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体式.doc_第1页
古典文献的体式.doc_第2页
古典文献的体式.doc_第3页
古典文献的体式.doc_第4页
古典文献的体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第一节 作者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史记韩非传说:“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指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曰枚乘,疑不能明也。”对定为枚乘之作,提出了异议。直到今天,人们还只能推断,大致是东汉无名氏所作,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作。又如胡笳十八拍,也因其未标上作者姓名,而相传为东汉著名女诗人蔡琰(字文姬)所作,也曾被学者认定为伪作。郭沫若经多方考证,反复辩说,先后写了六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专门文章,断定为蔡琰所作,并非伪作。然而此说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文献自署撰人,即标明作者姓名,大致到魏、晋时期才渐开风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风尚、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不同,一些古书经后人编纂、增删、修订、注释,作者在署名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简单的只标明作者的姓名,或别名,或字号;复杂的则连字号、籍贯、时代、官职、封号、爵号及著作方式等都一一标列出来。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一些情况:1、标出作者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如: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为“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汉”为时代,“左中郎将”即官职,“蔡邕”是姓名,“伯喈”乃蔡邕的字。三国魏时曹植的曹子建集,题为“魏陈思王曹植撰”。“魏”为时代,“陈”是封地,“陈王”乃封爵名,“思”即谥号。南宁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为“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是作者的籍贯,即甘肃天水的古地名,“玉田生”为张炎的别号,“叔夏”即张炎的字。2、标出作者和注释者的姓名、时代、学衔、官职及其著作方式。如:史记,卷端题署“汉太史令司马迁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骃集解,唐国事博士弘文殿学士司马贞索隐,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表明作者是司马迁,注释者是裴骃、司马贞、张守节;“汉、唐、宋”为他们分别所处的时代;“太史令”、“中郎外兵曹参军”、“国学博士、弘文殿学士”等,分别是他们的官职、学衔;“撰”、“集解”、“索隐”、“正义”是他们参与的著作方式。3、标出著作的主修、纂修、协理者及其官职。如:清代重修岳飞的岳忠武王文集,卷端题署“护理河南巡抚等处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兼理河南何谓署,河南布政使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杨景素鉴定,彰德府知府黄邦宁纂修,汤阴知县李林校阅”。此书作者是岳飞,编纂者是黄邦宁,其它都属挂名。“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都是他们的官职。4、古代小说、话本、杂剧等,曾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其作者也往往受到歧视,所以他们不署名,或不敢用真名而另起别名。如英烈传就未署作者名;石点头署名“天然痴叟”,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等,有些别名已难以查考出作者的真实姓名以及他们的生平情况。第二节 书 名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以前的书籍,一般都不题书名。有些书名,多属后人追题。如诗经本无书名,后人收集整理时名为诗,后来才被称为诗经。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都是单篇别行,汉书艺文志后将其汇集著录,称为韩子,直到宋代才称为韩非子。战国时期,游说之风盛行,当时有人把这些游说君王的书信,以及游说之辞搜集起来,以供学习模仿,便编成各种册子,并加上不同的名称,如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直到西汉刘向校书时,才把收集到的这类书加以整理编次,定名为战国策一直流传到今天。有些古书,在编次时,往往以其首名二三字为书名。正如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五中所说:“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书名之通例,字书亦然。”他这里所指的字书,即仓颉、爰历、博学、凡将、急就诸篇。如急就篇的首句,便是“急就奇觚与从异”可以印证。 有些古书,还以著者命名书名,大体上有:以作者本名、字号、别名命名;以作者的斋舍名命名;以作者的官衔、封号、谥号命名;以作者的籍贯、居住地、别墅命名;以辑集成书的年代命名等。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作者本名的,如骆宾王文集、孟浩然集;字号别名的,如李义山集,唐李商隐字义山;淮海集,北宋秦观号淮海居士;陶渊明集,晋陶潜别名渊明。斋舍名的,如玉茗堂全集,明汤显祖爱有玉茗堂;官衔的,如阮步兵集,三国魏阮籍曾住步兵校尉;封号的,如诚意伯集,明刘荃曾封诚意伯; 谥号的,如范文正公全集,北宋范仲淹谥号文正;籍贯的,如宛陵集,北宋梅尧臣为宛陵人,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居住地的,如甫里集,唐陆龟蒙曾在松江甫里居住过;别墅的,如樊川文集,唐杜牧在樊川有别墅;编书年代的,如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此书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此外,古书中还有同书异名和异书同名现象。同一种书有不同的书名,如李太白集又名李翰林集,贾谊集又名贾长少集;不同的书却用同一书名,如南北朝梁钟嵘与唐司空图写的诗文评,均用诗品这一相同的书名,唐柳宗元和北宋柳开的诗文集,均为柳河东集,唐李贺与宋曹彦约的诗文集,均称昌谷集等。关于自撰书名的起始问题,最早应为论语,其书名见于坊记,它由门人编纂,所以题此书名。其次则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见于史记吕不韦传,这是自撰书名的开始。汉初淮南王刘安自名其书为鸿烈,见于西京杂记。武帝时司马迁自名其书为太史公,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宣帝时则有桓宽之盐铁论,西汉末则有刘向扬雄所序书,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自别集之外,无不有书名矣。”(余嘉锡古书通例卷一)第三节 篇 章古书编写的体例,常与后来的不同,小篇文章的目录,一般都放在一篇或一章之末。例如荀子书中的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篇的末尾是: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夫是之谓君子之知。知。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既以缝表,又以连理,夫是之谓箴理。箴。每一赋的末了都将所赋的物名说出,并把这物名重叠一遍。这种重叠,绝不是多余的重复。这“礼”“知”“云”“蚕”“缄”五个字,就是这五篇赋的题目,而且都题写在每篇之末。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卷前四种佚书,题目也都是在一篇或一章之后的。例如其中的里的佚书经法,它是一个大篇,其中包括九个小篇,即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这九个小篇末的篇名名理后,还有大篇篇名经法,并证明大篇及章的题目格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佐证。楚辞里的九歌、七谏、九怀、九叹、九思等,其篇名也都写在各篇之末。就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宋本说文解字系传、玉篇、汗简,也都是目录在正文之后。至于何时将目录移置卷首,已难确考,大概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目录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也就会很自然地发生这样的变化。卢文绍在钟山札记中说:“史记、汉书,书前之有目录,自有版本以来即有之,为便于检阅耳。然于二史之本旨,所失多矣。夫太史公自序,即史记之目录也;班固叙传,即汉书之目录也。乃后人以其难于寻求,而复为之条例以系于首,”而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不懂古书篇章题目列在各篇之末的体例,甚至把篇末的题目误作衍文而一笔删去,造成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古代论著往往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多为作者论学的宗旨所在,义蕴弘深;外篇有全论或附论的性质,比较拉杂、肤浅,不成系统,甚至杂有依托的成分。区分内、外的编次,始于刘向的校理群书。最能看出刘向区分内外篇标准的,莫如晏子春秋。晏子书录今尚见存,其中说到:“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并,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之言,题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这里指出,七八两篇之所以要列为外篇的理由。至于其它之书分内外篇,也大都可能是因为辞旨重复,传闻异辞,或者怀疑书中所说,出于依托。凡此种种,一般都列入外篇。周秦子书,区分内外,对后世编著史书和文纂,都产生大的影响。如果是作者自编的史书和文集,而区分内、外篇的,内篇一般都是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作品,外篇则多为无关紧要的材料。像刘知几史通的内、外篇,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内、外篇就是如此。后人所编名家诗文集,其外篇中,常有作者当年删弃的遗稿,重被搜集辑入,甚至杂入伪篇。总之,外集较内集肤浅拉杂,至于作品篇章佚而复出,后又被收入外集的,那只能是极少数的特例。古代文献典籍的著录,均以篇、卷为计量单位。我国古代用竹、木简写书,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篇),故称之为“篇”,以后文章有首有尾的,就称为“篇”,并用以指称整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史记盂子荀卿列传“作孟子七篇”。“卷”指写在缣帛上的卷子,后用来指称全书的一部分。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说:“凡书,唐以前皆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章学诚也在文史通义卷三中说:“向歆著录,多以篇卷为计,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缣素,因物定名,无他义也。而缣素为书,后于竹简,故周、秦称篇,入汉始有卷也。篇之为名,专立文义起讫,而卷则系乎缀帛短长,此无他义,盖取篇之名书,古于卷也。故异篇可以同卷,而分卷不闻用以标起讫。”至于究竟多少份量为一篇,多少算一卷,篇卷相等与否,章学诚未说。其实,这个问题较为复杂,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篇卷相等。 汉代竹简、缣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汉书艺文志著录几篇,即后世几卷,篇卷通用。如汉志六艺略论语所列十二家,其中燕传说、孔子家语、孔子徒人图法三家,原书计卷不计篇,班固在统计论语十二家总篇数时,是篇、卷混合统计的,一卷即一篇,统计孝经类图书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缣帛“一幅所容,与简篇约略相当,故多以一篇为一卷”(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三) 。汉志兵书略兵技巧著录有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伍子胥十篇、图一卷。兵书的图难以绘在竹简上,一般都绘在缣帛上。用竹简写正文,用串绘图,足以证明当时竹帛并用,篇卷相通。二、卷大于篇。 缣帛盛行后,改篇为卷,有的仍以一篇为一卷,有的则因篇较短,就合数篇为一卷,如汉志六艺略著录:“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已是305篇分为28卷。这是卷少篇多、卷大于篇的典型例子。一般地说,缣帛的容量比竹简大,后世书籍的卷,也就比篇大,缣帛改为纸,则更是如此。三、卷小于篇。 司马彪的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这种把一篇分为数卷的做法,只是发展到汉代以后的事。总的说来,古代书目注明的篇卷数,其中卷大于篇的居多,也有卷等于篇的,卷小于篇的例子较少。隋以后的书目,便渐渐发展到只用“卷”而不用“篇”。古今的分合,篇卷的变更,唐宋是一个重要时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卷之中说:“唐、宋以来,卷轴之书,又变而为纸册;则成书之易,较之古人,益不啻倍蓰已也。古人所谓简帙繁重,不可合为一篇者,今则再倍其出,而不难载之同册矣。故自唐以前,分卷甚短。六朝及唐人文集,所为十卷,今人不过三四卷也。自宋以来,分卷遂长,以古人卷从卷轴,势自不能过长;后人纸册为书,不过存卷之名,则随其意之所至,不难钜以载也。以纸册存缣素之名,亦犹汉人以缣素而存竹简为篇之名,理本同也。” 研究古代文献典籍,掌握其篇数或卷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从各个朝代的史志目录所载藏书的篇、卷数,可以了解当时的藏书情况,从而考察其学术文化发展的概貌。对于有些亡佚的书,也可以从书目记载的篇、卷数中,推见其内容性质和规模,如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在唐末五代时均已亡佚,而隋志著录:“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七略七卷刘歆撰”。根据所记卷数,可以推知两书为一详一略,再结合其它资料,就可推测两书的概貌。如果连一书的篇、卷数都茫然无知,那么研究便无从入手。又如汉志兵书略著录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两书的篇数,以及图的卷数都不相同,因而可以肯定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部书。这对否定孙膑兵法同时出土,使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终于作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也证明汉志的著录是可信的。第四节 附 益古人作文,不自署姓名,写成之后,也不自行编次,就单篇列出。后来一些传录编次其书的人,便将后人记载其生平行事、议论辨驳、文词对答等有关文字,汇而编入。虽为后人之词,杂入前人著作,但因宗旨一贯,学术一家,并不以为嫌。古书中,所有这些随文录入的附益文字,或卷首,或卷中,或卷末,并无定式。古代文体未备,初无明显的体例区分,也无所谓书序、题跋、行状、语录等。这与后世文集的“附录”又有所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