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初深圳弘法寺加行问答及思考.doc_第1页
2011年7月初深圳弘法寺加行问答及思考.doc_第2页
2011年7月初深圳弘法寺加行问答及思考.doc_第3页
2011年7月初深圳弘法寺加行问答及思考.doc_第4页
2011年7月初深圳弘法寺加行问答及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7月初深圳弘法寺加行问答及思考 由慧光法师开示 整理:杜象涵Q学佛的殊胜意义了断生死,生死有分段生死,与当下的念念不断轮回,生死在当下生死的根源 :妄念,妄想了断从哪里下手:从心下手什么是妄想:执着来自分别,妄想生起就有分别,把虚妄看成是真实无虚,才会有执着。易解空:水中月可见,但无实体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现在生活中认为真实的东西,情感,都是因缘而会,应运而生的一种虚幻虚假的东西,缘起缘灭,并不存在。欲望来自于恐怖,恐怖因得不到圆满,不可得之苦,得到后患得患失的痛苦,快乐短暂,无法停留,瞬间就转变。永远找不到依靠,永远在流浪。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永远无法解渴的心。没有修行的人,面对所有虚幻的境界,心是镜子,境界中是什么,心中照出的是什么。一切相为心中所想,心中的影像,在想上不如理作意。破一切相,就是要让心呈现真如空性,是空非空,而不要随着境界转,境界动,境界乱。如理作意即正思维。遇到境界要做水中月观,不要迷了,妄了。一颗清净心,不思善,不思恶,不分别。视善恶为因缘生,无真实体,无自性,是虚妄 镜中像,因缘和合。什么是断灭,本来是真实的,突然就消灭了。断灭为邪见。没有断灭,因为没有真实,也没有消灭。Q为什么我们要回应境界:方便法门。方便是个办法,名相,帮助我们达到解脱的境界。目的不同,就决定了是否方便法门,或者妥协。若从执着心贪着心出发,就不是佛法中的方便。Q精进: 通过方法努力用功,达到成佛的目标,学习放下执着,分别。Q放逸与自由的关系放逸:随着执着,我执,我见,我识的驱动,任意随着境界和妄想走。自由:不为任何境界所转,真正大自由自在的人Q我相的四种生出表现: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不知何为我,迷我见:错知,把六识,把假的当做我我爱:对这个自我认知的我贪着,贪爱我慢:由于我爱,从自我出发,处处护着自我我为五蕴和合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从痴见爱慢而导致佛道不入心,佛为佛,道为道,我为我。佛法要从恭敬中求,恭敬是降服我满心。善法才能从中生出。譬如尊敬修行人,修行人是一个符号,穿着僧衣,代表着三宝,代表着佛法。居士恭敬修行人,为自己的功课,降服我慢,赞叹佛法而修行人要有自觉,自省,自知,是否真的受得起这种恭敬。若无,是种莫大的恶因,要受莫大的苦果。Q佛的加持:所谓的佛或者高僧替你转业障!不是佛能为你转的,是个人自救!佛不能就你,佛教你佛法,把佛法与自己结合,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救自己!才能受用。心田荒芜,杂草丛生,为业障除草,开垦之后才能种上种子,所以学佛者要保持谦卑,柔和的心,这是学佛的入门。也是学一切道的入门。儒学中也如是说,道家中也如是说!Q慢心与信心的区别慢心讲话攻击性很强,很强势,经常把话说满,讲绝佛是信心具足的人,可佛将柔软话,却又不失立场要常常观想自己,先学习低头,先反省自己。不要随便跟随盲目的群众,要建立独立思维。遇到批评,慢心的人筑起一道墙,不反省自我,不内观,第一反应是反驳,哪里有?信心的人会顺势反省自己,观察自己,是否有别人批评的这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身处一个群体中时,尤其做事情要无执,无相,随顺他人,互相成就。Q什么是有为法通过造作而成立的,有生灭的。虚空无生灭,涅磐如虚空因果如幻,真实体不可得。善无善性,恶无恶性譬如坏人与做错事的人人没有好与坏的体性,不要放弃自己好人有时遇到逆境,也会堕落因果,善恶无绝对,如是因,如是果,种什么因,得 什么果。因果幻化无常,学佛不要有宿命的思想,学佛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Q能否告诉别人自己做的善事因为发心要利益众生,帮助他人而告之善事,出发点与标榜自己不同Q如何坚固善法要珍视善知识。一切众生修善,获得福报都是从善知识的教导。有的人瞧不起小乘修行成就者阿罗汉:以为不应供(值得我们供养)其实阿罗汉对生命的道理有最真深的体悟,才告之他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金钱,是一颗清净的心中国传统思想将精神摆在第一位置。仕,农,工,商现代的商人变成社会的教育家资本社会挖掘掌控人的欲望,入迷,比如电玩,对心没有正面教育。找到自在,欢喜,慈悲心快乐的来源,当你得到了佛法的利益,自然就会越发的坚固善法,坚求善法。从而自利利他。Q义工与学佛修行佛菩萨为第一个义工,无条件给予,成就众生,无条件的慈悲心Q弘法寺义工管理制度,共同发心,健全管理制度,多培养好的种子,学佛不要坐享 其成,过程混乱,慢慢完成,改善云何色法界,色界虚空界,是为色法界。界:种类,类别,原因。Q做义工遇到做市场销售类,如何调整心态,如理执行。关键是劝募资金的用途,无相布施难,有相布施易,拍买佛教用品,买便宜是欢喜,买贵是功德。功德要随喜赞叹,周遍大众化缘是化欢喜心,心是根本。Q学佛在生活中遇到境界时,有烦恼习气如何对治?布施持戒易,修忍辱难当看到别人学佛精进时,要起欢喜心,随喜他错误执见是苦恼的根源,贪嗔,我执,痴愚,让心在挣扎,如何逃离烦恼障?修行有四种魔障烦恼魔,执见与情感生死魔,五蕴魔(五阴魔),天魔(一般人遇不到,要成就时才有天魔,天魔看不上一般人)负面挣扎与痛苦为成长的一部分,学习接受妄想,烦恼,妄想纷飞慢慢抓回,努力 让他成长观想烦恼,不为所动,魔不得其便调整态度,增加承担力,忍耐力。Q什么叫真正的发心发增上心提升自己,不求解脱,但求在世间更好发出离心了解世界不究竟,不圆满,无常,苦,无法作主,不得自在。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圆满,为究竟,为众生而成佛。无法掌控,出离生死,得到解脱,出离的菩提信都有超越世间的意思。增上心是出离心的基础,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要以增上心为基础,不学习善法,是不得以增长的,在世间如不修福,不修善,想要得到真正发心的快乐,是不可能的。所以,慈悲心是世间的基本善法(道德经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出离心要空慧相应,学会放下,不染着世间,菩提心是建构在此二者之上的发心。Q 有什么方法放大心量?接受批评。慈悲,忍辱,智慧。用慈悲忍辱来承担压力,用智慧来化解压力。因众生的执着来自于对缘起法不够了解。缘起缘灭,即生即灭。众生执着于坏的记忆,被记忆锁住,不思考正思维,不思考法语。所谓正思维,善思维,要善用其心,无困自心。别人的批评,譬如对天吐口水,天不去回应,口水落到该人的面上。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在有人的场合学习自我超越障碍,多一点柔软心,随顺心,不要跟境界作对。如何化敌为友,是生活的智慧。因:人缘亦是一种福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去就好,不要搁在心上无限放大,要对缘起法看清,看透,一切如梦幻泡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受到不公平待遇,自己委屈,若无智慧排解,可放声大哭,把苦闷排泄出来。过后就忘记,就原谅别人。当你无法原谅别人,你也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你会被苦难绑住,你会不自由,只有放开才自由,才能开心。所以,要善于用心,善于驾驭心。Q 如何做一个义工行者一。要发心准确,正确二。学习健全自己,提高自己,勇于承担,不念旧恶三 要学习主动,做不请之友Q 在团体中,发现别人做的不圆满,不如法,该如何对待?要学习沟通,这是一门大学问。在帮助或批评别人之前,先要成为好朋友,先结善缘。否则对方会不容易接受你的意见与批评。若在工作中,要跟同事多结善缘,成为好朋友,当遇见事情时,你的意见是出于关心,而非指责,对立,对方更容易接受。当意见不同时要多沟通,先取得共识,然后大家放下之前的执念,执行这个共同的决定。团体像一个巨人,人是其中一个器官,一个部分,心要向同一个方向用力,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互为障碍,效率很差。平时要多凝聚感情与互动沟通的机会。不该讲的时候不要讲,该讲的时候就讲,任何的团体都有法,法既为共识。做事统一方法,做事会更加顺利。以团体的荣耀为荣耀,而不是以一个人的荣耀为荣耀,个人主义不需要团体,加入团体就要准备把全部的成就归于大众,多赞叹别人,少标榜自己。有成就要感谢大家,感谢团体,不要有慢心。劝告别人的错误之前要先指出别人的优点。Q什么是真正的忍辱忍辱是承担力,是安定。遇到的境界越复杂,思维就要越简单,越安静,这样子越能沉下心来接受压力,应对变化。一般来说,当人劳累过后,承担力就弱,由于身体虚弱,心就浮躁不安,所以修行者,越是劳累之时就越要警惕要观察控制自己是否保持了心里的安静。抱怨是有损福报的,是有漏的。不要动不动就把负面的能量释放出来,烦恼自己,烦恼他人。要从知见上提高智慧,疏导。菩萨遇到诽谤时,是认为众生的心生病了,被骂是为了让此人的心舒缓,是一种布施,把辱骂者作为老师,令你有机会修习忍辱波罗蜜,应作如是想,那么学佛就是真正的受用。如何转变负面情绪?要进一步的实相观,一切如梦幻泡影。要学习谦卑自己,才能利益众生,要从忍辱中长养智慧与慈悲心。Q义工活动中,如何才能体现弘法寺庙的文化如果要在弘法寺加入义工,一个团体要体现文化,思想,宗风。要了解,亲近老和尚,了解他的思想,观念,把观念统一起来才好做事,有凝聚力,建设力,要多进行小团体的培训,共识,要经常向大和尚法师们多请法,多鼓励大家。Q佛法如何在生活中受用?佛法不是信仰的宗教,是学习生活观念,学习生活态度的教派。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每一个境界时,你都在做出抉择。是用无名的烦恼作为基本出发点,陷入烦恼,绕在业的轮回中,还是用慈悲,用智慧来回应境界? 学佛不会脱离生活,要时刻调整心态,回归到你初入道是的本心,发心,从而生出智慧与力量,在生活中爱育他人,成就自己的修行。(在生活中,也时刻要做观念,我来到世间是来学习的,任何的事情,任何的境界都是我修行的道场,给予我修行的机会,要放低姿态,让道法让佛法入心。)所谓心香一瓣,供养诸佛。佛经上无数次的提及:诚心修行是最好的法供养,比世间一切珠宝财货的供养之力大百倍,千倍,万倍。Q 如何才能找到善知识?善知识要与你相应,和缘。才能让你生起信心,令你愿意亲近他,接受他的教导,即便是呵斥也会欢喜接受。善知识是能够引发向道信心的人,是无始劫来,千百万因缘修来难得的老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令你触动佛法道心,是你的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缺点,并立心改正。老师应该是慈悲的,在修行上有修有得,不是邪知邪见。但是,世间的善知识也是修行路上的人,走在前面的人,并不一定是证果的人,所以,善知识不一定圆满,也有自己的缺点,障碍。即便是与你非常相应,也要注意不要学习缺点,也不要执着于善知识的缺点,要学你所缺,学人有成!观德莫观失!莫抱怨,莫计较,能跟着他学习,不知几世修来的这段缘分,所以一定要有恭敬心,赞叹心。心生善根,善念,准备一颗逆来顺受的心,若生性傲慢,持才傲物,要找善知识不容易。(从这里来看,其实不一定人人都有自己命定的一个善知识,只要准备好心态,打开心,把接收器准备好,任何一个身上有闪光有优点的人,都可以是你的善知识!)Q 何谓佛书中常有的善男子,善女人。指面对任何困难,障碍,呵斥,辱骂,心不退转的修行者。Q 佛教宗派的区别佛在世时,只有一个僧团和合大众。千二百五十余人。佛示现涅槃一百年后,佛教开始向各地发展。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地理,气候,风俗,出现了不同的内容,尤其是在戒律方面,第一次产生了分裂,分成大众部与上座部。上座部:保守思维,力图佛所指定的戒律无一点改变南传佛教大众部:根据地域的不同做出调整。在中国,汉传佛教,是由大众部发展而成的大乘佛教。来到中国以后,发展成八个宗派。其中分宗门与教下两类。宗门注重实修施教。又分为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教下注重义理,思想的启起,重视文献研究与传承。分为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中国经过两次教难: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尤其是教下一门四宗,文献破坏,无传承。从宋代以后,只有以心之顿悟为衣钵相传,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且加入了各个朝代大智慧中国人的传承的禅宗与净土宗发展了下来,其他的都逐渐没落。禅宗又分五家七派,分别是禅修方法上的不同。比如临济宗,讲究公案,故事,参话头来直指佛心,令人开悟。而曹洞宗是注重默观空寂,默照禅。Q 犯错后如何忏悔主要是要看到原本发心的珍贵,真诚,长久的修持努力,却被自己一时做错事而破坏,做了错事要生忏悔心,发露忏悔。Q 在修行是如何才能与佛菩萨相应?要具足正见,要心与法相应,与道心,与佛心相应,才能互相呼应,譬如须菩提与莲华色比丘尼见佛早晚的故事中,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花开见佛,要体会那颗真如本心,感应清净的道心,精神,并身体力行,时时刻刻不忘修行,这是对佛最上的供养。而正见,慈悲,发菩提心(以增上心,出离心为基础的圆觉圆满清净心)这是修行的根源,根本所在。Q 在行菩萨道时,如何力行,如何才能更如法。以无所得心,以无所住心。行菩萨道也不要执着于成果,但也不能图于安逸,不去努力。去做才能遇到障碍,遇到障碍才有挣扎,有挣扎才有觉悟,破茧而出!这才是修行的功德,修行的成就,一关一关突破,一步一个脚印,若是在安逸中,烦恼的种子没有土壤可以发芽,你就以为不存在,就粗心大意了,永远也不能拔除,更加无法种植善根智慧的种子。所以要勇于去力行,勇于去面对境界,面对障碍,面对痛苦的挣扎,在这个时候,不害怕,不苦恼,不烦躁,不退却,不气馁,把痛苦看称成就功德法身的机会,要感谢给你障碍的人。是他们让你突破障碍,得到成长与提高,甚至一朝开悟!Q 怎样将那种令人感动的法喜延续下来?这是一种妄想!这种开示,这种道场中让你感受到的喜悦,那是因缘而生,也是虚妄的,虚妄如何可以长久?长久永恒的是发启的那颗心,是本性本体。认识到这一点,时时欢喜,时时喜悦,时时清净,时时修行。对于未开悟者,有一个心灵环保的方法。那就是把烦恼视为垃圾,家里的垃圾要天天清扫,身体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心灵的垃圾也是要扔到垃圾箱,不要再捡回家了。烦恼就像馊了的隔夜饭,就像排泄物,冲去后不要再去想他了,不要再拿回来吃了!那会让你生病的。我们要用好的思想来装点自己的心灵,要忆念善良美好的东西,念佛见佛,念道见道,念花见花。要善用时间,善用正思维。Q 何谓三界所谓三界:为无色界,色界,欲界。无色界:最有福分,只关心色界:关 心,身欲界:关 心,神,境。无福分,烦恼最多,心活动最多(道德经中云:少则得,多则惑)我们修行要三界统统舍,连心也不求,不求而得,要自在,成就善果。(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Q 初学佛的人如何修持佛为两足尊。一足为福德圆满,二足为智慧圆满。学佛有五次第:1. 发心(确立学习的方向,向佛学习)2.资粮的学习,积累(储备学习的力量)A 福德资粮:学习布施,持守正见,学习忍辱,修慈悲心B 智慧资粮: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具足正见正知真言。不要把德性当做知识,知识只是知道,而不一定会用,要一次次的加强印象,把正见变成身心的一个部分,变成一股强烈的能量,融入潜意识中,作为出世的态度,原则,是遇到境界当下就发出的一种自然回应,要瞬间转化,冲破烦恼!佛法中提倡诵经,实际上这是一种功课,不是诵给佛听,而是诵给自己听!(这一个阶段是看到烦恼,对抗烦恼)3. 加行(从资粮到加行是一条鸿沟,一般人做不到)加行是发出离心基础上的用功!资粮还在于外界的互动,而加行要把外在的境界全舍,从心用功,出家,(出烦恼家,在家亦为出家,不沾染任何欲念,凡心)。把资粮放在心上用功,自问境界可得否,心可得否,我可得否?一切皆不可得,因何烦恼?因何我住?(加行阶段要堪破烦恼实相,降服烦恼。这个时候还没有最终解脱,烦恼好比一个犯人已经被控制,关押在牢房中,不得自由。但是不一般的因缘巧合,烦恼可能重起自由。这个阶段有类似得道者的气质气息,而非真正得道)4 见道(这是真正的开悟,见诸法实相,照见五蕴皆空,烦恼也不为烦恼,色界亦虚空,烦恼皆菩提)5.悟后启修(从这以后的路才是真正的修行,修道)三界如火场,众生不得出口,开悟后已真正明白并且确定出口的位置,从此不再迷惑,一步步走向解脱的门。6. 证道再一次说明,佛教不是信仰的宗教,因为信仰本身并不能让人得到解脱的力量,信心不能让你得道解脱,只有智慧才是根本。佛只是给你指明了道路,很清楚,很耐心的标号了地图,教科书,领着你走,让你拥有智慧,但是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也是不可能得道解脱的。另外,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是,菩萨心不能断,嫉妒心不能起。对外,行菩萨道要与众生结善缘,而嗔怒心的破坏力最大,过失比贪心更严重,一把火很容易就烧毁数十年乃至于百年的功德林。贪心破坏力没有嗔怒心大,但很难断,因为发起心的根源很深,来源于爱。而爱不重,不生娑婆,轮回生死也是因贪声未断。故各种戒律中,第一条,戒淫欲。Q 何谓僧团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合同均此六和敬不仅适用于僧团,也适用于任何团体,包括家庭,工作单位等等Q 何谓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炽盛,其中五蕴炽盛为最根本苦。Q 何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业,正语,正念,正精进,正命,正定文殊菩萨是生活修行的典范,行走坐卧,吃喝拉撒华严经 净行品Q 我慢心者非闻法之器,(道书中亦云,载道之器,修道之人要如谷如朴,善下善后)Q 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观世音从利他众生出发。观自在从自修利己修慈悲出发Q 常用佛教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