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权利而斗争》张文庆读书笔记.doc_第1页
《为权利而斗争》张文庆读书笔记.doc_第2页
《为权利而斗争》张文庆读书笔记.doc_第3页
《为权利而斗争》张文庆读书笔记.doc_第4页
《为权利而斗争》张文庆读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权利而斗争读书笔记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2010级JM一班:张文庆 学号:201002060027记得以前看过新闻说是一个人为了2元钱的地铁车票纠纷,历时两年花费2万余元最终赢得了4元钱的双倍罚款。当时只是觉得这人就是有病。但是在看完了为权利而斗争一书后,我则明白了他的举动的意义:他的行动,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纠纷好事者(诉讼癖)即使实际上要支付高额代价还要向对方倾斜愤懑的冲动的层面上,而是源于一种受伤的法感情。诉讼和奋争在这里已不是纯粹的利益计算问题,而是为蒙受不法侵害而产生的伦理痛苦。“原告为保卫其权利免遭卑劣的蔑视而进行诉讼的目的,并不在于微不足道的标的物,而是为了主张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这一理想目的,与这一目的相比,诉讼带来的一切牺牲和劳神对权利人而言,通通无足挂齿目的补偿了手段。”我真正体会了耶林要将“不得姑息不法”放在“不得为不法”之前的原因,对比他们,联系人们普遍对恶势力的妥协、对腐败的“情有可原”、无法愤怒,我不能不感叹我国国民性软弱、息事宁人的一面,也希望能出现更多的像他那样倔强地坚持原则、要讨个说法的人。只是,有时棉队那固执得不可理喻的当事人,我又要怀疑是否要给“为权利而斗争”划一个界限,起码符合现行的合理的法的规定,适可为止,以免徒劳无功。因为有时,对权利的适当放弃,或许能带来更好的后果。 -引子鲁道夫冯耶林出生于法律世家,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法学事业。作为目的法学派的代表,他认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有意识的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制定的。他反对历史法学派关于法律只是无意识的、无意图的、纯粹历史力量产物的观点。为权利而斗争是耶林在1872年春天在维也纳那场获得满堂喝彩的告别常说而出现的。为权利而斗争一书收录了为权利而斗争、契约的死亡、契约的再生、私法中的人、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六篇名著。经典的力量是历久弥新的,而融众多经典于一炉,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大师的字字珠玑、精深论理、澎湃激情和严密逻辑让我折服。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潜词造句的精美,使人心旷神怡,未有研读之苦;其严密的逻辑和精深的法理分析,又使人如醒醐灌顶,有豁然开朗之感。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英、法、意、俄、日、匈牙利、希腊、荷兰、罗马尼亚、丹麦、捷克、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迄今已有五十多个译本,这部作品获得的国际承认非同一般。 法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无所不在,不管你是否与之零距离的接近,也不管你是否能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工作小事中,清晰地体会到它的形态,它都义无反顾地从远古走到现在,再从现在迈向更遥远的未来。它是把一个国家、一个阶级、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个体溶合在一起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粘合剂;它是培养公正和秩序的上方宝剑,了解学习掌握好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我们这些身在国家司法系统的人,更应该从自身学起做起,自觉的让自己成为知法、懂法并能正确用法的社会正义事业的一分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法律的完善带来了人们权利意识方面的苏醒的同时,更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自身所拥有的权利的行使和维护。民主公平的社会环境下,个人自由和权利极尽彰显。但到底“权利是什么”,“为什么要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也许很少有人去思考形式背后深层次的因果关系。经常听到人们说“做什么事是我的权利,有我自由决定,不用别人去干涉,别人也无权干涉”,也越来越常见一些人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权利去讨要说法,可以说,权利的影子无处不在,法律的路径网络密布。权利和法律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法具有利导性,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外在表现为满足人们行使权利的需要。因此,法律保障权利,“无救济,无权利”。权利是法律的价值追求,是法律产生的内在利益因子。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就是这样一本解说权利和法的书籍,书中热情洋溢的语调、苏格拉底式的语言加之作者如行云流水的逻辑触角轻松的将一批批的拜读者带入到他的深邃思想世界中,是西方法学理论关于权利研究的“标志性建筑”。书中语言虽然平实,却透彻论述了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思索的权利问题,教育了后代人该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法则所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为当今社会生活人们权利的更充分的行使以及法律的完善提供了精辟的见解。整个过程犹如花朵的绽放层层铺开,在一种安静的状态中让人领略法学疆域权利所呈现的无限魅力。通观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从法的起源出发,以论证法为主线,深刻地阐述了权利是在斗争中形成的。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还是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维护受伤害的法感情,因而,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而不愿为权利而斗争,“法本身将遭到破坏”,因此,为权利而斗争是“实现法所必须的”。 法是什么呢?它是如何起源的?它又凭什么存在并继续下去呢?在看过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的原文后,我对此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耶林说:“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相信没有人不希望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勾画出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也应该是法的目标之一吧。而在人类向着这一目标前行的道路上,又总是会有险峰突兀,荆棘丛生,斗争就成了无法回避的主要手段,而斗争也就成了法的实践。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劳动的作用别无二致,并且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知道,客观上法是指由国家适用的法原则的总体,生活的法秩序主观上是法对抽象规则加以具体化而形成的个人的具体权利。这种法的形成将遇到必须克服的抵抗,故权利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常言道:理不辩不清,法不辩不明。人类从蒙昧时代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各种新旧社会之间,同一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甚至同一阶级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分争,法在此分争中历经洗礼,吸收新的养分,摒弃旧的恶的沉积,不断地增加着自己的分量,提高着自己的威严,因为法表示着公平正义,所以耶林说为法的诞生而做必要的斗争,不是灾祸,而是恩惠。法本身是在斗争中得以产生,并在斗争中获得发展,法亦是斗争的结果,如作者所言“无劳苦则国民无从获得法”。然而,法是以权利为核心的,法本身体现的就是权利,通过斗争获得法,亦必然通过斗争获得权利。斗争是艰辛的,权利的获得更是缓慢和困难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通过斗争主张法所彰显的权利。毕竟,法对权利的彰显是静态的、消极的,要想实现法“和平”的目标,即权利得到保障和秩序得以维护,必须以斗争为手段积极地、主动地主张权利。因此,“一切法都是经过斗争得来的”,可比此而言,一切权利也是斗争得来的,法和具体权利是统一的。 “斗争”不是简单的利益和损失衡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体现的是权利的意识和人格利益。对单纯利益之问题,作者并不反对将主张与放弃权利之自由委诸权利人,然而,一旦超出单纯利益的范围而侵犯人格利益,出于自我保护和实现法的需要加以“反抗”则完全必要,因为“单纯的利益问题转化为主张人格或放弃人格问题”,基于法感情的需要反抗则成为必需。斗争即主张权利。它是人类精神的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形式的体现。当法对权利的彰显仍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仍然停留在纸面,权利受到侵害时,没有权利人对权力的主张,则法无法实现其保障权利和维护秩序之功能,即法不能自动完全地满足人之生存所需的各项条件,只能依赖权利人对权力的主张才得以启动法所具备的防御不法侵害的功能,实现法对权力的保障和秩序的维护,使人之生存所需条件得以实现。正如作者观点,权利本身正是人得以生存所固有的条件,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理所当然要为权利而斗争,因为为权利而斗争,已经超越了争取私人权利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对法理念的遵行和对法的维护,使法之价值得以实现。法的生命在于斗争,法需要为自身生存而与不法行为进行顽强抵抗,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就必须快速发展,而法则是他能否快速发展的根本,只有完善的法才能让国家快速发展,因此国家与法相互依存 的,两者是一种互动的职能关系 ,并带有相互从属的性质。国家对法的从属性表现为国家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国家活动两个方面 ;而法对国家的从属性则体现为立法、法的实施、对法所认可的法律关系的保护等方面。而权利呢,正是当代法理念的基础内容,对法律大厦的构建有不可颠覆的意义,这已为现代人广为接受。当代绝大多数治理良好的国家里,也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和力量可以代替法律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强调、保护并伸张人的权利,权利已成为法的核心。法是在斗争的形成的,同样权利的实现也需要斗争,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在维护国家的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因此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者在思想的编排上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非常灵活,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例证法、归谬法等交叉运用,从抽象思维到具体事件,从法的产生递进到权利的侵害,用罗马法隐约的历史脉络以及国民法感情的提及两条线路将全文贯穿起来,让读者在层层的逻辑推论中收获了精神食粮。为权利而斗争、法律产生的阵痛,为权利而斗争像一篇战斗的檄文,充满鼓动性,也带有暴力性,打破了法学思想研究的理性氛围。 耶林进一步阐述了为权利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我认为这种提法很不错,如果大多数的人对原本就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利麻目不仁,漠不关心,其结果就是让个别不法侵害者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孔地蓄意践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那样的社会将是可怕可悲的人间地狱。我们都明白主张自己的生存权、健康权应该也必将成为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形式,这些权利仅凭法的抽象的保证是不充分的,需要权利主体的具体主张,因为那些侵害者可以从中获得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好处,是不会主动停止并返还其既得利益的,为自身权力而斗争就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义务。权利的实现得以彰显有益于社会的法理念,不管主张权利之动机如何,终不影响权利实现对法的威力和威信所做的贡献使法实现其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其价值。因此,作者提出“法律和具体权利是一致的”对权利的主张亦是对法的主张,权利的维护终使法得以维护,并通过法维护社会不可或缺的秩序。正是基于此,作者将为权利而斗争提升为义务,即对个人的和社会的义务。 法和具体权利是统一的,为具体权利而斗争的利益不仅限于私法和个人生活上,还反映在国民生活上。因为,作者认为对私权利漠不关心之人,也不可能指望其关心国民生活权利,放任其放弃私权利在超出国民整体所能容忍的范围时必然影响国民之整体权利,即促使人丧失对法的信仰和造成社会秩序的无规范。因此,必须为权利而斗争,并把它提升到义务的高度。通过单个的人主张权利,同时形成对法的参与和秩序的维护,从而得以培养国民之法感情,私权利亦以法感情为基础并在其支配下得以实现。然而,现实社会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如何诠释“为自身权力而斗争这句话,在不同个人、阶级、国家中的有不同的表现。耶林提出了一个法感情的的问题,他指出,法感情对权利侵害反作用的能量感知法(即法和各种制度),对个人、阶级或国家本身和自己特定的生存目的所具有的重要性程度提供了比较确实的尺度。同时,他还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对“仆人阶级”、“男子汉荣誉”、农村的农民不无褒贬的大加评述,提出围绕所有权归属之类的诉讼是纯粹的利益问题,所有权的历史源头和道德的正当性的根据是劳动,而劳动并不是单指肉体的劳动,也包括精神和技能的劳动。胆小怕事者一旦争执标的物的价值超过了自己宁愿息事宁人的程度,才会投身于斗争者的行列等观点。看上去却有偏颇,但尽管不是尽善尽美,却依然为我们理性的思考:怎样为权力而斗争和斗争中的现实情况如何提供了参考。他精准的指出:对权利的这种理念上的认识,并不是具有比较高的素质的人的特权,无论是极其富有的人,还是极其贫穷的人,无论是野蛮的原始部落,还是文明的国民,都同等地享有。所以,不管人们觉悟还是懵懂,都应该承认引导和教育好人们为正当的权利而斗争是对的。当然,这种斗争的手段要尽可能适当,并在不破坏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前题下,通过努力最终到达法的目标和平。 此外,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一种义务,及其为国民生活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涓涓细流汇成海,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在一个法治的时代,明白法的意义,懂得法的内容,自觉的运用法的知识,并在不断的法实践中,展开法的深层次思考,与时俱进,让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正如耶林在文章最后说:人必须每天不停地开拓生活与自由,然后,才配有生活与自由的享受。在这本书中耶林指出,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耶林在文中雄辩地批评了萨维尼所认为的“法的形成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在无意识之中,自发自然形成的,既无任何角逐,亦无任何斗争”这一观点。耶林的文字提醒我们,不要安稳地沉浸于所谓的“自生自发演进秩序”的幻景之中,而要去靠斗争去争取权利,去呼唤法律,在一个迷雾般的恐惧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斗争的行列将是拯救自己从而也拯救他人的唯一途径。“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主张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天平与宝剑相互依存,正义女神挥舞宝剑的力量与操作天平的技巧得以均衡之处,恰恰是健全的法律状态之所在。”耶林认为:“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制造的”,因此从国家的角度,国家权力应当确实地保障权利的实现,包括为权利创造长远存在的良好环境以及为受损的权利提供有效的救济。在耶林看来,为权利而斗争不仅仅是主张自己利益的任何一位市民的权利,这是旨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市民的一项义务。他认为人的生存不应该只是肉体的存在,还必须同时是精神的生存。为为权利而斗争正是通过保护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保护自己的精神的生存条件。“主张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我保护的义务,完全放弃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杀”同时,耶林对诉讼癖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在他看来,一个农民为了主张哪怕是一寸土地的所有权而进行烦琐的诉讼,哪怕是得不尝试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们诉讼的目的并不在于微不足取的标的物,而是为了主张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法感情是书中多次使用的一个词语,意指权利的心理泉源)这一目的,与这一目的相比,诉讼带来的一切牺牲和劳神对权利人而言,通通无足挂齿目的补偿了手段。就连夏洛克也因为喊出了一句“我要法律”而成为一个“力量强大,威风凛凛”的男子汉,就因为“夏洛克主张个人权利急转为涉及到了威尼斯的法律”。耶林认为,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权利,从法律本身的规定来说并无不可。因为权利只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当事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是为和平而放弃权利还是为权利而牺牲和平。但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考察其社会影响,放弃权利的行为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的时候,无疑是对非法行为的纵容和鼓励,法律自身的权威将受到严重的挑战,法律的功能将得不到发挥,社会秩序也就很难得到有力维护了。人们对为权利而斗争的赞赏似乎只停留在“为权利而斗争”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法感情和执法者的论述上,而未涉及耶林对德国当时法律缺陷的批评。而在我看来,这恰是让我受益最大的部分。如果说前面耶林是在替权利人在较低层次上向权利侵害人开火,那在本书第六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中,耶林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行法,对其存在的两个根本性的错误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这种批判无疑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立法的失误和缺陷无疑会给权利带来更普遍、致命的伤害,对恶法的斗争是“为权利而斗争”的高级形态,是更根本的。“国家权利乃所以保护人民的权利,而今人民的权利感情反为国家权力所侵害,则人民将放弃法律途径,这是事所必然!”一个在私权的低层领域中没有勇气进行公正斗争的民族,也将没有勇气在关涉到国家和国家的权力时进行斗争。当恣意妄为和无法无天的九头蛇希多拉神抬头时,每个人都有踏上一只脚的命令和义务。受法庇护的人都应该尽其所能为保护法的威力和威信作出贡献。对于我们法制尚待健全的中国来说,在建设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如何去开展、构建,为权利而斗争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比如说,在证据上将非法等同于未经同意。证据的要求之一是合法性。我国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非法录制录音录像所取得的证据不能用。这里就将“非法”与“未经同意”划了等号,认为只要未经同意就是非法的。但问题是,未经同意为什么是非法的?除去少数侵害隐私权的情况,债权人为证实债权的存在而未经同意录音录像,既不会违法,又能证明案件事实,为何不能作为证据采用?如果在过去,法律出于对债务人这一弱者保护的考虑,将法律的天平想其倾斜,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信用危机的现代中国社会里,究竟是债权人处于优势,还是债务人处于优势?从“借钱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的俗语中看得一清二楚:如今的杨白劳已翻身做了主人,黄世仁则在借出钱后成了仰人鼻息的可怜虫。所以,在债权处于优越地位的今天,如何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就成为立法的重点,合同法对债权人代位权、撤消权的规定即是明证。而诉讼法却坚持“非法=未经同意”的立法,这无意是不利于对债权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