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 欧里公社概况欧里公社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处。东邻下村公社,南靠观巢公社,西北与分宜县交界。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13个大队,129个生产队,67个自然村,2964户,154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5人,均属汉族。以驻地欧里圩得名。圩座落于山坑里,方言山垇里,(“垇”,方言读欧“ou”)演变为欧里。解放前夕属观巢欧里乡。解放初隶属沿旧。合作化时由上巢、白梅、栗山、皇华、联盟、带源、联合、昌坊、新甫、哲村、堎背十一个高级社成立欧里乡。1958年公社化时,11个高级社改为大队,属观巢公社。1961年从观巢公社分出。1968年并入观巢人以社。1973年再从观巢公社分出仍为欧里公社。境内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岗峦连绵,与分宜县隔山分界。地处边远山区,交通还很落后,只有新欧公路,有班车直达县城。以西南部新甫为标准,海拔160米。全年气温17.2度,1月份5度。无霜期278天。山溪小涧汇入汾水,再向东南流经欧里而直下观巢。解放后兴修大小水利工程126座,其中水库7个,塘坝119个,总容量4157420立方米,灌溉面积9900亩。基本上能抗御自然灾害。耕地面积18400亩,其中水田15021亩,旱地3379亩。林业面积4500亩,水产面积967亩。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100多斤,提高到亩产745斤。其次有少量棉花、红薯等。麻、苧布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土特产,远销外省。年产量约1500匹,产值36万元。苧麻约360亩,年产 24000斤,产值2万元。地下资源丰富,主要为煤炭、石灰。社办金坑煤矿建于1947年,职工133人,年产量一万吨,产值21万元。社办石灰厂建于1958年,职工62人,年产量7000吨,产值23万元。队办白梅大队煤矿建 于1971年,职工110人,年产8000吨,产值20万吨。有欧里、洲上、昌坊、木村、皇华五个大队的队办石灰厂,共职工129人,年产4万1千吨,年产值46万元。文教卫生事业大有改观。现有中学1所,教职工22人,学生417人。小学11所教职工106人,学生2670人。医院1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15张,一般疾病可就近诊治。欧里大队位于新余欧里公路之终点,公社驻地。东邻木村大队,西接联合大队,北傍带源大队。辖9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分散于山坑田畈间。214户,1088人,耕地1205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二保。解放初属欧里乡第二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晨光、红光、曙光3个初级社组成联盟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欧里大队。大约清中时,扩展为贸易集圩适农历二、五、八为赶集日。欧里公社、大队驻地。座落山脚下,山涧小溪汇入汾水。104户,715人。1930年曾建立苏维埃政权。汾溪黄氏族谱定邦,湖广武昌人,南宋嘉定六年授宜春县。生三子,兆吉、兆祥、兆瑞。兆吉施一对渝水仰北汾溪,遂偕弟居焉。后子孙繁衍分为三屋:太汾、欧里、井头。刘、周、钱、谢、宋、杨等姓先后迁入。因居山坑,得名垇里,后演变为欧里。黄广,中正大学毕业,水电部八局副高级工程师。九龙口位于欧里北1.5公里山脚下。山有18个峰。村建于第9个峰下,故名。26户,132人。大队林场驻地。大溪社背范氏族谱仁若由弓山迁新渝社背,生四子,长子云开,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徙九牛口(九龙口)。桥头位于欧里西北300米山脚下,南靠公路,与欧里毗邻。39户,241人。太汾黄氏族谱灏,宋嘉定元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生二子,则谦居上沂,则视徙城北太汾。以村 旁不分水得名。后因汾水横架一桥,村建桥之一端,取名桥头。上巢大队位于欧里北面6公里山坑里,西部山峦绵亘,与分宜县交界。汾水流经大队北就。辖6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143户,726人,耕地1001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九保。解放初属观巢区白梅乡第九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上巢、鸭塘、栗山3个初级转为上巢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上巢大队。1969年并为白梅大队。1973年与白梅大队分开,为上巢大队。上巢大队驻地。位于公社北6公里山坡上。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形成山谷田垄。79户,386人。胡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沙笼分徙上巢。还有周、何、邹、黄、晏、邱、陈、曹、阮、杨等姓。此处山坑似鸟巢,村建山坡上,故名。案山上位于上巢东1公里,西北与分宜交界。31户,168人。林姓于清嘉庆间,从邻近洲上迁此。李姓后入。以三面环山,村址较高,形似案台,故名。鸭塘位于上巢东偏南1公里,西南有汾水环抱。33户,172人。刘氏族谱唐末昭宗年间,明馨由袁州天脱徙居喻南石洲。清康熙间,双从石洲中屋分居于此。还有习、胡、陈等三姓。以池塘适宜养鸭午名。白梅大队位于欧里北偏东6公里汾水东岸,西北山峦 耸峙,大尖山海拔387米,与分宜县交界。北就有密元水库。南靠欧里至白梅煤矿公路之终点,东邻下村公社。辖22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479户2623人。耕地3389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十、十一保。解放初属观巢区白梅乡第十、十一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白梅一、二、三、东头、密元、塘口6个初级社组成白梅高级社。公社化时由白梅、后岭2大体上高级社转为白梅大队。1962年由白梅、栗山、皇华、东头、上巢、密元、后岭7个大队组成白梅大队。白梅大队驻地,位于欧里至白梅煤矿公路旁终点。273户,1508人。白梅习氏族谱始祖荣阳郡太守凿齿,字彦威,号半山,生于晋城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因避东晋坚之难,从湖北襄阳道经于此。见此梅花盛开,洁白芬香,遂隐于斯,经之营之,取名白梅。终年八十有五,葬于枣木山。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还有罗、晏、毛、黄、谢、邱、李等姓。后岭位于白梅东北2.5公里,西北与分宜县交界。33户,183人。(包括新屋、上屋、中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邓子恢等同志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李姓于清道光间,从分宜县社官树下迁此。以位于大尖山后,故名。密元位于白梅东北2公里,东邻密元水库,与下村公社交界。15户,80人。南康龙回林氏族谱明朝年间,从赣州南康龙回迁此。习姓后入。以该地水源充足,水质甘美,取名蜜源,后演变为密元。磨山位于折梅东北1.2公里山坡上,南傍小江。16户,81人。詹姓于清道光间从南村白迁此。旧姓于清道光间从万载珠潭过此。李姓于清咸丰间,从分宜社官树下徙此。后有袁、邹、吕、习等姓迁入。以山如磨形,故名。东头紧靠白梅东南0.2公里,西靠欧里至白梅公路。35户,173人。梅田习氏族谱习凿齿隐居白梅,后又分居东头。因居白梅之东,故名。太园里位于白梅东0.5公里公路东侧。17户,87人。荣阳潘氏族谱一世潘允敬父子于清光绪间从西村迁此。袁姓于清道光间从分宜县井头迁此。以四面环山,中为大田园,故名。“大”方言读“太”音。东古垇位于白梅东1.8公里山下,东与下村公社交界。13户,88人。程姓清咸丰年间,从湖陂迁此。因基址中部如鼓,故名中鼓垇,后演变为东古垇。后有叶、周、邱等姓迁入。苦珠树下位于白梅东南0.5公里,欧里至白梅公路有右侧。26户,159人。张姓于清康熙间,从福建汀洲上河县迁此。后有邱、习、程等姓迁入。村建苦珠树下得名。太塘面位于白梅西南1.3公里山坑中。14户,87人。邱姓于清乾隆间,从福建汀洲上柯县另河邱家排迁此。习、赖二姓后入。因村前有大塘,故名。塘口位于白梅西南1公里,东靠公路。21户,89人。邱姓于清乾隆间,从福建迁此。以塘得名。栗山大队位于欧里东北4公里汾水和公路东侧丘陵山坡上。东部岗峦绵亘,与下村公社交界,东接皇华大队,西北与白梅大队接壤。辖5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112户,612人。耕地893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十一保。解放初属观巢区白梅乡第十一农民协会。合作化时栗山、下陂、陂下3个初级社成立栗山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栗山大队。栗山背大队驻地。41户,241人。有林、张、邹、黄等姓。仁和邱氏族谱清乾隆间,从福建河南纯邱家排迁此。因山上长有栗树,故名。下陂位于栗山背西南0.5公里汾水西岸。36户,187人。熊氏族谱北宋末从赣州石城徙此。后有潘、陈、胡、邱、何等姓迁入。村建于水陂之下。因名。邱家位于栗山背东南0.8公里山丘下。南面紧靠县办晏家煤矿。8户,41人。邱姓于清乾隆间,从福建邵武琬平县邱家排迁此。朱姓后入。陂下位于栗山背南1.2公里汾水转弯处27户,143人。曾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沙土松山迁此。还有陈姓。因位于水陂下方,故名。带源大队位于欧里西北2.6公里山坑里。四周山峦起伏。西与分宜县交界,其间有落坑林场。东邻皇华大队。南傍联合大队。西南有标岭农科所。辖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219户,12084人。耕地1302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八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五星、八一、联盟、建设4个初级社,转为带源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带源大队。1968年改为欧里大队。1973年分出为带源大队。带源大队驻地。包括东头、西头两村,位于石岭水库下。133户,659人。汾阳张氏族谱讳椿于南唐年间,经新余长乐乡上汾,乐山水之宜,遂卜居焉。至清乾隆间,张明文从上汾分居于此。还有刘、何、赖、潘、陈等姓。因村南溪水蜿蜒如玉带,故名。石陂口位于带源西1.2公里山麓,拦水陂下方,与分宜县交界。包括生上村共32户,167人。喻邑瑶溪杨氏家谱永明于清康熙间,从赣州府徙居喻西北带源城上。林、温、徐、谢、赖、范、鄢等姓尾后迁入。本村原名城上,以村傍溪水石陂得名。茶山口位于带源东1.3公里山丘上,皇华至分宜双林大道侧。34户,155人。潘氏家谱清雍正七年,由宜黄大富冈处居喻北西村潘家。清乾隆间,又从西村潘家分居于此。陈姓于清 道光间,从水北高峰分居于此。还有刘姓。以居于茶木山口得名。上山位于带源西南1.2公里。20户,103人。黎氏族谱黎植为右散骑常侍,于唐贞元间,从河南迁居鹄山库溪。清嘉庆间,其后裔又从库溪分居于此。因位于沙子龙山麓,故名。皇华大队位于欧里东北2.5公里山坡上,白梅至观巢公路右侧。东邻下村公社,西接欧里大队,北傍栗山大队,南与观巢公社为界。辖11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256户,1309人。耕地1566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江东乡第三保。解放初属江东区甘秀布第三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皇华、高峰、江背、城上4个初级社组成皇华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皇华大队。1968年并为欧里大队,1973年分开为皇华大队。皇华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介于汾水与公路之间。90户,467人。东溪王氏族谱北宋宰相王钦若后裔,于清初从东陂王家分居于此。以示王氏子孙繁衍发达,名王华,后演变为皇华。本村共12姓,冯、王最早。王姓人口较多,冯姓从福建迁此,已15代。姚、李、张、陈姓后入。姚兴业现任人民解放军团政委。陂上位于皇华西北1公里汾水和公路东侧,四周山峦起伏。26户,117人。陈氏族谱履贞于康熙九年,由闽迁喻北千秋岭。维徵由千秋岭徙居高峰。至清嘉庆间,又从高峰分居于此。范、彭二姓后入。城上位于皇华西北1.2公里山坡上,东领小溪。18户,95人。婺庄黄氏族谱明天顺年间,由新昌县笼子里迁此。城上秦氏族谱长懋于北宋明道二年建村于此。该村有秦、胡、李、廖、黄、王、程、陈等八姓聚居。高峰位于皇华北500米,欧里至白梅公路东侧。92户,479人。陈氏族谱陈氏于清康熙九年,由闽迁喻北千秋岭。维徵由千秋岭徙居水北高峰。后分居皇华高峰。还有林姓。因居高山下,又由水北高峰分居,故名。陈继善,字元吉,民国时期任团长。陈上达,号兼善,清末秀才、省议员。锯坑位于皇华东2公里山脚下,为欧里、下村、观巢三个公社交界处。9户,42人。邱姓于解放前从白梅栗山分居。区阳、黄姓后入。以山岗起伏,状若锯形得名。江背紧靠皇华南偏西0.3公里,小江西南昱,石拱桥头。21户,109人。汾阳张氏族谱明武洪年间,寿隆由新淦至喻北长乐乡洋潭上店(即上垱)卜居。清初分居于此。因处江畔,背江而立,故名。联合大队位于欧里西偏北1.5公里山坑里。四周层峦秀拔,中间形成谷地,汾水从西向东流经其间,公路通过中部向西抵达分宜县境。西北高,西部与分宜交界处标岭海拔326.4米。北部沙子龙海拔230米。傍小山。辖10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238户,1235人。耕地1390人。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八保。解放初属观巢区欧里乡第八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日升、前进、鄢家、老棚里4个初级社组成联合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联合大队。1968年并入欧里大队。1973年分出为联合大队。以同心协力之寓意命名为联合大队。鄢家大队驻地。位于欧里至标岭公路右侧。包括前棚共42户,219人。鄢姓于清康熙间,从福建迁此,已十五代。傅、黄二姓尾后迁入。朱家位于鄢家西2公里标岭东南麓,西北与分宜为邻。2户,8人。失家合修族谱清康熙年间,从广东潮洲府长乐县牛头石徙此。烟到位于鄢家西偏北1.5公里山脚下,欧里至标岭公路南侧。18户,106人。陈氏族谱仕麟、仕芳、仕元三兄弟,于清康熙间,由闽徙居喻北高峰。不久复由高峰迁皇人结。清乾隆间,从皇华分居于此。现王姓为主,李姓后入。柘棚下位于鄢家西0.8公里沙子龙山下,南靠公路。20户,117人。城西彭氏族谱彭姓原居吉水。明洪武初由喻南板桥徙县城。清雍正间,得主在由沙土竹山徙此,何姓后入。建村时此地有柘树,搭棚而居,故名。老棚里紧靠鄢家东0.3公里,欧里至标岭公路北侧。64户,326人。有刘、万、兰、潘等姓。太汾黄氏族谱则礼于宋理宗间,由浙江金华徙居大汾老棚里。与桥头村仅一桥之隔,同为则礼后裔。此处原为草棚,比桥头建村较早,故名。王家棚紧靠鄢家东北0.2公里处。8户,35人。王姓始居(已绝)以搭棚居住得名。潘姓继居,潘姓从分宜县双林虎形里迁来,已8代。土布里位于鄢家西1.5公里山坡上。16户,72人。喻邑瑶溪杨氏族谱永光于清康熙间,从赣州府徙居于此。张、谢二姓后入。以村建山坡上,名坡里,演变为土布里。蕉塘位于鄢家西偏南2.5公里山脚下,西和分宜县交界,32户,175人。丹阳八合陂上宋氏族谱北宋乾兴间,从常州江阴县分居八合陂(即今陂上、陂下村)。清乾隆间又从陂下分居于此。李、谭二姓后迁入。以塘旁丛生芭蕉,故名。瑶早里位于鄢家南0.6公里山下,北傍小江。40户,175人。喻邑瑶溪杨氏族谱清康熙七年由赣州雩都高滩上下排徙居新余弹子岭,后迁喻西大汾瑶溪。以山水秀丽取名瑶溪,后因以讹传讹演变为瑶早里。木村大队位于欧里东1.2公里田畈中央,汾水西岩,属丘陵地。东邻观巢公社,南傍洲上大队,西与欧里大队接壤,北接皇华大队。辖9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218户,1105人,耕地1206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二保。解放初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二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晨光、红光、曙光3个初级社组成联盟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欧里大队。1961年分出为木村大队。1968年并为欧里大队。1981年又分出复为木村大队。木村大队驻地。座落山谷平地(上下木村之分)。77户,369人。栎溪张氏族谱唐天宝十四年,张光从苏州徙居栎口。传至益中,于宋太宗间,由栎口徙居堎背。至宋末遂分居于此。黄、陈、王姓后迁入。原名木沂,以依山带水,树木葱笼得名。谢家位于木村西偏北0.6公里山坡下,公路旁。31户,181人。谢氏族谱由河南固始县迁闽省龙岩,嗣由龙岩上坪徙江右渝水。清康熙间由止坪徙马洪坑口谢家。雍正年间又从坑口分居于此。清嘉庆间从老谢家分居到新谢家。吴家紧靠木村东0.3公里平地上。79户,393人。喻邑吴氏族谱若标于明初从闽中漳浦迁此。张、宋二姓后迁入。火砖桥位于木村东0.5公里山下,汾水流经村西,东与观巢公社交界。31户,162人。陈氏族谱履贞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闽迁喻北千秋岭。清雍正间,永新从千秋岭分居于此。以桥用火砖建造,故名。昌坊大队位于欧里西偏南1.5公里山坑里,四周山峦绵延,东部雷子殿海拔320.3米。东邻联合大队,西界分宜县双林,南与哲村大队接壤。辖8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188户,988人,耕地862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七保。解放初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七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团结、幸福、胜利3个初级社组成昌坊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昌坊大队。1968年并为欧里大队。1973年分出为昌坊大队。外昌坊大队驻地。位于雷子殿山下。包括罗家棚共145户,762人。昌国文、昌国栋二兄弟于南宋从福建浦田县合龙山昌家迁此。朱、张二姓后入。原名锦溪,以汾水风姿秀丽得名。后以姓氏名昌坊。因居山外,名外昌坊。内昌坊位于外昌坊西0.5公里山坑里,西界分宜县。43户,236人。仰北汾溪黄氏族谱定邦于宋嘉定年间授宜春知县,生三子:兆吉、兆祥、兆瑞。兆吉游至渝水仰北汾溪,遂偕弟居焉。以始居昌姓命名。因处山内,名内昌坊。张、黄、鄢、林等姓后入。洲上大队位于欧里东南1.2公里山坡下,属丘陵地。三面环公路,汾水流贯东部,与观巢公社交界。西接昌坊大队,北依木村大队。辖8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164人,827人,耕地1067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二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晨光、红光、曙光 3个初级社组成联盟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欧里大队。1961年分出为洲上大队,1968年并入欧里大队。1981年分出为洲上大队。鹿岗大队驻地。位于欧里东南1.2公里山丘上。包括岭仔上共44户,253人。喻北古钷村李氏族谱陡随父于宋雍熙间,由朋田徙居小县李家。清康熙年间从小县李家分居于此。吉、林、胡、刘等姓后入。因后山有巨石似鹿形,故名。店得里位于鹿岗西偏北0.5公里,西南傍欧里至观巢公路。20户,91人。林姓从洲上迁此,已7代。刘姓从小县迁此,已6代。后有周、朱、张姓迁入。以在土墈旁,开一小店,名墈步店得里(方言),简称店得里。洲上位于 鹿岗北0.5公里,属平地。63户,297人。喻北鹿岗洲上张氏族谱祖萱于清嘉庆十年,由福建漳州石码村徙此。因兴居于芦苇洲上,故名。现林姓为主,熊、陈二姓后入。豺狗石位于鹿岗西南0.7公里,居山丘上,傍新余至欧里公路。1980年社办园艺场驻此,职工8人,以种果树为主,兼养长毛兔。以该处石山多怪石,形似豺狗,故名。原村已废。哲岭下位于鹿岗南偏西1.5公里,雷子殿山岭下。39户,186人,包括林家(6户)。仰北汾溪黄氏族谱黄氏原籍河南,唐时以官藉闽,子孙繁衍,散居南安、惠安、汀州等地。清康熙八年,黄彩由汀州屯田至此。林姓从洲上迁入,还有陈姓。因村建山岭下而名之。哲村大队位于欧里西南2.5公里山坑里,属半山区。东邻观巢公社,西有县办种药场,雷子殿大山耸峙于北。辖10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206户,1088人,耕地1480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三保。解放初属观巢区堎背乡第三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哲村一、二社和彭家岭3个初级社组成哲村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哲村大队。1968年并为堎背大队。1973年改为哲村大队。哲村大队驻地。131户,676人。张氏族谱宋太宗时,由南昌瓦子角徙居喻西北三十里浙溪(今哲村)因居哲岭下,故名。杨、敖、黄三姓后入。槐树下位于哲村西1公里雷子殿山下。7户,38人。汾阳张氏族谱清光绪间由哲村分居于此。杨、刘、郭等姓后入。村旁有一大槐树,故名。塘下位于哲村西0.3公里雷子殿山下。37户,209人。城北万氏族谱必忠于南宋绍熙间,由南昌板湖徙居县城北门万家。清康熙间从万家分居于此。以村旁有塘,故名。还有杨、陈、刘、罗、朱等姓。彭家岭位于哲村西偏南1.2公里山坡上。31户,165人。下土布朱氏族谱大庸于清乾隆间,由福建徙居于此。还有万、张、周三姓。此山原属彭姓,故名。后朱姓继居,仍用原名。新甫大队位于欧里南7公里山坑中,属半山区。东邻仙坑水库,西北与分宜双林交界,南靠分宜湖泽。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09户,646人,耕地656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六保。解放初属观巢区堎背乡第六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新甫、仙坑、庄上3个初级社组成新甫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新甫大队。1968年并为堎背大队,1973年又分出为新甫大队。新甫大队驻地。四周山峦起伏,南靠南告林场,北邻天脚上林场。29户,195人。廖氏族谱昆德于清康熙年间,偕弟昆明由福建龙崖洲山塘徙居于此。还有廖、刘、徐三姓。兴村时搭棚而居,名新棚,后改新甫。月形紧连新甫东0.3公里山坡上。19户,95人。廖氏族谱昆德后裔于清光绪间,从新甫分居于此。李姓从观巢小县迁此。以山坑形如弯月得名。大禾陂位于新甫东南0.5公里许,傍仙坑水库上游山下。30户,151人。喻北古钷村李氏族谱陡于宋雍熙间由朋田徙居观巢小县,清康熙间,同叔叔县分居于此。村前筑有水陂,灌溉大禾田(即晚禾田)故名。张家位于新甫东南1.5公里山坡上。10户,74人。银矽张氏族谱兴雷后裔于清康熙间由喻南白沙徙居于此。烟棚位于新甫南偏东1.8公里山下。9户,45人。廖氏族谱日栋于清乾隆四十年间,由县城徙居于此。黄、李二姓后入。兴居时搭棚而居,故名。朱家位于新甫南偏东1.8公里山下。14户,68人。沛国朱氏族谱世衍于清乾隆五年由县城徙居于此。堎背大队位于欧里南偏西3.5公里山坡下。东南傍观巢公社,西邻新甫大队,北接哲村大队,仙坑水库渠道流经全境。辖16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334户,1661人,耕地2288亩。解放前夕属观巢区欧里乡第四保。解放初属观巢区堎背第四农民协会。合作化时由堎背一社、二社组成堎背高级社,公社化时由轩为堎背大队。堎背大队驻地,位于宫子岭山下,以村背山岭而得名。185户,947人。栎溪张氏族谱子光于唐天宝十四年间,偕弟子贵、子烈,从姑苏徙渝邑栎口。传至益中,于宋太宗间,由栎口徙居于此。黄、杨二姓后入。锅炉下位于堎背西偏北1.2公里官子岭山下。12户,53人。村西驻有仙坑水库管理所。栎溪张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堎背分居于此。原名棚下,因起锅炉铸造农具,更名锅炉下。桥头包括(上下桥头),位于堎背东偏北0.6公里平地上,溪水环绕。34户,143人。栎溪张氏族谱清嘉庆间,从堎背分居于此。村旁有一桥,故名。龙江位于堎背1.5公里,居山下,东与观巢公社交界。46户,222人。何氏族谱清初由新淦县清水洲徙此。黄姓后入。村前有一江,内长芦苇,得名芦江。后演变为龙江。一说小江曲流似龙得名。牛麻坑位于堎背东偏南1公里处山坑里,南邻观巢公社。6户,27人。林姓于清道末从洲上迁此。以牛马放牧于此,原名牛马坑,建村后更名为牛麻坑。洋家棚位于堎背西南1公里官子岭山下,南靠仙师庙水训。10户,39人。栎溪张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堎背分居于此。始居杨姓,名杨家棚。张姓继居,改为现名。石灰窑位于堎背西南2.3公里山坑中。14户,71人。喻西黄氏族谱庚福于明崇祯间,由闯银山岗黄家徙居万安。清同治间从万安分居于此。何姓后入。该处原有石灰窑,故名。瓦屋下位于堎背西南2公里山坡下。3户,13人。喻南大路罗氏族谱才泫于明正德四年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院感手卫生考试题及答案
- 家装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 21、应用问题(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浙教版
-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成本效益分析报告
- Unit12 I can swim(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一起)英语一年级下册
- 第十八节 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人音版
- 广东省惠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 地球的公转说课稿
- 电视应急采访预案(3篇)
- 电气室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印刷技能大赛题库及答案
- 第十三章 三角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司法局招聘司法所协理员历年考试试题与答案
- 右江盆地低温金、锑矿床热液石英:显微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的成矿密码
- 致敬 9.3:一场阅兵一部民族精神史诗
-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案
- GB/T 43355-2023塑料和其他无孔材料表面抗病毒活性的测定
- 公共关系学授课教案
- 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 可测试性设计
- 快速跑--弯道跑教案
- 清洁生产培训(共108页).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