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doc_第1页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doc_第2页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doc_第3页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doc_第4页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摘 要本文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包含的三个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的静态优化,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高级化从本质上讲是技术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概念的判定标准进行了归纳和述评。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高度化;高级化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4)03 0053 04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内部结构和各产业比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1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密切相关,一方面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且独立的源泉 (Angus Maddison,1997)。要素如果不在各个经济部门间充分流动,人均产出就不可能获得快速增长(Simon Kuznets,1979);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变迁是理解不同国家经济差距的一个核心变量,也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Hollis B. Chenery,1989)。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不同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供求均衡、结构均衡,使一国(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供求结构达到完全均衡,它是一个在特定发展阶段和国情条件下,不断趋近 “最优化目标”的过程。2 具体来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等内容。3 一、 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包括产值结构协调、技术结构协调、资产结构协调和中间产品结构协调四个方面。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典经济学中,马克思提出过两大部类理论,里昂惕夫将一般均衡的思想用投入产出表的方法表达出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界定并不统一,归纳起来有四种定义:结构协调论、结构功能论、结构动态均衡论和资源配置论。5 结构协调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增长的过程。6结构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各产业内部协调。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数量比例关系合理、经济技术联系密切。二是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分工合理,资源宏观配置高效。7 结构功能论把产业结构合理化看成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效益的过程(周振华,1992)。8如王述英(1996)就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下,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和较高结构效益的产业优化过程。9 结构动态均衡论认为产业素质对产业的均衡发展十分重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群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10 资源配置论从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把产业结构视为资源配置的载体和转换器。史忠良(1998)、蒋选(2004)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遵循社会再生产过程对结构性比例的要求,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追求产业规模适度、增长速度均衡和产业联系协调,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综合以上四种理论,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合理化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源配置要合理。三次产业以及产业内部之间比例要合理,各产业之间的资源使用效率没有明显差异,相互之间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趋向协调平衡。二是供需结构要平衡。各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具有合理的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增长速度、速率差距要合理,产业的供给能及时响应需求的正常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不能出现某些产业或部门生产能力严重短缺或过剩。三是各产业间比例要均衡。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应当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相关产业在价值创造能力、产业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不平衡,相互之间能够形成较强的相互转换能力和互补关系。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标准 不同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对应不同的合理化判断标准,归纳起来代表性的标准有:周振华(1992)的结构聚合质量的单一标准;史忠良(1998)的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可持续发展四项标准;苏东水(2000)提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要使供给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各产业发展要相互协调和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三标准。杨公朴、夏大慰(2005)的与“标准结构”比较、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间比例协调、合理并有效利用资源等四个标准等等。归纳以上诸多标准,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是将国民经济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分析系统整体的效能是否大于各个产业的效能之和。具体分析判断时可以采取以下四个基准:11 1.标准结构基准。标准结构是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总结而来的,它反映了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克拉克、刘易斯、筱原三代平、罗斯托都提出过相关的“标准”,钱纳里、库兹涅茨、赛尔奎因等人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分别提出了“产业结构标准模式”、“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和库兹涅茨“标准结构”。Teece(1996)、Fagerberg(2000) 和Peneder( 2003) 等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的国际标准模式”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得到的,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比如江小涓(1999)就认为“国际标准结构”可以用来判断我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郭克莎(1999)、徐滇庆( 2006)也都曾用此标准分析过我国的情况。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标准结构是一种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体系,各个国家的初始禀赋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因而各自增长的逻辑也就不同,仅通过对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数据的分析得出“标准结构”,并以此判断一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会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到产业结构的内核,故“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粗略线索”。12使用该标准时,应该考虑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不能把静态的产业结构国际标准模式简单地作为判断的依据。2.产业平衡基准。该基准认为如果产业结构系统中存在瓶颈产业,则整个产业体系的效能,将受制于这些瓶颈产业,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别基准就是各产业的结构比例应当协调。13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均衡增长是各国的普遍现象,产业间的比例平衡在非均衡增长模式下只是短暂现象。因此采用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产业部门的静态比例关系,并以此判断其合理性,会缺少明确的目标函数,因而需要与结构效应基准、需求结构基准等结合使用。 3.需求结构基准。需求结构基准是对产业平衡基准的深化与发展,该基准认为供需平衡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考虑产业结构动态演化的基础上,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定位在供需结构的相适应上,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趋合理。运用该基准有一个基本前提,即需求结构的变动必须是正常的、合理的,需求结构没有扭曲和虚假,能反映经济的真实情况。该基准的问题在于以短期需求目标的满足为评价标准,忽视产业结构素质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缺乏对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关注。因此,需求结构基准只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判断的充分条件,需要与其他基准结合使用。14 4.结构效应基准。该基准从产业结构的功能效应角度出发,突出了产业结构的资源转换器核心功能,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判断标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并逐渐接近均衡与协调状态的过程,而不是绝对的均衡和完全的协调。结构效应基准可以说是以上三种判断基准的动态综合,其不足之处在于,结构效应基准缺乏统一、明细的判断标准,目前通常用边际投资利润率与下一年投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来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以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来评价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如何动态衡量产业结构的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尚需深入研究。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应用新技术或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在短期内能够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结构升级、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向演进的过程,即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级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表现为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产业部门由第一产业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由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级演进;产业结构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方向升级;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演进。15在演进过程中,生产要素将主要流向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更高的部门,从而使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高度化实质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的度量,包括比例关系演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层内涵。16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判定标准 周振华(1992)认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可以用三个比重指标来衡量:第二与第三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中间产品产业与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郭克莎(1993)认为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张辉、王晓霞(2009)运用部门产值比例和劳动生产率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产业结构高度水平的测定标准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产业政策的不同,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大差异,因而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评判标准也会不同。出于研究便利,学术界把诸多判别标准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国际标准法”,即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标准”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该国产业结构的高度水平;二是采用“相似性系数法”,将一国产业结构与特定参照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通过结构相似性系数得出该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17三是“经济发展阶段法”。 1.国际标准法。“标准结构”是建立在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具体数据基础上的,通过建立模型,对影响样本国家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能描述某一特定高度上产业结构基本特征的若干指标,将之作为产业结构演进到该阶段时所应该具有的标准。Simon Kuznets(1979)、Syrquin and Hollis B. Chenery (1989)等都曾提出过”产业结构的标准范式”。 3.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法。该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学说、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学说和钱纳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说。19运用时,先将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将各国(地区)的经济数据换算成标准结构中的美元数据,从而可以确定其的经济发展阶段,以此衡量该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江小娟(1996)和苏东水(2000)都曾提出可以依据经济发展阶段来判别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高级化通常是就某一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而言的。由于工业革命以来,新技术呈爆炸性增长,所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具体内容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二是指产业高度集约化;三是指产业高度加工化。具体可以包括:产值结构高级化、资产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结构高级化四种。从其发生过程和发展的阶段来看,则表现为结构规模由小变大;结构水平由低变高;结构联系“由松变紧”。20其中,结构规模由小到大是指产业间的中间产品交易、使用规模增加、产业关联复杂化;结构水平由低变高是指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产业关联的主体,通常以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联系“由松变紧”是指产业之间的关联耦合程度提高,通常以某个部门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顺序、地位和与产业链耦合的紧密程度来衡量。21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判定标准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针对社会生产力水平而言的。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引入了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生产函数,具有远超平均增长率的部门增加率,存在较强的扩散效应和波及效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某国(地区)在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是其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代表,因此可以根据主导产业部门来判别该国(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主要判定标准有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1.收入弹性基准。收入弹性弹性基准是指要选择那些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却选择那些在价格水平恒定的前提下,商品需求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比大的产业。因为收入弹性的显著变化,会使生产高收入弹性产品的部门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份额。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生产率的提升通常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部门,其生产成本下降也较快,因而会有更高的利润空间,从而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生产率上升快的部门,代表着其生产能力也高,从而可以用于判断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 四、述评及启示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高级化的关系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级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两个基点,其中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静态表现,反映的是数量上的比例关系;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反映的是产业结构质量上的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从本质上讲是技术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其更强调追求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研究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更需要关注的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是任何经济发展阶段都要调整的目标;高度化通常是合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需要达成的目标。前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都已证明,虽然政府可以通过集中资源在短时期内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但高度化后必然还有一个再合理化的过程,脱离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因此,在处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者之间关系时,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决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把合理化和高度化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高度化,以高度化来带动合理化,以提高整个产业结构体系的转换能力和生产效率,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发展 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内涵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拓展。在开放条件下,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要素的流动不再受到国境范围的严格限制,全球(区域)大市场的形成,则使一国(地区)的产业结构系统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节点甚至一个加工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国(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就变成如何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问题。由此,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有战略性优化和适应性优化之分:战略性优化是为了赢得竞争优势,着眼点在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赢得竞争优势地位,产业选择需要关注的是未来增长的潜力和产业引领、扩散效应;而适应性优化则从当前的技术水平、国际分工和产业体系出发,着眼于供需平衡和结构平衡,产业优化关注的是如何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相应在两种优化模式下,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就有了新的评判标准,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1董云鹏.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河北学刊,2003,(05):60-63. 2吴凡.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56. 3田新民,韩端.产业结构效应的度量与实证:以北京为案例的比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09):74-82. 4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黄中伟,陈刚.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01):56-58. 6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7肖文韬.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