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明文阅读解答指要.doc_第1页
科技说明文阅读解答指要.doc_第2页
科技说明文阅读解答指要.doc_第3页
科技说明文阅读解答指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说明文阅读解答指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大多有这类文章的测试题目,其意义颇为深远。据分析,这类试题的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而考生普遍反映其难度大,得分低。本文拟就这类试题的解答步骤和答题技巧作些探讨。一、解答步骤1通读全文。科技说明文的篇幅多在700字左右,原文一般没有题目,这给我们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而篇幅较短,阅读量小,又相对减小了难度。做题目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有四段,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推敲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3题文对应。科技说明文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4筛选答案。即紧扣题干的要求,根据有效信息来筛选答案。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包括科技说明文和科技新闻)的阅读理解占13%的分值,占分比例是较大的,把这一块做好了,必然能较大幅度地提升高考语文成绩。因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复习应考的效率。 首先,要吃透“考纲”,熟悉“考题”。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测试要求虽然是放在“现代文阅读”中,与社会科学类、文学作品一同说明的,但只要对近年来高考试题作一番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其基本规律。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2.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3.从题型看,都是单选判断题,一般为4个小题,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4.从难度看,一般在0.6左右,属中档题,正是考生稍稍“跳一跳,够得着”的考题。 其次,要了解文体特点,把握解题基本方向。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所选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1.时代感强。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类关于生物科学、电子通讯、天文学等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2.客观性。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在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3.内容的单一性。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 4.表达的明晰性。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自然科学类文章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第三,掌握方法,循序解题。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答题,是高考答好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的必备基本功。较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是: 1.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 2.再读,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对照比较应注意的问题下边将谈到。 第四,要学会换位思考,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是不少的。命题者首先考虑的恐怕是考题的价值定位问题。由于前述“考纲”的要求和文体特点的制约,科技文阅读测试的价值就应定位于考查考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能力。这基本能力就是“考纲”的要求,这些要求落实到科技类文章中,考查的“点”就相应减少了许多。命题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设题,以落实这些能力点呢?考生不妨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定会茅塞顿开,大有收获。 其实,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恰当的解题思路的过程。思路得当,将会事半功倍。从近年来高考科技文阅读测试的基本情况看,命题者设题的一般思路有: 答题技巧:破译干扰项密码解答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有生、源流倒置、夸大其辞、答非所问等等。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些解说。1偷换概念。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换。如1997年第20题A项为“应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同相关的原文“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相比较,就会发现选项把“惊恐”暗换成了“应激素”,则此项是干扰项。又如1998年第23题B项,把转基因作物理解为“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而原文的说法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可见选项错误有二:一是以“额外基因”偷换了“特性”,二是未说明转基因作物是通过“移植”“外来基因”而产生多种特性的。2 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一般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如1998年第25题A项为“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它与原文“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表意不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999年第17题B项“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它同原文“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相比,除少了“调节性”一词外,其他都是“同义复述”;但少了这一词,范围就扩大了,容易使人误以为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所有方面都发生了进化。此外,2000年高考第19题C项也用了以偏概全干扰法,读者可试作分析。3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比如1997年第20题C项,说肠脑“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动的独立功能”,而原文只谈到颅脑与肠胃运动有关,肠脑则与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有关,并没有讲肠脑也可以“独立”“控制肠胃运转”,显然本项有误。该年第22题B题“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也用了无中生有的干扰法,因为原文只说颅脑和肠脑是“通过迷走神经连接”的,该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另外,1998年第23题的A项和C项、24题的A项和D项,原文中也都没有相应的说法,也属无中有生。4因果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比如1998年第18题B项为“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原文说的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可见选项因果倒置,正好说反了。另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比如2002年第9题A项把“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作为“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但细读原文即可知道,“强上升气流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并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5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比如1998年第26题C项为“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与原文对照可以发现,原文说的是“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这一项把“担心”的内容、尚未成为事实的推测理解为既成事实,混淆了已然和未然。再如2000年第18题“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其D项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而根据原文末段,这是韦尔奇小组在“正考虑”进行的工作,是他们将做的实验,只是一个计划而已,则此项不正确。同样,该年高考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也是因混淆了已然和未然而不合文意。6夸大其辞。指选项在程度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比如2003年第9题D项为“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事实上原文的说法是“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两相对比,不难发现选项中“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一句是没有依据的夸大之辞。该年第10题B项为“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而原文写到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是那些“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反过来思考,如果能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袭击日本的台风“将减少”,而非选项所言的“将远离日本”。7答非所问。指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答题时可立即把这样的选项当作干扰项。比如1999年第19题,题目问“不能作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D项为“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事实上原文讲得很清楚,HP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而非遗传基因,而且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至今也未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