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doc_第1页
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doc_第2页
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doc_第3页
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doc_第4页
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引子)2008年4月,我选修了古琴文化与古代士人课程,学习到许多新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对士人、古琴等有了正确的认识,文化修养得到初步提升。以往我对古琴艺术一知半解,只是知道琴、筝、笛、箫、阮、二胡等乐器,却不能完全明白它们彼此有何区别。对于“士人”我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停留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书人”这一层面上,缺乏深入见识,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古琴的历史变革及士人的精神品质,也初步掌握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古琴文化与古代士人课程充满了文化气息,让人备受熏陶。警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发人深省,富于启迪意义。其它名言名句,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催人奋进,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尘世流弊甚多,古人所提倡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被抛却,昔日的警句也鲜有人知悉,以“象牙塔”为例,“窥斑而知豹”,大学生中一些人不思进取,或逃课不止,或沉溺于虚拟世界,或堕入传销陷阱,或作弊受处分,有的甚至被退学,他们的素质已不及古代的士人,虽处于现代,实则愧对先贤;再如有的教师只顾跑项目,拉经费,正常的教学科研被荒废;还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淡薄,教育效率不高,这些还只是社会的缩影而已,纵览社会,各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教育界之弊病不过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鉴于传统文化式微,社会风气今不如古的现状,我将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等抒发自己的感想,兼以自勉。一、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古琴艺术。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发祥期,尤其是西周,一些新兴思想萌芽并初步形成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蜂起,儒家学说历经孔子,阵地了,荀子等的探索,逐步完善,蔚然成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理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不断完善,其内涵源源更新,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思想。道家、法家等学派的理论,只成了中华民族的辅助文化。儒家文化提倡礼义仁信等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孔子曾向师学过古琴,还道出:“安上治民莫善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礼”,充分体现了“乐”的重要性。许多士人更是重视古琴,倾其一生习琴自娱修身养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琴人,并有许多 珍贵的名曲流传下来,而道家,佛家也不乏善琴能乐之辈,故我国古代琴界兴盛,佳作不断。为什么古琴音乐如此吸引人?它有何渊源?它与传统文化有何关联?桓谭新论琴道日:“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蔡邕琴操日:“昔伏羲竹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从古人所载文书来看,古琴确实与士人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性,修身性。明籍神奇弥谱云:“然琴为之物,圣人制之,以正以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今虞.学琴三要也指出:“礼者肃其仪容,乐者养其心态,所谓礼人节之,乐以和之是也”君子士人重视古琴音乐,那儒家更是推崇它,将礼乐视为实施教化、推行王道的重要手段,礼记乐记乐本篇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乐施篇则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等等。孔子因而高度称赞:“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史实可以对上述文献予以传证:殷商时期,纣王暴虐淫逸,不思仁政,国力衰微;西方的周族在文王的领导下,推行礼乐,实施德政,终于在武王时期大败商朝,夺得正统地位。文武二王以礼德安邦治民,用琴乐移风易俗,遂成开国明君;三国诸葛亮,尽心辅佐蜀汉二代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凭忠义之心为支撑,以礼乐为修养,才有如此功绩,由此可见,礼乐不仅对士人对儒家,还对国家民族有很大的裨益,所以孔子才说:“安上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于乐”,无怪乎千百年来琴人众多,名作不绝了。二、 当今社会现状及其症结谈完了古琴的渊源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了解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我们必须将目光从历史转向当代,去冷静思考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的症结及其解决途径,以史为鉴,正视未来。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曾长期衰微,社会风气也大不如古代圣闲所祈盼的景象。尽管近年来我国“亡羊补牢”,大力提倡弘扬民族精神,发掘和恢复了一些传统文化,但真正使民族文化真正复兴起来,依旧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那传统文化为何式微?古琴艺术受到了什么影响呢?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多次入侵,民生凋敝,传统文化既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又抵挡不住“打倒孔家店”等潮流的冲击,因此日趋没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迫在眉睫,文化复兴无暇顾及;“文革”期间,传统文化被等同于“封建糟粕”而遭受灭顶之灾,跃入历史最低谷,影响直至今天。于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失传了,不少昔日的传统习俗废除了,一些民间文艺鲜有人知晓,大量的古建筑被拆毁,甚至有些礼仪也越来越淡化了。所幸古琴艺术并未完全遭殃,现在仍有不少人学琴,筝等乐器,古琴还被列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尚可慰籍人心。以上是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类似问题还存在于社会领域。当今高校教学有损,学子为学不得要领,值得人们深思。除了我在论文开头提到的问题外,不少大学生还存在文化素质日趋下滑的状况。数年前曾有报道,称有的大学中文系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看完,何况其它大学生呢?有关高校学子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确实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力克社会顽症在此物欲横流、人心有悖于贤人的环境下,我认为可以发扬“琴德”,依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先治愈高校学子的浮躁之症,再逐步扩展至社会,以形成真正的和谐社会。首先,我们应发掘优秀文化内容。例如将古琴名作汇编成册,在收藏存档的基础上出版发行;同时开办琴筝教学班,吸引更多人以学习传承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以中央倡导“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契机,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民族遗产,传承文化传统的氛围。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宣传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以“琴德”陶冶学子身心,启迪“天之骄子”的心灵。为何要以“琴德”教化学生呢?因为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它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精华,积聚了各历史时期的名士风范。以琴识人,遂有钟子期、伯牙的忘年交,才有“坟头摔琴谢知音”的佳话;以琴明志,故有“竹林七贤”隐居山林,不与司马氏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勉励学生上进求知,何尝不可以琴为之?然而,古老的艺术要想抵挡住今天快餐文化的侵蚀、重新占领“读书人”的市场,绝非易事。古琴艺术学习周期长,耗费功夫多,且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办学经费难有着落,这些都制约了古琴艺术的推广。既然有形的教育难以推行,为何不实施无形的“琴德”教育呢?我国有许多传统典籍,其中不少内容与“琴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稍加发掘,就可大力弘扬“琴德”,帮助大学生解除人生困惑,找到修身养性的捷径。如果我们以优秀传统文化重陶心灵,摒弃封建糟粕,主动接触前人的文明成果,并转化为自己的激励源,那么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希望解决的,为学之道仍能通向坦途的。推而广之,全社会均能自觉从道德为准绳,以君子为榜样,就不愁顽疾不愈了。(小结)万丈高楼平地起,我所论述的关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文化)的意义及其保护措施,只是纸上谈兵,需要众人付出大量汗水才能取得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根除社会顽疾,构建和谐社会,绝非几次呼吁,几篇论文,几项政策或几首琴作就能独自做到的,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亲身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决心担负起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承担责任呢?不一定要有很强的兴趣去学传统文化,也不是一定要学琴,学古礼,也不是荒废了其它课程而专攻论语、孟子之类,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凡事合乎行为规范,言行谨守道德,尊师好学,与人为善,摒弃一切陋习,就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一份贡献。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因此,我将以学习古琴文化与古化士人为契机,积极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