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名胜介绍.doc_第1页
澄城县名胜介绍.doc_第2页
澄城县名胜介绍.doc_第3页
澄城县名胜介绍.doc_第4页
澄城县名胜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壶梯山壶梯山位于澄城县西北30公里的冯原镇北,师黄龙山脉南伸到本县境内得一个独立山头。海拔1104米,为全县得制高点。因形似水壶,状如阶梯而得名。壶梯山山顶浑圆平坦,面积约数十亩,四周位斜坡地形,东、西、北三面坡度为40-50度,南边坡度稍陡,约在65度左右、坡面常年被茂密得翠柏覆盖,莽莽苍苍,郁郁葱葱。与山下得田园村庄相映成趣,别有一番神韵,自古被誉为澄城八大景观之一。清代本县姚钦曾有诗曰:“一抹名山似海州,拾薪穿露岂仙流。独呼明月陪幽赏,信步青天亦胜游。叱石聊成羊牧戏,烂柯应为局棋留,遥遥人世浮云外,万顷松风次第收。”壶梯山胜景天成,历来为人仰慕。曾有宏伟的转角楼挺立于山巅,两侧有别具一格的钟鼓楼相互对应、其下有八卦楼、南天门、戏台等建筑群。至今尚可看到多处庙宇及祭祀神灵的遗址。每逢初一、十五,钟声鼓声不绝于耳,远近相闻;每年三月初三为传统庙会,人山人海,曲剧杂玩,地摊叫卖,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壶梯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澄城县著名的旅游胜地。壶梯山地处澄城、黄龙、白水、洛川四县接壤之处,为黄龙山出口要道,是关中与陕北的天然通衢,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8月解放战争期间,由陕北溃退的国民党胡宗南部36师据守此地。当时,我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王震将军率师猛攻,一举歼灭胡军36师主力。至8月11日,又先后在冯原、王庄、刘家洼和合阳地区作战,共歼敌近万人,取得了澄合战役的胜利。壶梯山战斗,打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关中地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第一仗,解放了澄城、合阳两县,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和陈赓兵团向中原进军,为我军解放西安、进军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三、车盖千泉风景区车盖千泉风景区位于澄城县罗家洼乡车该村的西沟,距县城约5公里,风景区内泉眼丰富,水清鱼肥,草木丰盛,原始生态保持较好,到处是碧波荡漾的鱼塘,千亩芦苇荡更显神秘。近两年来,经罗家洼乡初步开发推介,每逢假日,游人络绎不绝,或垂钓、或休闲、或游乐、或野炊其乐无穷,已经形成了自然风光旅游区的雏形。车盖千泉风景蕴含着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北边亲邻古寨,为元代陕西平章所筑,既是古代的军事设施,又以“古寨寒烟”列澄城八景之一,遗址尚存,地势险要,置身其中,浮想联翩。一直向北穿过幽静的山谷,便是县城饮用水源地“五一”水库,水域宽阔,景致宜人。风景区西侧,承载着美丽的民间传说的蛾蟒庙隔涧相望,千百年来动物对人报恩之传说,演绎流传于此,世代相传,构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美妙。沟中小桥流水,碧水荡漾,水边垂钩,徜徉于芦苇中,其乐融融。景区之南为古时宋辽交兵时辽国大元帅韩昌练兵驯马的校场,更给游人以想象的空间。这里已经成为游人向往,群众悠闲,大众娱乐的好去处。罗家洼乡独特的文化资源给千泉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风景区的东面是全县重点文化保护遗址车盖遗址,是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澄城先民活动的见证。北寺的晖福寺碑是书法上的“妙上品”,说明这里的文化发达,使千泉景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更显神韵。四、良周秦汉宫殿遗址良周秦汉宫殿遗址位于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100米处,遗址北依壶梯山和社公山,处于良甫河、县西河两河之间的平坦高地上,地势较高,取水方便,风景优美,古代建筑宫殿的理想场所。1995年以来,经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钻探,证实此遗址整体保存完好,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密集区约20万平方米,遗址东、西、北三面各有一沟,看来是护城壕,沟边土层下还发现了古代驿道路面。在遗址南部的剖面上可以看到文化层,文化层厚四米,夯土层规整明显,夯层厚78厘米,夯土层上为厚约1米的瓦砾堆积层,地表面可随处发现绳纹板瓦、瓦当碎片,在遗址的北部中心位置现残存有夯土台基,台基平面呈长方形,高三米,南北残长16米,东西残宽8米,夯土层非常明显,夯层厚7厘米,规整均匀。遗址内遗物非常丰富,我们发现了采集的有瓦当、空心砖、板瓦、简瓦等,其中文字瓦当有“宫”字瓦当、“与天无极”瓦当和“千秋万岁”瓦当等;卷云纹瓦当有;周饰卷云纹,中心圆有:方格纹、斜格纹等,另外还发现有大型玉璧纹空心砖和几何纹空心砖。据考证,该遗址可能始建于战国时代末期的秦国,是秦始皇在观众东部的一处重要行宫之一,据专家介绍,秦始皇曾大兴土木,在关中兴建了多处行宫。每一处行宫既有秦始皇的办公机构,又有军事要塞和大型仓库,还有专门的驿道将行宫与首都咸阳相连接。新发现的这处行宫距魏长城遗址只有六公里,估计是秦始皇为了便于指挥攻魏而修筑的,秦始皇行宫虽多,但大都毁于战火,其遗址已不多存,因此这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又可能发挥过及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作用的宫殿遗址,就十分珍贵了。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代的政治、军事、建筑、交通、祭祀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它是一处具有很高考古价值的遗址,中,省电视台和有关报刊曾先后做过报道。1999年10月被县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城隍庙神楼城隍庙神楼又名乐楼,位于澄城县西大街西端原城隍庙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澄城县志记载,邑城隍庙在西门外,肇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庙前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元末战乱焚毁,明嘉靖年间知县徐效贤复修,后又被公元1556年的观众大地震震毁。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知县畅孟乐率民重修为三座楼,始为现貌。她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群,三座古楼,座北向南,飞檐斗拱,琉璃重檐。主楼高大宏伟,东西二楼玲珑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壮观。三座古楼并排矗立,以中间主楼最为高大,通高20米,占地140平方米,底层面阔5间,进深5间,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天柱。在通柱与廊柱之间建有空中回廊。主楼东侧有楼梯,有人可以登楼观望,远山近景一目了然。楼顶样式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铃。东西二楼为方形亭式楼阁,各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楼顶样式为琉璃二重檐十字歇山顶,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铃。三座楼顶屋面山花均用琉璃瓦、龙、凤、套角兽和武士俑等琉璃配件装饰而成。同时,乐楼内还保存陈列着唐代陀罗尼经幢、金代大钟和一些重要碑石,深受中外游客赞赏。城隍庙乐楼规模宏大,构造精巧,风格独特,图像逼真,艺术超群,她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传统,又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特别是1999年国家投入巨资对古建筑进行了油漆彩绘,使这一古老建筑更加光彩夺目。乐楼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已有日本、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外宾先后参观旅游,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天下名楼很多,而澄城的乐楼还是独树一帜,值得一看。六、精进寺塔精进寺塔,又名宝塔,座落在澄城县东大街文化馆院内,因建于精进寺内而得名。据澄城县志(韩志)记载:“精进寺在东门外迤南,唐肃宗时建浮图九级”。唐肃宗李亨从公元756年至761年共在位6年,此塔从始建至今已有1240多年的历史。通过史料考证证实我县精进寺佛塔创建于唐代,而在宋代和清代都进行过大的复修。精进寺塔是唐代创建的一座方形九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3.26米,塔基呈方形,每面边长7米。塔身第一层较高,壁厚2.2米,每层四角各有风铃一个,底层的塔门向南,中间安有一副木门,这个门就是寺塔的正门,可以进去登塔,塔内第一层是木旋转式楼梯,其他几层均为木爬式楼梯,到第六层为至,七至八层空间太小,爬梯无法架设。各层有隐出柱子和额枋,卷门隔间上下相闪开,第五层斗拱出两跳,单昴偷心造,每层挑角都佩挂风铃。塔檐由七层青砖叠涩出檐,檐上亦由七层砖以叠涩出檐。塔身二、四、六、八层南面或北面各开一券门;东西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门;三、五、七层的东面或西面各开一券门,南北两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门。塔顶用砖叠涩收分封顶,上置铁刹。塔身的隐性、卷门洞、横式格棱窗均用土红色描绘。从外观造型看,它与西安大雁塔有些相似,又与铜川北宋塔有些相仿,同时也具有它的独特风格,其塔身仿木结构,柱头突出,叠檐清晰,塔顶铁刹,相轮完好,刹座为仰覆莲瓣形。有史料记载,塔是因寺而取名。“精进寺”当地人称为“东寺”,是一座有名的大寺院,寺院朝南占地十余亩,前后佛殿建筑高大宏伟,富丽堂皇。1990年初县文管会在加固塔基基座、回垫防空洞时在塔底层的墙缝里发现了两件实物,即一件是直径16厘米的宋代莲花大瓦当,又一件是黄绿色的琉璃配件凤尾,这反映了该寺院当年辉煌壮丽的景象。和寺院一路之隔的北边是药王庙,每年二月初二是药王庙会,前来赶庙会的大都到寺院游览、拜佛。据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石道立编的第一部澄城县志记载:元代将军郭思德(合阳人)当年路过澄城时,曾游览郭精进寺,他见景生情,曾写诗一首刊登于县志,标题是过精进寺,诗曰:“离离禾起秋风,马踏晴川气最雄。武帝水深没汉鼎,肃宗寺古坠唐钟。满天秀色梁山麓,一代清流洛水浓。前去西洲望不远,寨烟连草有寒峰。”另据澄城县志刊载,我县清代光绪28年的知县王新祯(河南人)曾在澄署吟诗词中赞扬该塔“城东浮图耸九级,高插云霄半空节。”精进寺存留建筑在解放前夕已损无存,现仅留精进寺塔仍屹立于县城之中。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1956年、1990年曾两次拨款维修,1994年省文物局拨款24万元、县政府拨款4万元,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的复修,加固塔基,修补塔身,架设楼梯,扶正相轮,更换轮芯,增建基座,安装护栏,配挂风铃,于1995年8月复修竣工。县文物局保护管理委员会于当年立起复修精进寺塔碑记一座,以示纪念。如今的精进寺塔重放光彩,更加雄伟壮观,成为陕西的名塔和澄城的重要名胜古迹,是人们浏览休闲的好去处。该塔早在1958年就被县人民政府研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7月被刊载于中国旅游名胜辞典一书,它和县城西大街的城隍庙神楼遥相呼应,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七、拴马桩博物馆澄城县地处陕西渭北高原东部,拴马桩石雕数量之多,品位之高,造型之奇特,闻名全国。据统计,全县仅各式各样的拴马桩达2000多个,分布于各自然村的农户中,居全国之首。1982年以来,省、市文化文物界的领导和专家曾深入实地专门进行考察论证,县人民政府曾先后于1983年11月和1985年6月在陕西省展览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分别做过专题展览,一些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观后赞口不绝,认为澄城拴马桩的发现,填补了我国石雕艺术的空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学者纷纷来访,中央电视台和法国电视台记者专来澄城实地采访,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如此数量多、品味高的拴马桩石雕被专家学者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华表、地面上的兵马俑、石雕艺术中的奇葩”,是“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艺术学的新的研究对象”。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我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居民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他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拴马桩石雕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雕刻技法融圆雕、浮雕与线刻为一体,从现存的拴马桩实物看,其动物造型以狮子为主,而人物造型则有人骑狮子、仙女现桃、道教八仙等,涉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传统剧目等内容。在一块块普普通通的青石上,民间艺术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拴马桩石刻既成为民间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又成为乡土文化中亮丽的风景线。澄城拴马桩造型多样,风格独特。其通体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及桩根四大部分。桩顶为圆雕造型,其造型样式甚为丰富多彩,大体有猴、狮人、人骑兽和多人组合五种类型。有寿星、和尚、仙童等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也有群雕形式的戏曲、文学形象,还有多角度反映乡村人民生活情态的作品,其中表现人物的类型尤为突出。在人物造型中,以各式各样的骑兽者为数最多。其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有的喜笑颜开,有的祥和慈善,有的冷峻凶恶,有的沉静安逸。其人物姿势或俯身前冲,或扭头仰视,或驼背卷耳,或自然端坐,或身躯斜倚,或踩球挂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骑兽者以青壮年为主,也有老人与孩童,胯下之兽以狮居多,也有马、麒麟、大象等,骑兽者多架鹰、背负大山、肩爬猴子、蟾蜍等动物,还常表现初人与兽亲昵的关系。骑士头上有戴盔或螺式小帽、护身尖顶帽、圆顶帽、圆斗式“喇嘛帽”,以及缠帕、留长辫等不同样式;身上装束则有披甲、穿皮袍、单衫或阔衫等;手中有执鞭、托瓶、拿烟斗或投手捉狮耳、单手扶帽沿等。不骑兽的人物造像见到较多的是坐在石鼓上或莲花上的儿童,次为戴毡帽抱乐器的乐师。多是组合的桩顶造像也出现有妇女、老人和幼童,均有一定的股室情节。桩颈为顶,耳之间的连接部,常处理为双层。上层作圆鼓形,带四桩的阁形或花瓣形等,以承托主体造像;下层常在方柱体上刻画出浮雕,有鹿、羊、马、花鸟、云水、彩带等图样。桩身多为四棱柱形,素面净身,有的在前、左、右三面布有竖条状浮雕图案,最常见的有缠枝花,卷草、云水纹等。桩根为尾根部,呈楔形,常埋地下70至100厘米。整个拴马桩以上下等粗的方坯条石雕琢而成,桩头至桩根混为一体,桩顶造型也很注意体积上的紧凑,往往在狮、猴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为穿系缰绳的通孔。从而使整个拴马桩气势非凡,直挺挺、硬戳戳,岿然不动,格外坚实有力。为了切实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和展示当地民俗文物资源,澄城拴马桩石雕博物馆已列入“十五”重点发展计划项目。按照规划,拟建设的拴马桩博物馆超过一千尊,还有历代石刻和奇桩异石等民间石雕一书品数百件,从而形成石桩如林的独特景观,此馆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对这批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更重要的是她将成为国家一座民间石雕艺术的宝库。目前,澄城县已征集布展各种拴马桩1000多尊,并开始对外开放,吸引各方游客,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八、龙首坝龙首坝是一座石拱滚水坝,它横跨于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行政村管辖的状头村村西,处于与蒲城县西头乡交界的洛河下游。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首段二得名。它的前身是汉武帝时开凿的龙首渠,南北朝和唐代又有重开龙首渠和引洛的记载。该坝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的,位于澄城县交道镇西南8.5公里处,距离县城17公里。坝为石拱滚水坝,坝轴为弧形,坝面采用渥奇式。坝高16.2米,顶长187.67米,顶宽5米,坝基最大宽22.5米。坝体用工157669个,用石料20525立方米,用沙7290立方米,用水泥12092桶,支付银元21.8万元。该坝由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倡导,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址主持规划,总工程师孙绍宗率队勘测并全面负责工程实施,工程师李奎顺具体设计,于1934年5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当时的中央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了“龙首坝”坝名,并在坝东建亭立碑留念,“龙首坝”纪念亭也是仿古木结构建筑,古朴大方,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拨出巨款,组织民力进行全面的续修配套工程,终于1950年开灌收益,至今灌溉面积达百万亩。2004年8月洛惠渠管理局引资世行贷款5000万元对龙首坝实施抢险、加固和旅游开发工程。加固后的龙首坝比原坝缩短了1/4,在坝体东设一孔、西设两排排洪闸,排洪能力为600立方米800立方米每秒,坝体比原坝加高0.5米,加厚2米,在坝下龙眼上方架设百米混凝土大桥,使澄城、蒲城、洛河两岸天堑变通途。龙首坝工程建筑宏伟,附近沟壑纵横,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坝下河床狭窄,形成状如“壶口”的老状瀑布和险滩、湿地、龙眼、龙潭等自然景观;下游一公里处还有著名的温泉,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