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doc_第1页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doc_第2页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doc_第3页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doc_第4页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G76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作 者 单 位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作 者 姓 名 罗 来 超 专 业 班 级 07级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指导教师(职称) 吴胜举(副教授) 论文(设计)完成时间 二一一年五月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罗来超(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西安,710062)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特殊教育的意义以及必要性,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安徽省六安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样本,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教学管理等情况分析反映了我国特殊教育在地方上的普遍发展状况。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同时也提出了特殊教育面临的普遍困难,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做了阐述。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安徽六安 1 引言1.1 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儿童,狭义的是指身体有缺陷的人,盲、聋、哑、智力落后或者肢残、病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的则包括智力超常儿童、有心理缺陷的儿童和精神病的儿童。1.2 特殊教育的意义特殊教育的存在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从法律上的必要性上来说,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特殊儿童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育场所。教育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由于正常的学校里所教授的内容与特殊儿童的需要差别很大,必须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1。特殊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特殊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和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家里有一个残疾人对这个家庭而言,就意味着这个人不但不能为这个家庭做贡献,相反还要家庭的其他成员照顾他,尤其是一个特殊儿童的出现,让许多家庭失去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残疾,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副沉重的负担。没有合适的培养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他们很难象正常人一样生活。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身体残疾的儿童。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而且接受教育的年龄越早越好,更早的开始教育有助于孩子的及早康复或好转,随着年龄的增大一些问题就很难解决。比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如果在年幼时及早测量出听力损失的程度,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在年幼时进行耐心培养和训练,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就能逐步恢复和发展;反之,成年后再进行训练,此时已经丧失语言能力,已没有恢复可能2。1.3 我国特殊教育的历史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秦汉、三国、南北时期,某些皇帝派大臣优恤残疾人,对“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赐谷五斗”并“设立别坊,遣医救护”(北史魏本纪高祖孝文皇帝)。比如隋朝与唐朝分别采用“悲田制”(隋朝)与“福田制”(唐朝),以便使残疾人从这些田产中得到比较固定的经济支持,以及“惠民药局”(元朝)和“养济院”(清朝)这类具体给残疾人提供救济的机构。但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能系统地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多生于官宦富豪之家,而一般平民百姓是望尘莫及的。1.4 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于1951年10月,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决议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瞽目等特种学校,对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年,施以教育。我国建国初期,尽管国民经济自待努力,百废待兴,但特殊教育还是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新中国初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1985年,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采取了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特殊教育班的形式,后来演化为“随班就读”形式。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也出现了大量随班就读形式,解决了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造成的残障儿童求学困难。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齐齐哈尔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南通代表就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免费教育问题做出了重要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3。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但目前我国对于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发展仍不成熟,多数儿童在初中之后便离开学校,由于与他人沟通上的困难,特殊职业教育的缺乏,导致他们的就业仍有很大的困难,社会对于特殊人群的接纳程度还有待提高。全社会关注参与特殊教育工作是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因为特殊教育是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它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保健、康复、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窗口,任何一个政府、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得不正视他们、关注他们。2 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2.1 调查研究的起因与目的2010年7月,作为一名即将大四的免费师范生,我回到家乡进行求职准备,最初的目标锁定在中学,后来了解到了在我市有一所很特别的学校,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可以说我对这个学校几乎没有了解,并不知道它的招生对象和具体情况。2010年7月份在毕业论文的选择上我选择了教育类论文,此时我有了对于特殊教育进一步的了解和调查的想法,特殊教育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我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向他人介绍特殊教育的有关状况。由于求职的需要我了解了学校的位置,并于2010年12月15日来到了学校简单的了解了情况,并确定在3月再次到特教学校求职。2011年3月21日到25日,我回到家乡,在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进行了调查,并在特教中心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调查与分析。于2010年五月完成了这篇论文。2.2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调查2.2.1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简介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原六安市聋哑学校,下同)创办于1993年10月,是当时六安地区唯一的一所特教学校,为普及六安地区残疾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验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创办时使用的是原县级六安市老城区一所废弃的教师进修学校,学校占地面积只有2013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只有新建的7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能正常使用,其它的像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都属于不同程度的危房。学校当时办学较困难,但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不懈努力下,学校也陆续添置了投影仪教室、语训室、配有电子琴、收录机的律动室,为解决办学之初的资金不足问题,还创办了“爱心校服厂”,缝纫室配有电动缝纫机和脚踏缝纫机。经过克服种种困难,学校最后终于顺利开班对外招生,终于使老区的残疾儿童也有了适合残疾人就学的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十五”计划的完成,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市教育局的努力下,迁址新建“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被确定为六安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于2002年5月完成迁址的规划工作,12月开工建设,2004年8月主体工程竣工,04年10月学校搬入新校区上课。新校区占地25亩,安装了监控系统,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校园内绿化与亮化工程均达到较高水平,新校建有教学楼一栋41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一栋2100平方米,经过专门设计的律动室、理发室、实验室、微机室、语训室等功能教室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共有九个年级九个教学班,建校10多年来,已对300多名残疾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现有在校学生130多名,教职工30余人,其中教学及管理人员24人;专任教师21名,其中达到本科学历的9人,大专学历的6名,另外有多人正在进修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2名。2.2.2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学措施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残疾的学生,为了一切残疾的学生,为了残疾学生的一切。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对于聋生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做到四个补偿,即听力补偿、语言补偿、心理补偿和劳动技能补偿,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自学、自理、自护、自律、自强的劳动者奠定基础。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及国内特教专家的文献对培智教育培养目标的描述,结合学生家长的意愿和教师实践经验,学校教学目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一个“爱”字,做活一个“导”字,坚持一个“恒”字。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组,本着以“养成”教育为主体,以纪律教育为保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感为目标的德育工作思路。开展了与正常学生的联谊活动。每逢节日的庆祝活动,祭扫烈士墓活动等我们从不放过。让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达到教育目的。上好思想品德课,每期对思想品德课进行听、看、测,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内容。还开办家长学校,培训家长日常生活手语,让他们了解聋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掌握如何教育的方法,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一致性。这样通过直观、演示、设境等方法,为聋生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心身得到健康发展。 二、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教学质量是二者共同活动的结果,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教学管理的优劣。坚持建立好教师业务档案;第二次在期中重点检查备课、上课及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进度;第三次在期末,检查备课是否完整,教学质量检测。每次各有侧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检查情况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开展小型单项的竞赛活动,如三语竞赛(口语、手语、书面语)、楔子竞赛、口算竞赛等。除此,每期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考核进行两次,即期中和期末。学期结束,各班主任对学生要进行操作评定,填好成绩单。 三、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手段。97年学校成立了语、数教研组,坚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语数教研组每期要评出示范课,同时还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办法向同行学习,并鼓励教师写读书笔记,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中坚持以口语为主、手语为辅,做到口语、手语、书面语恰当运用,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规范学生的手语。坚持直观教学,探讨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方法,因人施教,争取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4。四、重视艺、体、美及劳动技能的补偿。学校有专任律动教师上课,律动课从不放松,每逢节日要求拿出510个文艺节目。体育和美工更富有特色,已开展了多届小型运动会,坚持做早操、眼保操和舌练习操,注重对学生进行能适合聋哑残疾学生训练的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活动,劳技课开设了缝纫、编织、理发培训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聋生的劳动技能。2.2.3 特殊学校的具体工作措施特教中心的教学是采用“教学一贯制”,即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后一直到九年级都在一个学校学习。由于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适应能力与正常儿童区别较大,中途改变环境会造成适应困难,因此特殊教育的学校必须采用小学与初中的连贯性5。特教中心的教学是采用双师制度。所有儿童有专门的生活老师与教学老师,教学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与康复训练,时间为正常的工作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17时;而生活老师则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照顾,由于特殊儿童的安全与发展,通常是采用寄宿制,在教学老师工作时间之外主要由生活老师负责。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学生的起床、就寝。一日三餐乃至洗衣、购物等都需要老师细心的指导,这也与普通学校有较大区别。学校教学以两个星期为一个周期,第一个星期开始上课,第二个星期的周三下午放假,家长将孩子带回家中,周日下午再送回学校。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也有了连贯性,避免了学生在周末的心理与生理问题,防止周末无人照顾的情况,也避免了每周放假给家长带来的不便。3 特殊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分析3.1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存在的问题 在经过为期一周的调查之后我回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总结了有关的状况,主要以特殊教育学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归纳得到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学针对的儿童主要包括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和智力障碍以及肢体残疾类型,但目前在特教中心里只有听力障碍与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的学生,而视力障碍的学生却没有,主要原因在于视力障碍的学生产生的问题最为严重,学校在此方面的教师引进与设备更新将着重进行。而这也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课程内容陈旧,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偏低。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现行教材多年未加改动,与现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不合,学校也开展了自主教学开发,补充现有教材的不足,但开发的教材从内容、质量、数量和体系上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认定6。这需要国家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进行特殊教育教材的科学化涉及编写。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有待改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辍学问题。特教学校自开设以来已培养了300余名学生,但相对于这些年来全市的特殊儿童总数,仍然是远远不足,究其原因,许多家长心理负担重,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欺负和嘲笑,多数农村家庭甚至不了解何为特教,不敢让孩子就学,而是自己在家中照顾,认为孩子残疾了就没有必要上学。对于特殊教育的宣传仍需加强,大部分特殊儿童经过培训后是可以从事许多工作的,是可以自食其力的。 3.2 特殊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归纳及分析关于六安市特殊教育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当前特殊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我将目前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特殊教育的普及性问题、教师专业化问题以及社会认知观念问题。3.2.1 特殊教育普及问题根据教育法,我国教育实施以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筹措基础教育经费成为地方政府的责任。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也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筹资,由于特殊教育属于公益性质,很难自主创收,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2009年我国共有义务教育特教学校1672所,盲、聋、智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42.8万人;高中阶段特教学校(班)达到278个,在校残疾学生近1.7万人。但是这远远不足以将所有儿童纳入其中,在适龄儿童中仅有16%的入学率。从宪法到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教育基本法无一不渗透着对残疾人教育的关怀与具体要求,而当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说明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是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但与过去相比,1985年我国大陆有375所特殊教育学校、4万名在校生;1991年有886所特殊教育学校近8.5万在校生。到1998年我国大陆有盲校27所、聋校845所、盲聋合校143所、智力残疾儿童学校425所共1440所特殊教育学校7,由这些数据来看特殊教育的普及率在逐渐提高,一直在进步中,只要能够坚持,总有一天能够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样普及特殊教育,让每一个需要的人都能接受特殊教育。3.2.2 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关于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我国目前有14所高校设有特殊教育专业,但这14所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差别较大。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特殊教育专业自1993年开始招生,但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已经停止招生,主要是由于特殊教育专业就业面狭窄,加之特殊教育教师仍有待提高待遇,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困难,生源不足。 2004年,国家发布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任务,其中,着重提出“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8。促进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到位。政策的支持,同时也需要高校在办学中的积极努力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为基础,两方面的努力都不可少。3.2.3 社会认知观念问题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额外的关注,这已是必然的。人们对残疾人的心态有同情、关怀、尊重,然而却也有厌恶和鄙视。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在学习、求职、工作、生活等问题上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甚至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了他们活动的天地、职业的选择、工作的开展和学习的进行。因此,他们比正常人更需要别人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只有经常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才能使他们看到人生的价值和感到社会的温暖。在公共场所要处处礼让残疾人,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和帮助,但提供帮助应先征得他们的同意,等他愿意接受你的帮助并告诉你怎么做时再做。对于残疾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社会对于残疾人的态度也能间接的反映出其文明程度。每一个国家都有弱势群体存在,残疾人则是弱中之弱,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最实际的反映。到一个国家,先别看建筑有多么高大,场馆有多么奢华,就看看残疾人是不是随处可见,再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是安详还是焦虑,是快乐还是阴郁,你就能对这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判断出个大概了。我国目前在此工作上还有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我们对残疾人的照顾,往往是抱着让他们有口饭吃就行了的态度。对于残疾人的其他需求仍有欠缺,这需要全体公民的意识提高,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是最终的追求。4 我的一些建议 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国当前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可以立刻解决的,需要长远的计划加以改善。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建议。首先,各级政府及时关注特殊教育,在教育投入上给予特殊教育足够的支持,让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和设备,以便完成特殊教育的目标。在对待特殊教育的问题上如同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样重视起来,举国之力完成教育的改善。因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及经济状况。其次,提高宣传力度,让普通人了解到特殊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让需要受特殊教育孩子们的家长可以及时的将孩子送到适合的教育场所接受教育,使得症状较轻的孩子得到康复,情况严重的可以减轻。使残疾人可以“残而不废”。比如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盲聋哑症状,然而在这样的状况下她依然能够成为知名作家,可以说这与她受到的特殊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再次,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让从事特殊教育人员得到平等的待遇,而目前特殊教育的待遇与普通学校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同时需要高校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加大力度,为特殊教育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最后,学习国外先进方法,制定出有利于残疾人的政策,从法律的途径上维护残疾人的利益。比如美国规定超市里的货物最高摆放位置必须让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能够拿到9,诸如此类的制度是可以更好的体现平等与友爱的精神,我们未尝不可学习这样的方法来照顾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和善友爱的对待残疾人,让残疾人能够平等的与正常人相处。5 结束语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特殊儿童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访问调查,并以此为例,分析目前特殊教育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建设起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的现在,必须做到让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待遇,而教育则是走在最前面的,从教育做起,才能保障其他权益的进行。虽然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特殊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理解,而为特殊教育奉献的人也会也来越多,特殊教育终会有一个光明的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 赵小红.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已及政策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3540.2 李玉向. 论特殊教育现代化及其实施途径J.中州大学学报. 2004. (10):105107.3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1991.4550.4 张婧.试论全纳课堂的教学设计J.中国特殊教育.2005.(1):6063.5 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4138.6 周坤,董满秀.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7377.7 陈云英.2004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5.114128.8 顾明远,檀传宝.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54.9 Block,M.E.A teachers guide to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M.Baltimore,MD:paul H Brooks,1994:3447.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Luan City LUO laichao(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 Shaanxi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select the Luan City of Anh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