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奖赏练习.doc_第1页
古诗词奖赏练习.doc_第2页
古诗词奖赏练习.doc_第3页
古诗词奖赏练习.doc_第4页
古诗词奖赏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鉴赏专题课题: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小鬼当家教学重、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教学过程: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1(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 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试题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 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二、考点探究复习指津考纲阐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能力层级为E级。一切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冠冕的诗歌更是如此。因此,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是必考题。诗歌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鉴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调整、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的妙处。古诗的语言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于浑朴中见苕秀,语言质朴、平淡。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4明快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南。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6简洁其特别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7精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8生动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0工丽“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11自然指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自然中显出生机,很有意味。怎样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语言1注意调整句序、词序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枣花”,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应是主语,“落”是谓语,“衣襟”是落的宾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词语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襟”。再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符合逻辑的结构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变换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想一想,还有没有类似的诗句,请写出来(不少于两句)提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注意上下句的联系在古诗词中,有的语句需要对上下两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如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旧时茅店”是“忽见”的景物,而“忽见”的时间是“路转溪头”之时,“社林边”又是“茅店”所处的位置。这样上下两句联系起来分析就好理解了:“在路转溪头时,忽见社林边的旧时茅店。”请再写出几个类似的句子:提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3抓关键词语有些诗歌语句,其中一两个词语起着关键作用,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对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比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这样一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中“怎生”就是关键词语,“怎生”是诗词中的习惯用语,即“怎样”、“如何”的意思。“怎生得黑”意谓“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再如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上句中的“坐”是理解个诗句的关键词。联系上下语境,“坐”应解释为“因为”,如果把它理解为动词,上下句子的逻辑关系就很难弄清楚了。同时,诗歌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对诗歌语言和形象的鉴赏主要在语言层面之中。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动词: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 下列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答: 讲析:“怨”,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答: 讲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过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答: 讲析:“蒸”、“撼”具有夸张色彩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答: 讲析:“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的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下列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请简要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答: 讲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答: 讲析:“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答: 讲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是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即: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再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4注意用典古诗词中使用辞格非常普遍,如果不注意辞格分析,阅读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把“晴”雨的“晴”用来暗指感情的“情”,实际是“道是无情还有情”。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如果不知道用了互文辞格,只是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所以理解古诗词语句一定要注意辞格上的分析。请再举几个运用双关、互文的诗词名句:答: 互文: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双关: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九霄九。5注意比较注意比较对于阅读理解古诗词句是极有好处的。如李白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句中的“青山”和“北郭”,“青山”大于“北郭”,它怎么会横在“北郭”上呢?这样一比较,便会产生疑问,逼我们去解疑。实际上作者出于平仄的需要把语序颠倒了,应是“北郭横于青山上”。又如杜牧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在阅读时注意将“二月花”和“霜叶”进行比较,可以感受秋霜下的枫叶之红。这里的红不是一叶一片之红(二月花),而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红。这样一比较,就能感受到作者所写的这片枫林的生机。考点方阵1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答: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答: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答: “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答: “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答: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答: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三、考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呈寇公二首(其一) 倩桃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本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答: 坦率直白、简洁明快,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简析:本诗首句写歌女(美人),第二句织女,前后形成对比,揭示了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现了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深切同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暮 江 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答: 因为在诗人的眼前呈现出了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上挂满了珍珠般晶莹的露珠,一弯初升的新月,如同在深蓝幕上悬挂着的一张精巧的银弓。所以诗人才会脱口而出,赞美这夜的可爱(可怜)。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宫 词 朱庆馀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答: 语言风格含蓄。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前头不敢说话,从而曲折地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从“锤炼字句”角度赏析这首诗。答: 这首诗首句中的“花时”是指春花盛开之时的美景,“寂寂”隐含美人幽怨之情,整句是以乐景反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