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期末复习提要导言一、什么是社会学?v 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v “社会学”(soci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1838年10月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 Comte,1789-1857)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社会学之父”,西方社会学创始人 不仅第一个提出了社会学的名称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基本思想 认为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就是社会学v 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科学的、整体的研究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科学性: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的争辩v 争论核心:能否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v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准则v 强调从社会整体或群体的角度,而不是个人的、生物的或心理的原因来观察和解释问题 v 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是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 v 举例: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07)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v 自杀论(1897)v 迪尔凯姆研究自杀关注的不是个体层面或者说某个人的自杀事件,而是整体层面或者一个社会群体的自杀现象 v 男性中自杀的人比女性多;单身者自杀的人比已婚者多 ;新教徒比天主教徒多;等等v 战争时期比经济处于变革动荡时期的自杀率低;等等。 v 从社会整体层面或群体层面寻找原因v 理论的指引作用 v 社会内部的两类纽带(bond):一是“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二是“社会规范”(social regulation)v 设想(假设)并用经验数据验证v 社会整合与社会规范适度会抑制群体自杀率,否则(过高或过低),会导致自杀率的上升 v 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型的划分v 社会整合度过高:利他型v 社会整合度过低:利己型v 社会规范度过高:宿命型v 社会规范度过低:失范型v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方法上具有互通性 与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及范围、整体性的分析层次上有区别 与同样开展整体性研究的历史学、人类学在研究对象的时空上、研究方法技术侧重上有区别二、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一)社会学对个人日常生活的用途v 科学研究以外的认知方式: 权威 传统 常识 个人经验 媒体报导v 社会学借助科学研究方法,提供更为系统可靠的社会知识,能增进自我理解,帮助日常决策(二)社会学对社会的用途主要有:社会实验、政策(项目)评估、社会预测、社会监控、政策咨询和社会批评。第一讲 社会与文化一、什么是社会(society) ?1、“社会”的词源考察v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社”、“会”与“社会” “社”:最初是指用来祭(土地)神的地方;后作为古代的一种乡村基层组织;也被用来指称信仰相同、志趣相投的人结成的团体 “会”:指集会、聚会;也用来指称民间团体 “社会”: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v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社会”: 英文society的拉丁语词源 socius(伙伴) 明治年间,日本学者在翻译英文society时将其译为“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沿用了这一译法 是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的性质根据对“人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1) 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不仅是个人的集合,社会还是自身客观存在的真实实体,独立于个体之外并对个体构成实实在在的限制;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主导力量,往往侧重于分析社会整体。(2) 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个体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用来指代具有同样特征的个体的概念或空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物;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还原论,即认为研究社会必须去研究个人,往往侧重于分析社会个体。3、社会的类型(1)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类型划分简介v 孔德依据人类知识智慧发展的三个阶段:军事社会 、过渡社会、工业社会v 迪尔凯姆: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 v 韦伯(Max Weber,18641920):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v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依据生产方式的性质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2)美伦斯基(Gerhard lenski)的分类v 依据一个社会的生存手段,即社会如何被组织起来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等根本需要的方式划分社会类型: 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horticultural )社会游牧(pastoral)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在伦斯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代表: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3)德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的分类v 按照社会的整体结构将社会分为礼俗社会(Gemeischaft)与法理社会(Gessellschaf),对应的英文翻译为公社社会(communal society)和社团社会(associational society),简称公社与社团 公社社会或礼俗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基础上的社会 社团社会或法理社会则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社会 v 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的比较见下表公社社会社团社会劳动分工程度与角色的专门化程度不高劳动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角色分类十分广泛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设置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降低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人格化的和持久的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非人格化的、短暂的社会行为主要由习俗和传统来调整社会行为主要由法律而非习俗来调整(4)费孝通的分类v 依据社会的整体结构,区分了“差序格局”型的社会和“团体格局”型的社会v 出自其代表作乡土中国(1937)v “差序格局”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而团体格局的西方社会就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二、什么是文化(cultural)?1、文化的涵义v 最早对文化作出学术上明确定义的人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321917) 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 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一切表现为人们能力和习惯的东西v 一般地,文化是人类所创造并共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从词源(cultura,耕种出来的东西)看,一切可归属于文化的东西都是与自然物相对的,是人类创造之物 文化为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享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2、文化的构成(1)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事物的东西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文化才可能存在 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人们使用的口头或书面的言说方式) 萨皮-沃夫假设(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张一种语言通过其独特的语法和词汇,能够影响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2)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好坏、对错、是非的观念 一般都具有情感性,难以分析和推理 主要是通过符号系统传续 价值观为社会提供普遍的、深层的理想和目标,从而为人类行为提供了正当性 价值观被认为是文化的核心 (3) 规范 社会学家把称之为规范 规范与价值观的区别: 价值观具有一般性 而规范是特殊、具体的 大部分社会规范都与人的社会地位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通常被视为行动的指南 (4)物质文化3、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整合功能(2)文化的导向功能(3)文化的界分功能(4)文化的教化(传续)功能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与理论视角1、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1)文化特质(元素)、文化丛与文化模式v 对文化进行结构分析所使用的三个概念v 文化特质(元素)是组成文化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 表现为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式 特点在于具有独立存在性,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位表明某种意义v 文化丛,也叫文化特质丛,是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文化丛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v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文化模式往往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本质特点,是研究的重点 要进行文化比较,只有从文化模式研究入手 (2)文化的差异性与文化的普遍性v 造成文化差异性的原因:1. 自然环境的影响 2. 社会环境的影响v 文化的普遍性 人类学的比较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 主要根源:人的生理过程和基本生活需要具有普遍性 (3)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v 按照文化在一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可以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v 主文化,也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v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在社会上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亚文化(4)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v 民族中心主义,也叫做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并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对的、是好的,而其他文化是错的,是劣等的倾向 民族中心主义具有一定的正向功能 极端民族中心主义的弊端v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必须根据文化的自身标准来评判一个文化,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文化相对主义有其进步意义 极端文化相对主义的弊端(5)文化整合v 整合(integration)一词源出早期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是斯宾塞在将社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的思想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原指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一体化,反之称为分化 v 文化整合指文化各个要素之间在逻辑上是相互一致的v 反之,则是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6)文化变迁、文化震惊、文化冲突与文化堕距v 文化变迁的原因:1. 内部革新,源于人们的发现和发明 2. 文化传播,源于不同文化接触而发生的对外来文化主动或被动的吸收v 文化震惊(cultural shock) :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种文化中的人突然接触到另一种完全异质的文化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混乱 v 文化冲突 :指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况v 文化堕距(cultural lag):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William F. Ogburn, 1886-1959)提出 指由于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改变的步调不一致导致的差异性(断裂、失衡与错位)2、文化研究中的理论视角对社会学理论视角的说明v 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是社会学看待世界的模式,它限定了社会学家解释社会与社会行为的方式v 社会学不是一门用统一的方式看待世界的学科 v 每个理论视角都有其适用领域和局限,但理论视角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v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对首要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文化的这个方面能够存在”的不同回答:(1)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视角v 功能主义视角的基本假设: 1)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结构)均是为了维护社会有机体的存在而存在,或者说均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发挥一定的功能;v 功能的分类:v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v 显性功能是公开陈述且刻意显现的功能 v 隐性功能是不自觉且非刻意显现的功能 v 正功能和反功能 v 反功能是指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会降低社会的稳定性 2)社会秩序来源于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v 功能主义视角的适用领域和局限v 认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举例: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对美国文化中的贫困现象的研究(2)文化研究中的冲突论视角v 冲突论视角的基本假设: 1)社会是不均衡的,各个部分为争夺稀有资源而相互冲突; 2)社会秩序来源一个部分对另一部分的强制,或相互之间的妥协v 认为特定的文化特征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v 在文化研究中,冲突论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某一阶级、群体或其他社会部分在与其他群体争夺特权与统治的斗争中,为使自己的利益合法化或正当化的一套文化信念 (3)文化研究中的生态学视角v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间关系的学问v 生态学视角的基本观点是:文化特性是由周边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所决定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v 举例: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is)对阿兹台克人食人肉习俗的解释v 生态学视角的局限性第二讲 人的社会化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1、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含义 v 定义: 是社会个体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v 社会化概念内涵的发展:1. 20世纪50年代以前研究少年儿童的社会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人一生中的社会化问题(广义的社会化) 2.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化研究开始强调研究有社会意义的问题3. 个体概念的扩展:从“个人”扩展到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v 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v 从个性(personality)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化看作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立场 v 从文化的角度:把社会化看作文化传续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的内化.文化人类学v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把社会化看作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过程.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2、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社会化的一般性内容:(1)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传续文化,内化价值观和规范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1)性别角色社会化:指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使社会个体逐渐学习和了解自身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和规范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知识,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3)政治社会化: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4)心理素质社会化3、社会化的主要类型(1)初级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也叫早期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指在一个人的早期阶段为各种成年生活角色所做的基本准备。主要发生在人的儿童期和青少年期.(2)继续社会化 指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包括人在中年和老年阶段的社会化.(3)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人一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但在青少年期更为常见.(4)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广义的再社会化指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主动或被动选择适应另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过程;狭义上,专门指强制的教化过程。再社会化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二、社会化的主要机构1、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1)家庭是个人最早的社会化机构(2)父母在家庭中享有的当然权威,使早期社会化容易进行(3)在家庭中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化2、专业性的社会化机构:学校3、同龄群体(peer group)也被译为同辈群体,指由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比较接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1)平等关系,交叉、相互影响的社会化过程 (2)有利于青少年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为独立生活做准备(3)学习和掌握亚文化的重要阵地 4、工作单位检验一个人初级社会化成果的地方;成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5、大众传媒(mass media):一把双刃剑 三、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发现1、人类情感发展历程v 心理学家戈勒曼(Daniel Goleman): 情感发展的秩序 (1984)v 人类情感发展的连续过程:情感产生时的平均年龄情感情感产生时的平均年龄情感出生满足感、惊讶、厌恶和沮丧 18个月害羞 68周 快乐 2岁骄傲34个月 生气 34岁 内疚 89个月 悲哀、害怕 56岁 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和嫉妒 1218个月亲切感 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 、哲学沉思2、自我发展的理论自我(self/ego)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1)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分别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趋利避害)和至善原则。主要的两点批评: 针对其早期决定论 针对其泛性论 (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的“镜中我”理论v 认为自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v 自我的出现有三个阶段:1. 察觉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表现2. 想象、领悟别人对我们行为表现的判断3. 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v 库利把这种以他人为镜、以社会为镜形成的自我称为“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3)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v 认为当人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想象和思考时,自我就形成了v 把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 主我是每个人自发的、能动的特征,是自我的生物性部分 客我是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是自我的社会部分 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主我与客我之间连续交流的过程v “客我”的社会化过程经历三个不同阶段:1)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人生中最初的两年 单纯的模仿 “客我”尚未形成 2)游戏阶段(play stage) 从两岁起,大约持续几年时间 游戏中模仿式的“角色扮演” (role taking) “客我”开始发展 3)博弈阶段(game stage) 大致在三四岁以后 关心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学会理解和内化社会或他人对于角色的一般性期待(概念化他人的期待), “客我”最终形成 在米德看来,社会化的实质就是 “角色扮演”(4)艾利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的“八阶段”理论婴儿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问题幼儿阶段(2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问题学前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感问题 学龄阶段(611岁):勤奋与自卑感问题 青春期阶段:认同与角色混淆问题 青年阶段:亲密与孤独问题 成年阶段: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问题 老年阶段:完善与绝望问题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v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教育心理学家,是研究儿童如何学会思考和推理领域的先驱v 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完全通过感觉器官了解世界;后期大脑中开始有了客体的影象 2)前操作阶段(从2岁左右持续7岁):开始学会使用和理解符号;第一次有了画出脑中的客体的企图;但不能理解抽象概念;自我中心主义者 3)具体操作阶段(711岁):懂得如何构想一个具体的客体,多角度看待客体;能够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概念;发展出从他人的位置来想象自我的能力 4)形式操作阶段(约1215岁):发展出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 4、代沟及其成因解释 代沟(generation gap),也被译为代差,是指两代人之间,尤其是老年人与年青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在研究青年人反叛现象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提出者是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v 代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速度、程度和阶段上的差别v 代沟的成因解释(1)技术决定论:代表是米德和本尼迪克特(2)社会地位差别悬殊理论:由帕森斯和戴维斯提出 (3)体制理论:英汤因比和日池田大作 (4)新社会化理论:托马斯齐黑 (5)社会心理未成熟论:卡斯乔 第三讲 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概述1、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定义 v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先提出“社会互动”这个词v 定义:也叫社会交往,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社会互动离不开行动者的主观意义 作为最基本的社会过程,社会互动中的行动者具有相互依赖性v 社会互动过程的三个环节:行动的一方通过行动将自己对行动相对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期待传递给对方相对方再依据自己对对方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期待,调整并做出反应性的社会行动行动的相对方通过理解对方行动的意义,意识到对方对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期待 社会互动并非只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2、社会互动的类型(1)按照互动过程的性质1)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形式 个人合作与群体合作 共同合作与分工合作 一项成功的合作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目标一致 对怎样达到目标有共识 有能力和意愿相互配合 有基本的信任 2)竞争:是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个人竞争与群体竞争 三个特点:1. 同一目标2. 目标具有稀缺性3. 目的在于排他性地获得目标本身,但不是要反对或损害其他竞争者 合理的竞争规则的重要性 3)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与竞争的最大区别:在冲突中,为了达到所向往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 冲突的正功能: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基本要素,有利于加强群体内部的团结4)交换: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的互动方式5)强制:是互动的一方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使另外一方被迫按照其要求行事的互动方式6)顺从或顺应:顺从是指互动的一方服从另外一方;而顺应是指互动双方相互适应的互动形式 (2)按照互动过程依赖的媒介1)言语互动v 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2)非言语性互动v 身体语言v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v 动态体语(gestures) v 静态体语(posture) v 个人空间:人际距离 v 个人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v 人际距离是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v 美霍尔(Edward.T.Hall)划分的四种人际距离 v 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045cm v 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45122cm v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122365cm v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365cm 以上v 类语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声音但意义不固定的语言 v 沉默 (3)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合行为v 也被译为集群行为、集体行为,由美帕克提出v 指一种人数众多的、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v 集合行为的特征:1. 群体性2. 突发性3. 互动性 4. 非组织性5. 非规范性v 关于集合行为的理论与集合行为的预防感染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模仿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处于非理智状态,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本能的彼此模仿,导致集合行为;控制转让理论:在集合行为中,人们不是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而是在理性计算后,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权转让给别人;匿名理论:在群体状况下,个人的匿名性使得人们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降低了对正常社会规范的遵从, 导致人们的非常规行为;美斯梅尔塞(Neil Joseph Smelser,1930)的价值累加理论(value-added approach): 导致集合行为的六个条件依次是:一定的集合环境条件、结构性紧张、“普遍信念”的增长、诱发因素、行为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集合行为的预防:1) 调节社会结构,缓解结构性紧张2) 环境控制 3) 建立预警机制 4) 完善社会控制机制,尤其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v 理论人物:米德、布鲁默(HerbertGeorgeBlumer) 、库恩(Manford Kuhn),以及库利、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v 理论核心在于强调符号和意义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 符号是社会互动的中介 社会互动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赋予、诠释和传达意义的过程v 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原理(布鲁默,1962)1)我们是根据我们对客观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来决定对其采取的行动2)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和自己对话”),为的是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v 情境的重要性 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 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互动行为意义的确定取决于互动的情境 人们是在经过主观定义后的世界中活动的,而不是对客观的现实进行直接反应v 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人们在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境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v 托马斯定理(the Thomas Theorem):“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v 在社会互动中,理解他人赋予事物的意义依靠“角色扮演”2、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 v 理论人物:美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1959) v 基本观点:社会互动本质上是一个印象管理过程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叫自我呈现,是个人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自己所期望的良好形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目的: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愿望来看待自己 穿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布景与道具 “前台”与“后台”3、角色理论(role theory)v 角色的涵义与类型 角色(role),也被译为社会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或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将角色这一概念从文学戏剧领域引入社会科学研究 人类学家林顿(Ralph Linton)的贡献:将角色视为规范,视为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v 基本观点:社会互动是以角色为基础进行的v 角色互动的过程1)了解(别人对)角色的期望2)角色认同:个人对角色的领悟3)角色实践:涉及具体的角色扮演 角色集: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4、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v 理论人物:加芬克尔 也被译为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论 创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v 基本问题: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是如何形成关于现实的共同意识或相同理解的? “常人方法”(ethnomethods):一套人们互动中不言自明的隐含的规则,它是某种简化程序,使得人们即使在彼此并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相同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互动沟通v 基本观点:社会互动大量地依赖于人们彼此拥有的隐含规则或背景假设v “蓄意破坏实验” 5、社会交换论v 理论人物:霍曼斯(G.C.Homans)和布劳(P.M.Blau)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v 社会交换论运用经济学的代价-报酬模型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本质上是一个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交换过程,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酬赏不限于指金钱等物质利益,还可以是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等v “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们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交换让步;讨论者们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们交换烹饪诀窍。”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6、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s)理论v 理论人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曼(H. Hyman) v 参照群体: 也叫参考群体,由海曼于1942年提出 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认同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基本作用: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 v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甚至非现实的社会关系,也会对社会互动造成影响第四讲 婚姻与家庭一、家庭的形成基础:婚姻(一)婚姻的含义婚姻通常是指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实体婚姻: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设置婚姻:实体婚姻+社会认可爱情与婚姻 苏格拉底的爱情与婚姻观 美斯滕伯格(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完美的爱情=亲密+激情+承诺: 1、 亲密(Intimacy):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情感性)。喜欢(Liking) 2、 激情(passion) :欲望(生物性)。痴迷 (Infatuated love) 3、 承诺(commitment) :彼此决定专一忠诚、厮守终生(理性)。空洞的爱(Empty love) 此外,亲密+激情=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亲密+承诺=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激情+承诺=愚昧的爱(Fatuous love) ;如果三种成分都不具备则是无爱(Nonlove)。(二)择 偶v 择偶就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结婚的问题,它也是人们建立家庭的第一步v 个人选择配偶的机会和范围,受到社会文化规定的限制和影响:1. 乱伦禁忌(incest taboo)v 禁止特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发生性(婚姻)关系v 社会科学家们更多地认为乱伦禁忌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 2. 内婚制(endogamy)与外婚制(exogamy) v 内婚制即要求其成员必须与同一群体中的人结婚v 外婚制则规定其成员要同自己群体之外的人通婚 3. 同类婚与婚姻梯度v 同类婚是指具有共同或相似社会特征的人之间的通婚1. 同类婚的两大功能:2. 有利于孩子接受前后一贯的社会化3. 有助于婚姻稳定性和幸福感的增加,减少离婚的发生几率4. 人们多为同类婚的原因:v 倾向和机会v 与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结婚的趋势同样明显的是婚姻梯度趋势:在彼此差异不太大的前提下,男的倾向于往下找配偶,选择比自己年轻的、文化水平低的,等等,女的倾向于往上找配偶(三)婚姻的模式v 一夫一妻制(monogamy) 也叫单偶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模式 一夫一妻制并非自古就有,也不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美摩尔根(Morgan)的婚姻家庭研究古代社会(1877)v 血婚家庭(排除了不同辈分人之间的家族内的族内通婚)普那路亚(伙婚)家庭(出现族外通婚;排除了同一家族中同辈的婚姻关系)偶婚家庭(由家族意义的家庭向个体意义家庭过渡的形式;一男有多个妻子,但有主妻,一女有多个丈夫,但有一个主夫)夫权制家庭(强调夫权至上;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家庭(时间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私有制的出现是决定性因素)v 一夫一妻制不是人类本能的反应,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v 多偶制(polygamy) 在婚姻中,同时涉及不止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婚姻模式 常见的有两种: 一夫多妻(polygyny)制 一妻多夫(polyandry)制 20世纪40年代,马尔多奇(George Murdock)的研究(四)离婚与再婚v 离婚意味着婚姻关系的破裂和解体 中国古代的“七出”和“三不去”,实质上排斥离婚 离婚的原因:主观与客观 离婚率上升的积极面与消极面v 再婚:离婚或丧偶者,再次选择结婚 再婚主要是男性的特权 再婚者的成功率比初婚低 v 美国社会的一种新的婚姻模式: “一夫一妻系列制”或“连续多偶制”(serial monogamy) 指许多美国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有多个配偶,但他们一次婚姻只有一个配偶的情况二、家 庭(一)家庭的含义v 家庭通常是指以婚姻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 操作性定义:共同居住、共同生活、财产共享v 实体家庭与设置家庭的区分: 实体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设置家庭:实体家庭+社会认可的契约关系 (二)家庭的性质1. 功能主义的观点 强调家庭对社会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功能作用 家庭的四个主要功能v 生物功能: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 v 经济功能:生产和消费 v 抚育与赡养功能 v 提供休息与精神满足的功能 强调家庭的功能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强调家庭的重要功能 2. 冲突论的观点 把家庭视为展现性别不平等的主要舞台 强调家庭的历史同样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 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问题(三)家庭的模式1. 根据人的生命进程: 出身家庭(family of orientation) 生育家庭(family of procreation) 2. 根据家庭关系的特定组合形式 (家庭的结构):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 美国人类学家马尔多奇(George Murdock)提出 “小家庭”,通常由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 强调夫妻关系,因此也叫作夫妇家庭(conjugal family) 核心家庭的变异模式:夫妻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养父母与子女组成的家庭,等等 扩展家庭(extended family) 包括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庭成员 主要强调与不同亲戚间的血缘纽带,因此也叫作血亲家庭(consanguine family) 扩展家庭的两种类型1) 主干(直系)家庭 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中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与核心家庭的重要区别 :子女是否已婚 2) 联合家庭 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即传统中国理想的“大家庭”模式 (四)家庭的变迁与未来家庭变迁的趋势美威廉古德: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1971)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家庭正在逐渐朝着核心家庭的方向发展家庭变迁过程中的家庭问题家庭将走向何方?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家庭消亡论 家庭四分五裂论 家庭复兴论 第五讲 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群体(social group)?v 定义:简称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 社会群体与偶遇群体/聚合或群集(aggreagtes)的区别 社会群体与统计群体/类群(category)的区别v 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社会群体成员间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共享的规范 社会群体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二)人们为什么形成群体?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个体成员的某些需要:1、满足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与他人接触,这源于个体的群聚本能 2、满足成员的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帮助成员去做那些难以单独完成的工作 3、满足成员的表意性需要(expressive needs):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v 依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与小群体v 依据群体内部规范的正式程度: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v 依据群体关系纽带划分:血缘、地缘、业缘与趣缘群体v 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参照群体与所属群体v 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美萨姆纳,1906年提出 内群体(ingroups)与外群体(outgroups) 内群体即“我群”或“我们群体”,是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 v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 1、初级社会群体(primary groups) v 库利在1909年提出: “最初”的群体 现在被扩展到用于指称一切有类似家庭纽带关系的群体 v 定义: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基本群体 v 形成条件 成员间社会活动的空间比较接近 经常而持续的交往 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约束 社会角色地位差异较小 成员的个性因素 v 基本特征 成员有限(规模较小) 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不容置换的亲密关系,成员难以替代 非正式控制 v 功能 正功能:v 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提供了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v 能够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尤其是人的心理需要 v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 负功能:v 压抑成员的个性,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v 当初级社会群体的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例如小集体/团体主义v 我国目前的初级社会群体状况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功能外移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初级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出现松懈 某些初级社会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进入或退出初级社会群体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增强 v 应当如何评价当前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2、次级社会群体 v 相对于初级社会群体衍生出来的概念v 泛指一切成员之间关系不那么亲密的群体,往往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 v 与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的衰落正好相反,次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兴盛,成为现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形式 (四)群体结构及运作过程1、群体凝聚力v 群体凝聚力也叫群体内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v 群体凝聚力发展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 人际吸引 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 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v 其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群体所掌握的资源、机会以及氛围等是否有吸引力以及其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 群体的利益能否包含或与个人的利益相一致 群体成员间能否形成良性关系结构 群体成员及其领导的关系 群体及其外部环境的关系 群体成员的构成情况,群体是否具有成功的经历,群体成员的身份是否无可选择等 v 群体凝聚力的功能: 正功能:v 对群体而言,它有助于群体的稳定和维系,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 v 对个体而言,它有助于成员种种利益需求的满足,增强个人适应性 负功能:v 某个群体的凝聚力过强,会与其他群体产生对抗或抱有敌意,不利于更高层次的社会整合 v 凝聚力高的群体倾向于排除和否定成员的不同意见,阻碍成员的自由发展,比较保守,不利于革新v 群体凝聚力应遵循适度原则2、群体内部关系v 即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交往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 从群体规模分析 群体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越复杂 二人群体(dyad) 三人群体(triad)2) 利用“社网图”分析 3) 通过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方式分析 3、群体角色:领导 群体角色是群体结构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 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关系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能对其他成员进行引导、施加影响的角色 20世纪30年代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存在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l 极权型(独裁型)领导l 民主型领导l 放任型领导n 如何评价上述领导风格孰优孰劣? 依据功能的不同 :l 工具型领导:力图指导群体朝特定的目标迈进l 表意型领导:寻求创造群体的团结和维持群体的协调n 对于一个群体而言,这两种类型的领导都是必要的4、群体决策与群体遵从(conformity)v 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判断、讨论最终形成决定的过程 贝尔斯(Robert Bales)等人:任务取向型群体的群体决策有四个明确的阶段,即定向-评价-决定-恢复v 遵从是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的遵从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体的最终决策选择 遵从行动的三种表现v 信息性遵从(inform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新型合作农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型材买卖合同
- 商业采购供货合同协议条款
- 淄博妇幼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纤维增强合作协议书
- 给妈妈洗脚650字8篇
- 2025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设备购销合同
- 化工厂检修培训课件
- 企业资产管理工具及平台
- 农业社区联合发展协议书
- 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 2025年秋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级预警汇报流程
- 教案2025秋形势与政策纪念抗战胜利坚定民族信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2025-2026人教版(2024)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进度表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校成绩分析报告
- 2025版房地产抵押按揭续贷合同
- 2025年秋季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解析版)
- 2025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秋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生字组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