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结合、与时俱进”的德山书院.docx_第1页
“体用结合、与时俱进”的德山书院.docx_第2页
“体用结合、与时俱进”的德山书院.docx_第3页
“体用结合、与时俱进”的德山书院.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用结合、与时俱进”的德山书院湖南文理学院 梁颂成近代德山从书院时期起,就培养了一批足以载入史册的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到了民国时期,常德地方更是人才辈出,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人才群体。根据韩隆福教授2006年发表在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第1期的论近现代常德人才群体一文所述,此期在德山或常德城区学校学习过,后来成为各方面精英的就有杨彝珍、刘凤苞、何来保、刘复基、王以慜、陈锐、刘泽远、赵曰生、林支宇、宋教仁、余嘉锡、蒋翊武、林伯渠、戴修瓒、陈瑾昆、黄爱、翦伯赞、张镇、潘掁武、辛树帜、邱吉彩、丁玲,等等。韩教授将这些精英归纳为以宋教仁为首的常德人才群体,和以林伯渠为首的常德人才群体。这两个人才群体的明显区别就是,前者主要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作用,后者主要在新民主主义乃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展示才华。这里有一个问题是,这些从近代到民国初期,在包括德山的常德受过学校教育并成长起来的杰出人才,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教育氛围中立下了最初的经邦济世、救国救民志向,并成为献身民族革命事业的思想基础。也就是说,除了急剧变化的形势和社会思潮影响之外,当时常德的学校究竟教给了这些学生怎样的思想和理念?笔者在常德市图书馆查阅文献时,偶然发现了一本硕果仅存的近代教育史资料武陵县学堂讲义,此书的内容足以回答这一问题。该书十分珍贵,因为常德在经过1943年被西方史家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常德会战”之后,包括德山在内的城区几乎翻地三尺,沦为焦土,一切文献资料荡然无存,今天能见到这本学堂讲义,实属意外。武陵县学堂讲义,共59个折叠页118个单面,雕板刻印,线装。每个单面10竖行,每行24字。封面不存,但内文完整。全书正文二卷,外加前面一则说明文字,后附作者专著兵论记略,占7个单面。该书正文每卷之下注明“监督兼中文教习向上文口述”,卷一再注明“学生杨明安等笔记”,卷二再注明“学生唐焕藻等笔记”。全书实际上是向上文的学生在听他讲课时所做笔记的精要汇辑。这些笔记就相当于毛泽东当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讲堂录,而汇辑成书的形式则近似儒家经典论语。只不过,此讲义经过了主讲老师向上文的审核,是他本人主持刊刻的,后附兵论记略小引中有说明。更为珍贵的是,该书所录笔记人的姓名全部确切,依次有杨明安、康炽、郭嵒、戴修瓒、裴毅、丁燊庆、魏钟岳、彭维汉、唐焕藻、唐管、陈文炜、李秉彝、张枬、刘照藜、吴国屏、黄及霖、彭维新、鲁卓汉、余绍墀、杨润新、杨明汉、刘昆基,共22人。武陵县学堂,为1902年底由“德山书院”改称,只使用了一年,1904年初又改为武陵官立高等小学堂。武陵县学堂只招收过一班学生,正额40名,商额4名,副额20名,于1903年2月25日正式开学上课,是为本地公办教育之始。今常德市二中“校史”墙刊刻的书院、学校(堂)历任负责人及校址变迁情况中记载,向上文于1903年2月至1903年12月担任武陵县学堂“总理”,而书中则自署为“监督”,稍有不同。二中校本教材中称,武陵县学堂改名为武陵官立高等小学堂后,学堂负责人改称监督。据此讲义,则“监督”之称早就存在。武陵县学堂讲义书前有一个说明,为向上文本人所撰:经、史、修身各科,均谨遵钦定章程派定书目,分门讲授,故未另编讲义。惟引证他书及中外时事并意有所发明处,始令学生随时登记,以备遗忘。兹乃总汇成册,以经史义本相通,而修身道理即在经史中,无取划分也。其中提到的“钦定章程”,即1903 年 6 月,清政府命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重新厘订的学堂章程。实际上是张之洞一人包办,因此也就充分体现了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该章程于公元1904 年 1 月 13 日正式颁布,此书刊刻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冬十二月”,这里用的是农历,显然在章程颁布之后。由此看来,讲义编订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学堂章程精神,贯彻体用结合的教育思想。这里说,遵循章程按课程排定的书目(教材),分门讲授,不再编写讲义。而“惟引证他书及中外时事并意有所发明处,始令学生随时登记,以备遗忘”。意思说,老师平时在上课中引经据典、结合时事,并且有所发挥的地方,便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免得遗忘。而这些,又正好反映了老师个人知识面的广博程度、分析认识问题的深刻程度,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敏锐程度等等。因此,这里汇辑的虽是学生笔记,但实属老师的“专利”。向上文这里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经史义本相通,而修身道理即在经史中”。这就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最佳的方法是利用教材或者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结合社会人生的现实,充分揭示其中蕴涵的道理,而不是脱离教材,脱离文化传统,去进行空洞的说教。根据书中所透露的信息及涉及的内容,这位武陵县学堂监督(校长)兼中文老师向上文,曾经留学西方又熟读经史,对世界历史地理等科学知识和传统经典烂熟于心,讲授中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是一位名副其实而学贯中西的学者。例如由当时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当代民法学家、法学博士的戴修瓒所记录的一则涉及世界历史、法律的内容:治国法制,中西不同,其主义不外能以权运动其领下。西人立宪,即我中国之法律。不过中国法律为实质之宪法,西人立宪为形式上之宪法。泰西宗教风俗,与中国不同,治国宗旨,遂因之大异。中国士大夫,当知国家各有特别之原质,不可以泰西宗教风俗造成之国体置之中国,以乱我数千年之法纪,启上下争权之祸,蹈法国革命之覆辙也。“泰西”旧时泛指西方国家,一般指欧美各国。书中这样中西对比进行分析的地方很多,虽然有些认识明显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却给予了渴求知识的学生以极大的启迪。戴修瓒在这里求学之后,1905年便公费考入了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系,攻读经济与商法九年。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成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工作主力军成员之一,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兴趣和爱好,不能不说就是在德山武陵县学堂向上文老师这里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讲义中由戴修瓒所记录的内容,都是有关法制法律的。学生做听课笔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自然记得很详细,这从其他人所记录的内容中也看得出来,都各有自己注意的重点。讲义中更多的则是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其中不乏振兴国家、振兴民族和实业救国的谆谆告诫:人须保护自己种类不受他族陵践,盖国有国界,家有家界。凡事皆是从志向发出来的,无志向就无根,所以读书人要立志远大,才能造成伟器。天下事坏于放肆,所以古人作事,小处都不敢忽。国家之盛衰在工艺兴不兴,因治国非财不行,有工艺才能生财,故来工艺列于九经。人须合自己之群,与别人竞争,断不可自己相竞争,因竞争之力有限,用完了不能与人竞争。古先圣王所立的法制,也有不及后来的地方,是因为时势不同,不能说他智识不及后人。其中,有些涉及中国旧的传统观念的分析和议论,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夫为妻纲,不过统属之意,不是要十分压制他。古者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可见夫妻敌体,本是并重的。自秦以后,始贱视妇人。何以把男子看得那样大,女子看得这样小?皆因得中国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话。女子不识字,无才能;不能自养,要靠着男人家,故不得不为男子所压。将来我们中国女学堂一兴,女子权力必伸,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道理。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缘于自身不觉悟,不识字,没有文化,而经济上不能自养,则没有自立的基本条件。只有掌握知识,才能改变其命运,所以要兴女学。看来,这应该是上个世纪初常德知识界的一种卓识,明显地体现了世风的转变。了解这一世风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当时及后来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常德乃至湘西北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蒋胜眉、向警予、秋瑾(1892年随父来常德,在常三年)、帅孟奇、丁玲等一批女中豪杰。再则,此书后附的兵论记略小引中,向上文自己介绍,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主讲永州濂溪书院,当时“海内方警于辽左之役创巨痛深,故著籍之士多相从讲求兵法,问答既夥,遂用俚语排纂,勒为一编,藏之箧笥,以备遗忘”。这正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觉悟的知识分子感受到弱国屈辱,立足于“实用”,力图通过讲求兵法来做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智力准备。向上文将兵论记略附于讲义之后,也可看作是当时学生的修业内容之一,至少可以作为选修内容,其中大多极具见地。如:凡兵事,贵步步稳,着着紧,以气铸气,以心敛心。任事毋图及令所不及,使人必予以力之有余。御将必本于推诚,训士莫要于厉耻。善处败者虽败而气不衰,善处胜者虽胜而心愈小。用财宜约己而丰人,论功宜先人而后己。号令欲简,约束欲明;部伍必坚,赏罚必信。此外,据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周星林先生蒋翊武评传一书考证,辛亥革命先烈蒋翊武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在这里任教的多为海内专家学者,有的还是留日留美的博学之士,如武陵人向上文讲授经学,芷江人裴钦讲授史学,慈利人田金楠、石门人李执中讲授国文,长沙人曹典球、邵阳人李宝圭讲授地理,邵阳人刘庚先讲授法律、经济, 江苏人张嘉森、上海人平海澜、广东人李立夫讲授英文”。由此可知,向上文1904年初离开武陵县学堂之后,便进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任教,可见他的体现“体用结合”的讲义也仍然在发挥作用。这种追求民族自强、思想开放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在读的几个学生,它唤醒了更多的渴求新鲜空气的人们,著名作家丁玲的母亲、女界先驱者蒋胜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她嫁到临澧蒋家,只与一个多病的丈夫过了十年就成了寡妇。但她不屈服于命运,于1909年毅然携带一女一子来到常德,自己就读于女子速成师范学校,女儿丁玲便上幼稚班。一个年轻寡妇带着孩子步行上学,这在当时是十分出格的。在女师,她又与同级女友结拜“七姊妹”。她33岁,年纪最大,便是大姐,最小的17岁,就是向警予烈士。辛亥革命时,这些姐妹聚集在蒋胜眉家里,忧乐与共,一同经受了那场惊心动魄的风暴。1912年,她又带儿女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与向警予等姊妹同学读书。到1914年春,才去桃源教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