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世界的形成-封建体制的兴衰.doc_第1页
华夏世界的形成-封建体制的兴衰.doc_第2页
华夏世界的形成-封建体制的兴衰.doc_第3页
华夏世界的形成-封建体制的兴衰.doc_第4页
华夏世界的形成-封建体制的兴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姓氏晋大夫势力所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始封三家为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一 周室东迁 西周中晚期以后 王室历朝卿士大夫对周王连年对西对南用兵放任权臣或滥施刑罚的举措都曾提出谏诤国政日渐衰败 西周幽王 前781前771年在位 初年京师发生地震造成山崩和河川壅塞加上子宠爱侧室改立太子破坏树子制度使得太子的母家申侯不满联合犬戎入侵致使西周灭亡 东周 周平王东迁雒邑是在诸侯的扶持下始得顺利完成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二 春秋战国的情势 1周室东迁后周王势力衰微仅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对各国控制力逐渐削减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竞争兼并出现能够维系社会秩序具号令力量的诸侯成为霸主采尊王攘夷名义上维持周天子共主的地位第一位霸者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提出尊王 周天子 攘夷 戎狄 口号 1 尊王尊重周天子的宗法地位 2 攘夷抵抗戎狄入侵 3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赞赏管仲攘夷之功 被发左衽是楚人的服饰华夏民族是束发右衽 春秋五霸 五霸究竟指哪五个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种 1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二 春秋战国的情势 3春秋后期列国兼并情况更普遍 如越灭吴楚灭越 诸侯国内部局势也不稳定 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二 春秋战国的情势 4政治演变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二 春秋战国的情势 5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纷纷采取军国主义变法图强例如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奠定秦国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 商鞅变法 1 第一次变法 a 实施什伍制与连坐法强化基层组织 b 制定二十等爵与首功制平民或奴隶可藉军功改变身份贵族若无军功爵位便遭废除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以厚植国力 商鞅变法 2 第二次变法 a 将全国分成三十一县县正式成为基层行政区 b 迁都咸阳争取并灭六国的有利形势 c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 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已婚男子若不与父亲分家便加倍收其税以鼓励开垦活动强化小农经济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二 春秋战国的情势 6礼乐制度崩毁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7宗法制度败坏各国诸侯不守宗法规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弟弑其兄乱臣贼子纷起 实例周郑交质繻葛之战 周郑交质 郑庄王是周平王的卿士由于郑庄公连打胜仗势力越来越大于是逐渐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周平王看到郑国太骄横了不愿把处理朝政的大权都交给郑庄公想将一半的权力交给另一个卿士虢公郑庄公知道后很不满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就将王子狐作为人员让他住到郑国去而郑国公子忽也作为人质住到都城雒邑史称周郑交质此事使周天子的地位大为降低 东周繻葛之战 周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想把全部政事交由虢公处理郑庄公不让之后又因侵占抢割田地使得周桓王和郑庄公的关系更加恶化最后郑庄公就不去朝见周王了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统率陈蔡虢卫各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不动声色让周王先出兵然后再统率大军在繻葛河南长葛和周军开战因参与周军的各诸侯国力量薄弱战争开始后即迅速溃败郑国集中力量攻击周军导致周军大败周桓王撤退时被郑国的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着伤痛逃出重围 事后郑国并未受到应有的制裁从此周天子的威信已荡然无存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号令诸侯的地位大国争霸的局面于是展开了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三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现象 1封建体制的崩溃 2土地私有制形成 3民间工商业崛起 4游士与处士的出现 1封建体制的崩溃 1 王权衰微与阶级瓦解 a 王室腐化王政不行西周中晚期以后王室渐腐化最后灭亡周室在诸侯支持下才顺利东迁 b 封建制度的内在缺陷造成宗法精神淡化和国君大权旁落 宗法精神淡化以下犯上的情形层出不穷周代封建亲戚邦国间的感情因子孙繁衍且封土远隔而渐行疏远彼此冲突以下犯上的情形不断出现 世卿巨室产生使国君大权旁落根据宗法制度国家的职官往往由贵族世袭长此以往便产生了世卿巨室他们长期总揽大权迫使各国国君大权旁落 1封建体制的崩溃 1 王权衰微与阶级瓦解 c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列国相继采取内政改革以应付变局追求富国强兵 战国时代列国间的战争规模动员能力远胜春秋造成大量游士纵横诸国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封建体制的瓦解 1封建体制的崩溃 1 王权衰微与阶级瓦解 d 社会阶级瓦解 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原因由于王室内部的腐化世卿与巨室垄断国家政权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各国相继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等因素封建体制下森严的社会阶级逐渐瓦解 情形有的贵族因为失势成为奴婢有些具有才干的平民则因为国家的需要获得拔擢形成布衣卿相之局 结果使得平民在国家社会中的角色日形重要造就了平民崛起的新时代 布衣卿相 布衣卿相 张仪范雎吕不韦为秦相国 平民为将 长平之战的秦将白起 马陵之战采减灶诱敌之策大败魏军的齐国军师孙膑 商人地位提升 春秋 子贡结驷连骑经商致富所到之处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战国 秦人乌氏倮从事丝织致富秦始皇令倮位比封均以时与列臣朝请 1封建体制的崩溃 2 平民的崛起春秋时代列国采行若干措施其目的在控制和吸引国家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平民这些措施使得平民成为国家社会的要角但是相对的他们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待遇也并未显著改善 a 将野人纳入战斗队伍打破封建时期只有国人以上成员才能当兵战斗的传统 春秋中期以后各国为了从事国际竞争相继扩大征兵范围从原先国人每家一名正卒延伸到余子又进一步扩大到原本只能在军队中担任力役工作的野人逐渐形成全民皆兵的新军制平民因此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要来源 b 建外城 郭 及户籍制度 为了加强防御和直接掌握更多的人口土地与物资各国在既有的城墙之外兴筑外城郭以扩大城区范围并配合建立户籍制度以便直接掌握人口与财税 c 颁布成文法律 为了吸引外来人口投效和参与生产作战行列列国也先后颁布成文法律 如公元前六世纪中叶郑国的铸刑书 已普遍一致的条文保障平民权益 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 春秋时代群雄纷争礼乐崩坏因此郑国上卿子产将郑国法律条文铸刻在铜鼎上公诸于众称为铸刑书 如左传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1封建体制的崩溃 3 编户齐民 a 战国时代随着变法运动的展开各国以户为单位将国人野人一起编入户籍称为编户编户的法律地位平等称为齐民 b 商君书全国境内不论男女都有名籍在官府初生者登录死者消除显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已全面实行户籍制度 c 户籍制度提供国家对人民赋税徭役征兵的资料也标识统治者掌控人民的方式从血缘族群转变为卿大夫是宗族族长转变为地缘区域郡县行政官员 2土地私有制形成 1 商周时代的土地所有权 理论上 规定土地归王有 根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西周时期的土地都归天子一人所有各国仅能够经由王的分封赏赐取得土地的使用经营权 实际上 容许土地私有 青铜铭文上曾有天子仲裁土地纠纷以及贵族私下以土地交换礼器服饰的例子表示土地名义上虽属王有但实质上的私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容许 2土地私有制形成 2 春秋战国时代法理上田地为国家所有实质上已承认土地是农民的私产 缘由 春秋以下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各国为了增加财税收入往往以田地授予平民耕作 例证 公元前六世纪鲁国实施初亩税便将原本由平民自行耕作自食其力的田地纳入国家税收范围按亩课税形同间接承认农民对耕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四世纪秦国商鞅开阡陌要求人民依其所占的田地数量向政府纳税显示法理上田地虽仍为国家所有但实质上已承认土地是农民的私产 2土地私有制形成 3 春秋战国之交在生产工具 铁制的犁 和劳动力 牛耕 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土地利用更密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升 4 历史意义 a 土地所有权由贵族转移到平民手中战国时代国君以土地赐给有功的将军富商巨贾也以强大的经济力购买土地由此有新地主出现 b 土地容易兼并至西汉时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造成社会问题 c 井田制度是西周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表示封建体制的崩溃 图1-33 战国时代铁制农具 战国时代铁制农具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五 西周封建制度的运作 4政治制度从天子以下至士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的封建制度 1 周天子直辖的土地称王畿 2 诸侯 公侯伯子男五级 天子分封的封地称封国 五等爵制 3 卿大夫诸侯分封的封地称采邑 4 士有食田但不可世袭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五 西周封建制度的运作 5周初封建制度示意图 武装殖民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周天子 诸侯 公侯伯子男 卿大夫 士 王畿 封国 采邑 食田不可世袭 庶人 农工商 世 袭 贵 族 职业世袭 封建目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巡狩征伐 纳贡守边朝觐 权力分化 土地分割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六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1宗法与封建政权的关系商周时期国家的组成以血缘氏族为骨干主持祖庙祭祀的氏族长同时也是国家的统治者 2宗法的要义 1 尊祖敬宗确立国族领导人的地位 2 亲亲收族连系族众和封建国家间的感情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六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3宗法体制下政权的传承 1 原则理论上宗法体制下政权是世袭的为了稳定国家政权和延续氏族命脉 a 春秋公羊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b 王国维任天决定嫡庶的天命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c 方法嫡长子继承制 树子 宗子原配所生的长子为嫡长子为法定继承人 其余诸子为别子支子或庶子 优点避免诸子间争夺权力 d 商朝周朝王室采行兄终弟及或立嫡立长的继承法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六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3宗法体制下政权的传承 2 实际上宗法并不是一成不变 a 商周对抗时周人为了团结亲戚一致对外就曾一度恢复同辈族众不分亲疏共享政权同尽义务的昭穆制 昭穆原指统治成员的世代辈份父为昭子为穆孙又为昭强调世代的长幼而非亲疏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六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3宗法体制下政权的传承 2 实际上宗法并不是一成不变 b 西周中期以后东进军事活动逐渐缓慢土地财货不能无限分封各国便又纷纷采行便于集权统治的大小宗制大宗小宗的区别层层相因维系宗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 天子继承天子位的嫡长子为天下的大宗其余分封为诸侯的别子相对于天子是小宗 诸侯继承诸侯爵位的嫡长子为本国的大宗诸侯分封为卿大夫的诸子对诸侯为小宗 卿大夫在其采邑内为大宗 天子 天子 嫡长子 大宗 诸侯 别子 小宗 天子 嫡长子 大宗 诸侯 嫡长子 大宗 大夫 小宗 别子 天子 嫡长子 大宗 诸侯 嫡长子 大宗 大夫 嫡长子 大宗 士 别子 小宗 天子 嫡长子 大宗 诸侯 嫡长子 大宗 大夫 嫡长子 大宗 士 嫡长子 大宗 王畿 封国 采邑 食田禄田 西周宗法制度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六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4宗法制度下的祭祀规范与意义 1 祭祀规范 a 祭祀资格宗子享有祭祀祖宗的特权 b 支子不祭诸侯不得祭祀天子之宗庙卿大夫不得祭祀诸侯之宗庙 c 目的 尊祖透过敬重拥有祭祀资格的宗子来达成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六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4宗法制度下的祭祀规范与意义 2 意义 a 宗法是封建的根本 b 封建体制将宗法制度由家族组织扩大到政治体系 c 宗法制度封建制度与井田制度关系密切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六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5宗庙是各种活动的场所 1 祭祀祖先的地方藉宗庙祭典凝聚宗族确立尊卑伦理强调尊尊的观念也重视亲亲的精神 2 诸侯即位卿大夫受命新职的场所 3 邻国国军来访要在宗庙接待 4 军事行动需向祖先报告在宗庙发布军事命令凯旋后到宗庙献俘 5 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例如冠礼 贵族青年到20岁的成年礼 6 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一庙庶人无庙只能进行家祭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七 西周的礼乐制度 1源起相传由周公制礼作乐 2礼乐的缘由 a 礼乐是由祭祀活动中发展出来的仪节和器物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b 礼乐是按祭祀者的阶级以合乎其身份的方式祭祀他应该祭祀的对象其精神强调身份阶级的不同讲究行事与身份阶级相称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七 西周的礼乐制度 3意义礼的根本意义即在以器物运用的区别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肯定每个人身份角色的差别别是其基本精神而身份的分别则在生活的排场与享用中具体表现出来荀子说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用养享用和别身份等差这两个概念说礼正好说明了礼的政治社会意涵 4礼的范围包括典章制度及各种礼仪 5乐的施行配合礼制进行附和相应的乐舞 八佾舞佾的意思就是行列佾舞就是一种行列整齐的祭祀舞蹈左传曰天子舞行人佾诸侯舞行六佾大夫舞行四佾士舞行二佾按规矩皇帝太庙才能使用八佾舞制但因自唐封孔子为文宣王南向受享确定先师万世师表通贯古今德配天地领袖群伦之崇高至圣地位所以从历史沿革承袭来看自唐封文宣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诏祀孔皆周大祀八佾从此八佾舞乃成为祭孔释奠典礼的项目之一 八佾六十四人每列八人八列直为列横为行 六佾则三十六人四佾则十六人六佾以下均为文舞舞于庙堂庭院或郊野祭坛之下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七 西周的礼乐制度 6礼乐的功能作为巩固封建体制的重要规范 1 节制国家的典章制度贵族个人的生活享受和出入排场 2 贵族们透过不同的仪节和器物彰显个人的身份维持统治阶层内部上下主从的秩序 3 在贵族和平民之间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区隔开来也就是说礼乐制度仅实行于贵族不实行于庶民庶民是以刑罚管理贵族必须根据礼乐的规范以行事藉此凸显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若有僭越则要受到责难或惩罚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七 西周的礼乐制度 7礼的名目约分为五种吉礼祭祀鬼神凶礼丧葬吊问宾礼迎宾相见军礼征伐会盟嘉礼冠婚宴饮 8西周礼乐制度含有人文精神天命靡常的观念经过孔子的转化创新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涵 1 由来历史经验的领悟例如殷人即使虔诚的祭祀上帝和祖先却仍然难逃灭亡夏商交替的历史也是如此 2 涵义 a 天命神意并非无条件地支持某一个统治者而是根据人们的行为来选择 b 人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人的行为不合理天命就会转向他人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七 西周的礼乐制度 8西周礼乐制度含有人文精神天命靡常的观念经过孔子的转化创新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涵 3 影响使周人产生忧患意识并启发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a 尚书召诰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b 尚书酒诰警惕周人不可酗酒玩乐 c 崇祀开国有功的文王随时警惕要常保文王之德 d 周公制礼作乐还要强调敬天保民 e 换用俑代替商代杀人殉葬神的恶风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八 封建制度的维系与巩固仰赖宗法与礼乐制度 1宗法制度周天子在政治上是天下的共主在血缘关系上也是姬姓诸侯的宗主这种宗君合一的制度强化了周人的统治基础 2礼乐制度调和尊卑贵贱的等级伦理关系对于维系西周时期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和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九 井田制度 1定义贵族的土地由农民耕作 2办法 1 公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作收获收获权归贵族 2 私田公田四周的私田由农民耕作收获属农民 3特色 1 土地所有权为贵族所有不能买卖 2 以助种公田之方式代替赋税 井田制度 二封建体制下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 一 社会阶级 1划分依据宗法与礼乐的规范 2三大阶级贵族平民百工罪隶 1 贵族 形成由来 由天子册封授予官职爵位土地人民和财货 政治前途 在天子的朝廷任官 成为诸侯率领族众另立国家 诸侯与天子的关系 平时诸侯以地方物产提供王廷维持天子与百官群僚的生活 有事听命天子率领族众出兵维持封建邦国的秩序 二封建体制下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 一 社会阶级 2 平民分成国人和野人 a 国人 来源 随贵族前往封国殖民的氏族成员 生活 住在城中接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必须当兵 对国家政治深具影响 例如公元前九世纪西周厉王 前828年 无道当时周的国人便在周定公召穆公的领导下放逐厉王结合贵族形成共和之治 国人 二封建体制下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 一 社会阶级 2 平民分成国人和野人 b 野人 国人 来源 被征服地区的在地住民 生活 住在城外郊野之地无权当兵但往往随军负责杂役不能参政必须为国家提供劳役和物资 地位 身份不如国人 二封建体制下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 一 社会阶级 3 百工罪隶 a 百工为制作车舆陶器或冶金等的工匠以特殊工艺技术为贵族或平民服务身份比平民低而且往往聚族而居职业世代相袭 b 罪隶出身于罪犯或战俘身份世袭平时除了为贵族提供劳动外生命自由和财产也完全听由贵族决定 国人 二封建体制下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一般人民 1居住一般人民多与亲戚邻里以族居方式共同住在外有墙垣 坊 的邑里中而自成一生活共同体 2一年作息 1 从春天到秋天依着季节的韵律早出晚归协力完成耕织工作 2 冬天参与修治沟渠城邑的工程或在统治者率领下从事游猎与军事操演 国人 二封建体制下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一般人民 3尽义务 1 国家平时征调的租赋或力役由邑里成员共同均摊 2 遇有军事活动祭祀婚丧等大事邑里成员追随邑里长老一同参与行动 4生活型态基层平民的生活和里族是分不开的他们在邑里内征服着古老的氏族传统过着关系密切的生活 国人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局 以东周为春秋战国时代 东周始于770BC终于256BC 春秋一书之起迄为722BC481BC 战国时代则起于403BC终于maxbook118comBC 东周简史 第一章 华夏世界的形成 第二节 封建体制的兴衰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一 兴衰 1形成随着城邑国家的出现出现三千六百年前封建体制形成能影响商周时期社会与政治的发展 2衰颓在经历西周中晚期 约公元前九世纪后 一连串的变局后至战国时代晚期 约公元前四世纪后半 以后才逐渐为郡县体制取代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二 过程 1萌芽于商代 1 传说中的夏朝 a 大约自距今四千一百年前延续到距今三千六百年前 b 是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带活动的一个强大部族 c 可能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以父死子继原则家天下的王朝 d 末代君主桀因暴虐无道被兴起于东方的商汤所灭夏朝结束建立商朝 e 但目前对于夏朝是否真的存在仍有没有一定绝对的定论 图中夏桀把人当坐骑相传桀不分昼夜饮酒作乐他命人挖了一个可供三千人饮酒的大酒池让臣下喝酒醉了的就倒在酒池里淹死他和宫女们在一旁嘻笑为乐桀还自比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世长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暴君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与你同归于尽 夏桀 网开一面 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是个仁民爱物的君主他感于夏桀暴虐无道天下人民饱受痛苦于是起兵讨伐建立了商朝在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中记载有一天成汤看到一个猎人在布置陷阱猎人很得意地说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下钻出的或地面奔跑的各种鸟兽都会被我的网子抓住成汤听了就说像你这样赶尽杀绝岂不是跟暴虐的夏桀一样吗于是他命令猎人把网子的三面收起来只留下一面捕捉猎物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网开一面用来比喻宽大仁厚对犯错的人从宽处置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二 过程 1萌芽于商代 2 商朝 约1751BC1111BC a 建国公元前十六世纪初前后根据古书记载成汤灭了夏王桀并在亳建立了商王朝 b 迁都公元前十三十四世纪之交因黄河水患问题商王盘庚率领国众将国都迁到殷 今河南安阳 自此商人开始称作殷人 c 亡国传至纣王他是有名的暴君宠爱妲己终被兴起于西方的周武王所灭享国600多年 d 出现封建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商朝已有封建大概是指大邑商 约今河南 为宗主国透过军事行动兴筑城邑及分封大小国家并按各国实力建立具有主从关系阶级秩序的国家体制 商朝疆域图 商朝为中国信史的开始商朝前期经常迁都直到盘庚迁殷今河南省安阳才安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殷商从此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 纣王 帝辛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又说他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宠信妲己建立酒池肉林为人凶残成性创立多种酷刑杀害忠臣义士如其叔父比干囚禁异己如西伯侯姬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汤阴七年之久 纣在中国长期被认为是暴君与夏桀并论这一段历史明朝陈仲琳加上幻想元素写成了封神演义又称封神榜成语有助纣为虐助桀为虐 牧野之战中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在距离朝歌今河南淇县七十里外的牧野击败商军商纣王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灭亡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纣王 帝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据说姜子牙在不得殷商诸侯所赏至渭水钓鱼希望能遇见明主姜子牙用直线无弯折的金属丝钓鱼三个月后周文王出巡至渭水边时发现姜子牙 周文王见姜子牙的鱼钩是直的好奇问之渔人所用之钩是曲奈何公之钩为直姜子牙对曰吾之钩愿者上钩尔兮太公又呼曰愿者来不愿者去焉尔周文王大惊心想莫不是指吾乎吾正是为求才而至此又云吾辈有眼无珠实为失礼姜子牙说无妨周文王又问曰纣王无道民不聊生愿公担任吾之师可否姜子牙应允周文王请姜子牙上车屏退拉车手亲自将姜太公请回都城路程约八百步姜子牙便推算出周之国胄约八百年竟也成真 周文王过世后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一匡天下于是就有一句歇后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源头即来于此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二 过程 2确立于周代 1 西周立国 1111BC771BC a 文王领导周国开始展开东征公元前十二世纪晚期身为商之封国的周在文王领导下崛起他们效法先民武装殖民的传统以陕西的丰镐 今陕西西安 等周人故地为根据地结合友好国家展开向东拓殖的军事行动 b 武王灭商文王之子武王在与商纣的战争中 牧野之战1046BC 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取代商成为新的天下盟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建都于镐 陕西西安 一封建体制的发展 二 过程 2确立于周代 2 周公东征 a 背景武王于克商后不久病故周初的政局不稳固殷人在黄河下游的盟国如徐夷等依旧对周的新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武王弟周公继续向东采取军事行动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