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doc_第1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doc_第2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doc_第3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doc_第4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概要】只有基于学情的课堂才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而目前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先行,忽视学情的倾向。学生往往知晓赏析的方法,却读不懂诗歌内容。关注诗歌内部语境的自足性,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语境解决问题;关注诗歌的互文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文本联系的意识;而注重诗歌特性,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语意,“泡”开诗歌。从学情出发确定古典诗歌教学内容【摘要】只有基于学情的课堂才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而目前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先行,忽视学情的倾向。学生往往知晓赏析的方法,却读不懂诗歌内容。关注诗歌内部语境的自足性,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语境解决问题;关注诗歌的互文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文本联系的意识;而注重诗歌特性,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语意,“泡”开诗歌。【关键词】学情;语境;互文性;诗歌特征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无非受到以下四方面的影响:课程要求、教材体系、学生学情和教师水平。前三者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学内容,而教师水平则在主观上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本文仅从学生学情来讨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一、学情分析中国古代诗歌 本文所提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诗、词、曲。,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搞好古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界作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一种比较方便的途经就是研习古典文论知识,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古代诗歌教学。比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因声求气,解意象,求意境,赏格律,抓诗眼等,这些理论知识为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古代诗歌的传统教学偏重于诗歌理论知识与具体诗歌的结合,主张以诗歌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诗歌内容或形式的解读来感受诗歌的奥妙。这种教学方法能将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化成教学内容,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是,从高考反馈来看,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得分率远低于预期,就是明证。我们先来看浙江卷的这道题。定 林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这首诗并无多少文字上的阅读障碍,但从上届考后的反馈以及本届高三的答题来看,学生过多地受到了注释中“罢官”二字的影响,没读这首诗便给它定下了“失意落魄”、“怀才不遇”的情感基调,读诗的时候不过是从中去印证心中的观念而已。答题自然也是以此为轴心,对诗歌内容作种种歪曲理解。对这一现象稍作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这种做法正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读诗法,教师总是强调理解诗歌要与背景相结合。殊不知,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忽略了诗歌内容本身的重要性,犯了背景先行的毛病。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忽略,是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有一定关系的。第一,教材注释过多。选入教材的诗歌,编者往往提供过多的注释,如一首较为简单的夜归鹿门歌【1】,编者就提供了五个注释。在内容理解上基本不存在障碍。而考试的时候,却只提供必要的解释,如果出题者认为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就不会作解释。这就造成了考与学的脱节,以至出题人的一些隐性考查要求没有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就比如在一次高三月考中一首较为简单的陇西行,学生所答,让人大跌眼镜。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请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并赏析其好处。不少学生是这样作答的:用了对比。可怜的士兵命丧前线,而统治阶级却在做着美梦,继续享受。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牺牲战士的无比同情和对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的无比痛恨。这里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春闺”,虽然学生可能没有直接接触过“春闺”二字,但是“闺怨诗”是常见的诗歌题材。从“闺怨诗”这三字的意思应该能推断出“春闺”的大致含义。第二,教师预设不当。我们在诗歌的教学方面,一般都将重点放在诗歌主旨、诗人情感的赏析上,而对于在诗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简单了事,比如诗歌中的倒装、省略、跳跃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一般都只告诉学生结果而不讲解其所以然,这使学生在读懂诗歌方面的障碍一直得不到解决。二、由学情而确定的诗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是在读懂诗歌内容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是情感、意境上的障碍。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文本的自足性与互文性以及诗歌特征这几个方面着手。1.文本的自足性与互文性一首诗歌,首先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内容完整的文本。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都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客体。一部完整的作品构成了相对自足的语境,而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才体现出具体的意义。因而,通过上下文语境(context),我们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疏通阅读障碍。如定林中“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我们依据“息烦襟”可以推断“凉病齿”应该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另如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渡”从语意上来说,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而依据律诗对仗的要求,我们知道“瓜洲渡”与 “大散关”相对,两者应词性相同,故瓜洲渡为地名,而非偏正短语。2006年全国卷中的诗歌所存在的几个阅读障碍都是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来解决的。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这首诗中的三处阅读难点“峥嵘”、“棰”、“觳觫”,通过上下文推断,分别是怪石、鞭子和牛的意思。从文本内部来讲,每一首诗歌都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语境;但从诗歌的纵向发展来看,每一首诗歌又都处在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文学作品自身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每一个文本,每一个句子或段落,都是众多能指的交织,并且由许许多多其它的话语所决定。”【2】在它之前的文本影响着它,它又影响着在它之后的文本。我们的欣赏始终置于历史之中,“人们对于文本的所有批评、欣赏与阐释,都不过是对于前文本的尝试性增补。每一次增补,又必然受到前文本和其他相关文本的污染,必然携带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踪迹。因此,对于单个文本的形式分析,永远不足以描写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3】这就告诉我们,诗歌之间也是彼此联系的,诗歌的创作手法、意象理解都存在历史传承,诗歌与诗歌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阅读其他诗文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一诗歌的内容,如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中的诗歌赏析题雨雪曲,我们就可以联系白居易长恨歌来解答。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此诗第二题考查考生对“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的理解,许多学生不理解“天寒”与“旗彩坏”的关联,其实相类似的诗句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所接触:旌旗无光日色薄。旌旗无光,一方面是由于天色阴暗,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汉皇”因赐死“杨家女”而心情沉郁。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那就不难理解雨雪曲中诗人移情于景的写法了。2.诗歌特征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有其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的特征。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将诗歌的特性概括为: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诗的产生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但是诗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4】,在综合过程中,出于表达情感主旨的需要,或诗歌押韵的需要,将已有意象加以“新配合”。同时,为着语言的精炼,“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5】因而,我们要读懂诗句,首先是要将诗人高度凝练的诗句还原成生活的场景,用谢冕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在“泡”开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6】,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设想自己处在如此境地之中,看到如此景色,做出如此动作,说出如此言语,意欲表达何种情感。如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岩扉松径长寂寥”,其中“松径”二字,字面义为松树下的小路。但是,如果我们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将其还原成画面,则可以感受到“松径”二字所传达出来的幽静。在烟雾迷蒙的鹿门山上,生机盎然,在茂密的松树林里,隐约可见经由诗人踩出的羊肠小道。这里的“松”不只是“松树”的意思,它意指茂密的松林,而“径”亦是指因人迹罕至故成小路。其次,诗人常会因韵律的需要而将诗歌语序做一定的调整或简省部分内容,这就形成了诗歌的韵律性和跳跃性。如长恨歌中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后一句按其意思应是如下语序:“可怜门户生光彩”。当然诗人将其调整之后诗意更浓,一方面符合押韵的要求,另一方面“可怜光彩”置前与前一诗句联系更为紧密。还有“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按其语意应是如此:“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委地无人收”,因限于诗句字数,诗人只能将其拆为二句。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限于字数,后一句实际上也省略了一个“空”字。另外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最后两句按语意理解,其语序当为:路转溪桥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诗人将“旧时茅店”提到前面,目的是为了强调自己对它的深厚感情。诗歌的这些特性,周振甫将其概括为“诗家语”。如果不懂得“诗家语”,也就不知道读诗和读别的作品的不同了,更别提还原诗歌图景了。为着说明这个道理,他还特意举了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岑参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诗歌讲的意思是,山中来信说:现在是耕种时节,遥传杜陵叟已经在怪我回山迟了(写信人不写自己想念诗人而借杜陵叟来说),他独自一人在潭边喝酒,没有人和他一起到林中下棋,在东溪的家门外躺着,对着溪里的鸬鹚感到无聊。如果没有时空转换意识,最后四句可能会不知所云。三、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文本自足性与开放性以及诗歌特征的强调,并不是舍弃原有的教学内容而改换为上述教学内容,而是在坚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要忽略了上述内容的教学。这里所说的“忽略”不是在内容上的轻视,而是观念上的轻视。如果因难以理解的字词、诗句中的倒装、省略等而影响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所有老师都会将这些阅读障碍予以扫除。但是,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较少将这一问题提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高度来看待。这也就是说,这些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在所有的诗歌教学中都应予以体现或落实,我们应在诗歌教学中体现出其持续性和连贯性。另外,要让学生真正提高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在教学中还需要强调积累,也就是提高“举三反一”的能力。学习新的诗歌遇到阅读障碍时,如果能够举出数首已学诗歌来帮助解决问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如读到李白关山月中的“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我们可以根据诗歌格律,从后一句诗的成分构成去推断前一句诗的内容。在讲到这首诗时,如果能够联系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来理解,会有助于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唤醒已学知识。而这种积累的意识需要教师有意地去帮助学生建立。再次,在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