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doc_第1页
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doc_第2页
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doc_第3页
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doc_第4页
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二、词汇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 “ 说”同“悦” ,愉快。2、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你。3、是知也: “知”同“智”聪明。 (二)成语: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三、原文填空: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论语中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3、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4、.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四、内容理解: 本文主要内容是: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要有君子之风。 第二则是个人修养,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要每天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第三则是学习方法,讲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逊求实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人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五、简答题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应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应相互体谅,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我们的社会环境才会变得和谐、温暖。3、积累格言警句: 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修身做人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人要严于律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样的好处。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5、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6、读完本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8、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答: 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国家治理(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口技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集,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二、词的积累 1、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2、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 (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 (少,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 (名,名词做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侧目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3、古今异义 会 宾客大宴 (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会议。) 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两股 战战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屁股。) 几欲先 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虽 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 闻 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宾客意少舒 (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4、一词多义 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 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手有百指(名词,指头)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三、内容理解:1、基本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2、段意概括:交代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简单),以及开场前的气氛。 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者由衷的赞叹。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4)、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5)、表演结束时的情形。四、摘录文中语句回答。1、表现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默叹的语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2、表现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的语句: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3、表现失火救火时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的语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4、作者以动写静,表现深寂静的氛围的语句?遥闻深巷中犬吠 。 妇梦中咳嗽,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5、总写失火时声音复杂、逼真的句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五、问题探究1、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口技艺人发出的声音)和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你)相 结合。2、本文描写了哪两个场面?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纷乱场面;3、对于听众反应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能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4、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侧面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善”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概括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统领全篇。6、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形成了怎样的气氛?肃静而紧张的气氛。7、 “第一段有何作用? 为下文精彩的表演作铺垫。8、作者议论的句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作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二、词汇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 “邀”,邀请。(二)、古今异义词1、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成年男子的配偶3、无论 古:不要说 ,(更)不必说 今: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5、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6、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地方(三)、一词多义1、 舍: (1)便舍船:舍弃 (2)屋舍俨然:屋舍2、寻: (1)寻向所至:寻找 (2)寻病终:随即、不久3、志: (1)寻向所志:标记 (2)处处志之:做标记 4、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5、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属予作文以寄之:通“嘱”嘱托、嘱咐 (3)属引凄异:连接6、若 (1)仿佛若有光:好像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 (4)若有作奸犯科:如果、假如7、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四)、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 怡然自得不知有汉 无人问津三、课文理解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2、中心: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3、线索: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即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四、填空: 1、描写桃林奇异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4、描写桃源人和谐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桃花源的形成与经过(桃花源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五、思考简答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答: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答: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社会安定,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社会风气:民风淳朴,热情好客。4、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答: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 最终却 “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全唐文 ,作者是唐代的 文学 家刘禹锡 ,字梦得 。2、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二、1、中心: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写作特色:托物言志三、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四、理解背诵: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2、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6、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表现作者超尘绝俗的情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8、点睛之笔:孔子云:何陋之有?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简答题:1、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答: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味、情趣的高雅三个方面。2、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同时又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一句。3、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4、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出处周元公集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二、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2、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描写莲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三、课文内容理解:1、中心: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2、写作特色:托物言志 3、三种花的比喻义各是什么?莲花比喻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菊比喻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比喻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四、简答:1、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照应了“世人盛爱牡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4、对三种花的态度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生活态度。 5、.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蕴含的品质: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6、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7、.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五、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点绝对,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但起决定因素的不仅仅是环境,还应是个体,因为个体既可以适应环境,又可以改造环境。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三峡一、 文学常识:1、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二、词汇积累1、通假字:阙;同“缺”,中断。2、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隔绝)绝 哀转久绝(消失)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属引凄异(连接)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阙 略无阙处(“阙”通“缺” 中断) 不知天上宫阙(宫殿)或 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三、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盛大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正面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面水流湍急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写春冬三峡水清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四、课文理解1、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至等四段。)2、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之情。3、 三峡山水的特点是: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挺拔)水夏季:盛大、湍急 春冬:清澈4、段意: 第一段:概括写三峡的地理风貌。第二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三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第四段:描写深秋景色的凄清。五、问题研究1、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猿声凄凉、悲哀,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从侧面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3、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5、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答: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6、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7、.开放性试题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二内容理解1、写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2、中心:本文描述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月夜美景,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3、结构层次:此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相与步于中庭”),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后三句),抒情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乐观的情怀。三、理解背诵:1、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主旨句(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简答:1、赏析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妙境。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答:“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重点记画横线的句子)。3、闲人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境?答: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及自我排遣的旷达,种种微妙而复杂的感情都包含其中。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八年级下册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一、文学常识:作者 :吴均,是南朝 梁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二、概括文意(总-分结构)1、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2、具体描写富春江水的奇异美丽。3、富春江两岸的奇山、泉水和草木鸟兽以及人在此景中的感受。三、中心 :含蓄地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以及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四、理解性默写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概括赞叹富春江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水流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山之峻峭的(山“奇”的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6、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7、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五、课文内容理解1、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中心思想即可)3、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清澈、湍急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 的特征。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的作用?侧面烘托富春江景色的绮丽诱人,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七、简答题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景物的作用? 答:加深感受,使人如亲临其境。2、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句含有该字的句子:(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3、第三段写景的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4、鸢飞戾天者: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马说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二、词汇积累:(一)、通假字: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三、内容理解:(一)、段意: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3、归纳中心,嘲讽食马者的“愚妄”。( 二)、中心思想: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三)、写作方法:托物寓意。(就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四)、比喻义:伯乐比喻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揭示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统治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形象的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7、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五、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六、拓展:1、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是什么?主观: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需要适合成长的环境和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2、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看法。1)富有创造性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具有正直的人格,有善于学习的能力,有实践的能力。2)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为每个人提供合适的发挥才能的舞台、机会和条件,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正确使用人才是发展事业的基础。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学常识:1、作者: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2、序,文体名。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 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二、词汇积累:(一)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 【至】 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以】 以衾拥覆 (用)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俯身倾耳以请(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无从致书以观(来)【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助词,的)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弗之怠(代词,指“抄书” )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三)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名词用作动词(四)古今异义【汤】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趋】尝趋百里外 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趋向【或】或遇其叱咄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卒】卒获有所闻 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今义:虚假、不真实四、内容理解1、段意: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2、中心:通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3、写作手法:通过现身说法,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结合,用夹叙夹议手法写作,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鲜明而有说服力。五、理解背诵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从师求学艰难的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6、概括自己求学生涯的句子:盖余之勤且艰若此。7、作者不辞艰苦,求师勤学原因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六、简答题: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幼时读书的艰难 成年从师的艰难 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2、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3、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体现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从而勉励马生勤奋刻苦地学习。4、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5.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7、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8、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那些学习秘诀?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七、拓展积累1、搜集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悬梁刺股(战国孙敬、苏秦的学习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周易的故事)2、请写出几句劝学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他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二词汇积累:1、词类活用【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2、一词多义【以】 全石以为底(把 ) 卷石底以出(而 )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三、段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水、游鱼。(写鱼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写潭水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用形象比喻 突出溪水的蜿蜒曲折、溪岸参差不齐。)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寓情于景)第五段:记下同游者的姓名。写作顺序:就是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四、中心: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与静穆,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孤凄悲凉之情。 五、理解背诵描写小石潭水底石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描写岸边植被表现小石潭风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游鱼表现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动静结合描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最能表现作者孤凄悲凉感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五、简答: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答: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清澈,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4、本文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 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 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 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8、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 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 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示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2)岳阳楼壮美雄奇 (3)桃花源和平宁静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二、词汇积累:(一)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 通 嘱,嘱咐。2、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皆。(二)一词多义:1. 以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则 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于是,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 极 极点:感极而悲者矣穷尽:此乐何极 尽,引申为通向:南极潇湘4. 或 有时: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三)成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以天下为己任。三、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登岳阳楼观洞庭湖雄伟景象,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四、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作用: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借探求古仁人之心,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作用:揭示全文中心。) 五、理解背诵:1、赞美滕子京政绩(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概括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描述洞庭湖的雄伟景象的?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4、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6、写迁客骚人悲喜感情的句子: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