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案.doc_第1页
《荷塘月色》导案.doc_第2页
《荷塘月色》导案.doc_第3页
《荷塘月色》导案.doc_第4页
《荷塘月色》导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学案(教师版) 材料编写人:王荣荣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预习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2、请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二、自主探究: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 “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3、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三、总结扩展“作者思路,遵路识斯真。”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抓关键语句,找出显示作者行踪和情感变化的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流向,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四、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 6段。第二课时一、合作释疑,探究文章内容。(一)赏析第四段:教师范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下荷塘)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叶、花、香、波)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远近,上下,静动)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层次感、立体感)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妙写法。 (二)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思考: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荷塘月色)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 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三)齐读第6段,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荷塘四周 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黯淡的,可以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看出。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四)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3、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无忧无虑自由幸福快乐美好相亲相爱4、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明确: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二、揣摩语言,(一)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二、鉴赏修辞 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分析: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明确: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3、认识“通感”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分析: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2、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参考:她的歌声很甜。 红杏枝头春意闹。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满幽情的乐曲。三、难点探析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3、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四、总结扩展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 静谧、令人神往。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堂检测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 颤(zhn)动 乘(chng)凉 独处(ch)B酣(hn)睡 参差(c) 袅娜(n) 蓊蓊郁郁(y)C点缀(zhu) 倩(qin)影 皱缬(xi) 揪(ji)着草D一绺(l) 羞涩(s) 踱(du)着步 明眸善睐(li)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幽辟 羞涩 凝碧 B丰致 倩影 惦记C渺茫 弥望 稀疏 D幽静 风姿 班驳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古代一种文体,与诗词都属文艺性作品。B朱自清,名佩弦,祖籍浙江绍兴。C古代乐府原是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后来由此变化而专指一种诗歌体裁。D西洲曲是南朝乐府诗。4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A首句交待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5比较以下各句加线词语与括号内的词的表达效果,说明作者“字斟句酌”的妙处。(1)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唱着)眠歌。(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走着)。(3)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4)叶子底下是脉脉(静静)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