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自动保存的).docx_第1页
外国文学史(自动保存的).docx_第2页
外国文学史(自动保存的).docx_第3页
外国文学史(自动保存的).docx_第4页
外国文学史(自动保存的).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如何理解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篇“音乐小说”? (1)具有交响乐般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它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音乐和小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罗兰多次谈到这部小说包含着音乐性:“我的思想表达到人物身上,他们的互相吸引和冲突组成了一曲交响乐。在心灵的天地中有着节奏和旋律,这就是我的思想致力于达到的图景。”他又说:“我的精神状态始终是音乐家的而不是画家的精神状态。我先是把整部作品的音乐效果孕育成满天星云一样璀璨,然后才考虑主要的旋律节奏。”罗兰具有精湛的音乐修养,他不仅精通欧洲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而且自己就是个优秀的钢琴家,他还是一个音乐艺术史教授、音乐评论家和音乐家传记作者。这些条件保证了他能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创造出交响乐一般的华美瑰丽的效果。小说结构如同交响乐宏伟从结构上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分成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气势浩荡,浑然一体。主人公的童年、青年和反抗是第一乐章,他在巴黎达到成熟时的斗争是第二乐章,他的成功和平静是第三乐章。罗兰凭着他对欧洲音乐的深厚素养,在小说中穿插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点,带领读者漫游欧洲古典音乐的王国,使读者感到生活在管音琴声的氛围里,陶醉在音乐曲调的享受中。(2)对音乐家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主人公对音乐的敏感和觉醒罗兰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克利斯朵夫儿时对音乐的敏感和觉醒,万事万物常常在他的心中融会为曲调:“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利斯朵夫心中都有回响。他所见所感,全部化为音乐。”他的舅舅经常带他去散步,给他唱一些动听的小调,和他谈论星辰、云彩,“教他辨别泥土、空气和水的气息,辨别在黑暗中飞舞蠕动、跳跃浮动的万物的歌声、叫声、响声,告诉他晴雨的先兆,夜间的交响乐中数不清的乐器”。舅舅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描绘这个小小音乐家的音乐心理活动最为生动的一节是,当克利斯朵夫发现父亲逼他练琴,为了从他身上捞钱时,他便拒绝练琴,于是被父亲关在黑屋子里的一段描写。他幼小的心灵先是愤怒地咒骂,幻想出自己反抗的故事。莱茵河在屋下奔腾,水声引起了他的音乐想象。主人公对音乐的天赋和倔强的个性小说着重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既反映了主人公的音乐才赋,同时又表现了他倔强的个性。在描绘青年时期的克利斯朵夫时,作者更是着力于个性的刻画。例如,小说描写克利斯朵夫在一次音乐会中突然觉得一切都是虚伪的,便抑制不住,大声狂笑起来;他看到那些吃惊的脸,越发笑得厉害。这个场面把一个狂放不羁的音乐家鲜明地表现了出来。(3)以众多音乐家的生平为素材进行创作罗曼罗兰遵循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的方法,采用综合的手法去描写人物,克利斯朵夫的生平就是以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身世为素材,但还综合了其他欧洲音乐家的生平材料。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的音乐家形象,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相当多,但一些次要人物也性格突出,如酗酒成性又贪财的曼希沃,善良懦弱的鲁意莎,慈祥温和的米希尔,淳朴的高脱弗烈特,自命不凡、爱卖弄风情的弥娜,朴实痴情的洛莎,懒散平和的萨皮纳,开朗快乐的高丽纳,娴静贤淑的赛西尔,骚动不安、精神无所寄托的雅葛丽纳,自我牺牲的安多纳德,等等。在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互不雷同。此外,约翰?克里斯朵夫朴素中隐含着绮丽,流畅中蕴含着精辟,文字朴实真诚,不假雕琢,这样的语言在朴素简单中显出浑厚浩瀚,在平凡静穆中显出深广热烈。 2. 海明威的硬汉风格和冰山风格。硬汉风格: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丧钟为谁而鸣具有浓厚的悲观宿命色彩,悲观情绪伴随着乔丹行动的始终,悲观是乔丹的重要特征,这使得反法西斯英雄乔丹具有了不同于一般政治英雄的悲观性特征。乔丹身上散发出的浓厚的悲观色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主人公乔丹本人,二是他人的影响,三是叙述者的悲观叙述。就乔丹本人而言,过去一年多的战场失利和眼前的艰巨任务所构成的残酷现实,是乔丹悲观情绪产生的根源。共和国军队司令弋尔兹向乔丹布置完任务后马上补充说,“那也正是我们无法做到的”,然后针对乔丹的疑惑不解他又发出了一连串气愤的反问:“有什么能保证我的命令不被变动?有什么能保证这次行动不被取消?有什么能保证这次进攻不被推迟?有什么能保证实际发动进攻的时间和预定时间相差不超过六小时?有过一次按计划进行的进攻吗?” 同样,当法西斯的飞机成群掠过时,乔丹马上想到可能是敌人知道了进攻计划,并在心中反问自己,“为什么不会呢?以前每次进攻,他们不是事先知道的吗”?分析现实形势后他派安德烈斯给弋尔兹将军送去建议取消进攻的信函,与此同时他想“我相信会发动的”。弋尔兹拿到乔丹迟到的信后,说“我们完了。对。跟以往一样。对。太遗憾了”。乔丹和弋尔兹这些看似荒诞的言行,就是过去战事的一再失利留下的伤痕。这同时证明乔丹的悲观不是没有根据的,它来自对一年多战场现实和目前艰巨任务的深刻内心体验和理性分析,它来源于现实,不仅仅属于乔丹一个人。在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国一方高级指挥层的官僚作风和权利争斗,权利既集中又分散并相互牵制的现实,使得身在其中的乔丹自然也会感受到形势的严峻,这种情况下,作为任务的执行者,乔丹只能抱着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去勇敢地“尽力而为”。正因为如此,乔丹面对反攻显然的失败结局和自己的死亡之时以“尽力而为”来宽慰自己。老人与海在海明威的创作生涯中,年轻时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勇士,反映的是年轻的海明威的朝气和一往无前的进取心,而晚年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则是饱经沧桑,屡受挫折但又不甘失败的精神上的胜利者。这在他晚年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尤为突出。“人可不是造出来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这就是老渔夫桑提亚戈的做人准则和风度。他笔下的桑提亚戈也和作者一样,年青时争强好胜,扳手腕时,为了胜过一位黑人大力士,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终于以顽强的毅力使那黑人成了他的手下败将。到了老年,他便失去了当年的锐气,而且很背运,在海上打鱼时,接连84天打不到一条鱼。但他还要再出海打鱼,他必须证明自己是有技能和勇气的。在第85天,他终于侥幸捕获到一条硕大的马林鱼自然界美好的东西的象征,但却被大群鲨鱼抢夺去了,他进行着无望的搏斗,直到精疲力竭,一败涂地,在和鲨鱼的争夺战中失败了,最后他只能带着一副空空如也的鱼的骨架返回港口。固然老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我们在他的身上感觉不到什么悲观失望的伤感情调。相反却能在他身上看到美好和崇高的东西,能看到鼓舞人们斗志的东西,因为他并没有被鲨鱼的强大所吓倒。在这场不可避免的失败中,他却在风度上取得了胜利,他表现出了人的崇高的尊严和对前途的乐观态度。桑提亚戈决不是悲观绝望的和使人意志消沉的人物,而是一个刚毅坚强、崇高的人物形象,是海明威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不畏艰难、挫折、甚至诽谤攻击,勇敢地探索前进的化身。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冰山风格: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他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海明威的文体风格是最受人称道的。他那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体奠定了他作为那个时代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体作家的地位。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具有简洁性、含蓄性等特点。首先,他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称海明威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他说:“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往往是很卓绝的语句,很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或日常用语,他厌恶“大字眼”,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取得清晰自然、真切疏朗的艺术效果。其次,他采用了多种简约、含蓄却内涵丰富的表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感情,不论是失望、恐惧还是悲愤、轻蔑,从来不作过分的描写,它们总是凝结在艺术形象里,包含在简洁的景色描写、人物动作中。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还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小说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而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又与他的电报式文体风格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风格”。3.老人与海如何体现美国思想中的悲剧内涵。答案略4.飘的艺术特色。第一,小说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郝思嘉的故事为中心线索,形成严谨的结构。文章全篇结构分成战争前,中,后三部分,非常紧凑,故事情节沿着南北战争发生的时间向前推进,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随着战争的发展,爱情的变故而逐步发生变化,线索清晰;而在每一节中,主人公郝思嘉都是在场人物,作者通过他把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尽收笔下,同时使其性格也在典型的环境下得到有力体现。第二,出色的心理描绘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作者以女性的视野和心理感受对郝思嘉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的展开,而最感人的是爱情心理的表现。例如第四章,郝思嘉听说卫希礼和媚兰要结婚的消息后,她将信将疑,内心掀起无数波澜,各种情绪再心海里汹涌;它随着全家去礼堂祷告是,脑子里还在想着第二天如何向卫希礼表白,计划着在“12棵橡树”的野宴上如何征服卫希礼,晚上睡觉前的心理活动极为精彩。第三,情节曲折紧张,具有通俗文学的传奇色彩。5. 意识流文学特征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后来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乔伊斯就把消灭了作者人格的戏剧看作最高的美学形式,并力图在小说中达到这一目标。乔伊斯认为作品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结构。作为现成的艺术品,它不仅与社会、历史无关,甚至与作者本人也无关。因为社会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创作的素材,它们进入作品以后就被“艺术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随后被东、西方作家广泛地运用着(包括在小说、诗歌、戏剧、摄影、电影等领域的广泛运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它主要指流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英、法、美诸国的一种小说流派。6.如何理解“他人就是地狱”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即倘以伊内丝为例她厌弃表哥,夺走表嫂,致使表哥惨死。对此她反而十分高兴,常对表嫂说“这下可好了”。最后也致使其表嫂死于非命。正如她说的“我是一把火,把一切都烧毁了”。由于极端自私的同性恋,她毁了一个家庭和两条性命,造成他人灾难,当然要受到地狱的惩罚。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以加尔散为例,他从不内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他耿耿于怀的总是别人会怎样评价自己:他的同事们会谈论他是胆小鬼。后继者也会永远会持这种看法。死后仍然争取艾丝黛尔相信他不是胆小鬼。他认为求助于她一人的认可便可得救,但艾丝黛尔对此并无兴趣。他失望后又去找肯动脑筋的伊内丝,然而得到的回答正好相反,这使他更苦恼,因而陷于精神地狱之中。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就是自己的地狱。加尔散既不能在事前正确选择,又不敢事后面对事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以他人的判断为准绳来确定自己的价值,也落入了自设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与其说使他人给加尔散造成苦痛,毋宁说使他给自己造成的痛苦。这就是一种精神地狱。叔本华曾把唯我论者称作“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疯子”,禁闭描写的正是关于攻不破的堡垒里的永受煎熬的三个疯子!所以,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他人的判断固然重要,但也只能参考,不能依赖,不可看做最高裁决,更不是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在去努力寻找社会原因他人原因等客观原因的时候,别忘了寻找自己的原因。7.如何理解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意识和戈多的含义。 等待意思: 戈多含义:有人认为,戈多就是上帝,根据是戈多(Godot)是由上帝(God)一词演变而来;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曾自称是戈多;也有人认为,戈多这一人物的由来同巴尔扎克的一个喜剧剧本自命不凡的人有关,该剧中就有一个众人都在谈论又始终不曾露面的神秘人物戈杜(Godeau)等等。另外一些学者,则不满足于对戈多的索引式解释,而认为戈多无非是一种象征,是“虚无”、“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后一种理解似乎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戈多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会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盼。戈多究竟为何物,难以作出确切的解释,而对戈多的等待,又是贯穿全剧的最大悬案,那么,这个剧本的意义何在,它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剧中人物既无英雄业绩,亦无高尚德行,有的只是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无奈,只是人类生活的丑陋和生存的痛苦。所以,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艾斯林的看法确有可取之处,也为不少学者所认可,但艾斯林对“等待”的解释,也值得讨论。8.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谬意识?作品突出体现“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特征,它具有独特的戏剧性结构,全书突出体多个人,“人像展览式”的描写手法最能反映广阔的生活画面,构成了一个喧闹的荒诞世界。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有些事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的观点加以反复阐述,粗读,拖沓的感觉,细读之下却感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