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产生成语典故的神奇之地.doc_第1页
仙居产生成语典故的神奇之地.doc_第2页
仙居产生成语典故的神奇之地.doc_第3页
仙居产生成语典故的神奇之地.doc_第4页
仙居产生成语典故的神奇之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仙居 产生成语典故的神奇之地仙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9000年前的下汤文明,昭示了人类在此以农耕为主的光辉历史;东汉时,太极真人徐来勒在括苍山洞传道后,道家文化在这里得以迅猛发展,括苍山洞成为名闻遐迩的道教第十大洞天;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佛教传入境内,在永安溪石牛村傍建石头禅院,成为江南第一古寺。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后,名为乐安,五代改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县名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在这一方神奇而美丽的人间仙境里,诞生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如“沧海桑田”、“东海扬尘”、“逢人说项”等,现辑录一二,以飨读者。一、“沧海桑田”与“东海扬尘”“沧海桑田”与“东海扬尘”这两个成语,产生于今仙居县下各镇怀仁路南村。成语“沧海桑田”,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2005年8月第34次印刷,下同)作如下解释: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成语“东海扬尘”,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同上。)作如下解释:原谓东海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比喻世事发生极大的变迁。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远(王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沧海桑田”与“东海扬尘”这两个成语都来源于晋葛洪神仙传王远一文。王远,字方平,传说中的仙人。东汉时人,在桓帝刘志时期(公元147年至167年)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四川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神仙传王远讲的是王远成仙后,云游到东海之滨的浙江仙居括苍山麓时,遇见了蔡经,便对蔡经说:你身有仙骨,知道吗?然后赠蔡经一颗金丹,让其服下。蔡经见王远仙风道骨,不疑有他,接过金丹服下。服下金丹后,蔡经便成仙飞升而去。据光绪仙居志记载:蔡经,括苍山人,隐真宫其故宅也。先是王真人远(王远)得道飞升,游括苍洞,过经第(住宅),铒以金丹,遂尸解。越四年,七夕,同真人邀麻姑驾五色云至家,遍饮家人以酒,尽室上升。据南宋嘉定赤城志(公元1223年,嘉定赤城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明志,是台州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是大宋当朝编纂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关于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苍洞的记载:括苍洞,在县东南三十里括苍山之间。按尘外记:“括苍,成德隐玄之天,盖第十大洞天,列先所居,在台之乐安,即仙居旧邑也。”著名道教专著云笈七签曰:“蔡经者,小民耳,而骨相当得仙,方平知之,故往其家,”度其成仙。四年后,蔡经来到老家,跟家人说:仙人王远要来家作客。不多日,王远果然在众随从的护卫下来到蔡经家,他并派人邀请同是仙人的麻姑到蔡经家相聚。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催请。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来相见。”王远微微点头,耐心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蔡经全家见麻姑似一位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头顶作了个发髻,秀发及腰,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在人世间从来没有见过,大家十分惊讶。麻姑向王远及蔡经家人见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他所带的器具都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还为陵陆乎?”王远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此后“苍海桑田”、“东海扬尘”,成为人们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语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语。唐代储光羲献八舅东归诗,引用了“沧海桑田”这一成语:“独往不可群,沧海变桑田。”明代张景飞丸记 梨园鼓吹引用了“ 沧海桑田”这一成语:“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明代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廿二,引用了“东海扬尘”这一成语:“东海扬尘犹有日,白衣苍狗刹那间。”现代著名诗人枊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中也引用了“东海扬尘”这一成语:“东海扬尘,唐代之冠裳莫问。”二、“逢人说项”与“说项”成语“逢人说项”与词语“说项”,产生于今仙居县福应街道项斯坑村唐代著名诗人项斯身上。成语“逢人说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2005年8月第34次印刷。第375页。)解释说:项,指唐诗人项斯,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用“逢人说项”比喻到处说某人或某事的好处。词语“说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2004年10年第7次印刷,第1231页)解释说:唐代杨敬子看重项斯,在赠项斯的诗中说: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意思是到处替项斯说好话。后用“说项”借指替人说好话或讲人情。项斯,字子迁,晚唐诗人。今仙居县福应街道项斯坑村人。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登进士第,是台州第一个进士。任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辖境)县尉,卒于任所。所著有项子迁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九十八首。项斯生性旷达,洒脱不羁,而读书作诗十分用功。他甘于寂寞,避尘世喧闹于小山村,苦读四书五经,认真研讨诗词格律,作诗不辍。项斯在唐宝历、开城年间名声远播,他的诗格调清奇,诗风与国子监司业张籍相近,深受张籍欣赏,推项斯为清奇雅正主李益派的升堂诗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项斯来到长安,以诗稿拜见著名诗人杨敬之,他读了项斯的诗后,喜爱不已,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由此产生了“逢人说项”的成语和“说项”一词,后人引用十分广泛。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2005年8月第34次印刷)没有收入“鸡犬升天”条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2004年10年第7次印刷,第602页)收录了“鸡犬升天”,解释是:传说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他家的鸡和狗吃他剩下的丹药,也跟着升了天。比喻一人得势,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发迹。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然而在仙居也有一个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相传在北宋时期,仙居县城西门外的西郭洋村有个名叫王温的人,平时救危济贫,乐善好施。一日傍晚,两个长满疮疱的人来到他家门前,王温顿生怜悯之心,就问:“你们的病这么严重,有没有办法治疗呢?”那两个人说:“办法倒有,只是要用新酿成的酒浸泡,才能治好。”王温听了高兴地说:“我家刚好酿了两缸新酒!你们浸泡吧,治病要紧!”说也奇怪,俩人在酒缸中泡了一夜后,第二天出来,身上的疮疱不仅全部消失了,而且容光焕发,皮肤光泽,成为美少年。他们向王温谢辞而去后,王温闻到酒缸中飘出阵阵异香,情不自禁喝了一口酒,不觉满口生香,浑身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