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滑水现象的分析.doc_第1页
关于滑水现象的分析.doc_第2页
关于滑水现象的分析.doc_第3页
关于滑水现象的分析.doc_第4页
关于滑水现象的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滑水现象的分析摘要:车在通过积水层时,可能会发生滑水现象,其危害相当严重。经过对汽车滑水现象的理论分析,讨论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和一些避免措施,以及行车中的操作建议关键词:滑水现象、车辆Abstract:When a car goes through a wet road SUlfate,it would lose its orientation,and the result is veryseriousThrough analysis,we can make a judgement。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vehicle running on a wet road surfaceRelated factors and measures are brought forward in the paperKey words:driving safety;hydroplaning accident;related factors滑水现象:当高速行驶的汽车经过有积水层的路面时,就可能会发生滑水现象。当轮胎在水膜覆盖的路面上高速行驶时,由于流体的压力使轮胎上浮的现象称为“滑水现象”。如果滑水现象一旦发生,就是很危险的。滑水现象发生的原理:如图描述了滑水现象的发生原理。在A区,区域内流体动压力足以把胎面举起,从而使得胎面与路面完全脱离;在B区,轮胎与路面间有薄水膜层,由于水的粘性润滑而使轮胎部分浮起;在C区没有水膜,轮胎完全与路面接触。随着轮胎速度的提高,A区和B区就会沿接触长度扩展,直到胎面与路面彻底分离发生“滑水现象”,此时C区将完全消失,影响轮胎滑水性能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水膜厚度、车速、胎压、胎面花纹几何形状和深度等等。滑水现象分析:以一起“滑水现象”造成的车祸。其运动轨迹如图l所示。在车辆滑水过程中,轮胎受力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图2所示,发生部分滑水现象的状态,图3表示在即将发生完全滑水现象之前,后端部尚接触路面时的状态。这里存在三个区域:第个区域在接触前部为完全上浮区,在此区域内水的流体压力足以把胎面举起,并使之与路面完全脱离;第二个区域表示水大量流散,但仍然留有一层水膜,为不完全接触区,胎面与路面部分地隔开;第三个区域在接触后部,为胎面与路面完全接触的区域。当然,随着速度变化,E述三个区域的相互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提高速度,第一、二区域就会沿接触长度扩展。直到胎面与路面彻底分离,这时轮胎就将发生完全“滑水现象”。图一:滑水后车辆运动轨迹图二:部分滑水现象分析图三:即将滑水时车辆运动状态如果从固定于轮胎轴的坐标来看,路面和水膜以高速向右方向前进。而且水膜变成楔子状,进入胎面内,设胎面为平板状,并且倾角非常小,那么从前。方进入的水被路面和胎面的后端拦住。这时水的流线,如图3中所示,从胎面的两侧流出。在停滞点,水的动压p彤根据伯努利定理为 (1)式中v速度(ms);-水的密度(100kgm3)轮胎胎面的接地压力在中心部为最高,设此压力为p1。,而且等于内压P的155倍,即P1=1.55p (2)若流体压力比公式(2)的P。中心部的接地压力还要高,那么轮胎就会完全浮起来。所以发生完全滑水现象的条件为 (3)考虑到量纲关系,1968年Home得出如下的最小极限水上滑行速度V=635p0.5式中V-速度(kmh);p一轮胎内气压(kPa)。图4为不同气压下的发生滑水现象的最低速度值。滑水现象影响因素:出现滑水现象的起始车速与路面结构、积水深度、轮胎气压、载荷、沟槽花纹形式和磨损程度等因素有关。1)由式(1)可知,速度越高其产生水的动压力将呈平方倍的增长,所以发生滑水的可能也就越高。即使有高级的主动安全设备的车辆,冲过积水层时也未必能化险为夷。因为滑水时轮胎几乎完全浮在水面上,任何ESP、TCS、ABS、EBD装备基本上极难发挥作用。当车速在1 lOkmh时,对干燥路面来说正常,但行驶在积水路面上时,却是足以致命的。2)积水越深,越容易产生滑水现象。试验表明,在混凝土路面上,水层为5ram深时,斜交轮胎在车速80kmh时,附着系数已降为干混凝土路面的14以下(这时的附着系数仅相当于冰雪路面),lOOkmh时附着系数几乎降为零,这时汽车已完全飘在水面上了。对同样的轮胎,水层为1mm深时,情况只是略好一点:车速80kmh时,附着系数降为干混凝土路面的12以下。lOOkmh时附着系数仅为干混凝土路面的18。这说明,即使是薄如lmm的积水层,在车速较高时也会造成惨重的车祸。3)轮胎载荷及结构将直接影响着汽车对地面的附着能力。轮胎垂直载荷增大后,侧偏刚度随垂直载荷的增加而加大;轮胎充气压力对侧偏刚度也有显著影响,气压增加,侧偏刚度增大;同时轮胎花纹的排水能力也非常重要,磨损后的轮胎更加危险。4)部分滑水虽然不会使轮胎完全失去转向控制,但是由于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减少,附着力下降较多,很容易发生侧滑,引起交通事故。避免滑水现象的措施: 1)在有水层路面上行驶时,降低行使车速,绝不能超速行驶; 2)改善轮胎结构,增强附着能力和排水能力;3)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遇到积水路面不可麻痹大意。积水路面行车注意事项:1. 当行驶到积水路段时,如果想要通过,首先需要判断积水深度,特别是深槽路段,在没有了解积水深度时,请勿盲目通过。2. 当积水路面的水位大约高于轮胎的1/2时,请勿冒险直接通过(指轿车),因为在车辆通过时,涌起的水浪可能会高出发动机的进气口,变速箱的排气孔,大灯,雾灯,喇叭等部件,导致内部进水损坏或工作异常。3. 市区内如果要通过较长的积水路段时(如三环路或四环路的低洼路段),建议将发动机转速保持在中低转速,档位置于一挡位置,慢速通过。尽量不要以较高的车速或发动机以高转速强行通过。因为车速过快会冲起水浪,导致车辆进水。发动机保持高转速时,发动机进气口的吸力会很大,如果水位高于发动机的进气口,气缸内就会吸入大量的水,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惯性下,会使连杆弯曲,断裂,严重时甚至会使缸体桶漏,造成严重的损失。 4. 建议通过积水路段时,将发动机转速保持在约2000转左右,档位置于一挡,样既可以避免排气管进水,车身又可以克服水的阻力正常行驶。又因发动机转速较低,所以即使发动机在吸入水时,也会尽可能的使损失降低。 市区的路面是柏油马路,与泥泞路面不同,一般情况下也不必担心发动机转速过低车辆会陷入水中。在通过不熟悉的积水路面时,建议尽可能的沿着前车的行车路线行驶。防止掉入下水井,水坑及下水沟内。5,在安全通过积水路面后,需要多踩几脚刹车,让刹车盘,刹车片及刹车鼓内的水分排干,使刹车系统能恢复正常的刹车性能,尽可能的保证行车安全。参考文献1 庄继德 现代汽车轮胎技术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001.2 Seta E Hydroplaning Analysis by FEM and FVM:Effect of Tire Rolling and Tire Pattern on HydroplaningR JSAE SYMPOSIUM No 01 - 00 2000.3 Allbert,B J. Tires and HydroplaningR. SAE Paper 6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