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doc_第1页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doc_第2页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doc_第3页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doc_第4页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何社林(湘南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郴州 432000 )摘 要:神话虽然具有超现实色彩,但它保留了一些古人观察和反思的方法。我国古代神话资源繁盛,不少神话蕴藏着丰富的旅行因子,是先民旅途中所思、所想、所求的反映,也是他们旅行经验的总结,。本文以一些众人熟悉的神话为例,对古代人们的旅行观念进行了探析。关 键 词: 神话 旅行 因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佛道文化盛行的中国,神话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极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人们追行仙踪。不仅如此,神话还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它是原始先民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证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相当繁盛,不少神话蕴藏着丰富的旅行因子,折射了那时的旅行观念。本文以三则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为例,对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进行了探析。1 神话的本质神话,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神仙、神灵、神怪、神鬼、神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神,故事的情节往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生活常识显示,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神。因此,在探讨神话的本质时,不少学者认为,神话是变了形的远古史话,是蒙昧历史事件的记录,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不自觉的夸大、歪曲和神圣化,使之成为神奇故事。这种见解有一定的道理。德国考古学家亨利施里曼在19世纪晚期就曾根据古希腊神话,找到荷马史诗中所说的特洛亚城,后来他在希腊南部找到了迈锡尼城。把神话当成人类远古史话,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并不能解释纷纭复杂的神话,特别是一些原始朴野的神话。于是有学者持“神话自然说”,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1每一则神话都是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核心,通过想象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如象“女娲补天”类的神话。也有学者从神话的功能出发,认为神话不是只供说一说的空泛故事,而是在原始人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 上述关于神话的种种观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神话本质的某些侧面,对认识神话十分有益,但这也说明神话的复杂性和把握它的困难程度。不过,如卡西尔所言,神话这种看上去最荒诞,最不合于理性的东西,也并非只是一大堆原始的迷信和粗鄙的妄想,并非只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具有一个“概念的形式”、“概念的结构”,因而也就必然具有一个可以理解的意义。2神话并不是按照逻辑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的,而是有其独特的“神话思维”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隐喻思维”,这种隐喻思维同样具有形成概念的功能。神话一方面表现出了先民对世界的茫然,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们摆脱迷惘的不懈努力。神话的主要价值在于将一些先民观察和反思的方法保留至今。它“并非是对自然的一种原始解释,而是原始人精神的现实。”3(作者简介:何社林(1974),男,湖南资兴人,湘南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史 工作地址:湖南省 郴州市 苏仙区 湘南学院王仙岭校区经济与管理系)2 古代神话中的旅游因子我国古代的神话虽然凌散却非常丰富,不少神话与古代人们的旅行活动有关,反映了古人的旅行观念。本文选取了一些我国人们非常熟悉的神话,对蕴含其中的旅行因子进行了探析。2.1巨人化生型神话与古代旅行者的世界身体古代旅行者自然万物的起源感到迷茫。于是他们透过巨人化生神话,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巨人身体各部所化面成。如汉族的盘古神话,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摘自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凤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 摘自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又如阿昌族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讲述这两位男女神,两只乳房变成太阳山、太阴山,摘下喉头当梭子,拔下毛发织大地,脸上流下的鲜血变成大海,女神又用她的肉托起了大地。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巨人化生神话是古民对混沌宇宙自然的认知,他们以拟人的手法,通过参照人身体的各部位,将世界构想成为一个巨大的身体。反映了古代旅行者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宇宙万物起源的原始认识。拟人是指把物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人类心灵倾向于凭各种感官在外界事物中看到心灵本身。拟人论可以说是先民宇宙构想的唯一源泉。“如果太初之时,我们的祖先不将他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拟人化并驯良化,他们可能早已死于对世界的恐惧中”4正是通过把世界比拟成一个巨大的身体,宇宙万物才不再陌生与恐怖,人类才在世上找到立足点,大自然才变得可亲可近。可以说拟人化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是先民确立宇宙及社会秩序的基点。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它正好反映了古代旅行者在旅途中将所见景观拟人化的世界身体意识。通过拟人手法来对世界进行观察与反思的方式,体现出远古中国人对人类、自然万物、天地、神灵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和向往,是“天人合一”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这种世界身体意识也影响着后来人们的旅游观。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神话思维越来越淡,但以拟人的眼光看待自然,却一直是中国古代旅行的一大传统。儒家的“比德”观也是古人旅行中那世界身体意识的体现,它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即使在今天,为了赋予景观神奇的魅力,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人们也常将自然景观身体化,如云南石林中的阿诗玛,丹霞风光中的阳山等等。可见,古代人们神话思维中的世界身体意识对现代的旅游者观赏领略自然风景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2.2共工、愚公神话与古代旅行者对地质、地貌的认识除了对万物的起源感到困惑外,先民对多样的地形地貌也迷惑不解。他们那时旅行的范围显然就已经十分宽广了,以致于他们很早就知道我国西高东低的地貌,但他们贫乏的地质学知识无法对此给予合理的解释。好在神话是他们任意诠释世界的方式。这种地貌的形成,显然不是人力的结果,只有天神才具有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得以产生。“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归焉。”摘自淮南子天文又如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古代旅行者对自然环境的不解而产生的结果。崇山峻岭都是寻常泥土堆积而成,泥土又是能移动搬运的,搬运泥土凡人可以做到,但移动大山又非人力所能做到,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无疑是种假设,结果仍然是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措朔东,一措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北,无陇断焉。”同类的神话还很多,比如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南屯的神话西博山也是讲述众天神合力创造高山的故事。透过此种类型的神话,我们可得知,古人的旅途已十分遥远,只不过他们是以一种“神话思维”来解释所见到的地理。这样的解释能给予古人征服自然的信心与力量,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古代的旅行文化。2.3不死神话与古代的养生之旅有关不死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能找到很多踪迹。山海经中出现了“不死国”、“不死树”、“不死民”、不死山等古人有关长生不死的幻想,这些不死的观念与后来的“长生不老”传说已经有了很多相通之处。书中还出现了能够让死者复生的“不死之药”。 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有记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不过,在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不死神话,莫过于嫦娥奔月。关于嫦娥奔月的原型,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比淮南子早三百多年的归藏中也的两条记载:“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精。”张衡灵宪里有一段稍长的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勿惊勿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是嫦娥奔月神话的完整形态。通过对归藏透露的信息分析,“嫦娥”与“羿”在先秦可能本属于两个不相干的神话系统,在秦汉时期由神仙方士撮合在一起,创造出今天人们熟知的嫦娥弃夫奔月的故事。它也是一个有关养生旅游的神话故事。 在养生旅游的内涵上,古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现代意义上的养生旅游是指在旅游中充分调动身心的积极性,感受自然、体验自然,以追寻身心健康、修身养性为目的的旅游方式。而我国古代的养生旅游则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渴望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仙游。“在早期人类的心灵中,生与死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导致了不死信仰的产生,因为只有不死,才能化解这种矛盾所激起的心中焦虑。”5出于生存本能与对死亡的恐惧,先民对生命十分珍视,他们想尽办法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幻想着神仙的存在,并且希冀能从神仙那里获取永远健康、长生不老的方法,而神仙居住的地方又远离着人世的尘嚣,于是古代的养生之旅仙游活动在长生不死神话的推波助澜下得以产生并获得迅速发展。卡西尔说:“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神话可以被解释为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6 嫦娥奔月神话正是先民规避死亡、希望永生心理与潜意识活动的折射,是先民为解脱死亡的恐惧所作出的想象。“神话是一种传统故事,间接地、部分地与某种具群体重要性的内容相联系”。7既然生死问题从来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嫦娥奔月神话于是成了一种精神力量,向先民预示世间有不死之药及神仙的存在,它满足了人们渴望长生的心理需求,并激励着先民为了成仙而积极开展以养生为目的的旅行活动。正是在这类仙游神话的指引下,古代的仙游之旅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种寻仙之旅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造就了一座座旅游名山,而且还使我国古代涌现了一大批如李白一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行家,为我国旅行史增添了许多传奇、佳话。2.4精卫填海神话与古代的旅行灾难精卫填海这一神话传说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啸)。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在这则神话中,美丽而又性格倔强不屈的女娃溺死海中,但又化而为鸟,以弱小孤单之躯,不停地衔木石填海。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神话。悲剧的产生,作为主体的人需要一个对立面的,这个对立面具有人们不可抗拒的力量。透过这则神话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人与自然激烈的对立冲突。人的对立面是代表自然威力的大海,由于那时人还远远没有与自然抗衡的能力。自然界作为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人们在它身上看到的不是生命的希望,而是生命的毁灭。除了精卫填海外,折射古代旅行悲剧的神话还有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与精卫相比,夸父显的气度宏伟,敢于与太阳竞走,象征了人类与自然对抗的无畏精神。但夸父终究渴死于旅途,成为另一悲剧性的神话人物。“神话众多功能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在对过去的叙述中塑造现在”。8精卫填海是个有关古代旅行灾害的神话,它从侧面反映了先民对旅行与灾害的看法。先民热爱旅行,因为旅行能带给人享乐,先民也惧怕灾害,因为灾害会带来痛苦、甚至死亡。这则神话中,当美丽的女娃乘着小船悠游于海面,正欣赏着大海迷人的风光时,突然惊涛骇浪袭来,随即船翻人亡,旅行带来的欢乐瞬间换成死亡的哀伤,正是这种欢乐向痛苦的急剧转变,才更令人愤怒。小鸟坚忍不拔要填平沧海的志向比沧海还浩大,但她的作为在大自然面前那样的徒劳无功。于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精卫填海神话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它告诫先民不要只顾着沉溺于旅行所带来的欢乐,更要警惕着狂暴自然所带来的灭顶灾难。精卫填海神话所昭示的精神与我国古代“重游”、“慎游”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孝,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不得,把人的生命看得很重。道家则乐生、重生、希望能永生,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这则神话,虽然能给人以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道德力量,但在重视生命的国度,它带来更多的则是反思:在享受旅行快乐的同时,如何尽量避免旅行灾害的发生。“重游”“慎游”观念虽然有碍于我国古代探险旅行的发展,但它却给了古人避免旅行灾害发生的启示。这也正是精卫填海神话功能所在。3 结语:神话虽然具有超现实性的特点,但它却是先民集体意识的反映。从人猿揖别之始,人类就出现了旅行活动,先民的旅行经验,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所求,正是通过神话传说这一途径代代相传,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后人的旅行活动发挥着指导、规劝、甚至激励功能。所以,对神话中的旅行因子加以提炼,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旅行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对发展现代的旅游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3.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7.3 张霞云.神话思维与艺术思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38卷第三期,703.4 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7.5 向阳松.中国创世神话深层结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第31卷第4期,150.6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32.7 Walter Burkert,Structure and history in creek Mythology and Ritual M.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P.23.8 Percy.S.Cohen,Theories of Myth in Man J,New series,Vol.4,No.3(sep.,1969),P349.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