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泊效应”的“城市群效应”研究.doc_第1页
基于“湖泊效应”的“城市群效应”研究.doc_第2页
基于“湖泊效应”的“城市群效应”研究.doc_第3页
基于“湖泊效应”的“城市群效应”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湖泊效应”的“城市群效应”初探张战军(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摘要:利用“湖泊效应”中湖泊与其周围环境中水分、空气等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分析区域发展中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演化及其与周围相邻区域之间在资源、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动态关联性。通过分析可知: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群及其对周围区域的影响类似于自然现象中的湖泊及“湖泊效应”,从而提出“城市群效应”:城市群在形成之后与其周围区域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经济社会要素方面进行着流通和循环,并以此促进自身及周围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词:湖泊效应;城市群;城市群效应中图分类号:K902 1 引言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城市群被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发展由此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有关城市群的概念、模式、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阶段与判断指标体系等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城市群相关理论和实践。就其概念而言,董黎明认为城市群等同于城市密集区;史育龙和周一星认为可用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来统一国外已有的类似概念。就其类型而言,有按影响范围与规模等级来分类,如姚士谋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大型或超大型城市群、中等规模城市群、地区小型城市群,倪鹏飞将城市群划分为世界城市群、国家城市群和区域城市群;有按城市功能与经济性质来分类,如姚士谋将城市群划分为加工工业发达的城市群、原材料与重工业发达的城市群、以农业-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群、交通枢纽城市群等。就其形成机制而言,有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就其空间结构而言,顾朝林、薛东前、朱英明等也进行了研究。然而,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的视角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地理空间的分析,缺乏综合视角的分析,特别是较少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城市群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湖泊效应”与城市群对其周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进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因而,本文基于“湖泊效应”理论,重点对城市群促进周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研究,提出“城市群效应”,以从新的视角加深对城市群这一区域现象及其影响的认识,也为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2 “湖泊效应”图1.白天湖泊与陆地间气流循环Fig.1 air current circulation between lake and land in daytime成云致雨周围陆地近地面水汽近地面水汽湖泊周围陆地成云致雨高层空气降水降水湖泊图2.夜晚湖泊与陆地间气流循环Fig.2 air current circulation between lake and land in night周围陆地周围陆地近地面气流近地面气流高层干冷空气高层湿冷空气高层干冷空气“湖泊效应”是指湖泊形成后对周围区域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和地表环境的影响效应。由于水体的热容量大于陆地,因而湖泊会使周围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使得中午凉爽,早晨温暖,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由于水陆的热力差异,在湖泊和陆地之间容易形成局部“湖陆风”(图1,2)。白天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夜间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湖面。这样,白天近地面风会将湖泊上空的水汽吹向陆地,使得陆地上空易成云致雨,降水增多,促使地面植被增多;植被能涵养水源,又促使地下水增多;地下水的增多使植被又进一步增多,形成良性循环。湖泊周围区域植被增多后,其高空空气湿度增加,其水汽进而向更远的外围区域扩散,促进外围植被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外围植被面积的扩大使得其涵养的水源进一步增多,这些水分会通过径流等方式汇入湖泊,同时更远外围区域的高空水汽会因气压和湿度差而不断向湖区及其周围流动,促进湖泊高空降水增多,从而促使湖泊水量的进一步增多(图3,4)。这样,湖泊水量的不断增多及其周围植被面积的不断扩大,将使得整个区域对外围区域水分的吸引能力的不断增强,从而不断由较小的湿润区域形成更大的湿润区域,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外围陆地湖泊图3.白天湖泊与外围陆地间气流循环Fig.3 air current circulation between lake and periphery land in daytime外围陆地周围陆地成云致雨成云致雨高层空气降水降水周围陆地湖泊周围陆地周围陆地高层干冷空气高层湿冷空气高层干冷空气外围陆地陆地外围陆地陆地图4.夜晚湖泊与外围陆地间气流循环Fig.4 air current circulation between lake and periphery land in night3 城市群及“城市群效应”3.1 城市群就城市群的内涵而言,目前较流行的城市群概念是姚士谋的定义,即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另外,周一星从城市间、城乡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区域一体化的特征提出了都市连绵区的概念。肖枫从结构、功能以及功能互补、经济依存、社会发展趋同的角度强调城市群作为一种有机网络或网络群体。中国目前除了有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还有区域面积大小不一的都市圈,如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虽然,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及都市连绵区(带)在名称上不一样,但其本质特征是一致的。3.2 “城市群效应”3.2.1 概念及运行机制借鉴“湖泊效应”对湖泊周围气候的影响以及湖泊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水分循环现象,本文就城市群促进其周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群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在资金、资源、人才等经济社会要素方面的流通循环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城市群效应”。它是指城市群形成之后与其周围区域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经济社会要素方面进行的流通循环,并以此促进周围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范围的扩大以及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城市群效应”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阶段、六个环节:附近周围区域附近周围区域城市化人力、原材料等人力、原材料等城市群图5 城市群效应第一阶段Fig.5 the first stage of urban cluster effect资金、技术、产品城市化外围区域外围区域资金、技术、产品人力、原材料等人力、原材料等原有城市群图6 城市群效应第二阶段Fig.6 the second stage of urban cluster effect附近周围区域(新兴城镇)文化和信息等产品附近周围区域(新兴城镇)资金、技术、产品城市化城市化第一阶段(图5):第一环节:城市群不断从周围区域吸入人力、原材料等资源,城市群实力不断增强。第二环节:城市群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物质产品、科技信息产品以及不断积累的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开始向周围区域扩散,有效促进附近周围区域的城市化步伐,改善附近周围区域生产技术,为附近周围区域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城乡一体化。第二阶段(图6):第三环节:原有附近周围区域在城市群资金、技术等优势支持下,逐步实现城市化,转变为新兴城镇。第四环节:新兴城镇通过自身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其积累的资金、产品等输往原有城市群中心地区,促进原有城市群中心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原有城市群中心地区的产业开始由传统工业向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会展业等后工业产业过渡。第五环节:原有城市群中心地区在产业转型之后,将文化、信息等产品输往新兴城镇及更远的外围区域,同时也将原有产业转向新兴城镇。第六环节:由原有城市群中心地区,特别是新兴城镇积累的资金、技术、产品等不断向更远的外围区域扩散,进而促进更远的外围区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3.2.2 实证分析“城市群效应”在实践中有许多例子可以验证,现举两例分析。第一,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焦作市、新乡市、许昌市、漯河市、平顶山市、济源市共9个城市。这9个城市地理位置紧密相邻,经济联系十分密切。该城市群目前正处于“城市群效应”的第一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不断从周围区域吸入人力、原材料等资源,以加强其自身实力(即城市群效应的第一环节)。同时,该城市群经过发展所积累的资金和技术等优势也不断向周围区域扩散,促进周围区域的城市化(即城市群效应的第二环节)。目前,受该城市群影响的城市主要有河南省的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濮阳市、鹤壁市、安阳市、信阳市、三门峡市以及山西省的运城市、晋城市和长治市。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这些城市都会逐渐融入中原城市群,使得城市群范围进一步扩大。原有城市群范围的扩大会使其进一步影响更远的外围区域,促进更远区域的城市化。第二,长三角城市群。该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大中小城市。该城市群发展较早,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实现,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和升级,因而其应属于“城市群效应”的第二阶段。该城市群中的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宁波市、温州市、常州市等将积累的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附近周围区域转移,促进附近周围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此影响下,江苏中部、浙江南部、安徽南部等附近周围区域发展较快(即城市群效应的第三环节)。附近周围区域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产品等要素会不断向原有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地区集聚,促进其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城市群效应的第四环节)。原有城市群开始以生产文化、信息等后工业产品为主,如上海市发展国际会展业、金融业等,杭州市发展动漫产业、休闲产业等等。随后,长三角城市群生产的文化、信息等后工业产品会不断地向附近周围区域及更远外围区域辐射和扩散(即城市群效应的第五环节)。这样在原有城市群带动下发展起来的附近周围区域,其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所积累的资金、技术等也会进一步向苏北、华中、闽赣等地区扩散和辐射,推动更远外围区域的城市化。4 结语本文从“湖泊效应”入手,分析比较了城市群与湖泊的相似性,借鉴“湖泊效应”而提出“城市群效应”,解释了其概念和运行机制,并利用“城市群效应” 对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城市群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作用,从而为研究城市群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由于作者自身条件和能力所限,对此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数据的支持,论证或许存在许多不足,故此文仅作理论探讨。参考文献:1 董黎明,孙胤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理论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8,3:19-252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2-11 3 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J.城市问题.1992,1:10-154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63-369.5 朱英明等.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理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2,6:50-526 姚士谋.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J.城市研究.1998,6:15-177 周一星.中国的城市体系和区域倾斜战略探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8 肖枫,张俊江.城市群经济运行模式J.城市问题.1990,4:10-12Urban cluster effect Based on lake effectZhang Zhanjun(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Shanxi,China)Abstract: Using “lake effect” in that lake and its environment climatic element reciprocity theories with moisture, air and so on, analyz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urban cluster and its dynamic relatednesses with the periphery neighboring region in aspects on resources, fund, manpower,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paper find: the urban cluster in the area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ts peripheral regions influence are similar to lake and “the lake effect”, thus proposes “the urban cluster effect”: since its forming the urban clus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