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与姚广孝.doc_第1页
方孝孺与姚广孝.doc_第2页
方孝孺与姚广孝.doc_第3页
方孝孺与姚广孝.doc_第4页
方孝孺与姚广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孝孺与姚广孝:活的不明白VS活的很明白 李国文方孝孺他本可以不死。有一个俗名叫姚广孝、法名叫道衍的和尚,很为他在朱棣面前说了情。这个保方孝孺的姚广孝,可不是凡人。燕王朱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夺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和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据明人笔记革除逸史载:朱棣到南京后,“未几,获文学博士方孝孺,上欲用之,示其意,执不从,遂就刑”,将大儒召至帝座跟前,下榻握手,捧茶延坐,商量起草登基诏书事宜,显然,姚广孝的话,是相当起作用的。然而,一切都如和尚所料,方“必不降”,朱也必“杀孝孺”。死难消息一来,他只有双手合十,阿弥托佛,摇头轻叹了事。因为,姚广孝与方孝孺,虽同为知识分子,却分属两类,姚是明白人中极明白的一类,绝不做傻事;方则是看似明白,其实并不明白的一类,常常倒做不成什么事。方不可能降朱,朱也不可能宥方,姚广孝早就估计到这出性格悲剧。但是,若不为方求情,有点说不过去,情求过了,朱也点头了,他的良心也就得到安宁。虽然他对朱说了“幸勿杀”,并没有说绝对不能杀,再说他有什么资格,对未来的皇帝下命令。因此,方不领情,是方的事,朱要杀方,是朱的事,与本人无关。我做我能做的,这是姚广孝的行事方式。我能做到的偏不做,做不到的偏要做,这是方孝孺活得相当不明白的地方。最后,方孝孺一个劲地激朱求死,朱棣大开杀戒,方孝孺一案死难者达八百四十七人,充军发配者不可胜计。方得到了于事无补的壮烈,气节有了,可多少人陪着粉身碎骨啊!古人对此也有微言。“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明钱士升皇明表忠记)。中国的所谓“士”,所谓“文人”,所谓“知识分子”,如果一定要分类,不是方孝孺式的,偏执、拘谨、认死理、不知好歹,常常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方法蛮干;就是姚广孝式的,灵活、圆通、识大局、趋利避害,往往以低姿态矮身段不张扬的手法达到目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至多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己。历史有时爱开玩笑的,偏偏让这两类价值取向不同的知识分子,奇巧地组合在同一舞台、同一背景下,一个辅永乐,得到大成功,一个佐建文,结局大失败。所有看过这出戏的观众,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于是,从此以后,像姚这类明白人越来越多,像方这类傻而直、呆而方、迂而正的不明白人越来越少。明史中描写的姚广孝和方孝孺,一为“目三角,形如病虎”的方外和尚,一为“双眸炯炯”,“虽粗蔬粝食,视其色,如饫万钟者”的读书种子;一为“颇毁先儒,识者鄙焉”的左道旁门,一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讲学不倦,陈说道德”的一代学宗,两人几乎找不到共同点。虽然姚“少好学,工诗”,“宋濂亦推奖之”,按说,方孝孺出宋濂门下,应该与这个看来不三不四的和尚,有些往来才对,然而,史无记载。不过,一个正襟危坐、过于严肃的方正君子,与和尚坐不到一条板凳上,说不定有点鄙视和不屑,也有可能。但是,姚能张嘴向朱棣说情,其见识,其气度,就不是书呆子方孝孺可比的了。方孝孺应该做学问,姚广孝才是玩政治的,从他一生行状看,他是一个不那么安分的和尚,是一个迫切追求成就感的知识分子。恰巧马皇后逝世,朱元璋把儿子从分封地集中到南京来守孝,据明史姚广孝传,“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于是,通过关系,与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挂上了钩。这个和尚私下里对朱棣许诺:“你要用我的话,我会给王爷一顶白帽子戴。”如此露骨的暗示,连黄口小儿都猜得出来,“王”字上面加一“白”字,不就是一个“皇”字吗?朱心领神会,引为知己,遂将这位主录僧带回北平。从此,他便成了燕王的思想库,进行反中央的地下活动的总指挥。“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他那时“住持庆寿寺”,但“出入府中,迹其密,时时屏人语”。朱棣当然想造他侄子的反,因为,建文帝接受了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的削藩建议,正准备收拾他。但是,以一隅反天下,朱棣也不由得不心虚。有一天,他作对联,刚吟出上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立刻应口而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王”字出头,即为“主”,看似文字游戏的小手段,却起到坚定其信心的作用。所以,没有姚的煽动,朱未必敢举事,没有姚的擘画,朱也未必能成事。起兵以后,靖难军经过两三年与中央军的拉锯战,姚突出奇招,建议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这场无妨说是姚广孝与方孝孺的角力,玩政治的行家,终于把只会做学问的书呆子摆平。朱棣很快渡过长江,取得天下,当他的永乐皇帝了。所以,这位特别倚仗的心腹,出来为方孝孺求情,对于朱棣,那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围绕在皇帝身边,有头有脸有发言权者,说一不二,使帝王言听计从者,大有人在。但伴君如伴虎,最后能够得到好下场者,就比较罕见了。姚广孝这样一个不官不民、亦官亦民的和尚,作为皇帝的宾客,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位极人臣,倚重中枢,最后能够善始善终,实在是极为奇特的例子。他披的这件袈裟,固然冲淡了朱棣对他的戒心,更主要的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得意,越检束,越成功,越退缩,越是登峰造极,越要激流勇退。可是,能懂得这点道理而做到抽身自退者,实在太少。姚广孝按老子“功成身退,天之道”,“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箴言行事。靖难之役,朱棣率军“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遭衍力为多”。等朱棣得天下后,论功行赏,姚为第一,举朝上下,竭力推崇,甚至到了“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的亲昵程度,他老兄还是坚持在庙里,当他的和尚,做他的佛事。朱棣急了,“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明史姚广孝传)这样一个能够扭转明室乾坤的和尚,还保持其清醒的分寸感,一生不敢越位。那么,有济世之志、无匡时之才的方孝孺,就缺乏自知之明了。居然在南北激战的烽火硝烟之下,还饶有兴致地引导建文帝进行复古改制的尝试,宫殿名,城门名,悉数回复古称。官制,也按周礼重订,本是翰林侍讲的他,改成颇有二十世纪味道的文学博士。最不可思议的滑稽,莫过于这位博士计划恢复古代的井田制了。在明代历史上,除了方孝孺,还有一个海刚峰,都是背时的保守主义者,都好笑地进行过这种白日见鬼的讨论,可见让一个或数个严重与现实脱节的知识分子,进入权力高层发号施令,是多么致命的决定。据明姜清的姜氏秘史,“初,孝孺被召入京,王叔英预以书告之曰:天下事有可行于今者,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可行者行之,则人之从之亦易,而乐其利。难行者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而受其患。此用世所以贵时措之宜也!孝孺好古,故叔英及之。”显然,有识之士早看到了他性格中的保守、愚直、迂腐、偏执的一面,作为一个学问家,确是好的榜样,作为一个政治家,就远远不及格了,作为一个军事家,更是糟糕得一塌糊涂。建文帝没有他这样一位精神上的导师,也许不至于最后走向自焚的死亡之途。坐镇北平的姚广孝,辅佐王子,确保后方,率大军步步进逼京师的朱棣胜利在望。而齐泰、黄子澄,加上方孝孺,书生意气,清谈误国,欲罢不能,欲战不成,弄得建文帝输不起,赢不了,进退失据,不知所措。同是知识分子,姚广孝有把握全局之力,一盘棋下得无子不活;方孝孺无审时度势之能,每步棋都走成了死招。最可怕的,方孝孺还相信自己特棒,还要瞎指挥。第一手,他搞了一次缓兵计,派人到北平做燕王工作,赦他无罪,要他罢兵,谁知这位信使,到了那里,连大门也不敢出。第二手,他又搞了一次离间计,想挑拨燕王两个儿子内讧,哪知道事与愿违,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把送信人和信,一块交给他的父王,以示清白。“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明史方孝孺传)。历史上有很多从首都出逃,然后回来复辟的帝王,为什么建文帝就不可以?何况,朱棣虽攻下京师,大半壁江山并不在他控制之下,回转的余地还是很大的。然而,他要求朱允炆“死社稷”,这是方孝孺最臭最臭的一招了。尤其令方孝孺恶心的,偏偏打开金川门,不战自降,迎接燕王进京的,是他的好友、朱元璋的女婿李景隆。据姜氏秘史: “说者又谓孝孺与景隆父子交谊甚笃,景隆帅师北伐,实由孝孺,既而兵败,渐有异志,人多知之,告于帝,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卒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他的学生建文帝,听老师的教导,终于跳进熊熊大火之中,“死社稷”了,那么,老师要不跟着也“死社稷”的话,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间呢?于是,就有了明史上这段对话和随后的血腥场面。“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效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日:成王安在?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