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奇妙作用中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他们生理上的急骤变化引起生理上、心理上发展中出现较大的不平衡,出现“忽而高兴忽而消沉,反复无常”的特点,中学生自尊心强,尤其是问题学生,更加敏感,甚至由于自卑表现得过度自尊,教育难度很大,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激怒对方,引起对抗。因此有专家称这个阶段是教育的“危险期”和“最难教育期”。教育教学中教师切忌直白,粗暴,强硬,否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尤其是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人际交往和电视,网络,报刊,等等媒体传递的大量信息,各种观点的多样性甚至是矛盾性,使他们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于是学生不再特别相信老师,家长,同学,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和判断。他们主体性和独立性增强,依从感减弱,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他们不再服从权威,对直白的教育方式的抵触和排斥日益增加。教师的许多目的很明确的正面说教,在很多情况下,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教育工作难度更大了,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性,运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循循善诱,以身教不纯以言教,终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直白和露骨的说教,要避免学生的抵抗心理,隐藏自己的教育意图,利用心理学的暗示法,于不知不觉中使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受教育。 心理学中,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不明显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学家活切尔和布雷姆曾做过一项试验,他们把被试者分A,B两组,让两组阅读同一篇宣传材料,只是在A组材料中加入了突出宣传目标的语句,比如“这是很重要的”“尤其要注意的”“除此之外皆不可信”“这是绝对正确的”“其他说法不值一提”等等。阅读后,看一下被试者的态度,结果是,A组中50的人接受了宣传材料中的观点,有10的人态度前后没有改变,而40的人的态度向相反方面变化。可是B组中有67的人接受了宣传材料中的观点有18的人态度没有变化,态度向相反方向改变的人只有15,这说明人的心理很复杂,教育的意图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被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或者对抗心理。材料中加入的强调宣传目标的语句,暗示了“我在教育你,我在告诉你该如何如何”,引起了被试者的抵抗心理,直白的宣传起到了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作用。而一种良性的暗示确又可以使受教育者愉快地接受对方的观点看法。这种事例在教学中屡见不鲜。 比如,板着脸的老师进入教室,给学生一种紧张,疏远冷漠的暗示,教师稍一急躁,学生马上作出过激反应,极易产生对抗心理。而一位满面笑容的老师,朝学生优雅的一瞥,象一片春天的阳光,拂过学生的心田,学生不由自主,轻松自如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去,这是受到了一种良性心理暗示。 尤其是对常犯错误的问题学生,挨批已是家常便饭,那么不正面批评,采取迂回法,不去强调教育行为,效果更佳。比如,某生上课总爱开小差,上完课,教师拍一拍他肩膀,微笑着说:“这堂课听得不错,只走神两次,比上节课少一次,又多学了两个词。”学生受到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一直在注意我,他不讨厌我,我有进步了。学生有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不自觉中就接受了老师的教育,朝着老师的要求努力。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经常接受这种暗示, “我在进步”,最后他会真的大有起色,强于一天批一次“今天又走神了,怎么改不了啊”。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是由于经常性的积极的心理暗示。 还有些老师,每天上课前让学生起立,喊“我是最优秀的,我有能力成为最棒的”等口号,这就是一种良性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他们会很自信,并朝着最棒的方向努力。这正如一个人每天早起对着镜子微笑一次,告诉自己:我笑起来很漂亮,我今天很高兴。那么他会经常心情开朗。 暗示的效果还与被暗示者的个性特点有关。为了使暗示发生作用,收到预期效果,就要认真分析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当时的需要、动机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以影响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以利于其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不直白地表明教育意图,更多采用暗示,这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自尊心不受到伤害,消除学生的不平等感,能够有效地预防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是一种效果极佳的教育方式。这也符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要求。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艺术之一。 所谓隐藏教育意图,就是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的精心设计,组织,安排和利用,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其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活动中,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教师学会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采取隐蔽的,间接的方式进行教育,越容易奏效,对当代主体性和独立性都很强的中学生来说效果更好。 这种更多地利用心理暗示的教育方式更能体现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对教育者的教育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首先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把教育内容溶于学校生活中,溶于学生的课内外一切活动中,减少刻意的人为的痕迹,将教育的目标不露痕迹地渗透在校内校外一切日常活动中。而作为教师,永远不能忘记“为人师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就是最具魅力的教育力量。假如学生对某一教师根本不尊重,不喜欢甚至厌恶,老师的任何暗示他都有可能反着听,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与学生处于良师益友,水乳交融的状态,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老师的目标转化为自己的主动想实现的一种内心需求。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调查研究,小组试验等活动把教育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获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教育的效果当时慢一些,但最终的效果会更持久,更真实,也更牢固。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作用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老师和父母。作为老师,要自觉运用良好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掌握心理暗示的多种形式,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幸福成功的人。我认为:以下几种暗示对学生有很好的作用: 一、语言暗示 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啥脑子,还是肩膀上扛着块砖头?”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很。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老师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眼神暗示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班上的学生一犯错,便会大声训斥,但是效果一点也不好。因为学生对于老师的絮絮叨叨早已司空见惯,往往是左耳听右耳出。直到有一天,老师有点感冒,嗓子嘶哑,嚷不出来,无奈之下,只好用眼睛传递对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的警告。没想到还挺管用。学生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后,他们的眼神开始流露出惭愧。 三、环境暗示 所谓“环境暗示”,就是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接受教育。老师应该多采用环境暗示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他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如: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张贴于室内,或悬挂一些名人画像,在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都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能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克服缺点,战胜困难的力量。也可以制定“为明天而学习”等班训张贴在教室,既可以美化教室环境,又能够使学生时刻接受教育,对他们的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力。还可以积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提出班级近期的奋斗目标,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奋斗的暗示环境。 其实,每天孩子们都会不断从老师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他们带来的是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他们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是恶劣影响,后果非常可怕。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或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称赞、父母表扬、客人夸奖,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心理暗示作用堪比药物德国一个最新的研究发现,当病人期望一种疗法有效时,控制疼痛的大脑区域变得活跃,导致止痛物质内啡肽的分泌。结果,无论这种疗法有无直接效果,患者都会感觉更佳。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其大脑释放止痛物质,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 德国汉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布了这一研究结果。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9名健康的志愿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在扫描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激光针扎志愿者的手。研究人员告诉志愿者,一种止痛药膏已经抹在了他们的其中一只手上,而另一只手抹的是用于参照的普通润手霜。 但是,实际上,志愿者的两只手上涂的都是普通润手霜。当志愿者相信他们手上涂的是止痛药膏时,他们表示感到手被扎的过程没那么痛,而且大脑跟感觉疼痛有关的那部分区域也不活跃。 这一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即心理暗示对于病人的潜在积极影响。近年来,在医学实践中,安慰剂效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200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丹麦48的全科医生承认一年至少有10次会给病人开安慰剂。 但是,此前,科学家一直未发现安慰剂效应如何减轻疼痛的原理。而这一新的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何有些人会声称从一些治疗中受益,而这种疗法实际上并没有使用任何止痛成分。而且,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现有的许多医学手段的疗效的确来自安慰剂效应。比如,已有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的75疗效来自于病人期望这种药可以减轻病状的愿望如何摘掉“坏学生”的标签?那天,豆豆放学后很晚才回到家,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脸上还挂着泪痕。我惊讶地问:“怎么啦?”他没有回答,小声哭泣起来,一脸委屈。不一会儿,我接到了豆豆班主任的电话。电话里说,豆豆太不像话了,为了一朵小红花,竟然与同桌女生争吵起来,还把那女生打哭了!接着,班主任还一口气说了豆豆许多的缺点和错误。 放下电话,我仔细向豆豆询问了打人的事,他说:“今天进行数学测验,我和同桌刘帆都得了小组最高分,老师认为我平时表现不好,就只把小红花奖给了刘帆。下课后,刘帆和几个同学讥笑我,说老师都不喜欢我,居然还想得红花。我气不过,就打了她一下。”我立即批评豆豆:“不管什么情况下,打人都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可紧接着,豆豆问了句让我惊讶万分的话:“爸爸,如果老师不喜欢我,那我永远都当不了好孩子,是吗?” 看来,是孩子和老师之间互相产生了抗拒心理。豆豆比较顽皮好动,时常做一些不被老师和同学喜欢的事,从而使班主任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心理疙瘩。 我知道,老师一旦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孩子就被贴上了固定“标签”,极易左右老师对他的评价,还会间接引起同学们的歧视。这将在孩子心里投下浓重的阴影,对他的学习、交往和成长都极为不利。为了帮孩子摘掉“坏学生”的标签,经过一番思考,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正确认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豆豆幼年时曾生活在乡下,多年来,姥姥的呵护溺爱养成了他任性顽皮的习性,我又很少与孩子交流来帮助他改正,这给老师的管理和教育都增添了难度。作为家长,班主任的“告状”值得深思和反省,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必须及时纠正。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受老师的辛劳 老师要教育班上的几十个孩子,责任重大。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下辅导,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处理学生间的各种纠纷其间的辛劳可想而知。为此,我特地找到了班主任,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表示抱歉,对老师的付出也真诚地表示感谢,结果一下子消除了豆豆和老师之间的隔阂。 经常与老师沟通,主动配合教育孩子 这样既有利于双方全面地了解孩子,使彼此的教育都具有针对性,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增加了家长与老师间的感情交流。自那次以后,我常常主动给老师打电话,倾听他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豆豆身上的缺点毛病果真改掉了不少。 以孩子的优势来博得老师、同学的喜爱与赞赏 豆豆胆大活泼,我便鼓励他上课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平时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特别是公益性劳动,像打扫卫生、擦黑板、为同学修理课桌、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等等。这些举动很快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豆豆也喜欢上了班主任,学习热情也大有提高,成绩上升很快。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会有失偏颇:过于袒护孩子或仅听老师“告状”的片面之词等等,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度呵护会使孩子不辨是非,变得更加任性顽皮,放大“坏学生”的标签;偏听老师“告状”又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失去进取的热情和信心,有的还形成逆反心理,发展成为难以管教的“顽童”。因此,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当好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调剂天平”十分重要,只有将心比心,考虑周全,才能帮孩子摘掉“坏学生”的标签,跨入灿烂的阳光地带我给学生换“标签”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相一致即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结论,从而导致此人与结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大师据说他从小由于受家庭的影响,一心想成为一名牧师,但后来大学老师在给他的一段短短的评语中写道:“你记忆力强,判断能力健全,文字通畅,作风正派;神学成绩平平,但语言知识丰富,在哲学方面有天赋且十分努力”这段评语突出了黑格尔的个性,深深地触动了他,给他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引导黑格尔扬长避短,最终走上了从事哲学研究的道路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标签效应”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你给孩子贴上一个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你贴的标签来对待自己记得几年前,我教的班上有一位男生,体育成绩不错,但学习成绩却不佳,特别是课堂上总是沉默不语,老师单独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也不说话,曾被同学们戏称为“小哑巴”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首先通过多渠道的调查发现,原来他在小学时成绩就不太好,回答问题时经常因出错而被老师斥责,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从不敢回答问题到干脆闭口不言从此,每当有老师提问他问题时,同学们都说:“老师别问了,他从来不回答问题”就这样,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学生会主席竞选演讲稿
- 垃圾分类项目的实施方案
- 小儿泌尿系感染课件
- 出售折叠口罩机合同范本
- 乡镇个人房屋装修协议书
- 小儿推拿知识课件
- 家政加盟商合同转让协议书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题库练习备考题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6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实习生培训协议范本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解读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对照表
-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ENC)-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ENC)概述(儿童保健课件)
- 加油站高处坠落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 比亚迪汉DM-i说明书
- 心肾综合征及其临床处理
- 男性性功能障碍专家讲座
- GB/T 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 第37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务培训-课件
- 新生入学登记表新生入学情况表word模版
- 《高情商沟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