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的意义不对称剖析(revisedversion).doc_第1页
英汉翻译的意义不对称剖析(revisedversion).doc_第2页
英汉翻译的意义不对称剖析(revisedversion).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汉翻译的意义不对称剖析徐州工程学院 陈为健 杨令秋 孙 慧 徐 静(江苏徐州南三环徐州工程学院,221000)On I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Chen Wei-jian Yang Ling-qiu Sun Hui Xu J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1000)摘要: 语言翻译的意义不对称性源于语言的使用者的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的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表现出语句和意义的差别。翻译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词汇语句对应,虽然动态上对等或者认知上共通,其文化的内涵多元特性是人们沟通时所应共享的。关键词:不对称 意义 动态 多元Abstract: The i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lies in the difference in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meanings totally influenced by the different, long and fixed thinking mode culturally and historically. While the words and structures of the target text can be made dynamically equivalent to those of the source text, the pluralism in cultural connotation demonstrated in translation is what should be shared.Key Words: inequivalence meaning dynamic plural引言翻译的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两种语言的转换所表达意义的沟通时,语言之间的意义差别尤为突出和普遍。这时由于用目标文本理解源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希翼建立两种文本之间的对应性,即既要理解源语作者的意图,又要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然而,异语之间的词语的意义完全对等的概率极小。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使得各语言在语句结构、思维逻辑、语义特征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所以,对比英汉语言,更多的是意义不对称。该论文为徐州工程学院重点课题实践教学子课题1. 语间翻译对称性的相对性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而提出语言的同一性,即,从思维而论 ,各民族皆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全人类具有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同等的智力 ,人类的思维在概念、 情景和逻辑范畴中存在着一致性。人类的思维活动在感性范畴(perceptual categories)、 认知范畴 ( cognitive categories)、 社会范畴 ( social categories)、 语言心理范畴(psycholinguistic categories)等方面影响着语言共同性的形成。就语言而论 ,不但作为各民族内部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的语言在发展上有着必然性 ,而且不同民族通过异语进行交往在实际上也有着必要性 ,这一切构成了翻译活动普遍的基础与广泛的可能性。1另有,翻译对称的相对性,以奈达的“动态对等”而言,“目标语的受体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和源语的受体和信息的关系一样”这种哲学角度对语言的认知在翻译学中具体的语言转换意义特征方指导意义在于实践的印证。因为翻译的语言角度是克服不同语间的结构差异。(Jakobson,1959:114)22. 以意义为基础的翻译不对称的绝对性 真正理想的翻译应是将整个文本的交换价值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一种意义的保存通常是以意义对应的其它类型为代价的。Larson认为:学习源语的词汇、语法结构和沟通状况,分析而确定其含义,然后用目标语的语言的自然形式重建一个相同的意义。 3 翻译时,译者不断寻求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词汇对应。其中,词汇障碍最明显最普遍。语言在划分非凡世界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语义的多种组织方式,词句一一对应显然不可能。那么,两种语言的翻译或言交际在词汇语句的错配成为必要。所谓错配,也就是翻译的不对称性要求译者把语言间意义不同成分和关系的变化做到达成概念共享。3. 语义差异及文化差异引起的意义不对称语义的差异主要通过两个语言间的词语搭配来说明。词汇搭配涉及共同出现的单词和词组。即使有可预见的组合搭配,但没有现成可定义的语境对应。英语语言表现出对语境的更大依赖,搭配又是确定意义的重要因素。语间的搭配的巨大差别是外语学习者和译者的难题。由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语言有分割周围的世界和不同的现象的不同方式,译者在接受翻译文本时,同时意味着语义变化。所以,接受差异不可避免。翻译是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几位重要的媒体。翻译是文化的翻译,文化交流是翻译的问题。所有语言都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物。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长期的历史背景和迥异的文化内涵。谚语成语等生动表现在目标语内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译者不得不找类似的代码或作新的代码来取代。由此看出,一些文化内涵词语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原有的文化内涵丢失。奈达总结说:对于成功的翻译,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今在文化背景内才有意义。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3.1. 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3.1.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3.1.2 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例如,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3.1.3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3.2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3.2.1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关于这点,可参阅前文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的例子。3.2.2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3.2.3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结论在当下国际交往频繁的信息时代,各民族的文明融合与冲突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主题,因为“一个社会的核心凝聚力是文化” 。4翻译在这个意义上扮演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共存、多元发展的建设者的角色。而不对称性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理应在语言认知和翻译的意义沟通上不可避免。翻译不对称实为多元化的显性标志。翻译的意义不对称把文化的传播、文化之间的对话上升到尊重不同文化历史风俗,从而才能共享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努力和谐着这个世界。参考文献1 郁俊玲,从翻译角度论语言间的对称性J.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6第二期,第39页)。2 Jakobson , Roman. 1959. Boas view of grammatical meaning A . In Waugh , Linda R. &Monique Monville - Burst 2 on (Eds. ) . 1990. On language : Roman Jakobson C(pp. 134 - 140) . Cambridge : Harvar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