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doc_第1页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doc_第2页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doc_第3页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doc_第4页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本课课题(章、节)第一章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第一节 织物及其结构的概念目的要求掌握机织物的概念,织物的分类和量度,织物组织的概念,组织点的概念,交错次数和交织次数的区别,织物经、纬向截面图的画法,同面组织和异面组织的概念等。重 点与难 点重点:1、织物组织和组织点的概念。2、交错次数和交织次数的区别。难点:织物经、纬向截面图的画法。教 具机织物、针织物、无纺织物等面料;织物经、纬纱交织示意图。教学过程第一章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第一节 织物及其结构的概念一、织物的概念1、机织物2、织物的分类二、织物的量度三、织物组织的概念1、经纱和纬纱2、织物组织和组织点3、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4、交错次数和交织次数四、织物经、纬向截面图五、同面组织和异面组织作业布置1、试分别说明织物、织物结构、织物组织的含义。2、简述从哪几个方面对织物进行量度?3、试分别说明组织点(浮点)、经组织点(经浮点)、纬组织点(纬浮点)的含义。4、试说明组织循环(完全组织)、经纱循环数Rj、纬纱循环数Rw的含义。5、试分别说明同面组织、经面组织、纬面组织、异面组织的含义。6、试说明织物中经纬纱交错次数与交织次数的区别。第一节 织物及其结构的概念一、织物的概念织物可分为机织物、编织物和无纺织物(非织造物)。出示样布1、机织物: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系统的纱线(经纱和纬纱),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而成的织物。 编织物是指由单独一组线编连而成的织物,分经编和纬编两种。非织造布是将松散的纤维用粘合法或针刺法而连成的织物。 2、织物的分类:(1)按构成织物的原料分:棉、毛、丝、麻、化纤;纯纺、混纺、交织物。(2)按织物的用途分:衣着用织物:外衣、内衣、衬里等,约占50%;装饰用织物:窗帘、床罩、帷幔等,约占30%;产业用织物:传动带、水龙带、帘子布等,约占20%。三者所占比例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3)按织物组织(织物交织规律)分:原组织、变化组织、联合组织、复杂组织、大花纹组织。二、织物的量度1、匹长(米):约2540米工厂一般以联匹形式:厚重织物二联匹,中厚织物34联匹,轻薄织物45联匹。2、幅宽(厘米):织物向宽幅发展。窄幅织物:80120厘米;宽幅织物:127168厘米。 织机分44”、56”、65”、75”等。(1”=2.54cm)3、厚度(mm):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织物的耐磨性、保暖性随织物厚度的增加而增加。4、重量(克/平方米):指每平方米织物的无浆干重的克数。它与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等有关。三、织物组织的概念1、经纱和纬纱:经纱沿织物长度方向的纱(与布边平行的纱)。纬纱沿织物宽度方向的纱(与布边垂直的纱)。2、织物组织和组织点:(1)织物组织:织物中经纱和纬纱相互交错的规律。(2)组织点:经纱和纬纱交织处。经组织点用涂色表示,纬组织点用空白“口”表示。(3)组织循环(完全组织循环)R:经、纬组织点的排列规律在织物中重复是时的纱线数。分经纱循环数Rj和纬纱循环数Rw。3、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用组织图表示:纵行表示经纱,次序从左到右;横行表示纬纱,次序由下而上。例指出下列各组织图的Rj和Rw,并用符号表示。4、交错次数和交织次数:(1)交错次数t:纱线由沉到浮或由浮到沉形成一次交错。t为偶数,分tj和tw.(2)交织次数:纱线由沉到浮再由浮到沉形成一次交织。交织次数=1/2交错次数四、织物经、纬向截面图难点1、经向截面图:相当于三视图中的右视图,画在组织图右侧。2、纬向截面图:相当于三视图中的仰视图,画在组织图上方。例画出1/3右斜纹的经、纬向截面图,注意“0”的不同含义。五、同面组织和异面组织1、同面组织:在一个组织循环中,经组织点数等于纬组织点数。(织物正、反面效果相似)。2、异面组织:在一个组织循环中,经组织点数与纬组织点数不等。(1)经面组织:在一个组织循环中,经组织点数多于纬组织点数。(2)纬面组织:在一个组织循环中,纬组织点数多于经组织点数。本课课题(章、节)第一章 织物分析与上机图第二节 穿筘图第三节 穿综图第四节 纹板图目的要求掌握织物上机图的组成;穿筘图的意义;每筘齿穿入数的确定;穿综的目的、穿综原则和穿综方法;纹板图的画法;纹板纹钉植法图画法;组织图、穿综图和纹板图之间的关系等。重 点与难 点重点:1、各种穿综方法及特点。2、复动式多臂机纹板纹钉植法图画法。难点:各种穿综方法及特点。教 具纹板、花筒等。教学过程复习如何配置缎纹组织织物的捻向,使其光泽良好?第一章 织物分析与上机图第二节 穿筘图一、穿筘图的意义二、每筘齿穿入数的确定第三节 穿综图一、目的二、穿综原则三、穿综方法第四节 纹板图一、意义二、方法三、组织图、穿综图和纹板图之间的关系作业布置1、试述上机图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2、穿综的原则是什么?各穿综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织物?3、综框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叫复列式综框?为什么要采用复列式综框?4、钢筘的作用是什么?筘号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确定穿筘图每筘齿穿入数?5、试作平纹组织的高支府绸织物的上机图,用综数分别为:(1)4片;(2)6片;(3)8片。6、某哔叽织物,采用四页综上机织造,求作上机图。7、筘齿穿入数的大小对织造有何影响?如何确定筘齿穿入数?8、什么是空齿?常用于什么情况?9、画出用双龙骨制织1/2右斜纹的上机图。10、用右手复动式多臂机制织2/3左斜纹,试画出上机图并画出纹板纹钉植法图。第二节 穿筘图重点一、穿筘图的意义用两横行表示相邻的两筘齿,连续涂绘符号表示穿入同一筘齿的经纱数。每筘齿穿入数尽可能等于组织循环经纱数的约数或倍数。 二、每筘齿穿入数的确定1、大的穿入数:经纱排列不匀,筘痕明显,筘号小。适用于经密较大的织物。2、小的穿入数:经纱排列均匀,筘痕不明显,筘号大,经纱与筘齿间摩擦大。适用于色织物和直接销售的坯布。棉织物每筘穿入数常用24根/筘。穿筘图也可用文字表示。3、空筘:穿一定的筘齿后,空一个或几个筘齿不穿,以增加织物的筘痕效果。(1)用符号“”表示空筘;(2)在穿综图上方用空白方格表示;(3)用数字法表示,空筘用“0”表示。第三节 穿综图重点、难点每一横行表示每页综框,次序由下而上;每一纵行表示与组织图对应的经纱。一、目的使经纱根据设计的组织图的要求,穿入各片综框,以便形成梭口。二、穿综原则1、运动规律相同的经纱一般穿入同一综片,也可穿入不同的综片。2、运动规律不同的经纱只能穿入不同的综片。3、各片综片穿入的经纱数应尽量接近,以使综框负荷均匀。三、穿综方法难点1、顺穿法:(1)穿法:将一个组织循环中的各根经纱依次穿入不同的综片内。综片页数Z=经纱循环数Rj。(2)用途:适用于组织循环中各根经纱的运动规律均不相同、Rj和Pj均较小的织物。操作方便,但综片数决定了Rj不能大。2、飞穿法:难点(1)目的:当织物经密较大时,如用顺穿法,会使每片综框上的综丝密度过大,造成经纱与综丝摩擦增大而断头。(2)复列式综框(复式综):每页综框上有24列综丝(2列/页称为双龙骨),以减少每列综框上的综丝数。(3)穿法:先将各组中的第一根经纱穿入每片综框的第一列,再依次穿完其它各组经纱。例用二页双龙骨复式综织细平布,二页八列复式综织府绸。注意(a)组织图的循环个数等于复式综每页上的列数。(b)飞穿时由于经密较大,每筘齿穿入数应大些。(4)用途:适用于组织循环较小而经密较大的织物,以减小经纱与综丝间的摩擦。3、照图穿(省综穿):(1)穿法:将运动规律相同的经纱穿入同一片综,运动规律不同的经纱穿入不同的综片。(2)用途:适用于组织循环较大,但组织中有相同运动规律经纱的小花纹织物。(3)特点:省综;但每片综框的综丝数不等,使综片的综丝密度和负荷不等,且操作不便(不易记忆)。 4、分区穿法:(1)原则:将提升次数多的经纱组织穿在前综;将纱线质量差的一组经纱穿在前综。(2)用途:适用于组织中包含多种的组织或多种经纱的织物。第四节 纹板图重点一、意义纹板图用于控制综框的运动规律。纹板图中纵行表示每列综片,横行表示一排纹钉孔。二、方法将穿入每根经纱的综片的纵行内依次画上该根经纱的运动规律(符号表示纹钉)。小结顺穿法的纹板图与组织图相同。练习1画出制织2/2右斜纹的上机图。练习2画出用二页四列(六列)复式综制织平纹的上机图。三、组织图、穿综图和纹板图之间的关系三个图中已知两个图,即可求出另一个图。在多臂机上,用改变纹板植法(常用)或穿综法制织不同的组织织物;在踏盘机上,改变穿综方法来改变织物组织。1、已知组织图和穿综图,求作纹板图:2、已知穿综图和纹板图,求作组织图:第一页综穿入的经纱与纹板图第一纵行沉浮规律相同,以此类推。3、已知组织图和纹板图,求作穿综图:组织图中经纱的提升规律与纹板图的纵行对比,若相同,则该根经纱穿入与纹板图相对应的穿综图的横行内。练习按1、2、3三种情况,分别作出第三个图(以2/2为基础,K=5的菱形斜纹)。四、复动式多臂机的纹板纹钉植法图重点、难点1、左手车和右手车的概念:左手车:开关在左,龙头在右,花筒逆时针转动。右手车:开关在右,龙头在左,花筒顺时针转动。花筒的上方总是向着机内侧转动。2、复动式多臂机的纹板纹钉植法:复动式多臂机纹板:2列/块,16孔/列;纹板帘要注明“机前”、序号。由于花筒有八个槽,故使用的纹板数8或15块(放入压块)。练习画出用左手复动式多臂机制织2 1/1 2织物的纹板纹钉植法图。现场教学织物的上机图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如何画出上机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课主要结合小样机边讲解边示范,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一、小样机的基本组成由经轴、综框、钢筘、织轴、花筒等组成。二、穿综图与综框穿综图上纵行表示每根经纱,横行表示每片综框。小样机上的综框一般尽量用前面(机前)的综框。穿综图上该横行有符号,就表示有经丝穿在这片综的综眼内,综框提升时,穿在这片综内的经丝就全部提起,形成经组织点。三、纹板图与纹板纹板图中每一纵行表示每片综框,每一横行表示对应一块纹板上的一行纹孔。纬丝循环数是多少,就用几行纹孔。复动式织机上一块纹板上有两行纹孔,单动式织机上一块纹板上只有一行纹孔。花筒至少需要八块纹板连成的纹帘才能循环。纹孔上有钉,织入该纬时对应综框提升,穿在这片综内的经丝就会全部提起,形成经组织点。四、左右手织机纹板的顺序左手织机和右手织机花筒的转动方向是不同的,其规律是花筒上方总是向着织机的内侧转动的。钉纹板时要注意左右手纹板编号的不同。五、练习与思考1、平纹顺穿及飞穿时的上机图,如何植纹钉?2、作出在右手车上制织1/2右斜纹的纹钉的植法图。3、若把左手车的纹板用在了右手车上,制织的织物有什么不同?本课课题(章、节)第一章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第五节 织物分析目的要求掌握织物分析的步骤;织物正、反面的鉴别;织物经、纬向鉴别;测定织物的经密和纬密;测定经、纬纱缩率和特数;鉴别经、纬纱原料;测算织物重量;分析织物组织及色纱排列等。重 点与难 点重点:1、织物分析的步骤。2、测定经、纬纱缩率。难点:分析织物组织及色纱排列。教 具织物分析用布等。教学过程复习1、什么是机织物?从哪几个方面对它进行量度?2、什么是组织循环?什么是组织点?第五节 织物分析重点一、取样二、织物正、反面的鉴别三、织物经、纬向鉴别四、测定织物的经密和纬密五、测定经、纬纱缩率六、测算经、纬纱特数七、鉴别经、纬纱原料八、测算织物重量九、织物组织分析及色纱排列作业布置1、试述分析织物的步骤。2、试说明分析织物时所需的主要仪器、工具、用品等的名称。3、试说明确定织物正反面、经纬向的依据。4、简述如何测定织物的经、纬纱缩率。5、试说明织物组织的分析方法,拆纱分析法适用的范围。第五节 织物分析重点织物分析广泛地用于织物的仿制、改进和设计中。一、取样样品到布边距离大于5cm。样品到织物两端的距离:棉织物1.5-3m, 毛织物3m, 丝织物3.5-5m。(由于织物下机和整理后,织物幅宽和长度略有变化,使织物不同部位参数不同。)样品大小:简单组织织物15cm15cm,色织物20cm20cm(至少一个色纱循环)。二、织物正、反面的鉴别1、正面的花纹和色泽清晰;2、正面的布边光洁、整齐;3、平纹正反面无明显差别,斜纹正面纹路清晰(纱斜纹左斜,线斜纹右斜),缎纹正面表面光滑、光亮。三、织物经、纬向鉴别1、经纱与布边平行。2、经纱含浆分,纬纱不含浆分。3、经密一般大于纬密。4、若两个系统一个为股线,一个为单纱,则股线为经纱。5、与筘痕平行的为经纱。6、经纱捻度大于纬纱,Z捻为经纱,S捻为纬纱。7、纱特细、品质好的纱线为经纱。四、测定织物的经密和纬密1、纱线密度:织物单位长度(10cm)排列的纱线数。2、方法:用照布镜测10 cm(也可为10cm的约数)长度内的纱线根数。五、测定经、纬纱缩率aj=(经纱长度-织物经向长度)/经纱长度100%aw=(纬纱长度-织物纬向长度)/纬纱长度100%注意纱线是指伸直后的长度,应避免退捻、伸长。六、测算经、纬纱特数1、纱线特数:1000米长度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克数。Tex=1000G/L (L:G=1000:Tex)注意如纱线上过浆,应对试样作退浆处理 ,还要注意回潮率。2、方法:(1)比较测定法:在放大镜下,对纱线与已知纱线进行比较,确定纱线的特数。(2)称重法:在10cm10cm织物中,抽出10根经纱和10根纬纱分别称重。Tex=g(1-a)(1+W)/(1+W)其中:g10根经纱(纬纱)的重量(mg);a经(纬)纱缩率(%);W织物实际回潮率(%);W该织物公定回潮率(%)。七、鉴别经、纬纱原料1、织物经、纬纱原料的定性分析:(1)手感目测法,(2)燃烧法,(3)显微镜法,(4)化学溶解法。2、混纺织物成分的定量分析:溶解法:选用适当的溶剂,使混纺织物中的一种纤维溶解,称取留下的纤维重量,计算混合百分率。八、测算织物重量(克/平方米)织物重量:每平方米织物的无浆干重。1、称重法:将10cm10 cm大小的织物进行烘干、称重。G=g10F4/Lb其中:L样品长度(cm),b样品宽度(cm),g样品无浆干重2、计算法:用于样品面积很小的织物。公式略。九、织物组织分析及色纱排列采用拆纱分析法,拆密度较大的纱线系统(多为经纱)。拆出10mm的纱缨,将纱缨分组(如8根一组)。在意匠纸的右下角画起。如为色织物,还应记下纱线的颜色(一个循环即可)。实验一 织物分析实验为了仿造、改进或创新设计产品,必须掌握织物组织结构和织物的上机技术条件等资料。织物分析是对织物进行周到和细致的分析,以掌握该织物的规格和特征,从而推断出织物的上机技术条件。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织物分析的内容和步骤。2、学会织物分析的各项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3、掌握织物分析中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二、仪器工具织物密度分析器、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剪刀、钢尺、扭力天平、分析针等。三、织物分析的基本内容1、取样2、确定织物的正反面3、确定织物的经、纬向4、测定织物的经、纬纱密度5、测定经、纬纱的捻度和捻向6、测定织物的经、纬纱缩率7、测算经、纬纱线密度8、鉴定织物的经、纬纱原料9、概算织物重量10、分析织物的组织及色纱的配合四、操作步骤及方法(一)取样1、取样位置(1)试样离边侧不小于5厘米。(2)棉型织物的试样离两端不小于1.5米;毛织物不小于3米;丝织物不小于3.55米;并且试样表面不应带明显的疵点。2、取样大小(1)一般织物取15厘米15厘米。(2)组织循环较大的织物取20厘米20厘米或更大。(二)确定织物的正反面织物分析时,首先应根据织物外观效应判断其正反面。常用判断方法有:1、织物正面的织纹、花纹、色泽一般比反面的清晰、美观。2、具有条格外观的织物或配色模纹的织物,其正面必然是花纹清晰悦目。3、凹凸织物,显示凹凸花纹的一面为正。4、起毛织物中的单面起毛织物,起毛绒的一面为织物正面,双面起毛织物中绒毛光洁、整齐的一面为织物的正面。5、布边光洁、整齐的一面为织物的正面。6、重经、重纬、双层织物正面原料好于反面,往往是表组织密度大。7、纱罗织物:纹路清晰,绞经突出的一面为织物正面。8、毛巾织物:以毛圈密度大的一面为织物正面。(三)确定织物的经、纬向1、若有布边,则平行布边的纱为经纱,垂直布边的纱为纬纱。2、若为坯布,则含有浆分的纱是经纱,不含浆分的纱是纬纱。3、一般织物中,经密大于纬密,经线采用原料的品质较好且较细。4、筘痕明显的织物,则沿筘痕方向为经向。5、由股线和单纱交织而成的织物,则通常股线为经纱,单纱为纬纱。6、若单纱织物的成纱捻向不同时,则Z捻纱为经纱,S捻纱为纬纱。7、若织物成纱捻度不同时,则捻度大的为经纱,捻度小的为纬纱。8、毛巾类织物中,与毛圈纱线排列方向一致的纱为经纱,与毛经纱互相垂直排列的纱为纬纱。9、在纱罗织物中,有扭绞的纱线为经纱,无扭绞的纱线为纬纱。(四)测定织物的经、纬纱密度1、直接测数法(1)用密度分析器测定:测出50毫米内纱线的根数。经纱测量3次,纬纱测量4次,分别求出算术平均值并乘以2,即得到公制经(纬)纱密度值。(2)放大镜测数法将放大镜放在织物上,直接计数一定长度织物上的纱线根数。2、间接测数法检查一个组织循环内的经纱根数和纬纱根数,然后数出10厘米中的组织循环个数,再将两个数据相乘,乘积所得数加上不足一个循环的尾数就是经、纬纱密度观察值。按经纱密度3个观察值,纬纱密度4个观察值,分别求出算术平均数,作为织物的经、纬纱密度值。(五)测定织物的经、纬纱缩率将纱线从织物中轻轻拔出,先用左手握住纱线一端,右手用分析针将纱从织物中逐渐拔出,但让右端留在织物中,然后右手放下分析针,握住纱的右端给以适当的张力,使纱线伸直,用尺量取二个记号之间的长度。经、纬向各以10次观察值求出算术平均值。注意1、要正确控制纱线的张力。张力太大会使纱线产生意外伸长,张力太小则纱线的屈曲不能伸直。2、在捻出纱线或拉直纱线时不能产生退捻或加捻。(六)测算经、纬纱线线密度纱线的线密度是1000米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克数。测定线密度时可采用比较法和称重法。1、比较法:将纱线放在放大镜下与已知线密度的纱进行比较,此法简单迅速,但与试验人员的经验有关。2、称重法:测定前必须先检查样品的经纱是否上浆,若上浆则应进行退浆处理。测定时,从1010厘米织物中取出10根经纱和10根纬纱分别称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