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doc_第1页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doc_第2页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doc_第3页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doc_第4页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部:文学学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班级:2009级1班学生:焦晓倩指导教师:于峻嵘论文编号:2013230502018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 号: 2013230502018 论文(设计)题目: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分析 学 部: 文学学部 专业: 对外汉语 班级: 2009级1班 学生姓名: 焦晓倩 学号: 2009515016 指导教师: 于峻嵘 职称: 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了解和研究社会语言学中个人进行语码转换的现象和原因,分析这种语码转换的不同分类和它所蕴含的社会交际意义,以此来分析社会生活中影响人们沟通交流的各种因素。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人物语言的使用在受到社会共同语的的影响下还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自身阶级地位、文化素质和社会角色、交际目的的影响。阶级地位、文化素质等人物自身的这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体现在语言上就是社会方言。而社会角色、交际目的的影响体现在语言上主要是因社会角色关系不同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和语码的转用,包括不同对象不同关系下的语码转换和同一对象不同目的下的语码假借两个方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郭熙的中国社会语言学中有关语码的选择和转换理论和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有关语言的阶级性的表述,为论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则以直白的语调描写中国社会底层人群追寻“说得着”的朋友的历程。社会底层人群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语料。论文按照语言的阶级性体现和语码转换两条路线,对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影响中国人沟通与交流的因素。4、主要参考文献1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3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03)4 李满亮.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阿Q正传中的人物语言.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进行论文选题、材料收集和理论研读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初2进行提纲编写和初稿写作2013年1月初至2013年1月底3在老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二稿修改2013年2月初至2013年3月底4进行终稿的修改和完善2013年4月初至2013年4月底5进行论文排版编辑和装订2013年5月1日至2013年5月9日指 导 教师: 年 月 日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文学 学部 对外汉语 专业 2013 届学生姓名焦晓倩论文(设计)题目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分析指导教师于峻嵘专业职称教授所属教研室语言教研室研究方向语言学课题论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探索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有利于深刻认识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主题。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作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其语言与主旨都很有特点。本篇论文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解读人物语言,深刻理解作品,从而更好的领悟作品精髓,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方案设计:一、阶级方言。语言因为使用者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等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使用的语言各有其特点。二、语码转换。主要分为两类:不同对象不同关系下的语码转换和同一对象不同目的产生的不同态度引起的语码转换。进度计划:2012年12月下旬至3013年1月初 进行论文选题、材料收集和理论研读 2013年1月初至2013年1月底 进行提纲编写和初稿写作 2013年2月初至2013年3月底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二稿修改 2013年4月初至2013年4月底 进行终稿的修改和完善 2013年4月底至2013年5月9号 进行论文排版编辑和装订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和比较语言学等传统语言学相比,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语言学无疑是一门新兴学科。因为兴起时间不长,而且处在社会学和语言学这两门较成熟学科的边缘,关于其研究领域和具体定义学界并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这里引用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和陈原社会语言学书中的有关观点作为依据,研究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一、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始和发展研究社会语言学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当前的理解主要分为分支说、两属说、语用说、应用说和边缘说五种。其中,边缘说的提出者陈原,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始问题学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大体分为三种:(1)陈原的小册子社会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札记(三联书店,1980);(2)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3)1987年召开的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三种说法各有道理。而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初创阶段(19791987) 从自发到自觉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性的译介方面。2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 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在对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方面,并继续出版了有关社会语言学的译介、著作和教材。3 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 ) 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结合中国实际上。随着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语言变异、言语交际和语言与文化等方面。二、 社会方言与语码的转换陈原认为,语言不存在阶级方言,只有社会各阶层(或者是社会团体)因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受的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社会共同语基础上的语言变体。这种夹杂了阶级(或者团体)特色的语言变体成为社会方言。而在多重语码这一现代社会的必然环境下,语码的选择也就成了必然。社会的语码选择即语言规划,通过选择、规定、推广和接受实行。而个人的语码选择,则是社会角色改变下引起的社会关系改变的结果。这种转变,可能是因为客观条件(如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的差别,也可能是因为说话人的主观因素(如交谈目的等)的不同。后一种语码转换,往往是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和手段而存在,即语码使用上的“假冒”。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与运用,既可以从社会生活中观察语言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制度、历史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文学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码转换分析作者姓名:焦晓倩指导教师:于峻嵘所在学部:文学学部专 业:对外汉语班级(届):2013届1班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 一、绪论 2 二、阶级语言 2 三、语码转换 4 (一)不同对象不同关系下的语码转换4 1、同等关系下的语码使用4 2、非同等关系下的语码使用5(二)同一对象不同关系下的语码转换5四、结语 6 参考文献 7英文摘要、关键词 8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言“转换”摘 要: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以直白的语调描写了中国社会底层人群追寻“说得着”的朋友的历程,用简单的故事揭示中国人疲惫和孤独的原因。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运用社会语言学中有关语言的阶级性和语码转换的相关理论,分析书中人物语言对话,从而把握限制或影响中国人沟通的诸多因素,理解国人这种深层孤独的原因。 关键词:语言;阶级方言;语码转换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言“转换”绪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研究也必然离不开社会学。因此,作为社会学与语言学的结合,社会语言学必然能够更好地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社会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关系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区别于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社会语言学主要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去考察语言,进而研究语言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探索语言共时、历时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佐伊基的狭义社会语言学认为社会语言学就是研究使用者与社会的关系,即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which occasion(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What是语言部分,即社会语言学的语言部分; who says what to whom 包括了说话的人、说话的对象和所说的内容;occasion是关于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家刘震云创作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以两代人为了寻找“能说得上话”的朋友而出入延津的人生故事刻画中国人“百年孤独”的历史根源。下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有关语言的阶级性和语码转换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把握限制中国人心灵深处顺畅沟通的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孤独的根源。一、 阶级方言众所周知,社会具有阶级性。因此,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具有全民性特征的同时,同样也兼具阶级性。这并不是说语言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是指不同社会阶级的人们(甚至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们)因为社会阶级、性别、宗教信仰、职业和年龄等社会范畴的差异在使用社会共同语时而出现的各种变体。这种变体我们称作社会方言。社会方言可以指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使用的语言,也可以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使用的语言。这种不同阶层的人使用语言产生的这种变体我们称之为阶级方言。它主要是指每一个社会阶级(以致每一个社会集团)在社会公用的共同语基础上,努力按照自己的嗜好和习惯塞进一些阶级特征(社会集团特性)的东西。而且,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自身的文化教养也必定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用语(这用语从全体上说也还是整个社会的公用语)也有文白之分。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作品中的阶级方言。杨百顺(后来被改名为杨摩西,结婚后改名为吴摩西。在寻找巧玲的火车上曾声称自己叫罗长礼)是卖豆腐的老杨的儿子,属于社会底层人群。杨百顺虽然在老汪的私塾读了五年论语,但因老汪不善传授且学习并不认真,这种文化修养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他的语言是底层人群使用语言,大都以平民白话为主。作品中,他的174次话语大都是平民阶层的白话。例如杨百顺在和妻子吴香香争论玩社火时曾说:“我是你男人,不是你雇的伙计;伙计到年关还放假呢。我想玩就玩,你管不着!”男人,这里是丈夫的意思,是配偶称呼中比较粗俗的一种叫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较优雅的称呼为“先生”。“男人”一次,既是他文化修养不高的表现,更是其社会阶层、地位限制的结果。 而“啥”(“什么”的意思)“咋”(“怎么”的意思)这些方言词使用频率极高,分别出现过27次、15次。这些词汇,体现了杨百顺作为社会底层人群的身份特征。即使随着杨百顺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其语言体现的个人社会角色也未曾改变。书中唯一的一位外国人-传教士老詹,信奉天主教。他的语言,体现了极强的宗教色彩。作品中,他与别人的对话,全部围绕着信主展开,只有回答杨百顺是否“倒插门”那次只是以长辈对晚辈的语气叙说,没有涉及主。如:“有忧愁不找主,你找谁呢?“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主即天主,耶稣。天主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有罪的,需要救赎。老詹的语言词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是由他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决定的。再如延津第三任县长老史回答老詹还教堂的话:“詹先生,你要这么说,我倒觉得小韩干的是对的。嘛叫强取豪夺?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你来之前,这里并没有教堂;如果说强取豪夺,恰恰是你詹先生,不但夺了我们的土地,还想蛊惑人心。詹先生,有句话我说到头里,传教我不反对,但你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要挟政府。如果井水不犯河水,咱们相安无事;如果你借住教会要挟政府,我这个人倒不信邪,就信圣人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不管它是嘛教,有多大势力,决不能让它胡作非为,我立马在延津取缔它。我这么做,倒与个人无关,纯粹为了一方水土平安。”老史的这段话,除去地域方言中的天津方言“嘛”,四字成语、文言句式不断。做过科长的县长老史,在延津属于社会上层人士,且文化修养较高,他的这段话,词汇语气透露出的,都是作为一县之长的威严和蛮横,符合他的身份特征。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物的语言受人物自身内在因素的限制。这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团体)侧重使用的词汇或语言习惯影响人们的沟通。而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也成为阻碍中国人实现心灵沟通的重要原因。二、 语码“转换”社会学家把任何一种语言或它的变体看成是一种语码。而所谓语码的选择,既可以指一个多语码的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和确定,也可以指个人在具体的社会交际中由于具体环境、沟通对象和说话态度的不同所进行的语言的调整或转换。这里主要涉及个人的语码选择,即所谓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领域、社会角色关系等。一句顶一万句一书中,人物大多是河南、陕西两省的底层人群,地域相近且社会地位相同,社会领域的差别不大,因此不多加分析。这里主要讨论社会角色关系对语码转换的影响。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并随场合不同发生转变。这种角色的转换与他人形成不同的角色关系,如父子关系、师徒关系、上下级关系、雇佣关系等。尽管人与人的关系千差万别,但从普通的意义上看可以分为两种:(1)同等关系,也可称为一致关系;同等关系是指人们彼此之间有相同的经历和经验,有共同的社会特征,如宗教信仰、性别、年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等,以及人们之间将要共有的亲密程度或者其他因素等。(2)非同等关系,也可以称权势关系和上下关系。非同等关系不仅指行政官员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也指体力、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差别。这种语码的转换还可以分为不同对象不同关系下的语码转换和同一对象不同目的产生的不同态度引起的语码转换。体现在人物语言中便是人物对话时态度的转变,或是称呼词语,或是语气。(一) 不同对象不同关系下的语码转换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与不同的人接触,形成不同的角色关系。不同的角色关系下,我们使用的语言(一种变体,语码选择的结果)不同。下面也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为例进行分析。1 同等关系下的人物语言处于同等关系下的人物进行对话时,用词选择倾向于口语,语气随便亲昵。例如:“老孔说话声儿细;老窦是个急性子,当年一脚把我的鼓给踹破了。我也没输给他,回头一脚,把他的摊子也踢了,胡辣汤流了一地。”这是老杨与老段对话时的语言。老杨与老段都是在集市上摆摊的小贩,二人年龄相仿,职业相近,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相似,在社会地位上都属于社会底层人群,因此角色关系上属于同等关系。在语码的选择上,老杨使用语码层次中的随便体。“老孔”、“老窦”等词汇亲切自然,陈述句式语气平淡,情感随和。一旦对话对象发生改变,他的语言词汇和语气都会发生改变。2. 非同等关系下的人物语言非同等关系下的语言分对上级使用的语言和对下级使用的语言。说话人在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导致了这种语码的转换。例如:“东家,算了吧。”“东家,我错了,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老杨在和东家老秦提亲时,将自己说成是癞蛤蟆,自觉不自觉地放低了自己的姿态。他的语言,没有了同等关系下的随便和自由,多了些卑微和小心翼翼。这是因为,在进到老秦家之后,他清楚的看到了与对方的差距。生活状况、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在这些方面,老秦远远优于他。话语中的这种恭敬与畏惧,是发自内心的卑微和认清实际的无奈。而这种语言,也是非同等关系下处于劣势地位的语码转换结果。再如下面的的对话:“找着羊,把它拴回来;找不着,你也别回来了!”这是老杨与杨百顺的对话。作为“爹”老杨对此时的杨百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无论是年龄、体力等生理条件,还是社会经验、经济状况、家庭地位等社会因素,老杨都优于杨百顺。作为“爹”,老杨在父子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上级地位。因此,此时的语言句式上采用命令语气的祈使句,态度强硬,情感强烈。(二) 同一对象不同关系下的语码转换现实生活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时处于同等关系的两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转变为非同等关系。而非同等关系的两人可能会转变为同等关系,也可能转换非同等关系中的位置。这种关系转变下的转变是说话人沟通目的改变的结果。这种选择另一语码而不用另一语码的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和策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色彩,这也就是语码的“假冒”。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也体现了这一点。下面以杨百顺与牲口牙子老崔的对话进行分析。“听说你娘死了,把这媒说给你爹吧。”杨百顺(此时叫杨摩西,后来又叫吴摩西。为谋差事随牧师老詹信主后被老詹改名为杨摩西,与吴香香入赘结婚后改名吴摩西。为了保持论文中人物名称前后统一,这里都称为杨百顺)初听老崔说给他说个老婆时,他以为拿他寻开心。所以他认为老曾这种平日里没有交情的人和他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与他处于同级,言语中充满戏谑和不屑地和老曾开玩笑。戏称别人的母亲去世,有寡妇不如给他父亲续弦,这种低俗的玩笑只会出现在社会底层人口中,也只能在同级关系下才会出现。一旦双方关系改变,这种不恭的语气和玩笑都会随之消失。如:“叔,今天无论如何,咱爷俩儿得喝一盅。”“叔”这个词,本意是指父亲的弟弟,随着社会的发展,称谓语泛化,人们称呼年纪不老的大人为叔,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敬称。当杨百顺发现不是老曾不是在捉弄他可能真的想给他说媒时,他立即转换了态度:由平级转换成了有尊卑之别的叔侄,并亲热地邀请老曾去喝酒。这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转变,是杨百顺为了达到自己拉近两人关系、套近乎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在后来的对话中,他一直保持着晚辈对长辈的恭敬,证明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许诺“登门孝敬”老曾,只是为了获取更多关于亲事的信息,并哄着老曾为他尽心办事。杨百顺知道自己想要成亲有多么不容易,所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必须尽力争取。语码的转换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语码发生转换,也暂时改变了两人的这种角色关系,和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语码转换下隐藏的角色关系和对话情景、交际目的的转变,也成为影响社会生活中人们沟通的因素。三、 结语以上便是本文对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人物语言的分析。不同阶级、社会地位的人其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为了整个社会间的顺畅沟通,每个人都能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方言。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受到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对话情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当前社会的信仰缺失、诚信缺失,中国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变得尤为艰难。理解了这些限制因素,也就能够理解在中国这种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千百年来内心的深层孤独,从而引发我们有关诚信、真诚的思考。参考文献1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3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03)4 李满亮.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阿Q正传中的人物语言.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Analysis about th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ovel“ One word is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Abstract:It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eople that live in the social bottom looking for the “right friends in straightforward tone in the novel that named One word is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 .It reveals the reason why Chinese people are so tired and lonely by simple story .I attempt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s dialogue in the novel using the language class and code-s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