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原因深度剖析.docx_第1页
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原因深度剖析.docx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原因分析最近,微博上转发关于中国历史“改朝换代”原因分析的文章。题目以还原真实历史来吸引人,但遗憾的是并非如此。作者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望借古讽今。但是这种借“历史”或借“名人”、“名校”等等的手法,徒能专人眼球而已。缺乏了真实和理性的基础的任何东西,只能是误人误国。自清末西风东渐以来,国内学者研究历史的方法从僵死的“考据”开始了理性的思考,遗憾的是,这种思考的模式带有了明显的意识形态痕迹。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用历史事实去迎合其预设观点;在其过程中,符合其观点的事实被接受,不符合的则被质疑,并通过所谓考古手段“澄清”事实。一个例子是将先秦社会硬生生划入“奴隶社会”,无端质疑炎黄至夏时期的传说历史,将一个存在严重逻辑问题的“竹书纪年”奉为比“史记”更可信.等等。中国若要从历史看望未来,就必须抛弃这种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和分析方法。笔者认可一种物理历史观,即:历史虽然是人为,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但人类社会毕竟是一个物理系统,其发展趋势必须符合基本的物理学过程原理-即热力学原理;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自然趋势,其具体形式和结果具有偶然性,但其发展方向却具有必然性。马克思提出这一必然方向是“生产力增加”,这符合熵增加原理的方向。但仅仅符合熵增加原理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热寂”-即人类社会在自毁生存环境后的彻底崩溃。这不应是人类的未来。幸运的是,“生产力发展方向”只是决定历史的因素之一。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生命系统都是个非热力学平衡的“耗散结构”系统,具有强大的负反馈和再生机制。因此,人类社会过程,如同化学震荡反应一样,其自然过程必然是不断的建设-毁坏-再建设-再毁坏的朝代更替过程,除非人们觉悟了其中的原理,自觉抑制自己无限发展的欲望-即具备了完善的道德(注:笔者在以前的博文中曾论述过的观点-“能而不为是为有德”)。事实上,个朝代延续的长短,正是和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限自己的权力是成正比的。现在回过来分析朝代更替的原因:首先,我们看到,秦汉以前,中国是个封建制-诸侯共和-社会,其朝代更替的形式是“革命”。革命后的新政权在信仰理念上和旧政权一脉相承而有所进步。所以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周易”。而汉以后,中国变成为中央集权制社会,其朝代更替的形式“倾覆”-或是来自底层的“造反”或是外来政权的“入侵”,或是两者兼有。当然,汉以后也有零星的“革命”发生,如王莽的“新”朝、东汉-魏-晋之间的所谓“禅让”和朱棣的“靖难之役”。总体上,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基本上都是社会系统的完全崩溃,新政权从一片白地上产生-虽然这个政权从结构上和旧政权基本类似,但本质上既没有继承、也没有创新。所以,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日趋保守、封闭,也就因此逐渐落后于西方。其次,无论是先秦的“革命”还是后世的“倾覆”,改朝换代的发生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民不聊生”-这是决定旧政权灭亡的关键原因。夏桀时,百姓发出“时日谒丧,吾与汝皆亡”的呼声,催发了“商汤革命”;清末时,满族贵族对立宪的颛顼行为,导致了朝野对清廷的彻底失望,于是一队小小的学生兵临时发动的“武昌起义”迅速导致了全国的连锁反应,而几个月前,准备更为充足的“广州起义”却惨遭镇压。可以看到,旧政权的崩溃并非完全由于无能和衰败,而是“民心”的相背变化。那么,导致“民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者会将之归结为社会系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只是一种主观的逻辑推断。有几个事实是:社会生产力其实在不断的发展,在许多朝代的中晚期,经济水平其实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改朝换代后,社会的组织形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换代后的初期主要是生产力的恢复而非进步;许多朝代的末期,都有自然灾害造成了农民造反-民变或者外敌入侵。但是类似的灾害和外患在王朝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在末期才激发不可收拾的民变或入侵。因此,唯生产力论是一种想象。不是老百姓一饿肚子就想造反,也不是落后就会挨打。而是朝廷的制度和作为导致了民心或外心的变化,在适当因素下激发了民变或入侵。民心的变化应当从社会的构造变化寻找答案。总所周知,一个稳定的建筑首先应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在其之上逐渐加盖高层结构;从底层向上,高级结构的数量逐渐减少,形成类似金字塔的结构。对于社会来说,平民或者中产阶级就是一个社会建筑的基础,一切高级的社会组织都是在平民的基础上建设。低于平民的阶层如贫民和奴隶等,他们是社会的沙地,而不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任何严格意义上的奴隶社会并不存在,因为底层为奴隶的社会更本不会稳固;这种社会即便内部没有奴隶暴动,一旦遭遇外部的入侵便无力招架。中产阶层的稳定存在需要一定的维持条件。按照热力学理论,任何平衡或稳态都是动态的存在,取决于生成和转化速率的均衡。对于社会结构来说,中产阶层不是天生的,而主要是从作为“沙地”的贫民产生,少数从高层社会坠落而来。因此,庞大而稳定中产阶层需要两个机制来维护:有序的底层社会上升机制和高层社会的退出机制。良好社会的上升机制应当具有多样性。此外,良好社会也对上层社会有必要的限制机制,以控制上层结构的数量并防止两极分化发生。这样的良性社会从经济人口的组成上是橄榄形:少量的平民和富人、官僚,多数自得其乐的中产阶层;而在热力学结构上,则构成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形状。这种良好社会是一种耗散结构,需要有清醒意识的统治者去维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种良好社会系统可因两种原因所破坏: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性的丧失,导致中产阶层逐渐减少,形成两极化的社会结构;“丛林法则”失控成为社会的主流方式。“丛林法则”可为社会提供一种有效的快速上升机制,但是在丛林法则之下,一部分人的上升是以另一部分(通常是更多)人的下降为代价,形成两极分化。此外,“丛林法则”不择手段会催化贪腐发生,加强社会阶层的固化作用。“丛林法则”作为多样性上升机制的一小部分,对社会无妨。但一旦成为主流的方式,则会迅速破坏社会的中产阶层。不论哪种原因都会最终导致中产阶层的大规模破产,形成社会的“民不聊生”状态-并不一定是指没饭吃、没衣穿的状态。只要“民不聊生”存在,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外患或民变,就会造成旧政权的迅速瓦解。笔者无需一一分析历朝历代的具体情况。任何导致中产阶层破坏的时期,必然跟随了一次改朝换代的过程。即使这种导致中产阶层破坏的动机是良好的,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铁腕反腐,几次大规模“诛连”和“瓜蔓抄”,导致“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这为其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覆灭埋下伏笔。维护社会的上升机制,需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维护社会公义的工具中,教育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手段。真正的教育,在于提升人的素质和发展潜力;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科举”是专制政权为了一己之利而设计的教育制度。这个制度在公平选拔政府有用人才的意义上,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