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doc_第1页
201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doc_第2页
201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doc_第3页
201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doc_第4页
201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问卷)班级 学号 姓名一、基础知识(23分)1下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 啜泣(chu) 瞬间(shn) 峭壁(qio) 耸立(sng) B 收敛(lin ) 枯干( k ) 颤抖(zhn) 嶙峋(xn)C 凝视(nng) 嘲笑(cho) 头晕(yn) 目眩(xun) D 陡峭(du) 动弹(tn) 摔死(shui) 翼翼(y)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 痴想纳罕宣腾 忍俊不禁 B 训戒伫立朦胧盘虬卧龙 C 隐秘清澈繁密 峰围蝶阵 D 漫湿伶仃茁壮 心惊肉跳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 ( ) 3分A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漫湿”指心灵得到理想的滋润,不再干枯)B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前途茫茫”指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举步艰难)C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宽恕”指终于放过了蝉。)D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辉煌”指盛开的藤萝花气势非凡,一片灿烂。)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 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对理想)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仍然不停地追求它。B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篇记叙文,回忆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涵了有关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生活哲理。C 紫藤萝瀑布中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了“我”,使“我”浮想联翩,原有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让“我”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D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育学互相制约的道理。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3分A 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B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C 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D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6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4分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7综合实践活动 4分自从有了手机以后,晓东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它了。手机发短信、手机查字典、手机听音乐、手机玩游戏尽管他知道这对自己的学习有影响,他也为此烦恼不已,但就是控制不住想要用手机。请你站在好友的角度,给晓东提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要求:符合身份,意见中肯。 二、古诗文积累阅读(31分)8古诗默写。(10分)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龟虽寿的两句诗“_,_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宁静惬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情牵挂的诗句是_,_ 。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_,_。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_,_。9古诗鉴赏(7分)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心情?2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联上句表达什么情绪?下句表现什么心情?2分 下列对本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怀念旧时友人的词。此种“夕阳”“花”“燕”都可以理解为往日岁月和昔时友人,是熟悉的事物或情感的象征。B“花落去”既是惋惜芳醇匆匆归去,也是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其实,人生的盛衰浮现,生死聚散,不也如同花开花落。C着一“独”字,点醒题旨,词中的“新词、饮酒、天气、亭台、夕阳、落花、归燕”无一不是“独徘徊”中所见、所忆、所感。D全词词句清新婉转,语言工整精巧,笔姿摇曳,情韵动人。10文言阅读 (14分)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弗食不知其旨( ) 然后能自强也( ) 虽有至道(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这与文中哪个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同?2分 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谈看法。至少写两点。4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阅读下文,回答11-13题。(9分)天空的表情诗经里说:诗经里说:“蝃蝀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注释】蝃蝀:音当地ddng,虹。公厘:毫米的旧称。11.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1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13.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阅读下文,回答14-18题。(17分)枯竹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_。”它是苏轼,“_。”它是郑板桥,“_。” 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 14这篇散文以_为线索,表达了作者_ _的情感。3分15从全文看,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4分运用了顺序,作用:16下面诗句是从第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对应序号还原。3分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17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18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我选择(填代号),理由是:_ _。四、作文:(40分)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的更猛。现在,你走进初中校门了,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已悄然发生变化吗?请你选择某一方面,与你小学进行比较,以“我在变”为题写篇作文,篇幅不少于600字。201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参考答案)1B 2D 3C 4D 5A 6、略7、符合身份,切实可行,意见中肯即可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或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春末或暮春时节 惋惜(无奈) 欣慰(欣喜) A10、甘美这样即使勉励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知识上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明白自己的困惑。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启示2分:教和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结合实际1分,谈自己看法1分11B 12C 13B14枯竹对枯竹的喜爱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