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艺术手法,解读怨妇心理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课文已有详注,宜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全诗,并自行译解诗前小序,附带落实“互文”知识,同时了解一般的文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来探讨本诗技法:如何描写音乐?如何描写琵琶女?探究琵琶女形象意蕴所在,解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怨妇心理,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考析,运用一些文献资料来明辩诗旨。教学方法可采用以诗解诗,以诗证诗,知人论世,旁征博引等法进行探究。教学时间1至2课时教学重点艺术手法及诗旨探求教学活动:活动板块一预读全诗,并印发文献资料,了解背景,要求结合注释读懂全诗,并理解诗前小序。附文献资料有:1白居易。其先太原人,后徙下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拟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拜左赞善大夫。俄有言居易“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唐才子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98页)2白居易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3互文:修辞手法的一种。上文里省略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中学词海语文张厚感主编知识出版社19953第86页)“主人下马客在船”,上文“主人下马”中省略了“客”,下文“客在船”省略了“主人”,合而见义,故为“主人与客下马,主人与客在船”,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活动板块二探究艺术手法及作用(一)概括各节语意,以进一步熟悉课文。提示:各节语意依次为: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二)课文怎样描写音乐?本诗采用了哪些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方法是,先确认有关写音乐的内容,然后再作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进行归结:侧面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写主人与客人听到琵琶曲后的反应来表现乐声之美;描写诗人的一系列的细节“寻”、“问”、“移船”、“邀”、“添酒回灯”、“千呼万唤”等,来传达诗人之欣喜之情,迫切的心情,以衬托琵琶女弹奏乐曲富有魅力。第二段末句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方面点染出当时环境,另一方面也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正面描写:琵琶女调弦到弹奏的过程,表现好演技的高超,指法的娴熟,如诉如私语,寓暗恨于曲中。以声喻声:借助一系列比喻唤起读者对乐声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听觉形象,令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大弦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音乐声比之于急雨、私语、大小珍珠坠落玉盘的音响,这音乐何等美妙,诗中还运用“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喻曲调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高亢雄壮激越。描写声音,淋漓尽致。妙语点睛法:“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声”等诗句穿插于歌女弹奏前、续续弹、间歇、高潮时,如草蛇灰线,一情贯之。侧面描写自己的感受,画龙点睛,以表现琵琶女弹奏音乐中饱含的凄凉悲苦愁恨之情,引起诗人共鸣,从而暗扣下文“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心境。运用拟声词来写音乐声。(三)领悟第三节诗运用反衬手法来写琵琶女,由结合诗句内容来把握琵琶女形象。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1铺写琵琶女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用意何在?提示: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2本节诗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来写琵琶女的?提示: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昔日年轻美貌来反衬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的门庭若市来反衬孤守空船之苦,用昔日恣情“欢笑”来反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孤寂生活。活动板块三解析琵琶女形象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怨妇心理1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诗人为何要写琵琶女?(1)可联系第四节的内容来进行分析,作者当时的人生遭遇是什么?在诗中是怎么说的?体会诗人的心情?关于被贬之事,作者在诗前小序中又有哪些说明?以元稹诗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来印证此事。提示:“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中间十二句诗,是诗人自述于元和十年,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以杜鹃泣血与猿哀鸣来极写自己的悲凄之情与凄苦心境。“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些话语都表明了白居易的心态,一方面对于贬谪仍能恬然自安,另一方面又觉有迁谪意,渲泄着痛苦之情。而白居易之好友元稹在得知乐天被贬的消息后写下了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一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本单元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可见,白居易被贬确有其事。(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睛句的含义,并感悟为何写琵琶女。提示:诗人借写琵琶女来渲泄自己谪居卧病的郁闷、凄凉的心情,表现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同病相怜,引起共鸣,借写琵琶女来言自己的心事。(3)引入文献资料来进一步认识作者写琵琶女的用意。唐诗诗醇:“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诗汇评陈伯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2109页) 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谪官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五笔卷七)(李亚明)(宋)洪迈容斋随笔全书类编译注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17页)附【译文】:白乐天(白居易)所创作的琵琶行一篇,读者只羡赏它的风格,敬佩它的词句和篇章,至于谱曲歌唱,歌唱了还觉得不够,读者于是就认为的确是为旧时长安的倡伎所作。我私下对此有所怀疑。尽管唐代的法律比现在要宽松一些,但是白乐天曾经住在严密控制出人的官府之中,而且又贬官不久,绝对不会趁着夜色进入独居妇女的船中一起喝酒,甚至极尽弹奏丝弦乐器的快乐,到半夜才离去。难道就不顾虑日后商人们在他背后议论吗?白乐天的写诗用意,只在于叙写沦落天涯的遗憾罢了。(4)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怨妇心理引入文献资料:臣妾心理相伴随的,就是怨妇心理。中国文人最擅长的,就是怨妇文学,也叫弃妇文学。色衰爱弛,秋扇见捐,长门宫漏,寒鸦日影,文人之所以能把弃妇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不得不承认,他们有共同的心理体会。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门前冷落车马稀,我们现在读来感触并不深,可江州司马青衫湿,你要单以为咱的大文豪是为了小女人的丈夫老不归家而流泪,那就太小看咱的文豪了。听别人的小曲,浇的是自己胸中的块垒,大文豪在强权面前不再得宠,被贬千里,犹如娘娘被打人了冷宫。白居易为商人老妇泪洒青衫,还不是一样的心理感觉失宠?(端木赐香中国文化陷阱(长版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74页)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研读了琵琶女,探讨了写音乐的高妙手法,解析了琵琶女形象,明辩了诗旨,从诗作最初的创作动因上进行了把握,解读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怨妇心理”。供自由选择作业可选一项来做,作为随笔:(1)琵琶女与李凭箜篌引比较赏析,可从思想内容、结构特点、描写音乐或艺术手法中自选一个角度来写。(2)白居易的琵琶女与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比较赏析,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附参考答案要点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不同点:夜闻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闻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附资料:琵琶行不仅以饱蘸同情之笔叙写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遭遇,而且将自己的迁滴沉沦遭遇与之相提并论,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慨,集中揭示出全篇的主旨。这种思想感情,已经超越了一般封建文人对下层人民的怜悯,也不单纯是失意文人的怨嗟与牢骚,而是表现为一种超越身分地位的同命相怜之感,一种不同社会地位的男女之间感情的沟通,一种同命与知音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显然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隔江琵琶自怨思,何预江州司马事”(宋戴复古诗),“男儿失路虽可怜,何至红颜相系汝”(清查慎行诗),从这些认为白居易有失身份的言论中,正可看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可贵。这种基于“女子固不定,土林亦如斯”(唐杜牧(杜秋娘诗认识基础上的朦胧的平等意识,将推进作家对社会下层的接触了解,从而为文学题材、思想内容与艺术的更新提供重要条件。(历代叙事诗赏析刘学锴、赵其钧、周啸天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9月第1版第200页)描摹音乐,各呈异趣琵琶行李凭箜篌引比较赏析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下简称白诗)与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行(以下简称李诗)皆为描写音乐的名篇,艺术性很强。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两首诗作出比较赏析。一、摹写音乐,同中有异。两位名家都善于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可感的物象,以声喻声,借助一系列比喻唤起读者对乐声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听觉形象,令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琵琶行写音乐:“大弦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音乐声比之于急雨、私语、大小珍珠坠落玉盘的音响,这音乐何等美妙,诗中还运用“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喻曲调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高亢雄壮激越。描写声音,淋漓尽致。李贺也用比喻正面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美:“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清脆铿锵,如同那昆仑山美玉碎裂的声音;乐声舒缓悠扬,就像那凤凰喈喈和唱;又是如此惨淡凄凉,像那残荷泣露,含着无限忧伤;乐声又是如此明丽欢畅,就像那春兰吐蕊,送来阵阵芳香。这样写,把无形的音乐变得具象可感,令人联想翩翩,美意绵绵。但同中有异。白诗的比喻,用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作比方,是现实主义写法,李贺之比喻,“昆山玉碎”之昆山,出产美玉,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遥远之地,凤凰是古代传说中之百鸟之王,芙蓉、香兰则浸染着楚辞情调,再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就使诗句充满瑰丽想象,散发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两诗在音乐上都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就侧面描写而言,白居易是通过写自己的心灵感受来点染出音乐的情调和色彩。“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声”等诗句穿插于歌女弹奏前、续续弹、间歇、高潮时,如草蛇灰线,一情贯之。侧面描写自己的感受,以表现琵琶女弹奏音乐中饱含的凄凉悲苦愁恨之情,引起诗人共鸣,从而暗扣“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心境。而李贺则用景、物和人的不同表现心态情状来烘托李凭的高妙的音乐魅力。如写景,“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凝云欲雨;“石破天惊逗秋雨”秋雨骤降;“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骤雨已歇。诗人巧妙地借一场秋雨来烘托李凭出神入化的箜篌艺术。如写人,李凭的箜篌声可以使“江娥啼竹素女愁”,可以使“吴质不眠倚桂树”。乐声初起写“江娥”、“素女”;一曲既终,写吴质。这些神话人物,都是诗化了的听众,通过写这些神话人物的感受,来写出李凭箜篌艺术的神奇魅力。可见,李诗有的是奇特瑰丽的想象,从这一点上看,两诗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的不同。二、诗的结构,匠心独具。白诗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明一暗,严谨缜密。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写琵琶女月夜弹奏凄凉话身世苦却坐促弦声凄凄。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诗人月下听乐,闻琵琶声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为君翻作琵琶行,泪湿青衫。双线交织,汇合在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旨。一实一虚,虚实相生,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微,十分明显地反映在朝野。白诗,叙事与抒情同时进行,琵琶女自述身世,由此展开的歌女前后半生的不同的对照描写。抒情穿插其间,脉络分明,由“听”到“思”到“感”到“联想”,这样一条抒情线,既推动着全诗的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着诗的主题,升华着诗的内容。从美学的角度看,如果单纯写歌女身世,虽然主干突出,但缺少枝叶巧生、虬龙盘旋的变化。而双线结构,使整个叙事既汇合又交叉,从而拓展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容,增加了美的意蕴,若隐若现,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李贺的诗以一场秋雨的生发消歇为线索,明写凝云欲雨,气侯转暖,秋雨骤作,云消雨歇、明月复出的天气变化,暗写初弹、续弹、高潮、曲终,尾声的演奏过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诗句跳脱而意境完整,手法隐蔽而形象鲜明。诗人着力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借写外界天气和诗化听众情绪的变化,来突出箜篌之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描写以乐声与天籁和鸣交响为景、以演奏者与听众心的交流为情的意境,这样的构思匠心独具。可见,两诗结构虽然一是双线,一是单线,但都能注意到明暗虚实的变化,构思巧妙,富有创意。三、两诗的思想内容。白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当时作者任江州司马。旧唐书记载:元和十年,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在京城长安刺死了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丞裴度,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立即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当时恶其僭越言事,贬为江州司马。诗前小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表明了其创作动机。全诗抒发了诗人天涯沦落之恨,诗人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诚如唐宋诗醇所评:“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然而,琵琶女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典型意义也是不容低估的,对世俗的重色轻才,商人的重利轻情作了讽谕,对歌女的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表现了社会的阴暗面。这就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创作主张,艺术创作指向现实人生。而李诗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诗人以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艺术形象,传神地再现了演奏者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是音乐家李凭箜篌艺术的形象记录,艺术创作有指向艺术之倾向。两诗皆是唐代音乐诗的极品、神品,皆具很高的审美价值。从总体看,白诗表现为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李诗表现为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白诗在题材开拓上较李诗更深远,语言上,李诗辞采瑰丽,想象奇谲,极富创意,独树一帜,非白诗所有。(作者:蒋平; 单位:浙江 绍兴鲁迅中学 312000 ; 电话:(0575)5885522 )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谪官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耳。东坡谪黄州,赋定惠院海棠诗,有“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之句,其意亦尔也。或谓殊无一话一言与之相似,是不然。此真能用乐天之意者,何必效常人章摹句写而后已哉?(五笔卷七)【译文】白乐天(白居易)所创作的琵琶行一篇,读者只羡赏它的风格,敬佩它的词句和篇章,至于谱曲歌唱,歌唱了还觉得不够,读者于是就认为的确是为旧时长安的倡伎所作。我私下对此有所怀疑。尽管唐代的法律比现在要宽松一些,但是白乐天曾经住在严密控制出人的官府之中,而且又贬官不久,绝对不会趁着夜色进入独居妇女的船中一起喝酒,甚至极尽弹奏丝弦乐器的快乐,到半夜才离去。难道就不顾虑日后商人们在他背后议论吗?白乐天的写诗用意,只在于叙写沧落天涯的遗憾罢了。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赋写定惠院海棠诗。诗中有“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破旧的地域从哪儿得来这花,该是有好事之徒把它迁栽到西蜀的吧)”,“天涯流落仅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都是沧落天涯、互相怜悯,为这喝上一杯,唱一唱这首歌)”的句子。意境也与此相同。有人会说这两种意境根本就没有一词一句相似。井不是如此。苏东坡真正能够仿效白乐天的意境,又何必像普通人那样逐句逐章地模仿才行呢?(李亚明)(宋)洪迈容斋随笔全书类编译注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问题: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成果汇报
- 教师情感素养培养-洞察及研究
- 低资源场景应用-洞察及研究
- 油墨厂耐己苯试验细则
- 2025-2026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一中八年级(上)入学英语试卷(含答案)
- 橡胶厂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 手印画DIY螃蟹课件
- 供应链实时追踪-洞察及研究
- 学生政治安全培训课件
- 扇形统计图课件讲解
- 电仪安全培训课件
- 经典诵读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考核试卷及答案
- 土壤隐患排查培训课件
- 鱼苗配送服务方案(3篇)
- 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
- 用血重点科室管理制度
- 小学生音乐绘本课件大全
- 房产公司红黄线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卫星宽带终端设备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 儿童烹饪指南课件图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