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涉及文言文.docx_第1页
2012年中考涉及文言文.docx_第2页
2012年中考涉及文言文.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 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 24 篇 七年级: 上册: 论语十则下册:1.伤仲永作者:王安石 2.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 3.口技作者:林嗣环 八年级: 上册: 1.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2.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3.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4.三峡作者:郦道 元 5.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6.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 下册: 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 2.马说作者:韩愈 3.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4.小石潭记作者: 柳宗元 5.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6.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7.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九年级: 上册: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下册:1.公输 -墨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3.鱼我所欲也-孟子4.曹刿论 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愚公移山-列子 七下 1: 伤仲永 王安石 【重点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十来岁时:“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表层原因:“父利其然”、“不使学”; 根本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收到后天教育。 3.题目中“伤”的含义: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而哀伤, 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成才至关重要。 4.“世隶耕”三个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 造成仲永命运的家庭背景。 七下 2: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重点问题】 1.文章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2.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读书,长进惊人,使鲁肃叹服的故事。 3.孙权是怎样劝的?(劝的艺术) (1)提出要求说必要(指出学的必要性) :因吕蒙“当涂掌事”而“不可不学” 。 (2)指导方法谈可能(指出学的可能性) :方法简便“但当涉猎” ;目标明确“见往事耳” 。 (3)现身说法明好处(指出学的好处)“孰若孤?” : “自以为大有益处” 。 4.孙权劝学的效果: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侧面烘托吕蒙长 ” 进惊人,孙权善劝。 5.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作者这样写是侧面烘 托吕蒙长进大,孙权善劝。 ) 七下 3: 口技 林嗣环 【重点问题】 1、中心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以及口技这种传统民间艺术 的魅力。 2、思路梳理: (分三个部分) (一) (第 1 自然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二) (第 24 自然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三) (第 5 自然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3、写作手法 (1)以动写静:用“深巷犬吠”“老鼠活动” 、 、盆器倾侧、妇人咳嗽等声音,烘托反衬了深夜静谧的气氛, 是以动写静的写法,为下文大火灾蓄势。 1 (2)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口技表演直接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侧面描写:从听众的神态、动作、反应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首尾两段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突出了技艺在“口”而非其他器具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 高超。 4、口技表演者的“善”表现在:表演逼真;道具简单;使听众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用自己的话概括) 5. 口技表演者的“善”表现在其描摹的声音:众妙毕备;百千齐作;无所不有。 (用文中四字短语) 6、问题: () “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口技表演者表演了两个场面,请概括出来。 场面一: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 场面二: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还可以概括为三个场面: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 (3)文中为什么要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 从而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课文第 4 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夸张地表现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5)请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结构上:与首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再次强调了道具的简单,突出了技艺在“口”而非其他器具,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6)根据文章内容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一张巧嘴乱真假 八上 1.: 桃花源记 陶渊明(2009 年已考阅读) 【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 答: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 2.本文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 3.主题:寄托了一种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理想。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4.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八上 2.: 陋 室 铭 刘禹锡 【重点问题】 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从那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1)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否定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4 文中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以古人先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先贤那样的高尚品德、高雅志趣。 5.“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巧妙的回应了全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6.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八上 3: 爱 莲 说 周敦颐 【重点问题】 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 2 一说: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二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正直、豁达大度、美名远扬) 风度气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三托物言志: 托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