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doc_第1页
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doc_第2页
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doc_第3页
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doc_第4页
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 在千万学子的“千呼万唤”中,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纷纷撩去了神秘的面纱,以形形色色的姿态粉墨登场亮相了。可是,这边尘埃将落定,怯问“画眉深浅”否?那边已经“大风起兮唾飞扬”,斜刺里杀出无数“程咬金”,各类媒体也纷纷“竞折腰”,一分教导九分数叨,伴着五黄六月的炎炎暑潮,煞是热闹!岁岁年年,原本门前冷落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幸大红大紫在今朝 趁着这股热潮,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按捺不住,也对时下的高考命题与佳作标准之类热门话题,敲几下边鼓,发几声聒噪。 一、什么是好题? 出选拔性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些必须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比如,无论什么国家,无论什么时代,写作一走进选拔性的考场,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由的文学创作了。这是无可回避的基本现实。道理很简单,这里不是选拔作家。这样,那类过于文学化的题目就不太适宜。又如,考场作文必须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一限时空,必须要在考场上,在两个半小时之内(根据目前的时间规定)来完成且还要拿出若干时间去做作文之外的很多题目,不会允许你“精思附会,十年乃成”;二限内容或文体,绝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情况题目不限,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任你随心所欲写一篇。这样,那类过于宽泛化的题目就不合适。再如,题目要面向全体考生,要让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以体现公平。于是,那些过于生僻狭隘的题材领域就不适合命题。等等。 下面,首先对今年的几个作文题稍作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评议。 “怀想天空”,看似天马行空,好似海阔天空,实则徒有空泛的诗意。试想,在嫦娥奔月、屈子天问、东坡把酒、悟空大闹这些数不尽的古今文学的奇思妙想下,考生除了在伪浪漫伪想象的狭小空间里做点秀,又能做出些什么呢?如此考题,又怎能引发出考生直面现实的真感触真思考真性情呢? “高考恢复30周年体会”,看似很有沧桑感,可惜考生是十八岁的青年,不可能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体验,写出的体验也只能流于虚浮空泛。“我能”,笔者依稀记得这是乒坛名将作的广告词吧?时尚是时尚,但未必能展现出真正的时尚之情,除了让考生发一点肤浅的时尚矫情,又怎能让考生在“能与不能”之间展现九曲回环的参差多态呢?写这样的作文题,考生的思维想不局限在狭窄的“能”路上爆发一次集体性“文思短路”都很难。“必须跨过这道坎”,祥林嫂“捐门槛”,屠格涅夫写门槛,这道坎那道坎,九九八十一道坎,一阶阶,一坎坎,人生道路数不完。可是这么一绕弯弯,似乎还看到了多年前的一个作文大赛题“台阶”又有了高考时尚版,所幸“台阶”还有道道“坎”,思维的空间还算宽。 “提篮春光看妈妈”的作文题,母爱性本善,应该好好赞,可是“提篮春光”是否有点怪异感?“看妈妈”又是否带点矫情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笔者至今还替那些逻辑思维格外发达的理科考生捏着一把汗 与众多高考作文试题相比较,今年北京的作文题还真显得有点卓尔不群: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话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初见该题,有些人(包括有的老师)认为它出得有点太具体,太“文气”,甚至有点“小气”,认为考生写出的文章肯定会有“小女人气”“小男人气”,总之有点过去常说的“小资情调”,遂以此否定这个作文题。 对于这种观点,尤其以“大小”论优劣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作文题目的好坏,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否更好地拓宽考生的写作思路,是否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否更科学地检测出考生的写作水准。质言之,作文题目决不能以大小来论优劣好坏。 比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一个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小记叙文题。这是一篇情境想象作文,内容也很有现实意义。现今大中小学生中,不做起码的家务,缺少起码的生活锻炼的人是个别现象吗?因此,这是一道虽说不上多么好但颇耐广大中学生寻味的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是有人却认为出这样的题目羞煞人,因为科举时代的作文题都是有关治国安邦定天下的大题目,相比之下,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实属“小儿科”。不过,在我们看来,“大”有大的易处,“小”也有小的难处。孔圣人在谈到仁、义、礼、智、信之类大修养,在谈到治国安天下之类大策略时游刃有余,而对“两小儿辩日”那么个小问题则茫然不知。科举时代的作文题大则大矣,然千年科举考场上又产生出了多少篇传世名文?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算是其中的不凡之作了,但比起苏轼描写泛舟游乐小事的赤壁赋来又如何呢?明清时期科场举子“安邦治国”的空洞“大”文,比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王守仁的瘗旅文、袁枚的祭妹文这类“小”文来,孰优孰劣?三国演义是大题目,石头记是小题目,可是,两者谁的艺术成就更高呢?其实,在文学创作中,有人可以把一滴水看得像一座山一样大,也有人把一座山看得像一滴水一样小。小题可以大作,大题也可以小作。问题的关键常常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因此,评判作文题目时,还应勿以大小论优劣。 再说,大题目真的比小题目更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吗?比如,“大宇宙”“大银河”这样的题目够大了吧?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大题目未必会比“一棵小草”“一条小河”“一座老房子”“一朵苦菜花”这样的小题目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更能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同时,在中学生的作文审题立意中,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似乎永远具有真理性。黑格尔说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才是最丰富的。这是很值得高考命题者深思的。 高考作文命题所面对的是生活阅历还远不丰厚的中学生,就更应该出具体实在一些的“小”题目,而不要出大而无当的假大空题。 那么,今年北京的作文题好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除了形式的新颖等特色之外,主要有两点:其一,具有文化的高品位。引入两句唐诗,而且故意隐去它的具体出处也就避免了过多具体诗意的追索,极大地拓宽了“诗无达诂”的解读空间,把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古典静穆境界或情韵提供给现代中学生,让他们以现代人的心态去观照,去感受,去欣赏,从而写出一种深层的精神境界。这对于写作水平高的有才情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不用说,写这样的题目,一定会涌现出高品位的学生佳作来的。比如,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对诗句中的恬淡宁静的境界一定格外神往。“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王维)的古典静穆、悠远、恬淡之境,不也是令现代人神往的一种精神家园吗?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推断,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涌现了较往年更多更优秀的佳作。如果有的学生感觉到这种古典情韵已经不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了,也可以做出逆向的构思,写出对它的一种批判或一番情感复杂的苦涩告别来;这又为时代感现实感强烈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追求文化的含金量,也是北京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色。“转折”,含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向;“规则”的背后,隐藏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哲理;“说安”的背后,又有“居安思危”“生于忧患”的大智慧。其二,可高可低,可难可易,可雅可俗,可深可浅,具有多层次的构思、想象、立意的空间,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尤其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甚至较差的学生,也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因为点出高雅的古典诗句后,接下去又列出了几种非常浅易的现代解读,也就亮出了几种不同层次的价值取向,学生完全可以以此作为“抓手”,从平实浅易的角度来立意作文。所以,本题也不会难为写作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不过,“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这一解读,虽然为相当多的学生的审题立意提供了不小的便利,但这一解读似乎与原诗句的意蕴离得太远,有些不着边际,甚至令人莫名其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 另外,本次作文题的命制,对目前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过分沉浸于泛化的大而无当的“话题”作文训练模式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笔者曾较尖锐地批评过这种现象:目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中,也确有一些笼统空洞的“大”论,几乎无一从语言的细微单位出发,从语文的具体现象出发,从教学的某种经验出发;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些“大跃进”式的语文观从大处着眼,从宏观出发,然后走进“大”理论观、“大”哲学观、“大”语文观、“大”,把语文的范围无限制地大化泛化,长此以往,会从观念上取消学科意义上的语文课。 所以说,本次北京的高考作文试题,对于校正语文教学中的“泛化”时弊,也有积极意义。 二、什么是好文? 下面再谈一点考场佳作的标准问题。这当然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复杂问题,决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下面,只蜻蜓点水地谈一种大有愈演愈烈的浮华现象。据笔者了解,近年来,考场作文中出现了一种颇受褒扬的笔者称之为“新骈体文”的所谓“佳作”,且每每执考分之牛耳。其结构内容一般是这样的:开头一组排比,中间一串名句连起一个或几个人物或故事,结尾又一组排比。整个文章语言带有刻意追求的文言化、华丽化的趋势。讲究字字珠玉,句句精妙。看似文采飞扬,可就是让人感受不到作者自己的真感受真性情真见解,一句话,什么精美的东西都有,就是没有作者自己的真东西。 请看下面去年某省的以“留一点空白”为话题的一篇满分作文: 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点空白,为人们渲染出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青冢空留,遐思不断。 而今,当我们轻轻地撩起“空白”这神奇的面纱时,终见了你明丽如初的身影屹立在晚风中,犹如一道绚丽的风景。庭院深深,月光如水一般地倾泻而下,让皎洁覆盖在广袤的大地上。粉蝶孤寂,烛光沉默在你忧愁密布的脸上,凝滞不开,犹如雨巷中撑着雨伞、结着像丁香一样忧伤的愁怨的女孩。 和亲的队伍终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载着你的思念、你的眷顾,驶向了远方。 留下了空白,没人知晓你的选择,也没有人知道你的付出,你给后人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遐思。 没人知晓,你淡妆素面地走来,一句“我去”,让多少官员如负释重地笑了,又让多少宫女在羞愧中低下头来沉默不语。 落日熔金,暮云四合,晚霞带着无尽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冢上,云无语,草也沉默;落在了那片空白上,让后人忆起你,用缕缕青丝熬成了白发沧桑,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风景。 昭君出塞留下了空白,留下了环佩空归、青冢独留的遐思。留一点空白,才会使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飞翔。 留一点空白,才会使生活因空白而色彩斑斓。 对这篇文章,评卷教师用堪与原作比文才的精美评语作了极高的评价: 是历史的星空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是满腔的激情点燃了灵感的烛光,是精彩的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是深厚的积淀增强了作者的文采,由话题“留一点空白”炼出一方真金“拣尽空白,终见风景”,亮人眼眸,受人青睐。小作者,我为你喝彩!开篇,作者用一组排比反复段,在为读者展示中华诗词文化的浩瀚精深、优美奇瑰的风景的同时,昭示了一个真理:读诗,要善于“留一点空白”,才能品出个中的韵味。然后,作者由诗及人,深入一步,迅速地将镜头摇向更加广阔旷远的空间。在蓝天、历史中徜徉,去感受云飞霞蔚的波澜,去触摸历史留下的青冢,去遐思人杰留下的空白,让目光凝集在“昭君出塞”的瞬间,去顶礼膜拜,去神思飞扬,去歌颂感喟:伟人昭君“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风景”。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深情与深沉、深邃与深刻、感慨与感悟:“留了一点空白,才会使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飞翔。留了一点空白,才会使生活因空白而色彩斑斓。”真可谓“拣尽空白,终见风景”啊! 评卷教师不惜动用了“深邃”这用来形容文学大师的词语来赞美这篇考场作文。它真的像评价的这么好吗? 这篇文章确实显示出了相当的文采,要让笔者来打分,笔者也会判之为一类作文的。笔者决不是歌德讽刺过的像“可怕的洗衣妇”一样搓洗语言的“语言洁癖者”(浮士德19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不会咬文嚼字到骨髓里去。但是,笔者只粗粗扫几眼,就在这不足700字(好像高考作文的一般字数要求是不少于800字)的短文中发现了一大堆无法为之开脱辩解的文句逻辑问题: “拣尽空白,终见风景”,“空白”原本就是空“无”的,又何用“拣”而“尽”之?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波微澜”,怎会“波涛汹涌”?又哪来的“平野阔”“大江流”?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缠绵悱恻”的婉约情调,又怎会与“乱石穿空”的阳刚豪气合二为一了?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点空白,为人们渲染出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能在这里出现吗?这里能装得下如此大境界吗?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是因为有了瑰奇的神话传说,这才有了文学想象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似水柔情,这与客观的天空又有多少干系呢?再说,在肉眼看来,天空原本就是空的,哪里还会主动留下什么“空白”呢! “轻轻撩起空白这神奇的面纱”,“空白”,所能呈现的形态就是“没有”就是“无”(绘画之类艺术“空白”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