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阅读要点整理.doc_第1页
八(下)文言文阅读要点整理.doc_第2页
八(下)文言文阅读要点整理.doc_第3页
八(下)文言文阅读要点整理.doc_第4页
八(下)文言文阅读要点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八(下)文言文阅读要点整理八(下)文言文阅读要点整理 1、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个别字词的解释 邹忌修(长)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光彩美丽) 。朝服(穿)衣冠,窥(察看)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表示比较, “与-比谁更”)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 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谁)美?”客曰:“徐公 不若(比得上)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仔细)视之,自以为(认为)不如;窥镜而 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认为美丽)我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对 )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实在)知不如徐公美,臣之(的)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比)徐公。今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 妇左右,莫(没有谁)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受蒙蔽)甚(厉害)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指责)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 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指责,讽刺)于(在)市朝,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有时候)而间(偶尔)进。期年(满 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向)齐。此所谓战胜于(在)朝廷。 二、重要句子的翻译。 1、邹忌 修八尺有余,而 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 2、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 (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 ;(再)照着 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 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 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 者,受下赏。 ” 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 三、文学常识 2 (1)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 。 战国策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辑录,西 汉时,经刘向整理。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定名为战国策 。所 记史实从东周到秦,共 245 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成语:门庭若市:门前和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形容来往进出的人很多。庭,庭院。市,集 市。 四、理解性默写 (1)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 “窥视” ,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者也。 (2) 邹忌认为齐王收到哪些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我。 (3) 齐王颁发的上、中、下赏分别是: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4) 齐王善于纳谏在政治上取得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五、概括本文的中心: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悟出治国的道理,进 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六、简答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 ,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 考”来回答)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 “王曰:善 。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 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说 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又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 ,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 “窥镜 而自视”是为了做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 善于思考的人。 5、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特点?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可以看出他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实事求 是的特点。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充分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第三、四段写齐 王纳谏及齐国大治,写出进谏的成效;从侧面表面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6、本文的结构上有何特殊之处? 本文篇幅短小,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式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 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 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7、邹忌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他们回答邹忌的语气有什么不同?表现他们什么心理? 妻子的话是由衷的赞美之情。心理:发自内心的爱恋;小妾则回答得拘谨勉强。心理:发自内 心的畏惧;客人的语气完全是随口敷衍应付。心理:想要有求于人。 3 8、邹忌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悟出什么道理? 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因此治国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 真话,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9、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邹忌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出人都可能受蒙蔽这个话题,接着由己推论到 齐王,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方面指出“王 之蔽矣”这个结论。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 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另外在语言上 运用了排比句式,造成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王 之蔽甚矣”的论点。 10、由本文可以获得哪些启迪,请用你所知的名言警句回答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 (2)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 ) 2、细柳营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 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 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 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 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 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 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 ,东汉末年改为今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其创作目的在于“究日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书中记载了从传说中 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书、表、本纪、世家、列传。鲁迅线绳 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2、概括本文的中心:本文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将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 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特点。 3、选文第 1 段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点明背景,交代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戊边,为人物展示性格提供舞台。 4、第 2 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表现出了主人公亚夫的什么性格特征?采用了什么手法? 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借助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 性格特点。 5、本文写霸上及棘门军有什么作用? 4 将文帝在霸上、棘门所遇到的情况和细柳驻军的情况作对比,以霸上、棘门来衬托细柳军营军 纪严谨,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阿。 (1)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的是,细柳军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 (2)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 ,而在细柳军营两次不得入,体现细柳军营军 纪严明,只能“按辔徐行”突现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3)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 “将以下骑送迎” ;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 请以军礼见 。 ”突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6、本文人物描写特点? 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 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不多,只有:“传言开壁门”和持兵揖曰:“介胄之士 不拜,请以军礼见。 ”作者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将霸上、棘门军和细柳军对比,描写细柳 军的严明军纪,文帝的赞美,群臣的反应这些侧面描写,有力的烘托了周亚夫的形象。如,细 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 “将军约” ,使人物虽未出场,却已让人感受了军纪的严明和周亚 夫在治军上的威严。 7、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8、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治军严整,军纪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9、写文帝的言、行反应在文中起何作用? 写文帝在言、行,从侧面有力地衬托出了周亚夫令人敬佩的“真将军”形象,同时在结构上起 线索人物作用。 10、细柳营在后世的诗文中经常出现,有何作用?请举你所知道的一首诗 “细柳营”也成为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典故。唐王维观猎诗: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3、古文二则孙权劝学 一、个别字词的解释 初,权谓吕蒙曰:“卿(你)今当涂(执政,掌权)掌事,不可不学!”蒙辞(借口)以 (用)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为(成为)博士(古代研究经学的 最高官职名称)邪!但(只是)当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了解,知道)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认为 )大有所益( 好处 ) 。 ”蒙乃始就学(从师学习)。及(等到)鲁肃过(到)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 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重新)刮目相待,大兄何见(领悟)事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重要句子的翻译。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州的阿蒙了! 5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 的变化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三、文学常识 (1)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有司马 文正公集 。宋神宗时,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反对王安石变法。 (2)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 实。本尽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四、概括文章主旨 孙权劝学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了学习对一个人 不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作用。 五、找出文章中相关对话的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 “不可不学” ,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见关心、厚望。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现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的神态和责备的心情。 (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什么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吃惊又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 而使才略大增的惊人变化。 (5)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才略长进而感到欣喜、自豪。 七、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听从孙权的劝告,从师学习。 5、文中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通过鲁肃惊叹、与之结友,从侧面表现吕蒙才学大增,学有所成。 八、成语 (1)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2) 刮目相待:改变旧的看法,用新的眼光看待。 4、公输 一、个别字词的解释 公输盘为(替)楚造云梯之(这样)械,成,将以(用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出发, 动身)于齐(从),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吗)?”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凭借)子(你)杀之。” 公输盘不说(通“悦” ,高兴) 。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指遵守正义或道德贵发的要求)固(坚决)不杀人” 6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解释)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宾 语前置的标志)有?荆国有余于地而(表转折)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 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 。”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既然这样,那么),胡(为什么)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引见)我于(向)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在)此,舍其文轩(华美的车子) ,邻有敝舆敝舆()破车而欲 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是)何若何若(怎样) 人? 王曰:“必为(是)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富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 糜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 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认为)王之攻宋也,为与 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虽是这样),公输盘为(替)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作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 距(通“拒” ,抵御,防御)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通“御” 。抵挡)有余。 公输盘诎(通“屈” ,折服) ,而(却)曰:“吾之所以(用来-的方法)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离 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圄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矣。虽(即使)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二、重要句子的翻译。 1、 “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北方有一个曾经侮辱过我的人,我希望能够借助您的力量去杀掉他。 3、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牺牲不足的百姓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 4、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知道这个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不可以说是忠诚,进行了劝谏却得不到结果,不能说是坚强。 您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去杀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5、公输盘就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 公输盘多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却一次又一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和以上舍文轩、窃敝舆等行为是同一种情况。 3、 虽杀臣,不能绝也 7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三、文学常识 (1) 公输选自诸子集成 ,作者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宣传“兼爱” 、 “非攻”等思想,反映了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要求和愿望。 (2)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逻 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论辩性很强。 四、概括文章的中心 公输记叙了墨子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兼爱” 、 “非攻”的思想和高 超的论辩技巧。 五、简答 1、请简要概括墨子是如何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类三个步骤:(1)用道理说服公输盘;(2)墨子以理折服楚王; (3)墨子与公输盘进行攻守演练,凭实力取胜,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2、墨子是怎样劝阻公输盘的? 墨子首先巧设陷进,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运用排比句指出公输盘行为与 观点相悖谬之处,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而无法争辩。 3、墨子如何折服楚王的 墨子首先假设不合情理的偷窃行为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然后运用设喻类比,指出楚国 攻打宋国,正是跟这种行为同类,在道理上使楚王折服。同时又将说理辩论转到以实力迫使楚 王放弃攻宋的主张。 4、简要概括墨子辩说技巧的特点? 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请君入瓮) ”的论辩方法,使对方处于自相矛盾之中而无法争辩。 5、有人说墨子这种行为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你认为呢? 为国而努力,不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为道义而战 5、桃花源记 一、个别字词的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把作为职业。为:作为) 。缘(沿着)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不纯。这里指“别的”)树,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 (“落英”,指飘落的花瓣。“英”,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渔人甚异(感到诧异)之 (它,指代所见到的景色)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动词,完了,消失)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阡陌(指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的为“阡”,东西方向的为“陌”) 交通(交错通达)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完全)如外人。黄发(老人)垂 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通“邀” ,邀请)还家,设(备,摆,安排)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自云先世(祖先,前代)避秦时乱,率妻子 (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一县的人,即乡邻)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兼词, 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遂(副词,于是,就)与外人间隔(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竟 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邀请)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外人道(说)也。 ” 8 既(之后)出,得其船,便扶(沿,顺着)向(原先)路,处处志(做标志)之。及 (到)郡下,诣(到去)太守,说如此(这样,指发现桃花源的事) 。太守即遣(派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表示动作行为的最后结果。译为“结果是”)迷,不复得路。南阳刘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愉快地样子)规(计划)往。未果(实现) ,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问路。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二、重要句子的翻译。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 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眼前的奇丽景色感到非常奇怪。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 音。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里边(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 小孩都和悦安逸、自得其乐。 5、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 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 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 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12、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文学常识及整体感知 (1)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名 潜,字 元亮,东晋,时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2)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神龛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 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3) 课文以 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为线索,以 时间先后 为顺序 ,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 再到离开桃源,最后寻找桃花源。 四、理解性默写 (1)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 (2) 写桃花源中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语句是士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 (3) 写桃花源中人民怡然自乐生活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五、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六、简答 1、课文第一些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的景物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迹,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 美好作了铺垫。 2、 、桃花源人见了渔人为什么“大惊”? 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诧异,显示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 3、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桃花源景色优美,士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安宁、 和平。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 民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害怕桃源以外的人知道了这个地方,而来扰乱,破坏他们的平等、 和平、安宁的生活。 6、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但“寻向所志” , “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 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7、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士地肥沃,资源丰富, 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 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 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8、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豁然开朗:开阔而明亮的样子。现在形容开阔而通达的样子或经过思考后一下子明白了。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6、岳阳楼记 一、个别字词的解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古时指(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明年,政(政务)通 10 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扩大)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写 文章)以(来)记之(它,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 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在洞庭一湖。衔(包含)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形 容水势汹涌壮阔) ,横无际涯(际,涯,都是“边”的意思) ;朝晖(日光,阳光)夕阴,气象 万千(形容事物变化多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也。前人之述(记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观赏,看)物之情,得(能够)无异乎? 若夫(像那)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 ,连月不开(放晴) ,阴风 怒号,浊浪排(冲向)空;日星隐曜(光芒,光辉) ,山岳潜(隐没)形(形体,形迹) ;商旅 不行(通行) ,樯(桅杆)倾楫(船桨)摧(折断) ;薄(迫近)暮冥冥(形容天色昏暗) ,虎啸 猿啼。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至于,又如)春和(晴和,和煦)景明,波澜不惊(起,动)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停歇) ,锦鳞游泳;岸芷(小草)汀(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兰,郁郁(形容香气 很浓)青青。而或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完全)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唱和) ,此乐何极(哪有穷尽,哪有尽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光荣,荣耀) 辱(屈辱)偕(一起,一并)忘,把(端)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 ,或(或许)异二者之为 (心情) ,何哉(为什么呢)?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居(处在)庙堂(喻指朝廷。 庙:宗庙。堂:殿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泛指四方各地)之远则忧其君。是(这样)进 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表顺承)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归附)?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二、重要句子的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 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 变万化。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怎么能有所不同吗?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 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 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8、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1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 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9、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 神态了。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 呢? 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1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文学常识 (1) 岳阳楼记作者范促淹,字希文,宋朝(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文正是他的谥号。 (2)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境内,与江西的藤王阁、湖北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 四、理解性默写 (1) 文中表明藤子京被贬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文中具体写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远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 (3) 登斯楼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咸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 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起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 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6) 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 描写岳阳楼的名句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8)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我们自然想到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简答 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文章第二段所描洞庭湖的景色、 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广阔、浩淼的特点。 2、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冷,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明。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 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悲凉和喜悦 的语气调。 3、范仲淹在岳阳楼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 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 个字) 范仲淹 先忧后乐。欧阳修与民同乐。 12 4、 “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用文中句子回答)去国怀乡,忧馋畏饥,感极而悲;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其喜洋洋。 5、 “进”指的是 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 。 6、 “以物喜”照就前文心旷神怡,宠宠辱偕忘,其喜洋洋, “以已悲”照应前文去国怀乡,忧馋 畏饥,感极而悲。 7、 “是进亦忧”中的“是”指代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中,表达作者阔大情怀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8、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有文中句回答)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在文中用“/”给本段分层,并简述每层大意: (1)概括古仁人之心的内涵(2)揭示中心论点(3)对友人的劝勉 11、出自本课的成语 百废俱兴: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7、醉翁亭记 一、个别字词的解释 环(环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许多,各个)峰,林壑(山谷)尤(尤其,特别)美, 望之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而深(幽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 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回:回环) ,有 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修建,建造)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 谓(用自己的名号来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年又最高,故 (所以,因此)自号 曰(叫做)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解释为“在” )山水之 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它,指欣赏山水的乐趣)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云雾,雾气)开,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 朝暮也。野芳(野花)发(开放)而幽香,佳木秀繁阴,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解释为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水落而石出(显露,显现)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在)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应答) ,伛偻(老人)提携(小孩)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捕鱼,捉鱼)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做,引申为“酿 造” )酒,泉香而酒洌(水(酒)清澈)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 做的菜。 肴:荤菜。 蔌:蔬菜) ,杂然(杂乱的样子)而前陈(陈列,摆放)者太守宴也。 宴酣(尽兴的喝酒,畅饮)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 (交互错杂)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苍老的面容)白发,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里形容醉醺醺的醉态)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随)也。树林阴翳(形容枝叶茂 密成荫。翳:遮蔽) ,鸣声上下(鸟到处鸣叫。 上下:指树的上部和下部) ,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表转折)不知太守之(放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乐(感到快乐)其乐(乐趣)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重要句子的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13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光水色中。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有时昏暗有时明亮的变化, (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到溪流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澈。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以他们的乐趣为乐。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 三、文学常识及整体感知 (1) 本文作者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晚年又号醉翁,吉州庐陵(今江 西省吉安市)人,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 ,欧 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的第 二年,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政治 理想以及旷达情怀。 (2)第 2 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外围景色,第二层写醉翁亭的得名。从作亭者谁? 这句话往下是第二层。 (3)第 2 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亭子周围早晚的景色,第二层写亭子周围四季的景色,第三层 写乐无穷。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4)第 3 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滁人游,第二层写太守宴,第三层写众宾欢,第四层写太守 醉。 (5)全文的中心句是醉能同其乐。其中“乐”字贯穿全文。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山路也跟着转弯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并不在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五、理解性默写 (1) 醉翁亭记中写滁州山峰景色的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也。写山间美景的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且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 醉翁亭记中写早晚美景的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 朝暮也。写四季美景的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也。 (3) 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乐的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 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 醉翁亭记中写众宾客宴乐的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14 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一)阅读第 1 自然段 共 16 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