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导论中医.ppt_第1页
课件:导论中医.ppt_第2页
课件:导论中医.ppt_第3页
课件:导论中医.ppt_第4页
课件:导论中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远古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古人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植物药,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砭石、骨针,产生原始的医药。,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已具雏形 。 中医学理论孕育和奠基阶段,(1). 黄帝内经问世,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 论著作,包括素问、 灵枢两部分,是中医 理论的核心,标志着中医 基础理论的形成。,(2).神农本草经著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载药365种。 (3).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在世界医学史上遥居领先地位,还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4).张机(字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晋 代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圭臬,二,晋、唐代 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1.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2.隋代巢元方等著 诸病源候论, 是世界上第一部病 理学(病因病机)专著。,3.唐代新修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药典,载药850种, 图文并茂。,4.唐代王焘著 外台秘要, 是研究整理医典 的巨著,最早记 载消渴病。,5.唐代咎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三 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1.学术争鸣,形成流派即金元四大家:以刘完素(字守真,号宗真子,又称刘河间)、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李杲(字明之,号东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为代表的“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脾胃派) 、“滋阴派” ,推动医学发展。 “脾健则体健,反之则生病”。“ 内伤脾胃,百病丛(由)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2. 北宋钱乙(字仲阳) 著小儿药证直诀, 为儿科专著,临床价 值较高。 五脏为纲的辩证方法 哑科 泻白散,四 明、清代,1. 明代正式发明人痘接种术,是人工免疫的创造。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 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明代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对温病发展 有突出贡献。,4. 清代叶桂(字天士) 著温热论,为温 病的辨证论治提供 理论根据。 割背唐氏,1 .鸦片战争至全国解放前,中医药遭到严重破坏 2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政策制订,成立中医学院,中医药得到空前发展 3 .针刺麻醉、青蒿素、结晶牛胰岛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五、近、现代,科技部在“97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中医理论专项,并于2005年正式启动,意味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模式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提升理论,临床-总结-再临床-再总结; 以特色疗法为载体,总结新理论; 文献整理挖掘,提练升华理论; 以若干中药成方为载体,研究中药组方配伍理论; 运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传统中医理论.,2.为中药新药创制,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3.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4.提出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生理上,病理上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相互沟通,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为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机能活动,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一) 整体观念的含义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与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二)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2.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与外界存在着物质同一性,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必然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映。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不同,可造成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人体必须进行自我调节,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二、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就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状况、疾病情况时,应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不应持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观点。 气,(一)恒动观念的含义,(二)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生理上的恒动观 血 病理上的恒动观 3 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三、辨证论治,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3. “症”与“证”的区别 “症”即“症状”,“证”即“凭证,证据”,又称为“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证候举例一 风热犯表 (外感风热 ;卫分证),常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咽痛、苔薄微黄、脉浮数 病因: 风热 病机:邪犯肌表,卫表失和 病性:热性 病位:肌表 正邪力量的对比:由于本证属于感冒初期,病程较短,人体正气强盛, 处于正邪相争阶段. 失治或误治,邪可入里. 治法:辛凉解表 方剂:银翘散,常见症状: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气怯形寒、食少纳呆、大 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病因:寒 病机:脾阳虚衰,运化失常 病性:寒性 病位: 脾胃 正邪力量的对比:正气不足,属于阳虚证,脾阳虚衰阶段,失 治或误治可发展为危重证候 治法:温中健脾 方剂:理中丸 请同学分析的证候: 风寒束表 (外感风寒 ;表实寒证),证候举例二 脾胃虚寒 (脾阳虚;脾阳虚衰),证候举例三 风寒束表 (外感风寒 ; 表实寒证 ),常见症状: 病因: 病机: 病性: 病位: 正邪力量的对比: 治法: 方剂:,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风寒,风寒外袭,肺气失宣,寒性,肌表,由于本证属于感冒初期,病程较短,人体正气强盛,正邪相争阶段.失治或误治邪可入里.,辛温解表,葱豉汤或麻黄汤,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不是随意而分的,是根据事物或现象的特性,与其对立面比较之下来划分。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表1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根据这些特征,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大类,参见表11,12,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