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言交际教案.doc_第1页
跨文化语言交际教案.doc_第2页
跨文化语言交际教案.doc_第3页
跨文化语言交际教案.doc_第4页
跨文化语言交际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 上海市重点课程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跨文化语言交际授课教案吴为善2008年5月故事一:英国某小镇。这儿,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我们的女同胞了。中国山东,有这样一对夫妇。刚刚结婚时,妻子在济宁,丈夫在枣庄;过了若干年,妻子调到了枣庄,丈夫却一纸调令到了菏泽。若干年后,妻子又费尽周折,调到了菏泽,但不久,丈夫又被提拔到了省城济南。妻子又托关系找熟人,好不容易调到了济南。可是不到一年,丈夫又被国家电业总公司调到重庆。于是,她所有的朋友,就给她开玩笑你们俩呀,天生就是牛郎织女的命。要我们说呀,你也别追了,干脆辞职,跟着你们家老张算了。但是,她以及公婆、父母,都一致反对。“干了这么多年,马上就退休了,再说,你的单位效益这么好,辞职多可惜。要丢掉多少钱呀!再干几年吧,也给孩子多挣一些。”其实,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已经非常优越。早已是中层阶级,但是他们仍然惦念着那一点退休金。于是,夫妻两个至今依然是牛郎织女。我们,是一个尚义轻利的民族。中国人一直是为了某种自己未必真正明白的主义而活着。于是,中国人,不能在没有目标的生活中活着。而这个目标,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理想,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孩子,可以是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是的,就是自己。中国人,可以很委屈的活着。可以是工作上的极不顺心,可以是婚姻上的勉强维持,可以是人际关系上的强作笑颜,可以是所有欲望的极端压制,可以是为了一个所谓的户口哪怕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在所不惜。中国人,可以过异常艰难的日子,但并不能安贫乐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个近乎玩笑的借口;中国人,可以把高官厚禄当作成功,中国人可以把身家百万当作理想,中国人可以抛却天伦之乐四海飘荡,但是,中国人唯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于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把爱国、崇高、献身、成功、立业的情结推向了极致他们要么在大公无私,其实是舍本逐末的漩涡里苦苦挣扎,要么在肩负重任,其实是徒有其名的怪圈里受尽折磨唯一遗漏的就是自由和自我。于是,在外国,妇孺皆知的道理;在中国,没人能整明白。目 录第一章 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一节 文化、语言和交际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二、关于语言的概念三、关于交际的概念第二节 跨文化语言交际一、“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概念二、“跨文化语言交际”与相临学科的区别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一、价值观二、世界观三、民族性格四、自然环境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一、思维方式二、态度及定势、偏见三、民族群体中心主义四、心理环境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第一节 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一、交际情景二、社会关系三、角色及角色关系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一、人际关系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三、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第四章 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第一节 规范与跨文化交际一、规范及其规范系统二、东西方规范和规则冲突的文化对比第二节 符号与代码系统一、符号二、代码系统第五章 跨文化语言对比分析第一节 汉英句法差异分析(以“次序象似动因”为例)一、时间顺序原则(PTS)二、时间范围原则(PTSC)三、时空范围原则第二节 汉英语义差异分析(以“词汇的文化意蕴”为例)一、联想意义及其差异二、联想意义及其有无三、文化中的词汇缺项第六章 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第一节 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一、社会语言差异二、合作原则的文化对比三、礼貌原则的文化对比四、言语是“权势”、“平等”的标记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一、言语行为理论二、言语行为能力第七章 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第一节 非言语行为分类及社会功能一、非言语行为的分类二、非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第二节 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比一、身势语及文化差异二、手势语及文化差异三、目光语及文化差异四、体距行为及文化差距第八章 性别差异及其跨性别交际第一节 性别文化的形成一、性别文化与性别角色二、交际规范的差异第二节 跨性别文化交际一、性别交际规范之冲突二、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敏感区第一章 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一节 文化、语言和交际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这显然有道理;但实际上,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克服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困难也并非容易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这意味着,在达到有效交际之前,我们必需了解别人的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交际即文化。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尽管这种观点似乎近于偏激,然而却道出了二者之间内在的统一关系,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把文化和交际等同起来,是当前在交际界的一种很时髦的提法。可能更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WBPearce,1994) 交际的概念很复杂,但文化概念的繁杂性不亚于交际概念。而且,作为蕴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也一直为多学科所关注。尽管如此,它的内涵和外延却一直不很明确,因为视角不同,对其界说也众说不一,这就必然使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气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价值观念体系”;“众多规范”;“象征性酌习惯行为”;“观念之流”;乃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等等。文化学家Kluckholm对文化的概念归纳出一百多种,还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方式系统”。还有的把文化分为大写文化(Culture)和小写文化(culture),等等,不胜枚举。笔者认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根据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一知识一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一组成”(Goodenough,1957);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这当然包括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的行为具有规则性,正是行为规则的存在,文化和交际才能被认识和研究。 (2)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文化可以在,也可以不在个人行为中反复出现,但可以被理想化地推定可能出现在某一社会或群体的所有的成员的行为之中。这样,我们就有了诸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整齐化一式提法。这也意味着某一主流文化中存在着诸如亚文化或群体文化,或地域文化、职业文化、性别文化等。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这意味着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5)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世界观、价值观念等文化的核心成份,尽管不属于行为范,畴,也会象电脑一样为人们编制行为和思维程序、规定交际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以及编码过程,因此,世界观、价值观念等常被称之为“文化实体”、“民族性格”或“规则之规则”。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交际是文化的编码系统,也是它的传承和储存系统。我们可以把文化概括为“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模式指文化的规则性和稳定性;符号指代表现实的语言、非语言或其它什么东西;而意义则指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是人们对所处社会中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诠释。只有当交际双方对同一符号的解释完全一致时,或者在很大程度上相近时,交际才有可能有效进行。否则,如果双方对同一符号的解释相悖,那么误解,甚至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这意味着,在交际过程中,差异是潜在的危险。我们说,文化是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也意味着交际行为的解释活动或译码活动是由文化的特定的规则或规范所制约的;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共享一套社会期望、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时,有效的交际才能得以进行。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对交际来讲,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这是因为不断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乃至交际模式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政治上的风云突变和经济上的全球化趋势都使文化不断交流和变化。譬如,苏联的解体、柏林墙的消失、欧洲经济联盟的形成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交际模式。当然,文化的表层结构的变化,无论从速度和质量方面,都远远超过深层文化结构方面的变化。譬如,现代生活在衣、食、住、行、乃至言语等方面的变化要比信仰、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结构的变化明显得多。伦理、时间取向、宗教、对老年人和妇女的态度、生活节奏、语言的句法结构都属此例,它们都深嵌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 (8)文化具有选择性,人类可供选择的行为规则是无限的,然而,每一特定文化所选择的规则则是有限的。每个文化只选择对直己文化有意义的辉则;因此,每一文化的成员的行为所遵循的规则是有限的。可以讲,我们所了解的有关的规则仅仅是所能知道的规则酌抽象模式而已。换言之,文化的功能也在于界定不同的群体。文化的这一特点,对外语或交际学习者来讲十分重要。首先,它告诉我们,文化只把对自己重要的东西传给后来者,譬如,卑己尊人对中国文化非常重要,因此,这条规则就代代相传。其次,文化具有选择性,可以使文化间能有相互区分的边界,譬如,中国社会大多数成员把交友本身当作目的,而美国社会多数成员则把交友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就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帮助我们区分两种不同的文化。(9)文化这一集体无意识的不可避免的产物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从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概念本身,我们可看出它与交际的关系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人们会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标准,他们惯常把自己的文化当作观察别人行为的窗口,其结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无意识地认为是正确的,或是有道利的。很明显,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交际失误,严重时,会带来文化冲突。(10)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正如EHall所说,“如果你触及文化的才挣侧面,其它任何方面都会受到影响”。Samovar曾以美国妇女运动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妇女运动仅由两个词组成(Womensmovement),但这一社会现象会引起连锁反应。它会涉及到性别角色、性别文化、教育机会、职业机会、法律系统,以及与交际密且相关的跨性别交际等。总之,文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离开对文化的讨论,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1、 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communication culture)。当然,形成自己的文化,任何一个群体必须首先界定自己群体的边界。根据很多学者的观点,群体概念的形成可能以民族、种族、地域、职业、性别、政治、社团、社会关系类型、代(generation)、组织、某种权益、乃至具体的社会活动或爱好等方面的共享为基础。一旦一个群体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及交际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各种不伺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对文化进行整体的和具体的分类:分别以共享的代代相传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全民族或种族为标准和以某种职业;权益的渴望和维护、社会活动、体育运动、兴趣等方面的共享为标准。这样,我们就有了两种不同啖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而这些文化又有其对应的交际文化,二者相互依存,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整体文化是其每个成员的个性文化的高度概括。 诸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或被EHall称之为的强环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环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和个人主义文化取向等等,都属于以国家、民族或更大范围的地域为边界所定义的文化。以这种整齐划一式的划分为标准,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们会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当作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被当作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叫做文化定势(stereo-types),学者们惯用这种文化定势作为文化比较研究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效,但因为其使用忽视个性,常常会给交际者带来困惑,甚至会使交际双方之间产生误解和冲突。 在现实交往中,文化会因具体情景、场合不同而个性各异。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情景等时空的不断变化,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建立、维持和强化了各种文化身份、不同的文化,习得了不同的交际文化。当人们长大成人时,他们掌握了成套的在各种不同社会情景中与人交往的形形色色的规则,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不同情景,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习得了各种不同的群体问化,信仰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和角色关系。 在垮文化交际研究中,这种把非定势文化作为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的最大优点是,我们可以克服单纯把文化定势作为研究模式的弊端由于充分考虑情景等因素,我们的一言一行就能做到得体、适应,做到名正言顾。因为人们的行为是否得体,不仅因文化而异,同时也与情景相关对某一文化的情景来说是得体的行为,在不同文化的相同情景中,未必得体。可见,在重视文化定势研究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褫具体的、与社会情景相关的群体文化的研究。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在美国尤其如此。因此有必要把亚文化和亚群体的概念介绍给读者。 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譬如,一定的民族、地区、经济、或社会群体的文化就属此类文化。美国社会中有来自东方的亚裔美国人,来自中国的美籍华人,来自非洲的美国黑人等,这些群体都是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从亚文化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亚群体是由一个民族内的不同群体组成,这些群体的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行为准则、交往规范、以及认知模式等。可以讲,不同群体之间在所思、所想、所为、所言和所觉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往往导致跨群体交际失误。 根据一些美国学者的看法;有些亚群体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亚文化,但他们的文化与亚文化类同。,如美国同性恋者,吸毒瘾君子,老年人,贫困者,:争取有色人种权益群体,女权主义者,激进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群体,都有着某种程度上区别于主流文化的支流文化,因此,这些群体的文化也被称之为亚文化。美国是一个由多民族、多种族、各种群体组成的大熔炉或色拉盘。由于多群体的存在,跨文化交际就变得十分复杂。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就常常出现失误,文化冲突就相对频繁。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就变得相对重要,;美国在此领域的研究领先于其他国家也就顺理成章了。二、关于语言的概念(一)语言是交际工具1、交际媒介在人类社会中,为了生存、发展,人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交换。比如商品交易就是一种典型的交换。最初时,人们的商品交易是直接以物换物。诗经中有“抱布贸丝”的叙述,就是描述有人抱着布去集市上换取他所需要的丝。孟子中有一篇记载了孟子同农家学派许行的辩论,其中也讲到农家学派躬耕田亩,以粮食换取农具和生活用品的事实。不过,以物换物虽然可行,但极不方便,不利于远距离、大规模的商品交易,于是人们创造了商品交易的媒介物货币。实际上货币是一种物化的有价值的“符号”,可以作为物与物交换的中介,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物,方便快捷,人类的商品交易得以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最初也曾有过以实物交际的设想,十八世纪英国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在著名的格列佛游记(1726)中,就提供这种了寓言式的例子。书里写到飞鸟国里的百姓想用实物来进行交际,于是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可能要说到的全部东西,想要表达什么,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个东西来。当然,这种交际方式只有在童话或幻想小说中才有可能,人类社会的交际是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的。不过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实物进行简单的交际,在古代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巨著历史第四卷,记载了波斯王大流士征伐斯奇提亚人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交际活动:大流士王在征战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于是斯奇提亚人派了一个使者专程给大流士王送去一份“礼物”,实际上是一封“实物信”。这封“信”包括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五支箭。使者让他们自己来猜一猜这些礼物的意思。大流士王认为这是斯奇提亚人向他投降的表示。理由是:老鼠是土里的东西,他和人吃着同样的东西;青蛙是水里的东西,而鸟和马则是很相象的,箭是表示斯奇提亚人献出了他们的武力。但是大流士王的一个谋臣却持相反的意见,他推论说这封“实物信”的意义是:“波斯人,除非你们变成鸟飞到天上去,或是变成老鼠隐身在泥土中,或是变成青蛙跳到湖里去,你们将被这些箭射死,永不能回家。”后来事态发展证明斯奇提亚人用种种计谋来打击波斯人,作弄波斯人,以至于最后大流士王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这封“实物信”的理解是错误的,而他的谋臣的理解是正确的。于是,波斯人赶紧想出很多办法来对付并迷惑斯奇提亚人,以便自己在遭到毁灭之前离开。类似的实例在中外历史文献中还能找到一些,从中也可以发现,即使通过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实物进行简单的交际,也会产生问题。上述例子中大流士王的理解和他的谋臣的理解就大相径庭,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实物并不代表确定的意义,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分歧。因此,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言语交际也需要一种媒介,需要一种能代表确切含义的“符号”作为交际的中介。这就是语言符号,语言中的词就是一种符号,它能使听话者准确理解它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我说“火”,这个“火”代表“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你听到“火”这个词也就知道它代表什么。整个语言就是由这种符号组成的一个系统。掌握了符号,就知道符号所代表的是哪一类事物,就像商品交易中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他所需要的商品。只不过货币能和一切商品交换,而符号只能和它所代表的那类事物或现象相联系。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谈论各种事情了。当然,作为交际媒介也不一定就非得说话,非洲一些部落习惯用鼓声作为交际工具,他们利用鼓声的高低、长短、节奏的快慢来传递信息。西班牙有一个海岛上的居民掌握一种特殊的语言口哨语,通过口哨声音的长短、快慢和变化可以形成几百个音节,用来进行交际。2、符号功能什么是符号?简单地说,就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因此,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一结合,就成了“符号”。但是在讲“符号”之前,我们要把它同另一种现象区别开来。比如在山里赶路,看到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就可以知道那里有可以歇脚或投宿的人家。中医诊断疾病,总是要号脉,看病人的气色、舌苔,闻他呼出的气息。刑侦人员破案,要收集指纹、脚印,记录和拍摄现场。远处的炊烟,病人的脉象、气色、舌苔、口气,罪犯的指纹、脚印,这些也都代表某种确定的事物或现象,好象也是“符号”。其实,这些现象同我们讲的“符号”是不一样的,可以称为“征侯”。“征侯”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同某种事物或现象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某种事物或现象。而我们讲的“符号”,它的形式和意义却没有那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人为的,用什么样的形式代表什么样的事物或现象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在人类社会中,各种“符号”很多,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古代的“烽火”,是敌人进犯的信号;传递的书信上插有鸡毛,是紧急的标志;男人给女人送上玫瑰花,是爱的象征;执法人员穿着各种制服,表明他们正在行使职责;煤气本无气味,却在里面添加了某种刺鼻的气体,作为危险的提示;等等。最典型的是交通信号系统,它通过一组有色彩的灯光提示路上行人和车辆的行止:红色表示禁止通行;绿色表示可以通行;黄色表示准备行止。在车马人流的大街上,醒目的交通灯维持着交通的有序进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述这些实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可感知的形式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没有必然的联系,取决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因此,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符号,按传统惯例,中国人办丧事披麻带孝,以白色为基调;西方人穿着黑色服装参加葬礼,以表示肃穆和悼念。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如汉语中“人”的语音形式是rn,是听觉可以感知的声音,它的意义是指所有的人,即“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语言中的词就是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人类为什么选择声音作为符号的形式呢?这是因为它有三大优点:第一是使用方便,声音是每个人都能发出来的,本身没有任何“重量”,便于携带,人走到哪里,它就能“跟”到哪里,张嘴就能说,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第二是容量最大,几十个语音单位通过排列组合就可以把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的现象都表达出来;第三是效果最佳,说话只是动“嘴皮子”,可以大声疾呼,也可以慢声细语,古今中外,喜怒哀乐,不管多么复杂的道理,动人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由于用声音作语言符号的材料有这种种优越性,因而人类的祖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选用它作为交际工具的物质形式。上面我们说过,符号的一个特点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语言符号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中外学术界自古以来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学者们就进行了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研究名称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著名哲学家荀子对此作出了精辟论断:“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的意思是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取决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而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西方学术界争论的时间相当长,后来也认同了这个结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这个问题时曾举过一些很有意思的例子: “正”和“负”也可以反过来。“北”和“南”也一样,如果把这颠倒过来,并且把其余的名称相应地加以改变,那么一切仍然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称“西”为“东”,称“东”为“西”。太阳从西边出来,行星从东向西旋转等等,这只是名称上的变更而已。总之,“约定俗成”四个字点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汉语中为什么把“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同rn这个语音形式结合起来,这是没有道理可说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如果我们的祖先当初不把这类对象叫做rn,而叫别的什么,也完全可以。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形式来代表同一个事物,也证明了这个基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掀起了“外语热”,大家争相学外语,有个老太学了几个外语单词,很不理解为什么英语中对事物的称呼同汉语大不一样,讥笑他们“水是窝头(water)去是狗(go)”。其实把“水”这种事物或“去”这样的行为叫什么,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定,中国人叫shu和q,英语中是water和go,取决于各自的约定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说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但不等于说人类的交际工具只有语言一种。除了语言之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还创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交际工具,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仅次于有声语言的交际工具。它使语言由凭听觉感知的口头形式转化成为凭视觉感知的书面形式,从而克服了语言在交际中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文字同语言比较起来,属于辅助性的,处于从属地位。这样说的理由很简单:首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离开了语言,文字就没有了依托,事实上一个民族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我国共有民族语言70种以上,而有文字的语言不超过20种。同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字的产生才数千年,文字出现之前,语言早巳存在几百万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是靠语言来进行交际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第二类是盲文和手语。盲文和手语是同有声语言性质一致、功能相同的交际工具,不过属于特殊人群使用的交际工具。失明的人无法通过视觉途径阅读文字,他们在接受教育、接受信息时需要一种非视觉形式的符号系统,来弥补他们感官上的缺失。盲文就是这样一种交际工具,盲人通过敏锐的触觉触摸硬纸版上凸出的圆点符号来识别意义。手语的使用对象是聋哑人,他们丧失了听觉,因而也无法正常说话,只能利用手势来交际。手势是有规则的,也可象有声语言那样分析成“语素”、“单词”,然后再进行组合搭配,构成一个符号系统。这类适用于特殊人群的交际工具虽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交际,但在表意上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难以进行深层次、高难度的交际,同有声语言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第三类是旗语、号语、交通信号系统等等。这些人类的交际工具有共同点,它们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使用,因而它们能传递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旗语主要用于航海领域,利用两面双色旗通过人的姿势、动作表达一定的意思,大多是关于航海方面的专用术语以及致敬、回应、警告等单一的意思。号语主要运用于军事领域,战场上的进退,军营里的作息,都用号声传达,但同样也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至于交通信号系统主要运用于交通管理领域,是一些简单的关于行止的提示性符号。(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古人说“言为心声”,也就是书经里说的“言者意之声”,按今天的说法,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在西方,不少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有同样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们头脑中“内部状态的外部表现”,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一系列词”。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在论人类理解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人们的思绪千变万化,自己和别人都能从中获得好处和乐趣。但是思维皆源出于心胸,它埋藏着,无法让别人看到,无法显露出来。但是没有思想交流便不会给社会带来舒适和优越,所以人们有必要找些外表能感知的符号,以便让别人也知道构成自己思想的意念。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用词来作为意念的符号,词用于这一目的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意念是存在于心里的,假如人们不打算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本来不需要语言。可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交流思想,这才需要给意念找标志。词句正是因为被用来作标志,才获得意义。 然而,这里有一个太重要事实却被忽略了。也许太熟悉、太平常的事反而最容易被疏忽,大家天天在说话,人人都在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谁也不会去想其中的“机制”,人们只关注你说了什么和怎么说的,不太在意你想了什么和怎么想的。其实,对从事传播的人来说,“说什么”或“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想什么”和“怎么想”。因为“说什么”和“怎么说”只是思考的结果,“想什么”和“怎么想”才是思考的过程,前者取决于后者的功力。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方法想问题,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等,这种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就是思维;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认识,想得多或想得少、想得到或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这些动脑筋想出来的就是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又分不开。所以广义的“思维”,就既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过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语言与上面说的想的过程和想的结果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如胡明扬先生在新编的语言学概论中指出的:就好像种庄稼得有锄头镰刀等用于耕作的农具,否则就没办法耕种收割。那么对于人们思维的过程来说,语言也就好像是锄头镰刀这样的劳动工具,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去想问题,即进行思维活动的。又好像庄稼长成收割以后得有粮垛仓库等用于存放粮食的地方,否则就不算收获,也不能供人们使用。那么对于思维的结果来说,语言就又好像是粮垛仓库这样的存储工具,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知道想了什么,即把思维的结果固定下来和传递下去。所以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即想的过程和想的结果,实际上都离不开语言。因为要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词语,比如要表达“商品”这个概念,就得使用“商品”这个词语;一些脱离具体形象的抽象概念,如“市场、竞争、资本、经济”等,更非得借助词语才能表示出来。而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单句,比如要表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判断,就得使用这样的句子;一些比较复杂的叙述和论证,如现在正在讨论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问题,更非得借助于许多句子,甚至是语段和篇章才可能说得清楚。 实际上,人们在想问题的时候都在使用语言,只是我们不在意罢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在思考问题时嘴唇微微在动,其实他在心里“对自己说话”;有的人在思考问题时喜欢用笔在纸上写,也是为了通过语言帮自己整理思路。至于人们要把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把复杂的想法概括起来,或者与别人交流某种想法,乃至形成集体的智慧并传给下一代,当然更需要使用语言。只不过在思维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内部形式”,显得不精确、不完整、不连贯,而且跳跃性强,往往是一堆词语或一些语言片段;而表达思维结果的思想时,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外部形式”,经过选择、调整、修饰,显得精确、完整、连贯,以便于别人理解。 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指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总结和概括的,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短语。但本书所使用的“概念”是广义的,并不完全等同于形式逻辑学的“概念”,有时还代表了一种说法,一种想法,一种时尚,一种观念,按流行的解释叫做“理念”。 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企业、商家都必须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然而当人们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和怎么说的之前,企业和商家都经过了一番缜密的思考、周密的策划。道理很简单,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企业和商家所传递的信息必须是经过“筛选”的“精华”,表现为一种准确而精练的说法,即社会上所谓的“概念”。这就是概念的“提炼”过程。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业际无差异、产品同质化的倾向已成为事实,因此,提炼的概念还必须与众不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用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叫做“创新”,这是一种难度更大的思维过程,是发散性思维和高科技成果的结晶。总而言之,“提炼”也好,“创新”也好,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且是至关重要的过程。人们都已意识到,当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的竞争,这话一点不假,而概念的提炼和创新正是这种智力竞争的主要表现之一。三、关于交际的概念(一)交际的本质属性 交际(communicate)这个词,与“共同”(commonality)有密切的关系。交际这一词汇(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很明显,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commonness)密切相关,即“共同”或“共享”是交际的前提;而且,只有同一文化的人们在很多方面具有共享,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可以看出,“共同”的内涵与“交际”和“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 当学者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时,似乎有这样一种诱惑力: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大相径庭,但当他们对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变量(variables)加以分析时,他们惊奇的发现,二者所涉及的变量基本一致(Sarbaueh,1979)。实际上,跨文化交际与同一主流文化内的交际,不仅在所涉及的变量方面一致,而且二者的本质也基本一致。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我开始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的建构(详见第二章)。实际上,每个人对什么是交际都有自己的看法。本节讨论的只是本人关于交际本质的认识,或者是关于交际过程的一些假设,正是这些假设或认识构成本书的指导思想。 (1)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进行交际。之所以说任何符号,是因为不管是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还是其他什么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如词汇,图表,旗帜,吸烟等)。符号是最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近距离的身势语和口语,远近距离诉诸于听觉、视觉和嗅觉的信号,还包括超越时空的符号;诸如图画或文字。 至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它们的连接可能是任意的,也可能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譬如语言就是任意性的符号系统,它之所以能表示某种意义或完成某种交际功能,完全是某一群体或社会的约定俗成的结果,因此符号对那些和约定俗成不相干的人不起作用,或者说能指和所指的连接因文化而异。有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连接是有理据的,是有逻辑关系的。譬如图片、塑像乃至较为抽象的符号对其所指的对象或者一看便知,或者通过判断推理方可明了。 (2)任何符号都可用来交际,这样讲,还因为有些行为是有意识的,而有些行为是无意识的;有些行为是有意向的(intentional),而有些行为是没有意向((unintentional)(Gudykunst1984;Richard EPorter,1989)。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的很多行为是无意识习得的,譬如站立、行走、跑步,乃至言语行为等。人们在孩提时无意识地在生理因素作用下习得了这些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发展都严格地遵循生物钟的规定。很多其它行为也同样是不知不觉学会的,它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尤其是非言语行为,如脸红,微笑,皱眉头,伸舌头,点头等行为都会无意识地发生。重要的是,当这些行为被观察或注意到时,就传递了信息,交际就发生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美国一些学者(Abelson,1976;Berger,1982;Laiger,1978;Gudykunst,1984)所指出的,在正常交往中,人们惯常的交际行为是无意识的,或意识性很弱,但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们的交际行为有时会是有意识的,或自觉的。这意味着在与背景相似的人的交际和背景不同的人交际时,;交际行为可能有差异,斗是没有意识的,一是可能有意识的行为,至少二者之间在意识程度上有所区别。 意向性也不一定是交际产生的必要条件,行为可能是有意向的产物,也可能是无意向的产物。由于任何符号行为都可能构成信息只要他们被观察到并赋予意义,因此“不交际是不可能的”(Watzlawick,Beayin,:Jackson,Gudykunst)。这也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或误解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无意向行为(如说话吞吞吐吐,或随地吐痰)一旦被对方观察到,并赋予(消极)意义,就肯定会产生反应。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3)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过程(aprocess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心理活动。编码是一个把思想、感情、意念等编成语码,编成诸如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以及书面语等符号的过程;而译码则是一个对从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收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而且,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它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David Berlo在其指出,如果我们把交际事件看作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把交际事件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看作是动态的,运动着的,不断变化的,持续性的。这一过程没有起点,没有终端或没有固定的事件系列。它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而且,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还意味着交际过程是连续不断的,复杂的和不可逆转的一旦交际发生,就会产生反应,如同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言出不可复归。 (4)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并受社会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交际的众多因素包括:a)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等。b)情景因素,这是受制于宽泛文化环境,并直接影响交际的环境。它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等。信息的赋义过程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这说明交际过程中意义的获取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众多变量的存在,编码人传递的信息和译码人所获取的意义之间永远是有距离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不同社会在以上众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意义的赋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5)交际活动是有规则可循的。除有其固定的词法、句法等语言规则之外,它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语篇组织规则等。同一文化的人们共享这些规则,因此他们之间的交际并不困难,但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往时,因为在这些规则方面存在差异,交际将会变得十分困难。但从另一角度看,因为这些规则的存在,也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只要人们掌握有关文化的规则,有效交际是可以实现的。 (6)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可以对对方交际行为的结果作出预测。因为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情景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行为有其固定的文化、语用及语言规则等,因此人们的交际过程是一个交往双方对彼此的交际行为的结果的预测过程。这种预测过程可能是自觉妁,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人们对交际环境因素及其与交际行为相互作用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化和语用规则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这说明对交际的有关因素知道得越多,预测能力就越强,交际就越有成效。 (7)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是符号系统。区别在于交际同时是文化的编码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交际能力的习得是与人们社会化同时进行的,人们又通过交际建立起内部和外部世界交际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和储存的最重要的机制。这也说明,对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对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理解程度。 (8)人们在相互交际时,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障碍,这些问题或障碍可能与交际渠道无关,也不是语言系统的差异所致,也可能与语码无关,他们可能是文化、社会、环境、或心理等因素所造成的,也可能是情景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交际双方可能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着差异。 以上仅是关于交际的一些看法,这些关于交际的思想可概括为: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二)交际的构成要素 以上所讨论的关于交际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交际的本质和交际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认识交际,我们有必要了解组成交际的主要成份,这里介绍有意向或有意识交际的要素。实际上,所要谈及的有关交际的要素,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要素。概括地讲,交际至少涉及八种因素,它们是: (1)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r behavioral source) 这是通常指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所谓需要是指希望别人对自己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认可、对自己思想的共享、或改变别人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需要。而愿望则指试图与别人分享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交际的确是个不同意向程度的、个体相互连接和分享内心世界、交流信息、和改变别人态度及行为的过程。 (2)编码(encoding) 我们都知道,内心所思是不能直接与别人分享的,我们必须依赖符号来表达内心世界,这就是本文要谈及的交际的第二个要素编码。编码是心理活动,是一个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语言本体的词法、句法等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