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Ⅱ.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docx_第1页
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Ⅱ.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docx_第2页
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Ⅱ.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 摘要: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增加,尤其土壤速效磷显著增加。同时,提出了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湖北省;农区;土壤肥力;演变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2-0299-04 DOI:10.14088/j.c; word-spacing: 0px; text-transform: none; color: rgb(51,51,51); text-align: left; font: 16px/28px 微软雅黑, Helvetica; letter-spacing: normal; text-indent: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 土壤肥力作为土壤质量状况的一个重要指征,是维持土壤生产力、保障动植物健康的重要因素。土壤肥力受母质、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耕种、施肥、灌溉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了解掌握土壤肥力及其演变规律,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热点1,2。 湖北省340万hm2的耕地中,水稻、小麦、油菜和玉米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北省作物面积、布局、产业结构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同时农业耕作中,施肥习惯、肥料用量等变化也更加明显。为了解我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肥力变化状况及演变规律,以1977 1980年湖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项目资料、2007 2010年湖北省测土配方项目结果为依据,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湖北省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域的确定 湖北省的江汉平原、鄂中丘陵、鄂北地区等几个区域,为湖北省粮棉油最重要产区,其面积占到了湖北省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本次选择上述3个区域作为全省主要农区开展研究。其中江汉平原以潜江市作为代表,鄂中丘陵以荆门市掇刀区和东宝区作为代表,鄂北地区以枣阳市和宜城市作为代表。 1.2 数据采集与样品测试 土壤样品的养分测试数据,从湖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1977-1980年)及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项目(2007-2010年)各相关项目县(市)获得。土壤样品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分析。 1.3 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30年来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pH的变化 表1和图1结果表明,湖北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pH变化较为明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pH 5.56.4的样本比例大幅度增加,由24.85%上升到39.92%,增加了15.07%;pH 6.57.4的样本比例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42.2044.77%;而pH 7.58.4的样本比例,则由原来的25.57%下降到目前的12.70%,下降了12.87%。统计结果表明,本区土壤酸度增加了0.50.9个pH单位。按照Murrell的观点,土壤酸度增加了3.27.9倍,这与孟红旗等、张永春等的研究是一致的,说明湖北省土壤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尤以江汉平原和鄂北地区最为突出。 2.2 近30年来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表2和图2的结果表明,处于两极端(6.0 g/kg和40.0 g/kg)的样本比例基本没有变化。有机质含量6.020.0 g/kg的样本比例显著减少,由原来的62.76%下降到目前的32.42%,而有机质含量20.040.0 g/kg的样本比例,则由原来的33.24%增加到64.35%,其中以有机质含量20.030.0 g/kg的样本比例增加较多,同比增加23.39%。从总体水平看,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980年的24.40 g/kg,下降到目前的23.40 g/kg,说明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有机质总体上持平,略呈下降趋势。 2.3 近30年来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全N的变化 表3和图3结果表明,除全N0.74 g/kg和全N2.00 g/kg的样本比例下降外,全N含量在0.752.00 g/kg的样本比例都有所增加,由原来的70.27%增加到目前的90.39%,增加了20.12%。而这一含量区间,是全N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全N含量平均水平看,土壤全N从1983年的1.52 g/kg,下降到目前的1.20 g/kg,呈下降趋势。 2.4 近30年来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碱解N的变化 表4和图4结果表明,土壤碱解N 30.060.0 mg/kg的比例下降明显,由原来的22.13%下降到目前的3.36%,土壤碱解N 60.090.0 mg/kg的比例变化不大,略有下降,而土壤碱解N 90.0150.0 mg/kg的比例则有所增加,由原来的33.73%增加到目前的58.30%。总体上看,土壤碱解N缺乏和极缺乏的样点比例在减少,碱解N适宜的样点比例有所增加。整体上土壤碱解N有增加趋势。 2.5 近30年来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速效P的变化 表5和图5结果表明,原来土壤速效P5.0 mg/kg的比例达到61.52%,而目前仅占7.21%,土壤速效P 10.020.0 mg/kg的比例有原来的9.55%,上升到目前的42.94%,增加了33.39%,而土壤速效P极丰富(60.0 mg/kg)的比例也有0.45%。极端情况下,有的田块土壤速效P超过了100.0 mg/kg,甚至达到了166.0 mg/kg。这说明土壤速效P显著增加。 2.6 近30年来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速效的变化 表6和图6结果表明,土壤速效K 50.0100.0 mg/kg的比例略有增加,由原来的25.18%增加到目前31.23%,速效K 100.0150.0 mg/kg的比例有所下降,由原来的39.62%下降到目前的33.55%。其他各区段样本比例变化不大。说明土壤速效K整体上呈下降趋势。3 讨论 3.1 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肥力发生结构性改变 近30年来,湖北省主要农区的土壤肥力发生结构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酸化现象明显,30年间土壤酸度增加了0.50.9个pH单位。 2)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K等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30年间平均由24.40 g/kg下降到目前的23.40 g/kg;土壤全N由30年前的1.52 g/kg下降到目前的1.20 g/kg;土壤速效K缺乏(50100 mg/kg)的样点比例增加,中等(100150 mg/kg)比例的样点下降,土壤速效K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3)土壤速效P、碱解N表现为增加,尤其土壤速效P显著增加,土壤速效P缺乏的样点比例大大降低,土壤碱解N整体上略呈增加趋势。 3.2 保护耕地土壤肥力的探讨 为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土壤肥力,应注重用养结合,合理施用化肥。 1)加强有机肥的投入。调查表明,目前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投入比例明显失调,七五末期,平均每年有机肥(农家肥)投入量达25 00030 000 kg/hm2,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的供应比例基本保持在55左右,但目前每年有机肥的投入量不足7 500 kg/hm2,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的供应比例约为28。同时,耕地要用、养结合。目前绿肥等养地作物面积大幅度减少,湖北省七五末期有65万hm2,但目前仅不足15万hm2。同时通过秸秆还田、合理轮作等措施实行用养结合。 2)科学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目前施用的化学肥料养分结构配比不合理,根据调查,氮、磷、钾施用比例平均为1.00.30.2左右,化肥中主要为氮、磷肥,其比例高达85%以上,高氮、磷投入,使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增加,尤其速效磷增加显著,增加的土壤速效磷、碱解氮也加大了环境风险,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化肥品种结构不合理,虽然目前施用复混(合)肥的比例在增加,但长期的碳铵、单质磷肥(普钙)等的施用,可能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并会增加土壤镉、铅等重金属9,10污染风险。 参考文献: 刘世梁,傅伯杰,刘国华,等.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J.土壤通报,2006,37(1):137-143. 徐明岗,梁国庆,张夫道.中国土壤肥力演变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张过师,陈 防.不同pH值之间如何相互比较J.高效施肥,2011,10(27):54. 孟红旗,刘 景,徐明岗,等.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耕种土壤的pH演变J.土壤学报,2013,50(6):1109-1115. 张永春,汪吉东,沈明星,等.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酸化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