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验“四宁四毋”: 后患无穷的歪理邪说九头啄木鸟 摘 要:三百年间,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书坛对“四宁四毋”理论臧否不一,反差极大,造成书学理论的混乱,令人无所适从。要弄清“四宁四毋”的正确与否,须跳出派别的小圈子,站在超然的立场上,排除想当然的随意性,借助相应的科学原则,从其立论根据、逻辑推理、治学态度诸方面进行详细地考察和检验,再加以客观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使用相容性、证伪性、自恰(洽)性、验证性等科学原则进行考察和验证得知,“四宁四毋”主张不能成立。这一问题的解决,必将对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大有裨益。三百年间,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书坛对傅山先生提出的“四宁四毋”主张臧否不一,反差极大,令人无所适从,如堕五里雾中。为说明问题起见,不妨列举一下针锋相对的两例评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钟明善在中国书法简史一书中指出:傅山讲的书学格言“四宁四毋”,“初学书法切莫全依他的说法。始学书不求古法,不讲用笔、结体之巧,去求拙、丑、支离、真率,就会堕入魔道”,不能把这种说法“当作书法入门的指南”,“因为根基不稳,千层之楼会倾于一旦”。谢启源则说:“傅山先生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他的一个著名的惊世骇俗的美学观点”“四宁四毋”,“把传统书法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起来,达到了尽善尽朴、至高无上的大美境界”,“已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成为书画艺术创新一大法宝,是他对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这一“书法美学观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仿佛都手握真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非彼即此,非此即彼。要弄清双方的谁是谁非,必须弄清“四宁四毋”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双方跳出派别的小圈子,站在超然的立场上,排除想当然的随意性,借助相应的科学原则,从其立论根据、逻辑推理、治学态度诸方面进行详细地考察和检验,再加以客观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科学界,经常运用严肃的科学原则来鉴别伪科学、非科学和假科学,这在艺术领域也有效,我们不妨拿来一用。这些科学原则主要有:与传统理论的相容性原则、理论的可证伪性原则、理论的自恰(洽)性原则、理论的可验证性原则、创造理论的动机性原则等 。下面,我们就借用这些科学原则作为试金石,对傅山先生的“四宁四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和检验。到最后,是金子总要闪光,是土块便要逊色。 用相容性原则进行检验现有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任何新的科学理论,无一不是在这个体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所以,一个成功的科学学说,不可能和这个体系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二者可以同时并存,相互包容。这就是科学的相容性原则。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历史悠久,内蕴深厚。传统书法也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美学理论是这一体系的灵魂。唐张怀瓘书断记载,仓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说祖先在造字之时就已经讲究美学了。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前人风格成为妍美流丽的书体,被誉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尔后经“博采众美,熔铸古今”,遂创作了神韵超逸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再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美的自然流露,成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外,还有更多的经典之作。由此可知,书法艺术中优美的造型、精妙的技法、严谨的结构、高雅的格调、恢宏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内核”。传统书法的“内核”,已为无数次实践所检验,无可挑剔。所以,书法的创新可以对传统的东西有所取舍,但不能破坏这个宝贵的“内核”,这个“内核”一旦受损,就会动摇传统书法的大厦,甚至使之轰然倒塌。也就是说,应该弄清传统与创新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是: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创新须与传统相互包容。下面来看一看“四宁四毋”是怎样的情形。这一书学理论的提出,可能还包含其他意思,这里不问,只就书法本身的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因为它是以书学的面目而公之于世的。很显然,这是以四个有选择关系的联合复句(这并非某些人所说的那种选言判断。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或者q”与“要么p,要么q”)所组成的排比句式,在决定取舍上,态度异常坚决,要“拙”、要“丑”、要“支离”、要“真(直)率”,而不要“巧”、“媚”、“轻滑”、“安排”。如果照此办理,其结果必然会使书法造型丑怪、技法拙劣、结构一塌胡涂,这样,就谈不到什么优美、什么高雅、什么意境了。傅山别出新裁,自立门户,与 传统书法体系根本不相容。钟明善教授之所以将其归于“魔道”,道理正在于此。实施这一理论,就打碎了传统书法的“内核”,推倒了传统书法的大厦。中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书法艺术,怎么能毁在傅山手上?韩非子五蠹说:“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自然科学的进步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逐步演变的连贯的进步。人所共知,被认为是现代科学最大的两场革命也是如此: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推翻了博物学、地质学的一切成果,而是保留了其中绝大部分数据和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有推翻牛顿力学,而是对它的扩展和深化。应该说,书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极为相似,它的进步也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之上逐步演变的连贯的进步。但傅山的“革命”却是大唱反调。清代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他以“明逸”身份,在“气节”的赞扬声中为书自负心理作怪的结果。马宗霍书林藻鉴记载:道光时任礼部侍郎的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说,“(傅山)先生学问志节,为国初第一流人物”,“曾见其论书一帖云,老董止是一个秀字,知先生于书未尝不自负,特不欲以自名耳”。此外,他还有“乱嚷吾书好,吾书好在哪汉隶中郎想,唐真鲁国科”;“瘦硬通神且莫提,柔毫点主任东西”等诗句,来标榜自己的书法,也是高傲自负的证明。就是当今,也有许多人看到这一问题。如朱伟在最近的书法报上发表傅山字一文批评说,若论人品,王铎不如傅山,但字却比傅山“沉酣苍莽”,“人品高傲不等于书品高尚”。傅山曾对董其昌旁敲侧击地说:“好好笔法近被一家写坏,晋不晋,唐不唐,宋元不宋元”。但不知他想没想过自己又是如何呢? 用证伪性原则进行证伪人们往往有一种“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 ),或者说倾向于寻找证实 的证据,而抛弃或者忽略了证明主张不成立的证据。因此,特别要强调尝试证伪某个主张,这种科学方法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傅山的霜红龛集(后面所引傅山的诗文均源于此,不再另注)显示,他的“四宁四毋”主张,是根据石鼓、峄山刻石以及汉隶、颜书、艾纳松、“民间字”等因素提出来的,据此,来考察一下他所使用的证据能否成立。一,关于石鼓、峄山刻石王萤在书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以下简称“王文”)认为,傅山的两句诗“石鼓与峄山,领略丑中妍”,可“作为宁丑毋媚的注脚”。峄山刻石原石已佚,无从说起,只好放弃,不妨就有目共睹的石鼓刻石来加以探讨。傅山为了给“宁丑毋媚”制造论据,便说石鼓文是“丑”的。石鼓文真“丑”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听听唐以来著名书法家和学者是怎么说的。韩愈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张怀瓘书断:“体象卓然, 殊今异古。落落珠玉 ,飘飘女婴 组。 仓颉之嗣, 小篆之祖。 以名称之, 遗迹石鼓。”苏轼石鼓歌:“上迫轩(轩辕黄帝)颉(仓颉)相唯诺,下揖冰(李阳冰)斯(李斯)同筘鞧”。对于石鼓文的评价,真可谓是众口一词,盛赞其美,哪里有“丑”之说!欧阳修称,石鼓文“字古而有法”;郎瑛在七修类稿事物古图书中说:“石鼓文书学之用大矣!”康有为将石鼓文誉为“书法第一法则”。总之,在古代书家和学者的心目中,石鼓文自有奇采,更具神韵,美极妙极,被称之为“书法第一法则”,是当之无愧的。正因为如此,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吴大瀓、吴昌硕等皆得益于此。书家之所以对石鼓文推崇备至,更深一层的意思是:石鼓文字艺术成就很高,字体雄强浑厚,气势磅礴;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意趣天成,成为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特点的划时代的优秀作品。傅山说石鼓文“丑”,那只是他一家之言,且属妄说,堪称悖谬。评价石鼓文,应该说它是“美中妍”,而非“丑中妍”。这样,傅山以石鼓刻石作为“宁丑毋媚”的一个立论根据不能成立。二,关于汉隶、颜书傅山曾有“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的说法,还有诗句“汉隶中郎想,唐真鲁国科”;“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王文根据这些资料认为,傅山“宁拙毋巧”的理论根据源自汉隶和颜书,即“象汉隶一样”“硬拙”,像颜书一样“古拙”。关键是取一个“拙”字。那就让我们看一看蔡邕的汉隶和颜书是个什么样的书法吧。蔡邕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为汉隶之典范,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之誉。其代表作为熹平石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熹平)石经精美,为(蔡)中郎之笔。”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为避免罗唆,以下源自此典的数次引文不再加引文顺序号,只标页码)一书称:石经“字体线条圆浑,粗细较为均匀”。祝敏申主编的大学书法一书讲得更为简洁:熹平石经“字字工整规矩”,“实为馆阁体之滥觞”。类似说法,不胜枚举。但是,都没有“硬拙”之说。汉隶尽管体法百变,但大多是字体方正,结构严谨,极为灵妙,尽善尽美,根本不存在什么“拙”的问题。当然,极少数的汉隶可能稍显粗劣,傅山则视为“硬拙”,但那是个别的,不能代表汉隶的整体形象。颜真卿广泛汲取历代书法名家营养,经过融会贯通,创造了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颜体”书法,具有独特的美感,成为一代书法大师。在这里,也不存在什么“拙”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傅山的“宁拙”之“拙”,对于汉隶和颜书来说,根本沾不上边,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关于“艾纳松”王文说,傅山追求的是“枒杈艾纳松”的“意味”,因为它具有“支离形式美感”。意思是说,傅山将“枒杈艾纳松”的“支离”形状作为他“宁支离毋轻滑”的立论根据。所谓“艾纳松”,是指一种长有莓苔的怪松。傅山“枒杈艾纳松”的“意味”,体现一个“怪”字,大概是源自陆友所说的一种“怪松”。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下载:“(鲜于枢)于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所居旁,名之曰支离叟。”很显然,“艾纳松”就是指怪松“支离叟”,“支离叟”也称“支离”。如果不把“艾纳松”与怪松“支离叟”联系在一起,就无法由“艾纳松”去追求“支离形式美感”。作为“老庄学者”,傅山自然会从“支离叟”而联想到庄子人间世中的寓言人物“支离疏”:“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支离疏,也称“支离”,是一个畸形的“支离”怪人。作为国粹的书法,如果一味追求“支离叟”、“支离疏”这种奇丑无比的“意味”,“支离形式”倒是达到了,那么到哪里去寻找真正意义上的“美感”呢?有人用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所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的话,作为对傅山“宁丑”的支持证据。这不妥。经查汉语大词典可知,“怪”字之义不是“丑”,而是“奇”、“奇异”。刘熙载这三句话,构成了逻辑推理形式,因其大前提为假,故推出的结论也是错的。正确的推理过程应该作如下表述:怪石以奇为美,奇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或说怪石以奇为美,越奇越美。最近报载一则新闻称:怪石岁月、雏鸡出壳拍卖成交价均在亿元以上。可谓惊人之天价。可见,怪石就是美石,何能言“丑”!时至今日,仍把谬误奉为真理,并以此来支持傅山,无疑是上演了一场滑稽剧。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按照傅山所说,一味追求“丑”、“拙”和“支离”,中国书法将是个什么样子?笔者认为,中国书法须是毛嫱、西施那样美,人见人爱,绝不能像嫫母、仳倠那样丑,人见人憎。淮南子修务训说得好:“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衔腐鼠,蒙猬皮,衣豹裘,带死蛇”,“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同样,丑恶的书法也会遭遇“睥睨”的。杨慎总纂升庵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云:“繁有美恶,简有美恶,难有美恶,易有美恶,惟求其美而已。”书法就是“惟求其美”之艺术。傅山的“宁拙”、“宁丑”、“宁支离”,哪里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美学观点”、“至高无上的大美境界”、“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对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分明是背离了书法的美学原则,有损于传统书法的“内核”,意在“颠覆优秀传统”。所以,“宁拙”、“宁丑”、“宁支离”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四,关于“民间字”从白谦慎教授的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一书中,得知“民间字”也是傅山创立“四宁四毋”之说的一种根据。书中称,傅山见一个不大会写字的“猛参将”写字,尽管是随意勾抹,却觉得“奇奥不可言”;又见学童所写歪歪扭扭的字,虽“都不成书”,却觉得其中“有天趣在”。于是,傅山便把这些“民间字”作为他立论的一种重要根据。假如按照这一逻辑推之,就会得出一个十分荒唐的结论:天下人都是书法家!通过用证伪性原则进行考察可知,由于傅山缺乏充足的立论根据,他提出的“四宁四毋”不能成立。墨经大取说:“夫辞以故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意思是说,论断凭借充足理由才能产生,否则就是虚妄的。傅山的“四宁四毋”论就正是这种虚妄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在其工具论论辩篇中指出,“为了论证论题,必须提出确实可靠的论据。”并且这些论据相对于论题来说必须是“独立的”,“不依赖于论题的”,“由这些论据推出所要证明的论题”。而傅山没有提出“确实可靠的论据”,因此,无法“推出所要证明的论题”。 用自恰性原则进行衡量自恰性原则,是指一个新理论本身不能自相矛盾,保持前后的一贯性。同时,还要求新理论的所有逻辑推理正确无误。逻辑自恰性是一个理论能够成立的必备条件。王文宣称,“老子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为傅山错用以论书法”。后面又说:傅山的美学思想是,“用笔要象汉隶一样”,“宁拙毋巧,归于大巧若拙已矣”。所引傅山这两句话来自傅山的“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不难看出,这几句话是傅山对“宁拙毋巧”的补充,属于补救措施,以便使“宁拙毋巧”这一命题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其绝妙之处在于,可以将“宁拙毋巧”与老子的“大巧若拙”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宁拙毋巧”也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宏论”了。于是,“大巧若拙”就成了“宁拙毋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立论根据。傅山对写字有无“奇巧”的矛盾命题加以论证,这一做法,在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中称为“争彼”。这同墨经经说上所列举的一个“争彼”例子性质相同,不妨录下共赏:譬如一条狗,“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必或不当”。当然是“谓之非牛”者正确。据此,来看一下傅山的两个命题。按照他所说,如果“写字”写不到“正极”的地步,则不会“奇生”,也不能“归于大巧”,似乎“写字无奇巧”之说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达到了“正极”,则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即“奇生”,“巧”也生(“归于大巧”)了。那么,这“奇”与“巧”是怎么“生”出来的?毫无疑问,是“写字”“写”出来的。这样一来,不就等于说“写字有奇巧”吗?这就构成了矛盾命题的“俱当”之错误。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不矛盾律”(亦称“不容自相矛盾律”),说:“一切信条中最无可争议的就是相反的叙述不可能同时都真实”。因此,傅山关于“写字无奇巧已矣”的推理,严重地违反了逻辑学中的“不容自相矛盾律”。由此可知,傅山由书学理论上的错误进而导致逻辑上的错误,无法自圆其说。即使抛开上述的逻辑错误不提,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宁拙毋巧”也搭不上“大巧若拙”。因为傅山说“写字无奇巧”,“宁拙毋巧”,强调的是“无巧”,而“大巧若拙”强调的是“有巧”,那么,“宁拙毋巧”怎么能够“归于大巧若拙”呢!为弄清“大巧若拙”的含义,还是看看庄子胠箧的解释吧“毁绝钩绳(曲尺和墨线)而弃规矩(圆规和角尺),攦(折)工倕(巧匠)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天下才能人人拥有技能)矣。故曰:大巧若拙。”所以说,傅山的“宁拙毋巧”与老子的“大巧若拙”,是“两股道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不知为什么,有些人扮演着“园艺师”的角色,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中,竟不顾二者之间质的差异,故意生拉硬扯,强行将“宁拙毋巧”嫁接到“大巧若拙”上。看似得计,实则徒劳。此外,傅山还说过:“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好?”这与他的“四宁四毋”之说似乎也很矛盾。所说“写字”,自然是指书法而言。那么,在书法上的“不放肆”、“结构得去”是什么意思?所谓“不放肆”,就是要按照法度而为之,而“宁拙”、“宁丑”、“宁支离”,则与传统书法的法度相去甚远,这能说“不放肆”吗?所谓“结构得去”,就是要讲究书法的空间结构,如字的结体、行的连贯以及整体的布局等。 整体的布局尤为重要,要求字间、行间疏密得当,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以达到书法美。不过要实现这一目的,谈何容易,没有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是万万不行的。而傅山在“四宁四毋”中却说“毋安排”。因此,还是自相矛盾,难圆其说。还有一点,对“四宁四毋”来说是个致命的问题。傅山将“民间字”作为“四宁四毋”主张的一个立论根据,如果成立,便对“四宁四毋”构成了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试想天下人都成了书法家(如前所述),那么他的“四宁四毋”还有何用,更不要说“傅”门立雪了,等于自掘坟墓。这是傅山先生顾此失彼所致,成为逻辑上的典型的自相矛盾事例。 用动机性原则进行考察在科学的领域中,提出一个新理论,往往有不同的动机,但多数是为了发展科学事业,为人类造福,而个别人则是为了寻求某种私利。因此,须加以鉴别,以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神圣。用这一原则来考察一下傅山的立论动机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考察得知,傅山的“四宁四毋”是他在“薄其人”而“恶其书”的心态下针对赵孟頫、董其昌提出来的。这可以从霜红龛集中的有关篇章找到根据。字训云:“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又称赵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作字示儿孙便说:“不拘甚事,只要不奴。奴了,随他巧妙雕钻,为狗为鼠而已”;“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不知董太史何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然又须知赵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尔辈慎之”。接着就提出了“四宁四毋”主张,最后断言道,这“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赵孟頫、董其昌二人都有“污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不能因人而废言、废书、废艺。如将历史人物排查一下便可知晓,“污点”最多的莫过于秦始皇了,例如“焚书坑儒”。秦始皇逮捕了一批儒生,亲笔圈定了其中的460人,在国都咸阳郊区活埋。秦始皇发令修长城,死人更多,不计其数。秦始皇是暴君,成了千古罪人。但毛泽东却要为他“正名”。1964年9月,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封建君主还没有一个超过他的。秦始皇“污点”如此之大,那么为什么国人还在使用秦始皇统一下来的文字、度量衡等?大概傅山也不会例外吧。对待赵董难道不也该持这样的态度吗?元史载:“孟俯(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明史文苑传记述,书法至董其昌,乃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八法”皆精,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足见二人书法之好。尽管二人艺术观念不同,风格各异,但他们所取得的书法成就却成为两个时代的艺术高峰,巍然屹立,不可动摇。傅山“薄其人而遂恶其书”,骂其“为狗为鼠”,有失粗野,是欠妥的。当然,傅山自己也承认,赵书“润秀圆转尚属正脉”,所谓“正脉”,就是传统。全盘否定传统、背离传统而搞什么“创新”,这已经不是中国书法了。再说,董其昌所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这有什么错?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巧妙”二字。而傅山却针锋相对地提出“宁拙毋巧”,这已是远离艺术了。很显然,傅山是以自己过分偏激的心理素质和褒贬人物的错误标准,来作为“四宁四毋”主张的一个“龙头式”的立论根据。这样做,不仅违反立论原则,也是不严肃、不科学的,其结果不能不使他极力倡导的“作字先作人”的书学伦理黯然失色。用验证性原则进行验证 对于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来说,进行检验或验证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理论应该是可被直接或间接验证的。即具有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可供验证。无论是什么理论,都要“经过证明后才可宣布其正确性”。 下面,我们就借用这一科学原则,对傅山的“四宁四毋”主张加以验证。首先,验证傅山实践“四宁四毋”主张的状况1,傅山的五言诗轴(隶书) 此作 隶、篆、行、楷四体字混在一起,很显然,是“宁拙”、“宁丑”、“宁支离”的产物(第1080页)。近人马宗霍在霋狱楼笔谈中评论说:“青主(傅山),论者谓怪过而近于俗”。2,傅山的草书诗轴 这是用“支离”、“真率”的笔法完成的。邱振中认为此作有两个问题:一是笔画转折时夹角太小,如“袍”字的末笔等即如此,使字体缺乏“舒朗感”。二是线条“过度的扭曲”,“这与线条频繁的缠绕有关”,如“醉”字右侧,“舞”字下部等等,给人一个“莫名其妙”的感觉。又说,“在其他一些作品中”,这个问题“更为严重”。(第1081页) 3,傅山的秋迳诗轴(草书) 此作是采取“支离”而无“安排”的办法完成的。朱延春评论说:“其点画颇多失控之处,结构时常变形”,显得很“别扭”(第1085页)。 4,傅山的孟浩然诗卷(草书) 任宗厚评论说:“通篇以乱石铺街的章法率意布置”,因是“信笔涂成”,显得“杂乱无章”,“初学者切不可入手就片面追求支离拙丑,堕入五里雾中,这是学习和欣赏傅青主书法尤其要注意的”(第1085页)。5,傅山的草书诗轴 省三在评论此作时提出,“这里有一个胶字,处理成圈的复合,几乎可以说,它已经逃逸出书法的范围,变成难以把握的东西,因而失去了审美的价值。究其原因,可以说是犯了一个过字。”(第1086页)6,傅山的五言律诗轴 (草书) 此为傅山彻底实践“四宁四毋”理论而完成的作品。省三在赏析时,以极为沉重的心情指出:“此帧有一些非书法、非传统的线条,也即缺乏美感的线条。”“哪怕是最彻底的书法革新,也必须让人承认这仍然是书法,它保留着或放大了书法那些激动人心的东西,出乎意外,又必须在情理之中。”其言外之意是,这件作品已经不能算作是书法了。省三最后认为,傅山“在理论上所采取的,具有反传统的色彩”,但他并“没有为书法艺术扩充新的审美领域”,“由此甚至会令人想到,一个艺术家采取反传统的理论,是否是为他的传统功力方面的缺憾构筑庇护所呢”?(第1085页)其次,验证“四宁四毋”主张在清代的状况笔者认为,傅山的“四宁四毋”主张公之于世以后,在清代的二百多年中,所产生的影响不是太大,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是主流,传统书家占大多数。极少数人受傅山“四宁四毋”之说影响较深。这就是金农和郑板桥。二人以“四宁四毋”为武器,意欲在书坛出奇制胜。“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联语,就是这一心迹的表露。金农的“漆书”,犹如“乌砖砌墙”;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以行书为主线,其间杂以篆、隶、草、楷字形,好象“乱石铺街”。巧的是,郑板桥的“乱石铺街”,恰好与傅山的“乱石铺街”遥相呼应,足见一脉相传。但是,金郑二人均背离传统甚远,追求怪异,不伦不类, 不能视为“继承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清人并不怎么欣赏这类书法,甚至提出异议,金农的“同能不如独诣”,郑板桥的“师心自用”、“恕不同人”等愤激之语,便是这一情景的折射。此后的若干年间,一些学者和书家对二人批评不断。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之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近人杨钧在草堂之灵中指出:“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有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无出入小道数载可成,中庸百年莫尽。”时至今日,尽管有人出于好奇,对金农的“乌砖砌墙”和郑板桥的“乱石铺街”表示赞赏,有几句奉承之语,也有追随者,出现了新的“漆书”和“板桥体”,但寥若晨星,一派萧疏气。验证结果表明,按照傅山“四宁四毋”理论所创造的新体书,并不成功。究其失败原因,应该说有几条,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背离书法传统所致,正如省三所分析的那样:“书法创新不能离开坚实的传统土壤,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博取惊世骇俗效果的尝试,大抵总要碰壁。”(第1156页)第三,验证“四宁四毋”主张从清末到当今的状况自清末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傅山的“四宁四毋”理论在中国大陆没有掀起多大波澜,差不多已是消声匿迹,因此可以说,在这八十年间基本属于“平安无事”。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后,傅山的“四宁四毋”主张死灰复燃。其主要标志为:一是吹捧傅山“四宁四毋”的文章陆续见诸专业报刊;二是北京有人出头树起以实践“四宁四毋”书学理论为宗旨的旗帜,招兵买马,拉起山头;三是一连办了几届“丑”、“拙”、“支离”状态的毛笔字展览。这样的毛笔字,笔者叫它FTO。FTO发展很快,遂燃起熊熊大火,颇有燎原之势。傅山的“四宁四毋”之说,是其理论支柱。章祖安教授指出:玩“丑书”的人大都以傅山的“宁拙毋巧”说为理论根据;“丑书的理论前提是傅山的四宁四毋,是以丑为美的。”到目前,FTO波涛汹涌,几乎淹没了传统书法。笔者搜集到的一些数据,恰好成为这一现状的佐证。笔者对2004年5月一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家作品精选集所收录的509件毛笔字作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FTO作品就有345件之多,占总数的68%。有趣的是,其中有一副对联公然写道:“书翻费尔巴哈论;字入流行丑怪风。”真是一语道破天机!2005年,笔者走进一个毛笔字展厅,看到的146件作品中,有132件是FTO,占总数的90%。2006年前半年,一家书画院搞了一次书法大赛,入围作品500件,FTO为387件,占总数的77%;获奖作品126件,FTO为101件,占81%。FTO领头人物声称,FTO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方向。他们主张打破传统,一马当先,引领时代潮流。他们认为:“传统书法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摆脱传统的束缚就无法创新”; 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其中隐含着中国书法艺术“向前发展”的“大方向”;时代在变,书风不能不变,必须创造出区别于历代又体现出“这个时代审美主流的书法面目”,一种“新的书风”应该“流行”起来,否则这个时代“便是无思想、无艺术见解的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开始玩一种汉字游戏,后来搞起了这种汉字游戏的展览,今日竟成了小小的“气候”。笔者称这种汉字游戏为CHO。CHO所依据的理论也是傅山的“四宁四毋”。2003年11月1日,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赵绪成在答记者问时,称清朝书法家傅山所说“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是CHO“最早的理论”。CHO领头人物表示,CHO有一个“宏伟目标”,他们将代表这个时代。还提出,CHO“作为传统书法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必将打破传统书法所形成的僵化的规则”,传统书法在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生存环境后”,CHO“必将代表这个时代而流传后世”。他们还强调说,CHO不只是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的代表”。几乎与FTO、CHO同时上桌的还有一个“杂碎拼盘”,可称作TITS。按照TITS发起人所说,他们的TITS也是遵照傅山的“四宁四毋”创意而成的。他在题为傅山说:宁拙毋巧的文章中说,傅山所提丑、拙之美的标准,意义何在?它是一种“有价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左右着艺术历史的进程”,对TITS“也是如此”。TITS毫不掩饰地打起自己的“反叛”旗号,并要成为中国书法的“先导”。有文章披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会计继续教育试题参考答案
- 2025年四川事业单位电子商务类招聘考试专业能力测试试卷及解析
- 摄影用光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消毒技术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商业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农业用地使用权流转协议
- 公司防水知识培训心得课件
- 2025新商场店铺租赁合同范本模板
- 搅拌工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插画排线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教育培训
- 蔬菜配送司机劳务合同
- 2025年三方顶账协议模板
- 建筑工程EPC项目管理
- 三国演义测试题100道带答案
- 打包机岗位安全操作规程(2篇)
- DBJ33T 1003-2024 住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 《养鸡和鸡病的防治》课件
- 楼顶彩钢瓦雨棚合同范例
- 制衣厂管理规章制度
-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