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doc_第1页
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doc_第2页
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doc_第3页
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doc_第4页
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一.关于中国古代散文: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散体文、赋体文、骈体文。狭义:散体文。二.广义上三种散文形式的特征:1.散体文的特点: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征是单行散句,并不特意追求骈偶。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讲求铺陈描绘。2.赋体文特点: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颇为特殊,它既像诗,又像文,兼有诗文二者的特质。基本特征是铺陈,铺叙。3.骈体文特点: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特点有三:着意对偶,辞藻华丽;讲究平仄、声律,多用典故,引古论今。三.不同阶段的散文的发展状态1.先秦散文:散体文蓬勃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最为兴盛。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诸子散文:老子、墨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2.汉代散文:散体文: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论说散文: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赋体文: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归田赋。3.魏晋南北朝散文:散体文:诏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书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陶渊明: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赋体文:曹植洛神赋,左思白发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骈体文:孔稚珪北山移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第一讲 先 秦 散 文先 秦 散 文 脉 络一巫史记事和散文的发展1从卜辞到周易卦爻辞;2.易传的哲理之文;3.山海经的传奇志异之文。二历史散文1.虞、夏、商、周之书未经加工的钟鼎彝器之铭。经过加工的虞、夏、商、周之书尚书。2.春秋战国之史春秋:特点是用笔简练、微言大义;国语:特点是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左传:叙述完整,文笔严密,语言委婉而富有文采;战国策:气势充沛,明快犀利。三诸子散文(私家著书和散文的发展)论语 特点: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语录体春秋战国之交;墨子 特点:讲究逻辑、质而不文 孟子 特点:善于辩论、极有气势 对话体 战国;荀子 特点:引物连类、设喻说理 庄子 特点:汪洋恣肆、想象奇特 独立成篇战国。 韩非子 特点: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第一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巫卜记事和文章的发展1从卜辞到周易卦爻辞:卜辞:中国最早的散文,从现存的文献材料看,是甲骨卜辞。卜辞是这个时代散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后发展为周易卜辞。周易卦爻辞:甲骨卜辞都是片断的记录文字,既不成篇,也不成章,在大量占卜的基础上,产生了多样的占卜方式,出现了专门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周易。周易卦爻辞产生于殷末周初。是那个时代几代的巫卜不断加工补充完成。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比甲骨卜辞更为广阔。2易传哲理之文:周易卦爻辞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逐渐形成定本,而且出现了许多解说的文字,这类文字存在于现在的有七种: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这些解说文字出自于春秋战国一些不知名的学者。这些文章已经不是卜辞那样简短的片断文辞,而是具有严密的推理和完整的结构,形成连贯的文章,这是散文向说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3山海经的传奇志异之文:巫卜之辞向传奇志异方面发展的典型著作是山海经。山海经性质属于巫书,是巫卜之辞向传奇志异方面的发展。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比较驳杂,有上古神话传说,有灵异怪物,是古人依据现实的地理方位又加以自己的幻想虚构所成。这部巫书的基本特征是按地理方位列述物产,无意为文,自成文理,篇幅比较短,用语只在叙述,不事文采和争辩,从句式看,基本是散体。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传奇志怪之文。例文1: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例文2: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鄧林(海外北经)。第二节历 史 散 文一虞、夏、商、周之书1未经加工的钟鼎彝器铭文:商周的钟鼎彝器铭文是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这类文字,从简到繁,反映了这个阶段的散文记事的发展。商朝早期的彝器铭文,是非常短暂的,内容也很简单,都是记事,大多记载的是祭祀、征伐、和赏赐,形式也单一。到了西周,铭文的发展开始繁富,文字繁多,内容也开始复杂,不仅开始记事,而且记言,不仅记言,而且还出现了有表现语气的词汇,出现了修饰用语和韵语。由简单记事到记言,再到兼记语气和修饰语气,这是散文发展初期阶段的一大进步。2.经过加工的虞、夏、商、周之书尚书:今本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是由各代史家的著述,后代有所修改,孔子也曾经对尚书加以修改编定。商书、周书应该是当时的人所著,而虞书、夏书应是后人所造。尚书的特点是多是当时的口语记录,语法结构与后世差别较大,所以通篇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二春秋战国历史之文左传一关于春秋:春秋是记载鲁国的纪年史,它以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有周王室和其他的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其作者是历代鲁国史官,后经孔子编订。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时间内,发生在鲁国和周王朝以及其他诸侯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用词谨严。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称赞孔子编辑春秋的特点:“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二关于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1左传的作者:左丘明。2左传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详尽地记录了春秋252年间(前722468年)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1)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著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的行为。(2)记载了一系列的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人物,并给予一定的褒扬。(3)重视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是左传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4)在对战争的记录中表现出了先进的军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记录的总结。(5)此外,左传中有关灾详、卜筮的记事,是那个时代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基本标志。3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在叙事、写人、语言等方面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后代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左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长于记事。主要特点是叙述完整,文笔严密。(2)左传尤为出色的是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左传描写战争,不仅生动地写出战争中间的各种动态,而且善于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揭示战争的经验教训。(3)左传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便是写人。善于从人物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刻画完整的有发展的人物形象。如晋公子重耳形象,齐国的晏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等。(4)左传的另一个散文艺术是工于记言。其特点是:文章已经从前代的诰、命、训、誓发展为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选文一:晋公子重耳之亡 (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一背景二讲析:1.写重耳出亡的原因以及其在外流亡的经过。2.叙述重耳回国夺取政权的过程以及即位后发生的事情。3.赞美了赵姬贤惠的品德和介之推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行为。重点分析:第一部分中主要描写了以下故事情节:狄国:别隈;卫国:野人与之块;齐国:醉遣;曹国:窥浴;郑国:郑文公不礼; 楚国:楚子求报;秦国:怀嬴挥匜。三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晋公子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这一经过的叙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进而反映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同时也赞扬了重耳作为一国之君的志气、机智和胆量。四艺术特点:1叙述完整,条理清晰,选材布局恰当合理。2情节生动,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3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刻画出了重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性格;也刻画出了其它生动的人物形象:赵衰、狐偃、楚子、寺人披、竖头须等人;几个女性人物形象显得尤为的鲜明突出:季隈、姜氏、僖负羁之妻、怀嬴、赵姬。选文二: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一背景二讲析:1.郑国告急,引出人物烛之武。2.正面展现烛之武见秦穆公,巧退敌兵的场面。3.退秦师之后晋国的表现。重点分析:第二段:烛之武对三国形势的分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地理位置上加以分析。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从利益上来分析。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运用历史事实指出晋君不可信。4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从逻辑推理以及将来事态的发展把秦晋之间的矛盾全部揭示出来。三思想内容:本文写的是郑国在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中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终结,描绘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外交家形象。四艺术特色:1对话运用达到了纯熟的艺术境界。2寓褒贬于对话之中。3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选文三: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一背景二讲析:1秦国出兵袭郑的经过。2秦袭郑不成,灭滑而还。3晋出兵袭击秦国的经过和结果。4战后两国的情况。重点分析:描写了一些战前战后的场景。1晋文公显灵。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晋原轸论伐秦师。6文嬴请三帅。7先轸唾君。8秦穆公素服于郊。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秦穆公、原轸、蹇叔、弦高。三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秦晋两国战于殽的前后经历的叙述,总结了战争成败的原因,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四秦失败的原因:1战争的性质:秦国是非正义的。2从秦穆公身上看:他贪婪、一意孤行、不听从蹇叔的劝告。3从秦军的军队素质上看:轻而无礼。五艺术特点:1从选材上看,文章详略得当。2塑造人物方面,作者没有集中笔力,突出表现某一个人物,而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使每一个人的形象都鲜明生动,跃然纸上。国语一关于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分别记载周王朝以及诸侯国各国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因此名为国语。全书共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郑、晋、楚、吴、越八国的历史。记载的时代大约为(前967前453年)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历史。二国语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三国语内容和特点:1记言为主。2塑造了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当时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较为形象的一些人物形象。3国语包括243则长长短短的故事,有很多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记叙。4国语语言的整体特点是平实自然,明白流畅,但各国文风又有所不同。选文:勾践灭吴(国语越语上)一背景二讲析:1勾践向吴王求和,突出了他痛下决心、希望东山再起的一面。2写勾践为打败吴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休养生息。3写勾践出征灭吴,雪耻复仇。重点分析:第二部分5、6段休养生息所采取的具体的措施:1引咎自责。2采取一系列的抚慰措施。3鼓励繁殖人口。4扶危济困。5礼贤下士。6勤俭节约。7十年不收赋税。三其它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伍子胥、太宰嚭、范蠡、大夫种、越王勾践。四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经过。刻画了一个痛定思痛,希望再造越国的英雄形象。五艺术特点:1详略的艺术。2对话的艺术。战国策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不仅仅是一部战国之史,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战国策在没有经过辑录之前,曾经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不同的名称。西汉时,刘向将所见到的各种版本加以整理、汇编,编辑为一本书。按顺序共记载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顺序,分为33篇。刘向认为这书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因此定名为战国策。二战国策所记载的内容:1战国策基本上是纵横活动的历史记载,是纵横家言论的汇辑。2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总而来说,主要表现为有两种思想倾向:1宣扬的不再是传统的“敬天保民”、“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而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捐礼义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刘向语)。传统讲求仁义,而纵横家讲求权术。这种思想是前此诸书所没有的。2其次,在讲“天”的作用的时候,战国策不再讲敬天、爱民,却反复宣传贵士、重士、强调游士的作用。四战国策的语言艺术特点:1由于这些游士的思想是打破传统的,说话是无所顾忌的,于是形成文章“放言不惮、直言不讳”的语言特色。2战国策游士的游说,常在说动人主,所以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危言耸听。这是战国策的另一个主要艺术特征。3游士游说人主为了达到说服的效果,其情感往往慷慨激昂,情感强烈,所以形成文章,也形成了气势雄壮、纵横驰骋的艺术效果。4游士庭说诸侯,并不是泛泛说理,他们还旁征博引,引譬用喻,大量用典,列举事实,所以语言表达极为具体形象。选文一:苏秦始将连横一背景二讲析:1游说秦王,主张连横,遭到拒绝。2刻苦读书,继而主张合纵抗秦,得以成功。3指责了苏秦富贵之时,家人的庸俗世态,揭露了世态炎凉的现状。三艺术特点:1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如大量使用铺陈、排比、夸张、对偶、比喻、对照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哀求、激将、雄辩等论说方法的运用。观察敏锐,方式巧妙。3细致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如对苏秦这个人物的层层深入的剖析。第二章:先秦诸子散文一诸子散文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二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总的发展趋势:由简到繁;即由短小的语录体和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据周密的论说散文。第一阶段(春秋后期战国初期):语录体:论语、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对话式论辩文、专题论文:孟子、庄子;第三阶段(战国后期):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已完善论说文的体制:荀子、韩非子。论语一关于论语:一种观点认为,“论”是论次编纂,“语”是指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语;第二种观点认为,“论”即论说,“语”为语言,即论说的语言,指孔子及其弟子论说的语言。二关于孔子:1生平: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山东曲阜)。其祖先为宋国的贵族,后来没落,因变乱而迁往鲁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2孔子的政治生涯。3孔子的教育活动。三论语的思想体系:论语一书共20篇,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1政治思想“礼”与“仁”。2美学思想“美”与“善”。3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4孔子的文艺思想“诗论”和“诗教”。论语在战国时期有三家论语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现在所用的版本为鲁论语。选文: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先进一讲析:1孔子要在座弟子各言其志。2四位学生所谈的志向。3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志向的评价。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孔门四弟子的谈志以及孔子对他们不同态度的记述,形象地说明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并成功地描绘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大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三艺术特点:1本文是通过五人对话的形式阐明思想主张的一篇完整的说理文,但有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的叙述过程,而且记述形象生动,形同一个故事,引人入胜。2把抽象的说理化做了具体的形象,不仅明确地表达出思想,而且增强了感染力。3以人物个性化地言行和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志趣。4构画了一幅生动感人的春游图。四论语其它名篇: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对时间易逝的感慨。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以“寒”来比喻乱世,用松柏来比喻处于乱世,体现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人格精神。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同上)。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表达乐对颜回深厚的感情和对他安贫乐道的赞赏。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用形象的语言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孟子一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人(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孟轲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孔汲)之门人。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称为“亚圣”。他游说于各国之间,宣扬自己以“德”而王,以仁义征服天下的学说,终不被用,退而著书。二关于孟子:共七篇:腾文公上下;公孙丑上下;梁惠王上下;尽心上下;离娄上下;告子上下;万章上下。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籍,是孟子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仍然属于语录体,但比较论语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三孟子的政治思想:1孟子哲学思想是“性善”论,因而影响到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2孟子还看重人民的力量,提出了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四孟子一书的特点:1孟子基本上为对话体,受论语的影响,但有所发展,每一论题的结构都比论语更加完整,其中不少长篇大论,这对于后代的论说文章有更多影响。2孟子各篇没有标题,今本的标题为后人所加。这一点与论语相同。3善于辩论,并且行文极有气势。全书长于辩论,富于辞彩,因是在王公大人面前抵掌而谈,所以行文巨制,气势磅礴。4孟子文章的又一特点是富于感情色彩,声音笑貌,活现纸上。选文一: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之上)一背景二讲析:1孟子通过以羊易牛之事指出齐宣王具有推行仁政、保民而王之心。2用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实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3说明齐王以武力称霸的欲望是危险的,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4指出了行王道,施仁政的具体的办法。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生动具体地阐释了孟子以反对霸道施行仁政为前提,以“保民而王”为总纲,以“不忍推恩”为基础,以“制民之产”为措施的王道思想。四艺术特点:总体上,本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富于雄辩家的气概。1本文以对话形式说理,对话富于个性,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观点。2富于论辩特色:(1)观点明确,态度明朗。(2)善设机巧,欲擒故纵,引君入瓮。(3)运用譬喻,陈说事理,既生动引人,又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运用排笔、对比、呼告等的修辞手法,使说理更加透彻,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5)文中论证问句特别多,尤其是反诘语气和设问句的运用,使论点更加明确突出,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庄子一关于庄子:庄子生平: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活于大约前369年283年左右。比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后来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一生贫困。庄子一生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1生卒年代。2故里属国。3身世生平:贫穷、清高与交友。二关于庄子:庄子一书,现为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又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三庄子的哲学观、政治观和美学观:1庄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与“游”2庄子的生死观和政治观“忘”与“化”与“无为”;3庄子的美学观“自然无为之美”。四庄子寓言的分类:1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浊,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2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他关于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标举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3、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选文:逍遥游一讲析:1庄子列举一系列“有所待”的现象后提出了自己“无所待”的观点。2庄子对“无所待”的境界作具体的论述。3通过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以庄子之口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重点讲析:有所待与无所待小知不及大知 蜩与学鸠鹏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惠蛄楚之冥灵者,大椿树 都是有所待的小和大 鹏、野马,尘埃、芥、舟 以物比人宋荣子 以人比人列子 也都是有所待的无所待:乘天地之气 御六气之辩 无所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游于无穷 二中心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神人形象并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三艺术特点:1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推论中心论点。2这是一篇论说文,以议论为中心,又融叙述、描写为一体,写法多变,不拘一格。3文章中比喻丰富,涵义深奥,堪称“诸子之冠”。4结构上:结构散漫,内在逻辑严密。5本文创造出了雄奇开阔的意境。6、语言方面:诡谲夸诞,洸洋自肆。四其它篇章:除了以上在逍遥游当中体现出的艺术特点,还有在其它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其他的艺术特色:1异趣横生的语言:惠子相梁(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雛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知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之上也。”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2庄子抒情性的文字写的深沉、凄迷,感人心肺。如山木篇中,描写送人远行的情景:“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则阳中抒写对故乡的眷念:“旧国之都,望之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十九,犹之怅然。”表现出庄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五 庄子散文的总体艺术特征:1诡奇怪诞的构思。2雄奇开阔的意境。3变幻神奇的笔法。4异趣横生的语言。5含蓄感人的抒情。6庄子议论性的文字往往融说理于叙事、抒情当中,文势奔腾跌宕,音调铿锵,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第二讲:汉 代 散 文一汉代散文脉络秦代散文:李斯谏逐客书,吕不韦吕氏春秋;汉代散文:散体文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论说散文:贾谊过秦论;赋体文散体大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二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2献纳辞赋的风气。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4游学游宦的兴盛。 三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推崇“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4批判和赞颂的更迭。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6从浪漫到现实。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一章:史传散文史传散文和历史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传散文,它们大多是以记言或者记事为主,人物描写只是在记事记言过程中兼而为之地现象。史传散文是在汉代兴起的一种散文的创作形式,先秦的同类散文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但是汉代的历史散文则出现了形式上的变化,它是以“传”的形式来记叙当时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传”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司马迁的史记则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为中心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史传文学的产生。史记一关于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1出生地为现在的陕西韩城。2家学渊源以及师承:(1)司马迁远祖世代做天官和世典周史官。(2)受学董仲舒。(3)问故孔安国。3三次壮游:(1)20岁(前126年)曾经到东南一带。(2)35岁:(前111年)出使西南夷少数民族地区。(3)前110年:参加泰山封禅大典。4李陵之祸:公元前98年。宫刑:“宫淫刑也,男子割腐,妇人幽闭。”报任安书:“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古人云:“刑不上大夫。上大夫有罪,则赐自杀,不致加刑以辱之。”三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万字。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中国史传文学的产生。四史传散文史记具有的独有的审美内涵、特征和意义。1首先,它最令人瞩目的是那种宏大的、广阔的、深邃的、高远的历史视野和纵横古今、雄视百代的壮伟气魄。2史记作为史传文学,其突出的特色是它鲜明的写实精神。3、史记不仅重视随事写人,而且尤其擅长借事抒愤,因人表情。选文一:项羽本纪一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项羽一生从起兵反秦到称霸天下直至兵败垓下的经历,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出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形象,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欲以武力征服天下,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二讲析:1介绍了项羽的出身、性格和起义的经过。2巨鹿之战表现得是一个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形象。3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疏于计谋,就此失势。4楚汉相争,项羽逐步走向失利。5、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6、作者对项羽的评价,肯定其灭秦之功,批评他不行仁义,而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三重大历史事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巨鹿之战:项羽: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鸿门宴:项羽:勇武坦率之余却谋略不足;任性行事、刚愎自用、残暴无道;刘邦:怯懦无能却又有机智,侧面写他贪财好色;张良:胸有成竹而又沉稳;范增:老谋深算,但过于急躁;樊哙:豪爽而强悍。四两处经典描写的历史事件赏析1鸿门宴项羽入秦、曹无伤反间、范增议论(急)项伯夜访、沛公约婚、张良出策(缓)刘邦谢罪、项羽心软(缓)范增不依、项庄舞剑 (急)樊哙闯帐 (急)沛公如厕出逃 (缓)张良献璧、范增摔璧 (急)。2项羽之死四面楚歌绝别虞姬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敌人1垓下之围抒情。节奏纡缓,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徴之声,形成呜咽深沉的境界。2东城快战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3乌江自刎抒情、叙事相结合。拒渡、赠马、赐头。江畔陈词,羽声慷慨,表现了他不苟活的英雄气概。 五艺术特点:1本文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集中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来刻画项羽这位气盖一世、骤起骤落的英雄悲剧人物形象。(1)项羽有着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2)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3)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2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1)场面描写。(2)正面刻画、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3)、间接描写来反衬人物性格。(4)、运用对照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不同面貌。3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有许多成语流传下来,被后人广泛运用。选文二:廉颇蔺相如传一讲析:1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2完璧归赵,刻画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经典场景:怒发冲冠,持璧睨柱,徒手晋见。3渑池之会,刻画了蔺相如机智灵活,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的英雄形象。经典场景:相如进缶。4将相和:刻画了蔺相如宽宏大量,而廉颇则勇于改过的两个人物形象。经典场景:负荆请罪。5长平之战:廉颇不受重用,导致赵国大败。经典场景:纸上谈兵。6廉颇客死他乡的结局。二中心思想:本篇本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后面兼有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事迹,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同时也反映出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了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如果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的主题。但本文则主要截选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主要是突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为赵国所立下的功绩,详细刻画了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三艺术特点:1本文截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描写赵国的兴衰史。并且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以几个典型的场景以精雕细刻来加以刻画,使得赵国几十年的兴亡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又充满了生动紧张的故事性。2通过这四个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1)首先,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2)司马迁还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性格。选文三:报任少卿书一背景二讲析:1叙述复信之所以延迟的原因。2叙述自己不配“推贤进士”的缘故。3叙述为李陵事下狱的经过。4叙述自己忍辱负刑。5叙述自己如何完成史记的创作。6写明自己复信时候的心情,首尾呼应。三 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的性格和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恶劣的行为。2反映了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3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四 艺术特点:1艺术手法上,本文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多处运用了排笔、对仗、引用典故、列举、重叠等句式,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思绪涌发,语不中断,急言极论,接连倾泄。既显得内容详实,又显得气势浩荡。2感情磅礴,震撼人心。总结史记艺术特点一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表现手法1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互见法:就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是将一件事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本传晦之,而它传发之。”即在人物本传散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叙述和描写那些与人物相关的矛盾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它传。互见法的好处在于:(1)每个人物传记的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可以保证传记本身的统一完整。倾向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可以使读者使用散见各篇的材料补充本传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3)将有广泛历史联系的人物构成强烈的对照,在对比中突出个性。(4)各传互补,用以表现强烈的爱憎情感,点画人物的精神面貌。(5)、重复累书,用以突出人物的伟大。2细节描写和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合。细节是场面描述情节发展的小单位,是构成故事化的一个零件,司马迁则善于从细节中突出人物特征。又善于从大场面的整体来展示人物全貌,刻画人物个性。所以史记创作中,人物描写大小相辅相成,是创作典型化人物的重要手段。3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1)通过其他人的议论、评价来一针见血地点出人物的特点。(2)通过人物本人的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二史记抒情的表达方式1作者把自己的爱憎态度和感情评价寓于客观事实的叙述当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发表出来。2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独抒胸臆,直发孤愤,明白显露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如对屈原贾生列传的评述。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1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2史记中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3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所崇尚。4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用汉代的白话文来叙述历史事件,还适当地引用当地的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5史记许都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汉书一班固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二关于汉书: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承袭史记而有所改进。全书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改制(23年)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的思想内容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了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代表了汉代统治思想的正统儒家观念。选文:苏武传一背景二讲析:1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不屈服于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遣于北海牧羊。2李陵以旧友身份陈述苏武家中变故,并自道真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终得回归祖国,行前李陵相送,剖明心迹。3写苏武晚年遭遇。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和归汉后晚年的境况,刻画了苏武在匈奴的艰苦处境和极其卓绝的节操,表现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五 艺术特点:1在苏武传中,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行的对比烘托中,表现出人物的正邪之别。2通过描绘事情的经过,具体展现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的形象。3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环境描写。4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的语言。第二章:论说散文西汉的论说散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西汉鸿文:代表作家作品贾谊过秦论;2尊儒之文:代表作家作品董仲舒举贤良对策;3复古之文:代表作家作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4指斥时弊之文:代表作家作品桓谭新论;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选文:过秦论一贾谊生平二讲析:1前半部分写秦之强盛,层层推进。2后半部分写陈胜以卵击石,攻破强大秦国。3最后画龙点睛,指出秦王迅速败亡的原因。三思想内容:这是一篇全面总结历史教训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秦亡的原因为汉朝的统治作出借鉴。文章评述史实,直陈厉害,旨在以史为鉴。这种写法,开“史论”之先河。四艺术特点:全文铺陈夸张,辞采富丽,气势豪迈。有战国纵横之风。政论散文的艺术特征:1文体上,大体以奏疏、议论、书信等形式为主,其涉及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2这个时期的政论散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3论说方式上,铺叙、排比、夸张、反衬、对比、重复、渲染、藻饰等等,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得文章的论述过程如浪似潮,排山倒海,以强大的逻辑和论辩气势,让统治者信服。第三章:赋体文汉赋的发展:1骚体赋(汉初:高祖文景帝武帝):在形式上直接继承屈原楚辞,内容上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怨刺”的传统。对封建社会是非不分、忠奸不明,人才受到压抑的现象予以揭露和批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代表作家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2散体大赋(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汉代散体大赋又称汉大赋。以铺排描写,体制宏大,词采灿烂为主要特征。(1)散体赋的奠基之作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体制的正式形成;(2)劝百讽一 司马相如的游猎之赋: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难蜀老赋等。子虚上林赋是汉代散体赋的成熟、定型之作。司马相如也因此成为汉赋全盛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家。(3)东方朔、扬雄的模拟之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4)班固、张衡的都城之赋。班固两都赋(洛阳,西安)、扬雄蜀都赋、张衡模仿两都赋作二京赋。 3抒情小赋(东汉时期):张衡的归田赋思玄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抒情小赋的艺术特征: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主要抒发对社会政治腐败、黑暗现状的揭露和批判之情。选文一:子虚和上林司马相如生平: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好读书,击剑。因为追慕蔺相如,因此改名为相如。原名司马犬子。1婚姻如意:卓文君。2事业得意。子虚赋一讲析:1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物产。2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3写乌有先生对于子虚的批判,归结讽谏主题。二艺术特点:语言艺术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状描事物的语言词汇。显示了优秀的语言技巧,描摹物态,尤其是对人体美的描绘十分杰出。三 散体大赋的艺术特点:1追求宏大的体制形式。2展示事物奇妙无穷的大的美点。3创造无积无限的想象境界。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散文 一魏晋南北朝散文发展脉络朝代 文学现象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魏代 建安文学 三曹七子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魏末晋初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西晋 太康文学 潘岳、陆机、左思 左思白发赋 东晋 (田园诗)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南北朝 骈体文 孔稚珪 北山移文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与文学。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3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4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5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一章:建安散文建安与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历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一般不只限于这二十五年的文学,而是把曹丕即位,魏代建立到魏明帝曹睿即位后的太和年间也包括在内。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为首领,以“建安七子”为羽翼(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瑒、孔融),加上杨修、吴质等人,形成一个以邺下(河北临漳)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他们在文学上各有所长,相互有密切的交往,有大致相同的创作经历以及相似的创作风格,即“建安风骨”,所以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曹植曹植生平:字子建(192232年)。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以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生活优游(公元220年之前)。1私开司马门;2酒醉不领军命。后期身世飘零。表现在作品上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的两种风格:前期:义气风发,辞彩飞扬。(白马篇)后期:又可以分为两种精神状态。1是曹丕在位时,感情是激愤而直接的。(赠白马王彪)2是曹睿在位时。感情是绝望之后的悲叹。其情感的基调是抑郁而隐晦。(七哀诗)选文:洛神赋一背景二讲析:1遇见丽人洛神,并从各方面刻画她的美丽。2与洛神相约,并描述与洛神相游嬉戏的良辰美景。3洛神离去,与诗人送别的场景和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重点在描述洛神的美丽的一段和洛神离去以及她离去时的痛苦状态。第一个重点段:描写洛神美丽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构思方式。(1)刚刚出现的时候的远景写洛神的乍现:体态轻盈,飘忽回旋,光彩照人。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形容她的体态和刚出现的美轮美奂惊鸿,游龙,轻云蔽月,流风之回雪:来比喻洛神衣袂漂佛,轻盈欲举的体态。秋菊,春松,太阳升朝霞,芙蓉出渌波:来展示她照人的神采。(2)走近写洛神的整体的外形体态:写她外形的美好适中以及美丽的自然天成。(3)更近一些写洛神的外貌: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的修饰:从上到下的描述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