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胃痛,【正名】,一、病名本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涉及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 临床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正名】,二、病名沿革 胃脘痛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月真 胀,胃脘当心而痛。”唐宋以前文献中胃痛与心痛不分,常统称胃心痛,心胃痛等,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为胃脘痛。,【正名】,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心腹痛中列有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以上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正名】,宋之后医家对此提出质疑如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说:“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金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使胃脘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正名】,清顾靖远在顾氏医镜中指出“胃脘痛,俗呼心痛。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心相近,故经亦言胃脘当心而痛。”将心痛与胃脘痛明确区分开来。,【析理】,一、历代论述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有关,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胃脘当心而痛。”,【析理】,宋陈无择重视三因致病,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曰:“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饮食劳倦,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疰,变化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析理】,朱丹溪强调郁热所致胃痛, 如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胃脘痛者,或因身受寒气,口得冷物,郁遏阳气而不得上升也;或因胃脘素有顽痰死血,阻滞怒气而不得条达也。然寒冷自外而入,初则是寒,郁久变热;怒气自内而起,始终俱是热也。”,【析理】,张景岳重视寒邪所致胃痛, 在景岳全书心腹痛中提出“(胃痛)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景岳提出了胃痛的辨证方法有“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虚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析理】,清叶天士则提出久痛入络,胃络血瘀是胃脘痛的重要发病因素, 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认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胃为阳土,非柔润不肯协和”,指出胃阴虚亦是胃脘痛的重要病因,治疗当以通降为主,用药以甘凉为宗。,【析理】,近代医家大多认为胃痛的发生, 主要由 外邪犯胃、 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和 脾胃素虚 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二、新说探讨 (一)重视肝郁胃痛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后世医家多趋之, 如叶天士提出“壮年面色萎黄,脉濡小无力,胃脘常痛,情志不适即发,或饮暖酒暂解,食物不易消化。脾胃之土受克,却因肝木来乘。怡情放怀,可愈此病。” 明秦景明认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思日积,气不宣行,则气滞而成痛”。,近代中医重视情志因素,认为肝疏泄失常导致胃痛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滞而痛;一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而致胃痛。 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使胃液分泌增加抑郁则使胃液分泌减少;情志刺激,精神因素,可引发应激性溃疡或慢性胃炎。,(二)强调饮食伤胃说 黄帝内经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因素与胃肠疾病关系密切 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心胃痛中明确指出:“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博,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杂病广要胸痹心痛也有“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的记载。,引起胃痛的饮食因素很多,除传统中医认为的饮食过冷、过热、过甜、过咸、过酸、过辣、生冷饥饱、饮酒无度等因素外,近代中医还重视药物、吸烟等胃黏膜损伤因子。如长期服用水杨酸盐、保泰松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剂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能损伤胃黏膜,造成黏膜的炎症、充血、糜烂、损伤:,长期吸烟,烟草酸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也可通过胆汁反流致病; 此外,饮食不洁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损伤经久不愈,或口腔、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灶的细菌、毒素,吞咽入胃,长期刺激损害胃黏膜,也可引发慢性胃炎或溃疡。,(三)慢性胃痛多属邪实正虚,虚实夹杂 慢性胃痛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概由急性胃痛迁延转化而来,其病理因素为气滞、郁热、湿热。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指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一般初起在气,以胀满多见,久则入络,影响血行,导致血瘀胃痛为患。,慢性胃痛除气滞、郁热、湿热、瘀血等邪实外,尚有正虚的一面。 胃主受纳,受纳失常,胃弱气虚最多,胃阴不足也不少见。 胃为阳土,性喜柔润。,现代医家认为导致胃阴虚的因素约有以下四种: 一是禀质木火偏胜,烦劳郁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燔灼胃阴; 二是素体阴虚,或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热燥邪,劫耗胃阴; 三是五味偏胜过食辛辣温燥之品; 四是误治,如辛散劫阴,燥热助火等。,【论治】,一、治疗思路与方法 (一)按初久论治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胃脘痛中说:“(胃脘痛)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说:“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并在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论述了老年人胃痛的治疗原则“积着于胃,脘中痹痛,高年宜和不宜攻”。由此可见胃脘痛初病和久病的治疗原则不尽相同,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作用。,(二)从肝治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胃脘当心而痛。”可见肝气不疏是胃脘痛的重要病因。明王肯堂在医统正脉全书胃痛中提出“气郁者,疏肝健脾为主,理其气而痛自止也,” 叶天士提出了“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强调了情志因素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中提出“凡醒胃必治肝”,深得治胃要旨。 近代名医沈仲丰亦提出“胃病治肝,腹病以通为补,可谓本病治疗关键所在”。,(三)以通为用 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性以降为顺。若因病邪犯胃,胃失通降,气机失调,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胃气上逆,轻则嗳气恶心,重则呕吐频作。 故治疗以通降为先,通则不痛。 然通之法有消食导滞,辛开苦降,温胃散寒,补虚健脾,解表通里等法,未可拘泥于泻下一途。,(四)活血化瘀 “胃痛日久,治在血分”。胃脘久痛不愈,必有瘀血阻滞脉络,临床不可仅局限于要有明显的血瘀见证, 根据久痛入络之说,但见胃痛日久,即要考虑活血化瘀药的运用。 治疗应遵叶天士“瘀血积于胃络,宜辛通瘀滞法”之原则,用活血化瘀法以除陈莝。,(五)温胃健脾 清代高秉钧认为“痛疼不止者。惟和气血调经脉,其痛自止;更以养气血,健脾胃则无不效。”若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若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治疗宜温胃健脾,则胃痛自愈。,(六)养阴益胃 叶天士所谓“胃为阳土,非柔润不肯协和”,使之养胃阴多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常用方法有清养悦胃法、甘凉濡润法、酸甘济阴法、甘缓益胃法等。,二、临床治疗进展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因其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辨证论治胃脘痛的治疗 2专方治疗经方治疗,1辨证论治胃脘痛的治疗, 古人有“通则不痛”的原则,“通”的治法包括 疏肝行气法、 益气健脾法、 清热化湿法、 活血化瘀法、 清肺宣降法等。,吴洪章认为肝胃不和是导致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理,运用疏肝和胃法为主,治疗本病100例,方用柴胡疏肝饮加减。 傅远忠等用四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型105例,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86.1%。,洪杰斐以清热燥湿、消痞和中为治,用藿连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近期治愈49例,显效15例,有效l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优于硫糖铝和丽珠得乐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龙其德等认为本病以脾胃虚损为本,虚寒夹瘀是其主要病理变化,治疗宜温中祛瘀为大法。自拟温胃化瘀汤(党参、焦白术、炮姜、陈皮、川木香、黄芪、佛手片、台乌、白及、田三七、茯苓、炒蒲黄、甘草)治疗本病57例,止痛起效快,不复发。,段庆银根据肺胃之气均具下降的特性,从肺着手,用清肺宣降的杏芩青蒲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并与果胶铋组相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解郁-柴胡疏肝散加减。 (2)脾胃虚弱证-温中健脾,益气和胃-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3)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和中醒脾-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 (4)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络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5)胃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活血化瘀-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1)肝胃不和证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延胡索、甘草)。 加减:偏寒者加高良姜或乌药;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胀甚者加广木香、砂仁;吞酸者加煅乌贼骨、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金铃子。,(2)脾胃虚弱证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广木香、砂仁、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 加减:腹胀便溏者加炒扁豆、薏苡仁、莲子肉;食后腹胀、嗳气者加香橼、佛手、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寒气盛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3)脾胃湿热证 治则: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黄连、黄芩、白蔻仁、蒲公英、生薏苡仁、法半夏、茯苓、厚朴、甘草)。 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大黄、枳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佩兰: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4)胃阴不足证 治则:养阴益胃,和络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太子参、麦冬、生地、栀子、当归、金铃子、白芍、甘草、绿萼梅、八月扎、香橼皮、鸡内金)。 加减: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便干结者加玄参、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5)胃络瘀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后下)、砂仁、三七粉、延胡索、郁金、枳壳、炒莪术)。 加减:偏实热者可加大黄、金铃子;偏寒者加肉挂、乌药;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生地、白芍、百合;黑便者加血余炭、阿胶(烊)。,(6)脾虚气滞证 治则:健脾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党参、白术、茯苓、郁金、蒲黄、五灵脂、九香虫、丹参、甘草)。 加减:痛甚加延胡索、皂角刺;偏寒者加肉桂、乌药;空腹痛伴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腹胀疼满,嗳气频繁者加厚朴、苏梗、香附;大便稀溏者加桂枝、炮姜;大便秘结者以枳实易枳壳,加莱菔子、槟榔片、肉苁蓉。,2专方治疗 经方治疗: 彭卫观察了伤寒论中的经方合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选择符合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患者145例,对照组予雷尼替丁和吗丁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化裁),疗程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内科学分为: 1) 寒邪客胃, 予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 肝气犯型, 予柴胡疏肝散加减。 3) 湿热中阻, 予清中汤加减。 4) 饮食伤胃, 予保和丸加减。 5) 瘀血停胃, 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 脾胃虚寒, 予黄芪建中汤加减。 7)胃阴亏耗, 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薛堂语观察了中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治疗组60例全部用中药治疗,对照组50例全部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10例;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38例,无效8例。,王钢等观察了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将9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剂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单方加减: 陈丽鸽用柴胡纵横汤(柴胡、木香、郁金、枳实、白术、茯苓、半夏、当归、川芎、神曲、甘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6例。 王其然用连萸蒲南汤(黄连、吴茱萸、蒲公英、南沙参、木香、砂仁、炒枳壳、山楂)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 高洁用胃痛散(党参、石菖蒲、郁金、枳壳、乌药、厚朴、大腹皮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0例。,朱晓等选择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且幽门螺杆菌(Hp)阴性的患者,采用健脾益气、化湿理气通络的自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总有效率95.6%,显效率60.O%;对照组用丽珠得乐治疗,总有效率76.9%,显效率2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拟方治疗: 王正娟等自拟胃活通络散(黄芪、延胡索、五灵脂、白芍、田三七粉、枳壳、茯苓、炙甘草、乳香、没药、黄连)治疗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朱怀远采用自拟枳芍左金加味汤(枳壳、白术、白芍、生甘草、吴茱萸、黄连、川楝子、延胡索、炒麦芽、苏梗、半夏、青皮、陈皮、生姜、大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7例,结果显效62例,好转19例,无效6例。,李燕等自拟参砂公英汤(党参、蒲公英、砂仁、红花、白芍、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结果治愈49例,好转1 9例,未愈5例。 杨扩美观察了自拟丁连香枳异功汤(丁香、黄连、木香、枳壳、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将104例脾虚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西药对照组(硫糖铝片1g,1日3次;黄连素片0.3g,1日3次)5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7%。,中成药治疗: 张正元用胃宁颗粒剂(法半夏、黄连、吴茱萸、党参、八月札、三七、黄芪、蒲公英、白芍、甘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治愈率为88.33%,显效率为95%,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德诺兰联疗法)分别为64.44%、75.56%、95.56%,两组间治愈率、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杨焱等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服用猴菇健胃胶囊,对照组30例服用气滞胃痛冲剂,结果表明,猴菇健胃胶囊能较好地改善胃脘痛、腹胀、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张荣华等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采用四方胃片(乌贼骨、浙贝母、黄连、川楝子、柿霜等)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胃乐胶囊(甘草、木香、白及等)治疗,疗程为1个月。 结果四方胃片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87.88%,对照组73.33%;治疗组中证候改善显著,四方胃片治疗本病具有疏肝和胃、制酸止痛的功效。,朱爱群等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给予胃乐舒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养胃冲剂,疗程均为6周,结果两组消化道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组缓解上腹饱胀、上腹痛、嗳气等症状,胃黏膜的炎症改善有效率,活动性炎症消失率,Hp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轻微。,(二)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1辨证治疗(辨证分型治疗 ) 2自拟方治疗 3单味药抗Hp,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 部对吻溃疡,1辨证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报道较多。 余在先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溃疡的局部表现按照中医外科疮疡辨证分型,分为湿热壅滞、寒湿阻滞、湿阻瘀滞3型,分别使用相应方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李俊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活动期证型的探讨来认识该病的中医病证本质,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脾虚胃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5型,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其中以脾虚为本,肝郁、湿热、胃热为标。,王明如通过研究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认为脾胃湿热肝郁气滞者Hp感染率最高胃阴亏虚次之,脾胃虚寒最低。 贾冈新认为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组成结构,治疗上必须注意气血并调、燥湿相济、凉润通降、健脾化湿相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 年重庆),肝胃不和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脾胃虚寒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黄芪建中汤加味 胃阴不足健脾养阴,疏肝益胃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寒热夹杂清补兼施,寒热并用 三黄泻心汤合理中丸加减或半夏泻心汤 瘀血阻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1. 肝胃不和证 主要证候: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 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 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脉弦。 次要证候: 口苦; 胸闷食少; 性急易怒;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 项,或主证第1 项加次证2 项。,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柴胡、炒白芍、炙甘草、枳壳、川芎、香附、沉香、郁金、青皮、川楝子) 。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三七粉(冲服); 嗳气明显者加沉香、白蔻仁(后下) ; 苔厚腻者加厚朴、薏苡仁; 伴反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2. 脾胃虚寒证 主要证候: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 空腹痛重,得食痛减; 泛吐清水; 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次要证候: 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 纳呆食少;便溏腹泻; 脉沉细或迟。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 项,或主证第1 项加次证2 项。,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黄芪、桂枝、白芍、高良姜、香附、广木香、炙 甘草、饴糖、生姜、大枣) 。 加减:吐清水明显者加姜半夏、陈皮、干姜; 反酸明显者加吴茱萸、乌贼骨、瓦楞子; 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炮姜炭、白芨、仙鹤草、 地榆炭,3.胃阴不足证 主要证候: 胃脘隐痛或灼痛; 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 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次要证候: 口干舌燥;纳呆干呕; 失眠多梦; 手足心热; 小便淡黄; 脉细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 项加次证2 项。,治则:健脾养阴,疏肝益胃。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麦冬、炒白芍、甘草、生地、玉竹、石斛、香橼、柴胡、生山楂) 。 加减: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柏子仁; 反酸嘈杂者加瓦楞子、浙贝母; 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太子参; 舌红光剥者加玄参; 伴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皮,4. 寒热夹杂证 主要证候: 胃脘隐痛或胀痛,喜温喜按; 口苦而淡;呕吐酸水; 舌淡或淡红,体胖有齿痕,苔黄白相间或苔黄腻。 次要证候:口干失眠; 大便时干时稀; 小便淡黄; 脉细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2 项。,治则:清补兼施,寒热并用。 方药:三黄泻心汤合理中丸加减或半夏泻心汤(黄芪、黄连、黄芩、白术、桂枝、白芍、炙甘草、陈皮、佛手、丹参、半夏、枳壳) 。 加减:胃寒明显者加高良姜、香附; 胃脘痞满、纳呆者加干姜、砂仁; 反酸烧心等热象明显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5. 瘀血阻络证 主要证候: 胃脘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处不移; 胃痛拒按,食后胃痛加重;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 次要证候: 胃痛剧烈,可痛彻胸背,肢冷汗出; 呕血或黑便史; 脉涩或沉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 项。,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索、三七粉(冲服) 、郁金、枳壳、川楝子) 。 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泛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 瘀热者加赤芍、大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2.脾胃虚弱(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3.脾胃湿热证-清利湿热,和胃止痛-连朴饮 4.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益胃汤 5.胃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1. 肝胃不和证 主症:胃脘胀痛,遇情志不遂加重;脉弦。次症:嘈杂嗳气频繁反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木香、麦芽。,2.脾胃虚弱(寒)证 主症: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 次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泛吐清水纳呆食少便溏腹泻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高良姜、香附、党参、白术、茯苓、陈皮、乌贼骨、白及。,3. 脾胃湿热证 主症: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苔黄厚腻。 次症:身重困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和胃止痛。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栀子、芦根、茯苓、薏苡仁。,4. 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隐痛或灼痛;舌红少苔。 次症:饥不欲食;纳呆干呕;口干;大便干燥;脉细。 治法:养阴益胃。 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生地黄、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佛手、白芍、炙甘草、百合、玉竹。,5.胃络瘀阻证 主症:胃脘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次症:夜间痛甚;口干不欲饮;可见呕血或黑便。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药物:生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当归、白芍、川芎、香附、延胡索、甘草。,中医内科学分为: 1) 寒邪客胃, 予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 肝气犯型, 予柴胡疏肝散加减。 3) 湿热中阻, 予清中汤加减。 4) 饮食伤胃, 予保和丸加减。 5) 瘀血停胃, 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 脾胃虚寒, 予黄芪建中汤加减。 7)胃阴亏耗, 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2专方(包括经方或自拟方)治疗 徐建好运用固本生肌敛溃汤(黄芪、蒲公英、云苓、乌贼骨、炒白术、甘松、白及、浙贝母、黄连、木香、吴茱萸、炙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7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 韦麟认为该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复杂性的特点,故治疗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饴糖、大枣、蒲公英、连翘、白及、黄连、炙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治愈45例,好转5例。,蔡慧卿认为该病的病本是脾胃虚弱,“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气虚无力推动气血,或脾胃气滞,血行不畅致胃络瘀滞,故气虚血瘀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机,运用胃疡汤(黄芪、党参、乌贼骨、元胡、白术、丹参、贝母、白及、三七粉、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韦少玲自拟调心养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治疗组予调心养胃汤配合心理疏导, 对照组予法莫替丁口服。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7% , 治愈率为56.17%, 复发率1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13%,治愈率36.16% , 复发率为26.17% , 2 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但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结论: 调心养胃汤配合心理疏导对消化性溃疡有显著疗效, 对溃疡复发疗效优于西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李楠等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130 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病例随机分为2 组,与雷尼替丁等西药对照其疗效。 结果: 治疗组65例, 临床痊愈18 例, 有效45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6.19%, 对照组临床痊愈9 例, 有效40 例,无效16 例, 总有效率75.14% , 2 组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105) 。 结论: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3单味药抗Hp研究 近年来对治疗胃病常用的53味中药,分别对幽门螺杆菌(Hp)进行了抑菌试验。 发现Hp对黄连、大黄、桂枝高度敏感,对乌梅、元胡中度敏感,对三七、厚朴、党参敏感,显示这些中药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黄连主要成分为小檗碱,抗菌谱较广,对Hp抑菌较强,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有解痉作用; 大黄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消除Hp作用,减轻炎症程度改善溃疡部位微循环,有利于溃疡愈合;,三七粉不仅杀菌作用较强,且通过改善胃黏膜微循环而加速萎缩、肠化或增生组织病理逆转。此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徐长卿、地锦草、莪术、黄芩等也经药理实验证实有杀灭Hp的能力。,抗HP的中药研究 高度敏感(抑菌)以清热解毒药为多:黄连(最强)、黄芩、大黄、桂枝、黄柏、丁香、虎杖、桑寄生、大蒜、乳香、炙甘草、左金丸、香连丸 中度敏感乌梅、元胡、旋覆花、丹参、生地、牙皂、大青叶、吴茱萸、地榆、木香 抑菌作用补气、化湿、理气、温阳、活血等,如党参、白芍、石斛、枸杞、厚朴、陈皮、白花蛇舌草、三七、连翘、柴胡、枳壳、枳实、姜半夏、紫花地丁、土茯苓、山楂、高良姜、槟榔、熊胆、逍遥散、黄芪建中汤,中医药在防治消化性溃疡方面有广阔前景,组方思路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中和胃酸以保护溃疡面不再继续受损,常选乌贼骨、瓦楞子、牡蛎、贝母等药; 二是用黏性药物护盖溃疡面,常用白及、芡实、糊精等; 三是补气生肌,增强局部抗损伤及修复能力,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药; 四是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为创面修复提供良好条件,丹参、赤芍、莪术、元胡、三七为常用药; 五是解毒祛邪,杀灭幽门螺杆菌,常用蒲公英、川黄连、皂角刺、金银花、大黄等。,(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治疗 2.专方加减治疗,1辨证论治治疗 殷凤礼将胆汁反流性胃炎分为 脾气虚弱, 胃阴不足, 气阴两亏, 肝胃不和四型, 分别采用黄苠建中汤,叶氏养胃汤,生脉散,小柴胡汤等加减。,王星报道: 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合枳术丸,加半夏、苏梗、槟榔、莪术等; 肝胃郁热型用四逆散合左金丸、枳术丸,加川楝子、青皮、蒲公英、黄芩、大黄等; 脾虚气滞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合枳术丸,加沉香、莱菔子等,兼见中焦虚寒加桂枝、吴茱萸、干姜等,夹寒湿加苍术、厚朴、草豆蔻等; 胆热犯胃型用黄连温胆汤合枳术丸,加蒲公英、槟榔等。 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显效31例,好转2l例。,2专方加减治疗 李康等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柴胡12g,黄芩、半夏、党参各10g,生姜、甘草各6g,大枣4枚。久病兼有瘀血者,加丹参15g;郁热较甚者,加黄连3g;腹胀满者,加枳壳10g;合并溃疡者,加溃疡散1号(三七1g,乌贼骨15g,枯矾0.5g),每次3g,日服3次;大便潜血强阳性者加止血散(大黄lg,白及15g,白矾0.5g),每次3g,日服3次。30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满1个疗程后做胃镜检查。84例胆汁反流消失,2例无变化。,贾元博报道,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本病基本方:柴胡、黄芩、半夏、枳壳各10g,瓜蒌、太子参各15g,桔梗、黄连、甘草各5g,胃脘胀满重加佛手、大腹皮,疼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吞酸加吴茱萸,便秘加大黄,胃黏膜糜烂加地榆,胃溃疡加白及,胆道结石加金钱草,胆道感染加茵陈蒿、蒲公英。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54例,结果显效40例,好转11例。,(四)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药治疗 1辩证论治治疗 2专方专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1.辨证论治治疗 李超林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寒夹瘀、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胃阴虚夹瘀三型,分别治以温中健脾养胃活血化瘀、疏肝理脾和胃活血化瘀、养阴清胃活血化瘀。对照组依据临床症状、Hp阳性及胃酸分泌等情况给予胃酶合剂、维酶素等西药。共治疗346例,两组均为173例,结果中药治疗组有效率89.02%;对照组有效率68.21%。,黄继荣把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以下五型:脾胃湿滞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血瘀型,用失笑散加减。 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化裁。 胃阴亏虚,自拟养阴和胃汤。 结果:临床显效35例,有效33例,无效8例,胃镜病理疗效:显效20例,有效33例,无效23例。,魏道祥将12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三型:中虚气滞型,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 肝胃不和型,方选柴胡疏肝饮加减; 胃阴不足型,方选沙参麦冬汤合一贯煎化裁。每周5剂,70天为1个疗程结果1276例中痊愈457例,显效410例,好转368例,无效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年 1.肝胃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柴胡疏肝散 2.肝胃郁热证-疏肝和胃,解郁清热-化肝煎合左金丸 3.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健脾益气,运中和胃-六君子汤加减 4.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宽中醒脾-黄连温胆汤加减 5.胃阴不足证-养阴生津,益胃和中-沙参麦冬汤加减 6.胃络瘀阻证-活血通络,理气化瘀-丹参饮合失笑散,肝胃气滞证 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 次症: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肝胃郁热证 主症: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脉弦或弦数。 次症: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 治法:疏肝和胃,解郁清热。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牡丹皮、栀子、甘草。,脾胃湿热证 主症:胃脘痞胀或疼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 次症:口苦口臭;恶心或呕吐;胃脘灼热;大便黏滞或稀溏;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 药物: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苍术、厚朴、佩兰、黄芩、滑石。,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舌红少津,苔少。 次症:饥不欲食或嘈杂;口干;大便干燥;形瘦食少;脉细。 治法:养阴生津,益胃和中。 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百合、乌药、石斛、佛手、生甘草。,胃络瘀阻证 主症: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次症: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络,理气化瘀。 主方:丹参饮(时方歌括)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香附、延胡索、三七粉。,韩文功将65 例CAG 分为8型 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加减 脾胃虚弱-香砂六君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加减 饮食积滞-保和丸或枳实导滞汤加减 脾胃湿热-三仁汤加减 胃阴不足-益胃汤加减 胃络瘀血-丹参饮合金铃子散 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 总有效率81 8%。,郑本德 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基本疗法治疗本病, 临证时分以下五种类型: 胃气虚证多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化 裁; 胃阴虚证常用叶氏养胃汤、益胃汤加减; 胃络瘀阻证多予以丹参饮合失笑散; 肝胃不和证用逍遥散、四逆散、柴胡舒肝散等; 脾胃湿热证多用半夏泻心汤合连朴饮。 临床疗效显著,高富贵 将胃阴虚、胃阳虚及胃阴阳两虚3 种证型的CAG 分别予自拟三酸汤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以及益胃汤加减。 结果: 108 例患者中,临床控制75 例(69.4%),临床好转26例(24.1%) ,无效7 例(6.5%)。,苏海东 分为气滞证、郁热证、阴虚证、虚寒证和瘀血证, 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郁热证-左金丸合泻心汤加减治以清热解郁、健脾和胃; 阴虚证-益胃汤加减治疗以养阴益胃、活血祛瘀; 虚寒证-黄芪健中汤加减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瘀血证-桃红四物汤合丹参饮加减祛瘀散结, 取得一定的疗效,徐珊教授分为 脾胃虚弱型-益气健脾-代表方为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肝胃不和型-理气和胃-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 脾胃湿热型-清热化湿-半夏泻心汤、藿朴夏苓汤等。 胃阴不足-益胃养阴-益胃汤、一贯煎等 胃络瘀血型-化瘀和胃-丹参饮、失笑散等,121,以叶酸为对照评价中药辨证方及摩罗丹治疗 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唐旭东,(一)材料和方法,122,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符合胃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诊断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年龄在18-70岁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伴重度异型增生者 有胃部手术史者 长期服用NSAID类药物者 怀疑有胃癌或其他系统恶性病变者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等,用药方案,中医院 治疗组:中药辨证方加减,1日1剂,水煎,150ml/次,3次/日 对照组:叶酸,5mg/次,3次/日 西医院 治疗组:摩罗丹,9g/次+ 叶酸模拟片,5mg/次,3次/日 对照组:叶酸5mg/次+摩罗丹模拟药9g/次,3次/日,疗 程:6个月 合并用药:所有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均不得合并使用其它治疗任何胃癌前病变的药物,摩罗丹,药物组成:百合、麦冬、石斛、茯苓、白术、三七、延胡索、乌药、鸡内金、玄参、当归等18味 功效:采用行气活血化瘀、补益脾胃、滋养胃阴的治疗原则 具有增强胃动力,修复胃粘膜,抑制胃癌变功能 适应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疼,胀满,痞闷,纳呆,嗳气,烧心等症 其他:浅表性胃炎、胃癌手术后的治疗用药,药理药效实验结果: (1)明显稳定小鼠小肠推进率的作用,证实摩罗丹有调节胃肠运动, 提高胃动力的作用 (2)使模型大鼠的胃液ph值降低,游离黏液增多,证实摩罗丹具有保护粘膜,抑制反酸的作用 (3)杀灭幽门螺杆菌(HP),证实摩罗丹可以消除炎症,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保护作用 (4)通过对模型大鼠的给药观察,摩罗丹具有解痉镇痛作用,治疗原则:辨证治疗+活血 (1)肝胃不和证,采用号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黄连6g,吴茱萸1-2g,乌贼骨20-30g,砂仁6g,生甘草6g,三七粉3-4.5g。腹胀甚者加枳壳10-15g,木香10g;便秘不畅者酌加瓜蒌15-30g;饥嘈、反酸明显者加龙胆草6-10g;胃脘疼痛者加川楝子9或10g,元胡10-15g;应用左金丸后有口舌生疮表现者加蒲公英20-30g。 (2)湿热中阻证,采用号方:半夏9或10g,黄芩10g,黄连4-6g,茯苓15g,苍术10-15g,厚朴6-10g,白蔻仁6g,滑石10g。烧心、善饥者加大贝母15-30g;痞满、恶心、纳呆者加佩兰10-15g,砂仁6g,神曲10-20g;便秘者合入小陷胸汤,并酌加枳实或枳壳10-15g,大腹子皮各15g;胃脘疼痛者加川楝子9或10g,元胡10-15g;腻苔转薄后可加三七粉3-4.5g。,128,辨证方药,(3)脾虚气滞证,采用号方:生黄芪15-30g,炒白术15-2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6g,陈皮10g,佛手10-15g,炙甘草6g,三七粉3-4.5g。有肝郁表现者加柴胡6-10g,炒白芍12-15g(柴芍六君子汤);夹有烧心、饥嘈、疼痛者加生蒲黄(包煎)10g,炒五灵脂10g;腹胀、苔腻者选加清半夏9或10g,苏荷叶各10g,或厚朴10g,白蔻仁6g;脘闷、纳呆者加佩兰10-15g,神曲10-15g;体虚易汗者加防风6-10g,浮小麦30g;便溏者加炮姜炭4-6g,炒薏苡仁30g,肠鸣、畏寒者再加干姜6-10g。 (4)胃阴不足证,采用号方:太子参12-20g,麦冬10-15g,生白芍15g,百合15-30g,乌药10g,佛手10-15g,三七粉3-4.5g。伴有阴虚肝郁者加柴胡6g,当归10g;食物难以消化、喜食酸者加乌梅6-10g,生山楂15g,枸杞子15g;便秘者加枳壳10-15g,瓜蒌10-30g,生地10-15g; 气阴两虚者加生黄芪15-30g,生白术15-30g;烧心、易饥者加乌贼骨15-30g,或煅瓦楞子15-30g;胃脘痛者加川楝子9或10g,元胡10-15g。另:有瘀血症状或无明显禁忌(脾虚便溏或苔腻湿阻)者,可酌加莪术9-15g,或再选加白花蛇舌草15-30g,半支莲15-30g。,研究设计,总体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多中心:中、西医7家医院 随 机:分层区组随机 背景病变:规范三联疗法杀灭HP 对 照:叶酸 样本量:383例 盲 法:西医院(摩罗丹 VS 叶酸)双盲双模拟设计 中医院(中药辨证方 VS 叶酸) 盲态评价,多中心RCT技术路线图,三联疗法 杀灭HP,疗效指标及疗效判定,(二)研究结果,134,1.病例纳入情况,2008年3月-2011年3月 共纳入383例患者 其中: 试验组255例 对照组128例 盲态审核后,确定FAS入选383例,PPS入选323例,2.基线可比性,中药辨证方组 vs 叶酸组、摩罗丹组 vs 叶酸组年龄、性别、病程可比,p0.05,【一般资料】,2.基线可比性,【疗效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基线病理组织学、胃镜下粘膜病变、PRO各维度、症状积分可比,p0.05,组内比较,139,3.疗效分析,病理组织学 胃镜下粘膜病变 PRO量表 临床症状,组内比较,140,【病理组织学】,治疗前后比较: 西医院中,摩罗丹改善异型增生 中医院中,中药辨证方改善异型增生、肠化、萎缩,叶酸改善异型增生、肠化 组间比较:中药辨证方改善肠化优于叶酸,组内比较,141,【病理组织学】,中药可改善异型增生、萎缩 叶酸可改善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消失率比较,与叶酸比较,中药(辨证方及摩罗丹)可提高异型增生消失率约5%,注:PP集,卡方值=0.466,p=0.289,142,【病理组织学】,143,【胃镜下粘膜病变】,中药组改善胆汁反流优于叶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摩罗丹及中药辨证方改善出血、糜烂、红斑、胆汁反流均优于叶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PRO量表】,PRO量表各维度积分治疗前后变化:,145,治疗前后变化:两组治疗后各维度积分及总分均较前改善,p0.05 组间比较:PPS分析,中药(辨证+摩罗丹)组改善反流(p=0.011)、消化不良(p=0.047)、总积分(p=0.033)优于叶酸,【PRO量表】,146,【PRO量表】,中药辨证方改善反流(p=0.004)、消化不良(p=0.000)、心理(p=0.008)及总积分(p=0.000)优于叶酸,147,【临床症状】,症状组内疗效:中药及叶酸改善症状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症状总有效率:6个月治疗后,中药组症状总有效率为75.12%,愈显率为38.03%;叶酸组症状总有效率为61.54%,愈显率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8.704,p=0.0330.05) 与叶酸相比,中药(辨证方与摩罗丹)可提高临床症状有效率约15%(p=0.001),148,【临床症状】,摩罗丹组总有效率68.63%,愈显率33.04%,叶酸组总有效率65.91%,愈显率29.55%(卡方=11.064,p=0.0110.05) 辨证方组总有效率83.16%,愈显率44.21%,叶酸组总有效率57.44%,愈显率31.91%(卡方=11.451,p=0.0100.05),149,【临床症状】,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各组主症积分均较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中药改善上腹疼痛(p=0.050)、嗳气(p=0.001)优于叶酸 亚组分析:中药辨证方改善上腹疼痛(Z=-2.399,p=0.0160.05)、上腹堵闷(Z=-2.387,P=0.0170.05)、嗳气(Z=-3.885,p=0.0000.05)优于叶酸,各主症改善情况,在不良事件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不良反应发生例次的比较,150,4.安全性分析,151,4.安全性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实验室指标出现正常转异常和异常转异常,经判断无临床意义或与服药无关 试验组8例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对照组1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152,4.安全性分析,治疗组有4例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 4例患者均是于治疗用药结束后治疗其他疾病,如甲状腺结节切除(1例)、 头晕( 1例) 、心肌梗死( 1例) 、子宫肌瘤切除术( 1例)住院治疗 经判断与试验用药无关,均上报伦理委员会,(3)严重不良事件,153,4.安全性分析,中药治疗组症状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49%(14/255),叶酸对照组为7.81%(10/128),两组无差异 主要包括头晕、大便颜色发绿、胸闷、皮疹、疱疹、便秘、腹泻、腹胀、腹痛、肾区胀痛等 未出现研究者判定和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4)症状性不良事件,2专方专药治疗 李双观察中药治疗组46例,西药对照组43例。中药用加减乌梅汤;对照组用胃蛋白酶、黄连素、维生素Bl等支持对症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8%,显著高于对照组26.1%。 周爱生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为主要治则,方用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结果64例患者中临床痊愈36例,有效23例,无效5例。,王汝新等以消萎灵(黄芪、党参、陈皮、木香、川厚朴、丹参、川芎、牡丹皮、白芍、柴胡、黄连、黄芩、大黄、败酱草等粉碎后水泛为丸)治疗30例,对照组30例以三九胃泰胶囊治疗两组均3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病理及Hp清除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抑杀Hp有效率为90.0%,胃镜检查有效率为800%,病理组织检查显示:消萎灵能明显改善胃黏膜腺体萎缩和黏膜的充血水肿情况,且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孙志广等用益气清热活血方(炙甘草、炒白术、黄芩、薏苡仁、半枝莲、丹参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患者64例,并与和胃冲剂组63例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63.5%)。 张凤武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肝脾不调,虚痞寒热互结,治疗以疏肝健脾、开结除痞为大法,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玫瑰花、蒲公英、黄连、干姜、太子参、石斛、大枣)治疗,结果四逆散加味组治疗效果明显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宝应医院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孜州康定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防城港市检察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矿山救护工初级模拟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4年中国烟草(公司)生产、买卖及相关法规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
- 2024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基础试题库和答案
- 心理咨询师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 消毒液配比及物品消毒专项测试题附答案(保教人员)
- 2025年统计师之中级统计相关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广东社区《网格员》模拟试题
- 广东省惠州市《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公务员考试真题含答案
- GB/T 9797-2022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镍、镍+铬、铜+镍和铜+镍+铬电镀层
- GB/T 33365-2016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试验方法
- GB/T 12750-2006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第11部分:半导体集成电路分规范(不包括混合电路)
- 《乒乓裁判规则规程》考试题库(附答案)
- 依托自主化装备建设分布式能源三联供项目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课件
- 山西省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一览表
- PCB全制程培训教材
- 烟草配送车辆GPS管理方案
- 中图法分类号与中图分类法查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