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第二人称.doc_第1页
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第二人称.doc_第2页
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第二人称.doc_第3页
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第二人称.doc_第4页
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第二人称.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第二人称 刘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39)摘要:本文描述了第二人称在文学语篇(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中表现出的文体价值。第二人称“you”在不同的文学语类中指代内容不同,有时指读者,有时指人物。诗歌中的第二人称或指读者或指虚构的受话人;散文中的第二人称用来指读者;第二人称在小说中可以指代受述人、读者或小说人物。关键词:第二人称;发话人和受话人;文学语篇;文体价值Understanding Second Person of Literary TextsLIU Zhe(PLA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9)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tylistics value of second person pronouns in literary textspoetry, prose and fiction. Second person pronouns hav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in literary text. In poems they are used to indicate either readers or fictional addressees. In proses they refer to readers.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s of fictions can be seen as narrates, readers or protagonists.Keywords: second person pronoun; addresser and addressee; literary text; stylistic value一 引言 英语中的第二人称是“you”,汉语中一般理解为“你、您或你们”。在语言交际中参加交际的双方是发话人(addresser)和受话人(addressee),发话人一般使用第一人称“I, we”,是信息发出方,而受话人使用第二人称“you”,是信息接受方。发话人和受话人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口头谈话中,发话人和受话人既发出信息也接受信息,不停相互调换位置。在一些书面语中,受话一方不直接出现,比如新闻,科技和法律英语。在文学语篇这种具有特殊审美含义的语言形式中,发话人和受话人构成的交际双方的关系就有些复杂。文学语篇的语言强调个性和特殊性,文学语篇的不同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或寄托丰富的感情,或写景状物阐明观点,或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均不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文学语言与社会交际系统的联系是多重的和间接的,一部文学作品的特定意义往往不能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来解释。文学的真正特性在于它包含了两个交流语境:一是处于文本之外,现实生活之中,牵涉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语言语境,其中作者担任信息发送者,读者担任信息接收者;另一是处于文本这一虚构世界之内,由叙述者(发话者)和受述者(受话者)构成了交流语境。第二人称“you”在不同的文学语类中指代内容不同,有时指读者,有时指人物。本文通过对在诗歌,散文和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人称“you”进行分析来描述它们的文体价值。二 诗歌中的第二人称与其他文体形式不同,诗歌受社会语境因素的束缚较小。诗人通常在自己的是各种创造出一个想象的情景。诗歌对文本之外的现实生活涉及不多,文本内的虚构世界才是重点。第一人称“I”和第二人称“you”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它们通常所指向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作者和读者,而是诗人在诗歌文本中的虚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两个角色,它们或是真实的(见例1),或是虚构的(见例2)。1 Remember me when I am gone away, Gone far away into the silent land; When you can no more hold me by the hand, Nor I half turn to go yet turning stay. Christina G. Rossetti: Remember2 Thy beauty haunts me heart and soul, O thou fair moon, so close and bright; Thy beauty makes me like the child That cries aloud to own thy light; The little child that lifts each arm To press thee to her bosom warm. William Henry Davies: The Moon例1所选作品据说是女诗人罗塞蒂(C. G. Rossetti)写给未婚夫詹姆斯科林森的诗。诗中的第一人称 “me”和“I”可看作是诗人本人,但是她是作为未婚妻的形象在诗中出现的,并以恋人的口吻“you”倾诉。由此可看出诗歌中的发话人和受话人是诗歌作者想象情境中的人物,不是作者和读者,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因此第二人称“you”不是信息接收者。诗歌中这样的指代现象不少,如惠特曼(W. Whitman)在O Captain! My Captain! 中用“you”来指代遇刺身亡的林肯总统,叶芝(W. B. Yeats)的When You Are Old中的第二人称“you”指的是诗人所爱慕的女演员莫德冈。在以上所提及的诗歌中,诗人在想象的情景使用第一人称“I”同“you”对话,借此来抒发感情。可以这样说,诗歌作者通过这一虚构的交流双方的对话把他/她试图传达的信息传给读者,达成交际目的。不管怎样,上例中的第二人称“you”指代的是人物,例2就不同了,第二人称“you”指代的是无生命的月亮,就象雪莱(P. B. Shelley)在Ode to the West Wind和To a Skylark中用第二人称指代西风和云雀,哈代(Thomas Hardy)在To Life用第二人称指代人生。这种用法可以看作是作者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诗作者丰富想象力和语言个性化的表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的交流也不是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交流。例3和例4中的第二人称“you”既可看作是诗人虚构情境中的角色,又可看作是读者本身,具体怎样理解就要看读者阅读时的感受了。3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Nobody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eyou know! Emily Dickson: Im Nobody! Who Are You?4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lay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Christina G. Rossetti: Who Has Seen the Wind?例3宛如日常对话,“我”是无名之辈,那么“你”又是谁?例4是儿歌,既然“你”和“我”都没有见过风,那么让“我”来告诉你。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在以上这两个例子中再强调虚构情景似乎有些多余,这里的第二人称“you”可以看成是读者,第一人称“I”则就是作者本人,作者通过和读者对话来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三 散文中的第二人称本文所涉及的散文指的不是与“韵文(verse)”相对照的“散文(prose)”,也不是狭义上理解的“essay”,而是较广义的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非韵文的文学作品(见黄源深、周立人,2003:122)。从内容上讲,散文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论就某一论题进行议论,还是描写景物叙述社会活动,均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描写。尽管散文作为文学语篇的,其中不乏虚构的内容,但是散文家在作品中大都通过第一人称“我”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像诗歌和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情景达到目的。散文中的第二人称“you”大部分可以看作是读者,即作者想要与之交流的对象。相对而言,第二人称在散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以下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散文的三种类型:议论、描写和记叙。我们可以分析下例中第二人称“you”的具体指向。5 Now, if you are to punish a man retributive, you must injure him. If you are to reform him, you must improve him. And men are not improved by injuries. To propose to punish and reform people by the same operation is exactly as if you were to take a man suffering pneumonia, and attempt to combine punitive and curative treatment. George Bernard Shaw: The Crime of Imprisonment6 From its windows you can see four other mills, all, like itself, idle, and one merely a rush and one with only two sweeps left. But just over the next rage of mills, out of sight, to the north-east, is a windmill that still merrily goes, and about five miles away to the north-west is another also active; Edward Verrall Lucas: The Windmill 7 I went rapidly through the progression of so-called “soft” drugs: speed (amphetamines) first, then cocaine and finallylike most users going down the drug ladderheroin. The high you get from heroin is the very best. Unlike cocaine which makes you all energetic, heroin makes you soporific and dreamy. Its very anti-social; once youre taken it youre in your own little world. B. Mancroft & N. Denpster: “Heroin Fills Every Second”在例5中萧伯纳(G. B. Shaw)讨论了英国刑法的不恰当之处,用第二人称“you”来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与读者直接对话,使论断更有说服力。例7也是一样,作者利用第二人称“you”使读者对吸食海洛因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际上讲的是自己的感受。在例6中,散文家试图站在读者的角度更直观地描写出风车(windmill)的所在方位。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散文文体中,第一人称(I)发话人指代作者,第二人称(you)受话人指代读者,双方构成完整的交流系统,作者直接传递信息给读者,以达到描绘景色、抒发情感的目的。四 小说中的第二人称由于小说是虚构文本,作者通过创造出虚构的情景、人物和情节和读者进行交流,所以在小说文体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间接的,在小说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发展形成的情节是用来表达作者达到文学目的的载体,所以对人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似乎与文体学的研究目的距离甚远。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小说的叙述视角(point of view)是研究小说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叙述视角占很大部分,但也有以第二人称“you”为叙述视角的小说作品。同诗歌、散文相比,小说中不仅有虚构的情景,还有叙事性,所以发话人和受话人这两个角色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起作用。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是作者和读者。在叙述框架中,他们是不同的人物(protagonist)。在叙事文本中,他们是叙述者(narrator)和受述者(narratee),叙述者是讲故事的人,受述者是叙述者直接与之说话的对象,他或她有时同读者相吻合,有时与读者不相吻合。这样小说中就形成了三套信息交流系统:作者与读者,叙述者与受述者,人物与人物。在小说文本中,纯粹的受述者是不存在的,有时候,它偏向于读者,有时候有偏向与人物。所以,出现在小说中的第二人称“you”并总不在某一的交流层面上(小说对话中的人物与人物的指称除外),而是跨越这三个交流层面。8 We danced about four numbers. In between members shes funny as hell. She stays right in position. She wont even talk or anything. You both have to stay right in position and wait for the orchestra to start playing again. That kills me. Youre not supposed to laugh or anything, either. J. D. Sai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例8选自麦田守望者,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叙述的,文中出现了第二人称。第二人称“you”在意义上与第一人称的叙述者相吻合,我们完全能够用“we”和“I”把两个“you”替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从一个变化的角度(或远或近)描写叙述者的行为和思想,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从而形成特殊的文体效果。这篇小说类似的指代用法很多,第二人称“you”使读者能够近距离体会读者的感受,令全文形成了轻松随意的基调,和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相呼应。相似的用法还出现在曼斯菲尔德的园会中:9 As for the roses, you could not help feeling they understood that roses are the only flowers that impress people at garden-parties; the only flowers that everybody is certain of knowing. K. Mansfield: The Garden Party上文中的“you”并不是指的正在读小说的那个人,而是泛指“任何人”。如果把这里的“you”换成“everyone”,句子的意义同样成立,交际功能也丝毫没有减弱。这里第二人称的使用目的并不是作者试图同读者交流,而是强调每一个人,包括“你”在内,都喜欢玫瑰花,所以这种叙述的作用是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把作者自己置于读者的角度看待他/她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形成了轻松、随意的口吻和氛围。与例8和例9不同,下例中第二人称“you”同叙事文本中的人物完全吻合。例10选自纳博科夫(V. Nabokov)的短篇小说海军部大厦塔尖,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追叙了主人公以前的一段恋情,第二人称“you”指的是dear Madam,这篇小说中的“I”作为叙述者同叙事过程的参与者人物进行交流。10 You will please pardon me, dear Madam, but I am a rude and straightforward person, so Ill come right out with it: do not labor under any delusion: this is far from being a fan letter. On the contrary, as you will realize yourself in a minute, it is a rather odd little epistle that, who knows, might serve as a lesson of sorts not only for you but for other impetuous lady novelists as well. Vladimir Nabokov: The Admiralty Spire以上三个例子中发话人和受话人的交流系统可以总结如下:发话人:第一人称“I”受话人:第二人称“you”例8叙述者受述者(读者)例9叙述者受述者(读者)例10叙述者受述者(人物)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小说中第二人称“you”的指代对象不同,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小说中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不是常态,可以把它看作是小说在叙述视角层面上的偏离,这种用法能够造成特别的文体效果。五 结语本文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