申请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546件,比上年增长48.0%。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价格上涨过快得到一定抑制,开发投资回落了14.4个百分点,价格下降了1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也取得长足进步,贵阳地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社会呼叫信息服务系统建成,贵阳软件园二期建设完成。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沃尔玛在我市开设两家分店,必胜客进驻我市,浙江商城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完工并进入销售尾声,息烽西望山、乌江旅游景区项目正式动工,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分别引进外资企业3家和2家。二、2006年产业发展展望: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是我市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红色旅游业为突破口,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经济发展高质量,社会事业高品位,各项工作高攀升,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3%以上。在今后一段时间的产业结构中,一产的比重更趋弱化,二产比重略有上升,三产比重保持稳定,“二三一”结构形态将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一)第一产业以建设生态经济村为载体,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达到37.64亿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着力抓好畜牧业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优化养殖业结构,扶持规模饲养,建成200个养殖小区。积极推进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花卉、瓜果、辣椒等特色产品,巩固烤烟种植,促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依托农产品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继续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非农技能培训2.5万人,转移就业2万人。全市18个贫困乡镇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农村现有农民,完成市级退耕还林5000亩,完成1000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和500公里村寨串户路硬化。(二)第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电力等配套工程,尽快使贵州铝厂四期电解铝、氧化铝节能项目达产增效;启动清镇煤化工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8个,重点抓好烟厂异地搬迁、贵州轮胎集团2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兰花水泥二期等项目,扶持5个有重点应用示范意义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力争开工建设为清镇电厂搬迁配套的两个煤矿坑口,同时配合清镇电厂抓紧做好异地搬迁的一系列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强力推进金阳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高新区面积,建成投产12个以上产业化项目。抓好汉方国家二类抗肿瘤注射新药、华城楼宇中央空调智能管理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好4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8个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做好电力、运力、资金的协调服务工作。(三)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长14%,抓住当前消费需求升温的有利时机,提高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持续增长。一是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服务业项目的资金支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市场、物流等功能区块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完善物流交通体系,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以及电信、教育、文化等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