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doc_第1页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doc_第2页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风霾陡作,黄沙蔽天2013-10-23 16:14:27 来源: 新华资料 雾霾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如今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眼下,除了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工地扬尘的严控,为期三个月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油烟的专项整治行动也将全面展开。“雾霾”天气始于何时?历史上有关于雾霾天气的记载吗?元至元六年“雾锁大都”“都门隐于风霾间”北京地处我国的北方,气候干燥,尤其是冬季漫长,且北距沙漠不过200多公里,很容易出现雾霾天气,史称“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北京气象志、北京灾害史、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目前对其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由此可见,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低。明弘治十年“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到了明代,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1497年),礼部奏:“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清嘉庆十五年“琼岛雾锁霾封”“煤山隐于风霾土雨”清代也发生过多次“霾灾”,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总之,每隔几年“霾灾”便会光临京城,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所以对雾霾的程度、浓度、范围和危害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灾情,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元代以前史料中为何鲜见“雾霾”?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雾霾,而在明清时期雾霾却时常光顾京城呢?有气象学家研究认为:一是元代以前有关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记录极少,特别缺少“原始气象资料”的记录和整理,明清时期才逐渐增多;二是与北京的地理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势三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大气容易形成一片逆温层,无风、气象条件极其稳定,雾气、风霾最易集结。三是元代以前北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人烟稀少,出现雾霾天气相对较低。四是明代以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展,建筑物不断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了。古人对雾霾灾害的认识很肤浅,人们多认为是老天爷降的“霾灾”,所以多求神灵保佑,“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明清两代,帝王遇有“霾灾”出现时,多遣文武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或派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以求天神驱散风霾,并降甘霖。“霾灾”最大的危害是影响交通运输,古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盛行漕运,也就是使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霾灾”一发生,水路难通,京城的粮仓存储量急剧减少,时有告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据传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霾字古已有之,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已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雨”为下雨;“貍”,俗字为“狸”,指狸子,也叫野猫、山猫。狸子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其行为阴险,所居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雨”“貍”为“霾”,指阴霾,是一种大风扬尘、天气浑浊的景象。关于霾字的词语很多,比如:雾霾、阴霾、霾晦、烟霾、霾雾、尘霾、霾天、云霾、昏霾、霾风、翳霾、霾暗、冰霾、黄霾、霾晶、幽霾、霾霃、盐霾、旱霾、沈霾、风霾、沙霾、曀霾、黑霾和成语雨霾风障等,其中阴霾形容天气阴晦、昏暗或比喻人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霾晦指大风扬起漫天尘土,天色晦暗;霾曀则指隐晦不明的样子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为何会出现“霾”,其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这里的意思是,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但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有时也引申为掩埋或埋葬,吕氏春秋孟春:“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然而,在历史记载中,“霾”大多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天称:“风而雨土为霾。” 毛传中也有:“霾,雨土也。”后来的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即使如今,人们对于霾的认识仍在逐步深入。比如,在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大气浑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系大气中有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所致;第二,通“埋”。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则增加了关于能见度的内容:霾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干霾和湿霾之分在今天的中国天气网上,霾的权威定义为:“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对其测定的标准也从前几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成了现在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含有霾的古诗节选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 年代:隋代 作者:江总 连崖夕气合,虚宇宿云霾。晓望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过庐山下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六用喜雨韵三首年代:宋代作者:吴潜云 云霾几日障危岑,户牖绸缪要背阴。次韵叔衍兄贺生子年代:宋代 作者:魏了翁 云霾障日树蒙密,草蔓漫天山蔽亏。冒雪早行 年代:宋代 作者:张嵲 每忆西山千丈秀,云霾对面失空青。千林夜雪无人迹,独策羸骖带晓星。述怀年代:元代 作者:倪瓒 云霾龙蛇噬,不复辨渭泾。单鞭夺槊年代: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