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串讲(概念).doc_第1页
文言知识串讲(概念).doc_第2页
文言知识串讲(概念).doc_第3页
文言知识串讲(概念).doc_第4页
文言知识串讲(概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词汇一、通假字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用字的简称,所以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将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通假字的类型:(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例:“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是会意字,表傍晚的意思,后来这个字借以表示否定,而本意却让给新造的“暮”字来表示了。(2)“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无其字”而写成了另一音同或音近字,这种借用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就是借为“性”的。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有些词义没变化或变化不大如人、山、水、树、牛、石头、云、土、星星、千、房子等。这些词是人们生活与交往中最常用的词,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这些词的词义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如作助词的“矣”,作人称代词的“吾”“尔”,作换牙讲的“龀”等。有些只保存在文言色彩很浓的成语中,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等。这样的词我们会感到很生疏。但这样的词数量不大,只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注释和工具书,认真识记,不难掌握。(三)有些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保存了下来,但词义完全不同了。如“牺牲”“交通”等词,古今都用。但在文言文中,“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如猪牛羊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为某种事业或目的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交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总称。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千万不能以今义去代替古义,那样就会误解原文。(四)有些词的词义古今有同有异文言中更多的词,古义与今义有同有异,表现在或者词义的范围有变化,或者词义的轻重有变化,或者感情色彩有了变化。有的词词义的范围扩大了,如“河”,在文言文中一般专指“黄河”,而在现代汉语中,一切河流都可以称为“河”。有的词义范围缩小了,如“兵”,在文言文中有三个常用义项:(1)兵器,武器;(2)军事;(3)军队。在现代汉语中,“兵”主要指战士。有的词,词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中的“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是“深切憎恨”的意思。可见这个词的意思现在比原来重了。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以今义去代替古义,就会误解文章的原意。有的词感情色彩古今也不同。如“爪牙”,原本是指得力的干将,从诗经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是褒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它完全是个贬义词。对于文言文中这些古今义有同有异的词,我们必须勤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意思。3、 一词多义(特别注意虚词)4、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的是某一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常见的有: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句中“面”原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山”,活用作动词,当“面向着”讲。 又如:策骞驴,囊图书。(中山狼传)“策”的意思是“鞭打”,“囊”的意思是“用布袋装”,都活用为动词。再如:“驴不胜怒,蹄之。”“布囊其口”中的“蹄、囊”也是如此。 (2)名词+介词结构(补语)。例如: 一狼洞其中。(狼) 句中“洞”原为名词,后面带补语“(于)其中”(在柴堆中),活用作动词,当“打洞”讲。 (3)能愿动词+名词+宾语。例如: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句中“名”原为名词, 面有能愿动词“能”(后面又带宾语“处”)活用作动词当“说出”讲。 (4)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名词。例如: 设以炮制,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齑粉”原为名词(粉末),前面有副词“不”,活用作动词,当“成为粉末”讲。 (5)“而”+名词,或名词+“而”。例如: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冯婉贞) 句中“前”原为方位名词,前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作动词,当“奔向前来”讲。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塑雪夜入蔡州) 句中“梯”原为名词,后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作动词,当“架梯子”讲。 (6)名词作谓语。例如: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句中“王”原为名词,充当句子谓语,活用作动词,当“称王”讲。 (7)“所”+名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句中“罾”原为名词(鱼网),前面有“所”字,活用作动词,当“用网捕”讲。 (8)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或意动动动词。例如: “吾王之。”中的“王”意为“使做王”,使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意为“以为师”“宾客其父” 中的“宾客”意为“把看成宾客”,都是意动用法。 2)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经常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对动词起修饰作用,充当状语,翻译时要加上适当的介词。例如: (1)表示比喻,有“象那样地”或“象似地”的意思。例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句中名词“斗”、“蛇”分别用以修饰动词“折”、“行”,作状语,表示比喻,可译为“象北斗星一样地”、“象老蛇一样地”。 又如“猱进鸷击”(冯婉贞),“猱”“鸷”作状语,当“象猿猴似的”、“象鹰鸟似的”讲。 (2)表示工具。例如: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工具,可译为“用箕畚”。 (3)表示态度。例如: 是芋视乃妇也。(芋老人传) 句中名词“芋”修饰动词“视”,作状语,表示态度,可译为“象对待芋头一样”或”把当作芋头一样”。 (4)表处所。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句中方位名词“外”修饰动词“将”,作状语,表示处所、可译为“在外地”。 (5)表示趋向。例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句中方位名词“东”修饰动词“游”,作状语,表示趋向,可译为“向(往)东方”。 (6)表时间。例如: 日食饮得无哀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食饮”,作状语,表示时间,可译为“每天”。 自吾世之世居是乡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句中时间名词“日”修饰形容词“蹙”(窘迫),作状语,表示发展变化,译“一天天地”。 2、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例如: 吾射不一精乎?(买油翁) 句中“射”原是动词,再此句中处于主语位置,活用作名词,当“射箭的技术(本领)”讲。又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句中“出”、“入”原都是动词,在此句中分别充当“殚”、“竭”、动词谓语的宾语,因此活用作名词,当“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讲。 (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为“使活下去”。 (3)动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意为“以(认为)羞”。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句中“险”原是形容词,在此句中充当“平”动词谓语的宾语,活用作名词,当“险峻的山”讲。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中“坚、锐”都是形容词,在此句中活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胄甲”与“锐利的武器”。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在文言文中,有的形容词取代动词的作用带有宾语,这样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句中“亲”、“远”原是形容词,在此句中后面分别带有宾语“贤臣”、“小人”,因而活用作动词,当“亲近”、“疏远”讲。 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如果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动宾关系,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倾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的形容词“短”活用作动词,意为“抵毁”。 又如: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舜问难之。(论衡问孔) 句中的形容词“难”活用作动词,意为“驳难”。 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作动词。 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句中的形容词“穷”活用作动词,意为“走到尽头”。 所+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所”后面,活用作动词。 例如: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此句中“贵”意为“重视”;“贱”即“轻视”;“卑”是“看轻”之意;“尊”意为“尊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绿”。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转化而成的动词作谓语,对后面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可译为“使(让)+宾语+动词”。例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这里动词“生”是使动用法,“生之”,即“使之生”,可译为“让我活下去”。 意动用法,是指由形容词或名词转化而成的动词,对于后面的宾语有“认识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可译为“认为(感到、觉得)+宾语+是+形容词”或“把+宾语+当作+名词”。例如: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这里“奇”与“宾客”都是意动用法。“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奇特,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对待)”。 4、数词活用作动词 (1)副词+数词 数词用在表非范围性的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势齐则不一。(荀子王制) 此三子,与臣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例中“一”用作动词,意为“统一”。例中“四”也作动词,解释是“成为四个”。 (2)名词+数词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例中“一”和名词“四海”连用,并且表示形势变化性质,故活用作动词,“一”即“统一”。 (3)数词+代词 代词受动词支配,如果代词紧张跟数词之后,那么该数词就活用作动词。例如: 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 例中数词“一”处在代词“之”前面,“之”指代“天下”,在句中充当宾语,故“一”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统一”。 例中“贰”和“二三”也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变成两样”和“三番两次改变”。 (3)数词+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一般补充说明动词,因此数词后面带有介词结构,该数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黄宗羲原君) 数词“千万”后带介词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多千万倍”。第二部分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但在古汉语中,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把握判断句:从翻译的角度,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是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二: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译成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例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三:倒装句A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1)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1)(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2)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3)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例如: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2)唯利是图(图利)3)唯命是听(从命)4)唯你是问(问你)(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如: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B定语后置:后置的一般是限定形定语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中心语+定语+者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2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3中心语+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4中心语+定语+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C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即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之为状语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D谓语前置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句,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