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7、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8、“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9、“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12、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3、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4、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答案: CDACC DADDA CDCD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 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映C、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D、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3意志、情感、灵感、直觉在认识中属于:A、理性因素B、非理性因素C、主体素质D、客体素质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纯精神的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日常的活动D、利己主义的活动5把客体仅仅当作人的直观的对象,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6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8对不可知论及其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社会实践B、科学理论C、唯物主义D、客观事物9整个认识的起点是:A、概念B、感觉C、知觉D、表象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观点告诉我们:A、 事必躬亲B、 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C、 无须学习间接经验D、 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于直接经验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的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13“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 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 感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4“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D、论反映论15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A、只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生动的具体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6承认我们一切知识都具有相对性,就会: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论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17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18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19人们对于复杂的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B、 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20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A、真理的不确定性B、思维的非至上性C、真理的绝对性D、真理的相对性21“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A、辩证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绝对主义D、相对主义2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 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补充的手段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反映论B、唯理论C、经验论D、先验论24毛泽东总结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A、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B、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D、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25“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B、实用主义真理观C、主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答案:ABBBD BBABB DABCA DBCDC ACAAC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或首要的生产力是:A、科学技术B、劳动者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 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B、 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 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 它的实体是自然界6.生产关系揭示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D、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国家B、军队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A、暴力的产物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10.决定国家性质的是:A、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11.国家的政治职能是:A、为大众谋利益B、保卫世界和平C、组织经济建设D、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敌入侵12.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A、艺术B、道德C、宗教D、哲学13.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是:A、艺术B、道德C、宗教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B、 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在思想领域里处于统治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A、它们在政治上占了统治地位B、它们在经济上占了统治地位C、它们掌握了大多数知识分子D、它们的思想代表大众的意愿16.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1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答案: CABDC CDACB DBDCB ACB 第四六章1. 商品是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3.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5. 剩余价值来源于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8. 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9.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竞争的结果10.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A.18世纪末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1. 垄断利润是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2.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1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14.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是代表着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1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A、可以完全克服 B、不可能克服C、有可能克服 D、可以克服大部分16. 跨国公司是A.发达国家共同出资建立的 B.是由一国或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C.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 D.有关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建立的17.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是A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B社会分工;C科学技术革命D国际互联网18. 经济全球化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19.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D.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20.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答案:BDDCC CCACC DCACB BBADC第二部分 问答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广义:不仅指狭义中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根本特质)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观的及其意义物质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什么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同一性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斗争性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2、意义:该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得,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及其互变关系规律(途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这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观(否定之否定)(方向)辩证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第二章1、认识本质(概念)及发展规律认识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发展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具体为:1、从实践到认识: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2、实践(第一章)概念(基本形式、特点)及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3、真理概念和特性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特性:一、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二、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2、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二、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意义:该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概念)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一、从内容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二、从过程看,这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者概念)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表现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5、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者有时候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切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第四章1、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发展: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2、为什么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充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3、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及新变化经济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意识形态的本质:1、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形态: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危机周期长度缩短;经济危机阶段间差别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影响加强5、政治制度的变化: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第五章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2、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可能论述)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